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 ( Batal.) Iljinskaja〕隶属于胡桃科( Juglandaceae)青钱柳属( Cyclocarya Iljinskaja) ,为中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材用和观赏等价值[1];青钱柳叶片中含有多种次生代谢成分,具有多种药理活性[2-4].目前,对于青钱柳次生代谢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取、分离和纯化及不同种源间次生代谢成分的变化规律等方面,其中,已有研究者就基因型和环境对青钱柳黄酮含量变化的影响以及青钱柳叶片中三萜成分的组织化学定位进行了研究[5-6] ,但不同种源青钱柳叶片中黄酮、三萜和多糖类成分的分布是否存在差异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2.
【目的】银杏提取物在防治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发挥重要功能。鉴于肠道菌群已被认定为一个新兴的药物作用靶标,研究银杏双黄酮和银杏内酯与人体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将为进一步理解银杏提取物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使用人体肠道菌群体外批量发酵、细菌总量测定、细菌16S rDNA高通量测序、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检测等方法,对银杏双黄酮和银杏内酯B单独或复合在体外与人体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银杏双黄酮和银杏内酯B单独添加对人体肠道菌群总量、肠道菌群结构组成和短链脂肪酸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有意思的是,复合添加银杏双黄酮和银杏内酯B后,Coriobacteriaceae科和Cupriavidus属细菌的比例显著升高,Gemella菌细菌比例显著降低。功能基因预测分析发现,编码K00076、K12143、K07716和K00220的基因在复合添加银杏双黄酮和银杏内酯B后显著富集。K00076和K00220是氧化还原酶,催化CH-OH供体基团的电子转移,可能参与银杏双黄酮和银杏内酯B的代谢和修饰。HPLC检测发现,人体肠道菌群体外对银杏双黄酮和银杏内脂B的降解修饰率分别为70%和35%左右。【结论】体外复合添加银杏双黄酮和银杏内酯B可显著改变肠道某些细菌的丰度。同时,体外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具有代谢修饰银杏双黄酮和银杏内酯B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人体肠道菌群对小檗碱的代谢和小檗碱对人体肠道菌群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UPLC-Q-TOF/MS技术分析小檗碱经肠道菌群转化的代谢产物;并应用浊度测定法测定不同浓度小檗碱对4类肠道细菌(乳杆菌、双歧杆菌、肠杆菌和肠球菌)生长的影响。结果小檗碱主要被代谢为去甲氧基和氢化产物,混合菌群具有去甲氧基和还原作用,在所有检测的单株细菌中,Enterococcus sp.45去甲氧基作用较强;此外,小檗碱明显抑制病原菌肠杆菌和肠球菌的生长,促进有益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生长。结论本实验对于小檗碱的体内代谢过程及药效的深入研究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酪酸梭菌——婴儿型双歧杆菌二联活菌制剂对受试人群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检测受试者服用前后的肠道菌群并计数。结果 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的数量无明显变化 ,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明显增加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 .0 1) ,结论 酪酸梭菌——婴儿型双歧杆菌二联活菌制剂具有一定的调节人体肠道菌群、增殖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遮荫和种源对青钱柳三萜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是中国特有的药食同源珍稀植物,其叶中含有的活性物质(如三萜)对人体健康具有促进和改善作用。本文以两根一杆青钱柳苗为试材,选择3个种源(B1:五峰;B2:沅陵;B3:沐川)和设置3个遮荫强度(A1:100%光照;A2:30%光照;A3:12%光照),开展遮荫和种源对青钱柳三萜积累和单株三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遮荫处理显著影响了环境中的光量子通量密度、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明显降低了青钱柳生物量的积累,生物量积累最大的处理为全光下的沐川种源(A1B3)。遮荫和种源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了三萜单体的含量;五峰(A1)和沅陵(A2)种源中青钱柳酸B和阿江榄仁酸的含量随遮荫强度加强先下降后上升,在透光率为12%时(两层遮荫)达到最大值,平均为1.84和4.17 mg·g-1;而沐川(A3)种源呈直线上升,二者变异范围分别为0.85~2.47和1.88~4.28 mg·g-1;除A2外,A1和A3中的青钱柳甙I的含量随光照减弱而不断下降,变异范围分别为0.20~0.27和1.33~2.52 mg·g-1;另外,遮荫、种源及二者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了青钱柳中总三萜和三萜单体的单株产量,其中,总三萜和青钱柳甙I单株产量最高的处理为A1B3,分别为2523.4和208.5 mg·株-1;而青钱柳酸B和阿江榄仁酸单株产量最高的处理为A2B3;总三萜和三萜单体的最低单株产量均在两层遮荫下获得。