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河南固始早石炭世杨山组植物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描述了扬山组植物18属25种,其中以石松类及种子蕨和真蕨纲为主,仅少数属楔叶纲;石松类中发现不少叶座较小,叶痕相对较大的鳞木类植物,颇似华夏植物群中的鳞木类;首次报道了我国发现的古芦木孢囊穗.据对植物群综合分析,杨山组的时代为早石炭世中晚期.  相似文献   

2.
根据孢粉讨论华夏与安加拉两个植物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加拉区一亚安加拉区较特征的至少有八类(或间)孢粉,其中主要是科达类(Cordaitina等)和亚安加拉区起源最早(Bashkirian早期或稍晚)、分异度和丰度最高的种子蕨盾籽类(多肋的Protohaploxypinus,Striatoabieites,Striatopodocarpites,Hamiapollenites和基本无囊的Vittati-na)。安加拉一亚安加拉植物群分子在早二叠世早期已渗透到塔里木盆地,稍晚到甘肃龙首山一带,且往后有类别增多(如松柏类、蕨类)分异度增高的趋势,至晚二叠世晚潮已演变为亚安加拉色彩为主的植物群;华夏植物群本部在二叠纪不同时期的组合中,也有少量安加拉一亚安加拉成分混生,至晚二叠世晚期(石千峰组)有所增强。安加拉一亚安加拉孢粉植物群中却没有典型的华夏分子存在。安加拉一亚安加拉某些植物分子的南迁和繁盛与劳亚大陆的向北漂移和组成中国大陆的诸板块的接近、拼接时代不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中国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克勤