因此,种源的选择与栽培条件的优化对提高药用青钱柳单位面积三萜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酷酸梭菌--婴儿型双歧杆菌二联活菌制剂对受试人群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检测受试者服用前后的肠道菌群并计数。结果 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的数量无明显变化,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明显增加,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酪酸梭菌--婴儿型双歧杆菌二联活菌制剂具有一定的调节人体肠道菌群、增殖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肠道菌群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参与人体消化、免疫、神经系统调节机能的分子机理是特异性物质代谢通路在微生物与人体之间的协同耦合.酶是代谢通路中参与物质转化的基本功能单元,深入理解肠道菌群编码酶的分子催化机理将为以肠道菌群(或肠道酶)作为靶点的精准营养/医疗干预研究提供重要理论依据.特异性底物酶解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编码的酶系统不仅包含全部已知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rbohydrateactive enzymes, CAZYmes)类,同时蕴含诸多潜在的新型CAZYmes.本文阐述CAZYmes的分类原则及催化机理,并主要从结构生物学方面综述人体肠道菌群来源的新型CAZYmes.  相似文献   

8.
乳杆菌是健康人体肠道的重要菌群之一,它与肠道微生态系统的调节和代谢、免疫的调控密切相关。大多数乳杆菌对人类健康有积极作用,其中一部分已被归为益生菌。一直以来,乳杆菌在人体中的存在状态和作用机制都是肠道微生态领域的研究重点。本文总结了人体肠道乳杆菌在种类、数量和功能方面的最新进展,值得注意的是,基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研究发现乳杆菌在人体肠道菌群中所占的数量比例相当小。虽然在数量上不占优势,但在对宿主生理功能的影响和代谢过程的调节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本文还讨论了该领域仍需研究的内容,为人们进一步探索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昂立1号益生菌颗粒调节肠道菌群作用。方法依照《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版》之"调节肠道菌群作用检验方法"。结果该益生菌颗粒产品在30 d动物实验和14 d人体试验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均有显著增加。结论该益生菌产品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一种活性乳酸菌饮料对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作用.方法 采用卫生部《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调节肠道菌群功能检验方法进行检验.结果 试食组试验前后自身比较:肠道内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明显增加(P<0.01),肠球菌数量增加(P<0.05),产气荚膜梭菌数量明显减少(P<0.01),肠杆菌和拟杆菌无明显变化;试验后对照组与试食组组间比较: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增加(P<0.01),乳杆菌的数量增加(P<0.05),肠杆菌、肠球菌、产气荚膜梭菌和拟杆菌无明显变化.结论 活性乳酸菌饮料具有调节人体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内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亚军  仪茜茜  王钢  孙雪  杨锐 《生态科学》2010,29(6):507-511
为阐明中国沿海浒苔的亲缘关系及地理分布特点,采集青岛栈桥、盐城弶港、宁波象山、温州平阳四地浒苔样本,克隆测序得到ITS1、5.8SrDNA和ITS23种不同长度序列片段。四个地区的rbcL目的片段,长度均为1201bp。分析核苷酸差异和遗传距离,采用邻接法建立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ITS序列进化速率较快,rbcL序列相当保守。ITS区较短,GC含量均在65%以上,5.8SrDNA的CG含量在50%左右,ITS1区的序列差异大于ITS2区。四个地区的浒苔存在一定的地理差异,盐城和青岛的样本间的亲缘关系较近;宁波和温州的样本间的亲缘关系较近。石莼属(Ulva)和浒苔属(Enteromorpha)的物种没有聚成各自独立的分枝,而是相互混合在一起,应是两个亲缘关系相近的属。引起青岛绿潮的海藻很可能是来自盐城海域的Enteromorpha linzaEnteromorpha prolifera。  相似文献   

12.
养殖水体浮游细菌群落与对虾健康状态息息相关.本研究基于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手段比较了凡纳滨对虾病害发生前后病害趋向塘与健康塘的浮游细菌群落多样性、组成及关键类群互作关系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对虾发病前,病害趋向养殖水体浮游细菌群落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健康养殖水体,且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伴随疾病爆发,病害趋向养殖水体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离散程度显著增大,群落稳定性较差;发病前,病害趋向塘养殖水体中绿弯菌门、δ-变形菌纲和Saccharibacteria平均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健康水体,而拟杆菌门显著低于健康水体;部分病害指示OTU隶属于弧菌科及黄杆菌科,隶属于红杆菌科的OTU1是发病前健康塘的健康指示OTU.网络分析表明,大多数与OTU1存在相互作用的指示OTUs属于黄杆菌科,说明黄杆菌科在对虾养殖水体浮游细菌群落中扮演重要角色.鉴于以上结果,对虾发病可能与多种浮游细菌群落相关,当出现“生态位机会”时,条件致病菌快速繁殖进而导致对虾发病,而保持和恢复细菌群落平衡可以成为预防对虾发病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不同的激素对多花黄精种子的萌发及组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多花黄精种子萌发的最佳激素条件为6-BA 180.0 mg/L+GA_3 60.0 mg/L,两种激素可能有交互作用;多花黄精块茎外植体的最佳灭菌时间为12 min;最佳诱导外植体愈伤组织培养基为:6-BA 2.0 mg/L+2,4-D 0.2 mg/L+MS,低浓度的6-BA利于多花黄精块茎愈伤诱导;最佳诱芽培养基为:6-BA 6.0 mg/L+NAA 0.2 mg/L+MS和6-BA 4.0 mg/L+TDZ 0.2 mg/L+NAA 0.2 mg/L+MS,低浓度的TDZ对不定芽的诱导和生长有促进作用;最佳生根培养基为:IBA 1.0 mg/L+1/2MS,但是过高浓度的IBA会抑制根的诱导。通过多花黄精的繁殖技术的研究,以期为多花黄精的快繁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不同基质和处理对6个拟作为年宵花的山茶花新品种扦插成活率的影响。采用3种不同的基质配比和3种不同的处理对6个品种的山茶花进行了扦插试验。结果表明,泥炭与黄土或珍珠岩的混合基质最适合该6个品种的扦插生根,生根粉对6个山茶花品种的成活率影响不大,但插口加裹黄土后能有效提高其成活率。6个品种在最佳的扦插条件下的成活率在85%-92%之间。研究结果为快速大量地生产这些品种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温州沿海岛屿众多,水文环境复杂,疣荔枝螺(Reishia clavigera)是岩相潮间带常见种,对其群体间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有助于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种质资源。本实验对温州沿海14个典型岛屿的158个疣荔枝螺个体,进行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片段序列测定,得到158条长度为672bp的序列,A、T、C、G四种碱基含量分别为23.0%、38.4%、17.4%和21.2%。共检测到保守位点562个,变异位点108个,其中包括简约信息位点57个,单突变位点51个。所有个体的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为0.008 0±0.029 7,单倍型多样性为指数Hd为0.978±0.006,平均核苷酸差异度为5.328。群体间遗传距离在0.005 7~0.011 1之间,群体内遗传距离在0.005 7~0.010 8之间,不同疣荔枝螺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处于同一水平。霓屿岛和大竹峙岛群体内遗传距离最小,洞头岛群体内遗传距离最大。共检测到102个单倍型,大部分单倍型聚合为一支,没有形成明显的区系结构,各个岛屿的疣荔枝螺存在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16.
杨梅园实行精耕细作,会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水土流失加重、杨梅病虫害加剧等不良后果。为克服或缓解这些难题,对杨梅林开展了不同类型的混交栽培模式和抚育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进行机械割草的杨梅园生物多样性较优,其维管束植物总计达78种,而以药剂除草的,总计仅11种,差异极显著;"杨梅针、阔、竹混交林+自然生草+机械割草"、"杨梅纯林+自然生草+机械割草"和"杨梅纯林+清耕(除草剂除草)"等三种栽培与抚育类型的主要病害有杨梅癌肿病等2种,主要虫害有白蚁类、袋蛾类、栗黄枯叶蛾等7种(类),均以针、阔、竹混交栽培模式受害最轻。对"杨梅+蓝莓"、"杨梅+蕨类(种植)"和杨梅自然生草等3种栽培模式以及机械割草、人工割草和药剂除草等3种抚育方式的"三大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7.
冰菜是一种具有极强耐盐性的新型蔬菜,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本文针对冰菜种子萌发率低的问题,采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GA_3)、水杨酸(SA)和抗坏血酸(Vc)等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盐条件下处理冰菜种子。研究结果表明:冰菜种子萌发的最适盐浓度为10 g·L-1。在此盐度下,若添加10 mg·L-1的GA_3,冰菜种子的发芽率最高可达77.3%;也可添加20 mg·L-1的水杨酸或20 mg·L-1的抗坏血酸,都会对冰菜种子萌发具有明显的促进效果。  相似文献   

18.
基于PSR模型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及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的生态安全关系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耕地生态安全现状, 以宁波市南郊小尺度区域为研究对象, 基于人与耕地的相互作用机理, 通过改进的PSR模型从而构建出适用于研究区域的评价体系, 采用熵权法和综合评价法, 对2005—2014年间宁波市南郊的耕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分析, 结果表明: (1)从时间尺度上看, 2005—2014年宁波市南郊耕地生态安全经历了“较安全—临界安全—较不安全—安全”的变化阶段。(2)从空间尺度上看, 各乡镇街道耕地生态安全状况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西部地区整体水平较高, 东部地区次之, 其中东部以北最低; 2005—2014年宁波市南郊生态安全指数变化较小; 宁波市南郊生态安全指数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性, 高—高聚类显著性较弱, 低—低聚类显著性较强。  相似文献   

19.
视网膜母细胞瘤样蛋白1(RBL1/p105)是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质家族的成员之一,RBL1通常被认为是抑癌基因,在细胞增殖、凋亡、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探讨RBL1基因在结肠癌诊断和预后中的作用和可能的机制。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的结肠癌病例资料和芯片数据,筛选RBL1基因差异甲基化位点,并通过Cox回归模型研究甲基化位点与结肠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该研究发现,待研究的癌组织RBL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高于癌旁组织(0.120±0.012 vs 0.113±0.008, P=0.000 04)。随后,研究者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来评价RBL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的诊断价值,用曲线下面积(AUC)作为诊断价值的评判标准。研究发现,启动子区甲基化的AUC达到0.732,对应的灵敏度为80.5%、特异度为55.3%。Cox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 cg04086771高甲基化是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2)。该研究通过对TCGA数据库的挖掘,发现RBL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均值可能与结肠癌发病风险有关,同时RBL1基因的甲基化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对结肠癌的预后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对动植物和人类基因组的测序为功能基因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然而,核苷酸序列信息并不足以帮助我们了解特定的基因组元件的功能及其在表型形成中的作用。基因编辑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帮助人们快速获得新的基因组突变模式,从而以更便捷高效的方式进行功能基因组研究。对基因编辑的基本原理及常见的锌指核酸酶(ZFN)、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因子核酸酶(TALEN)和2013年出现的CRISPR/Cas9系统进行了回顾,讨论了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历史,特别在农业应用方面,重点关注了CRISPR/Cas9系统在水稻基因编辑中的应用,阐述了CRISPR/Cas9在基因组编辑领域的问题和其他应用方面的困难,探讨了基因编辑工具在作物改良方面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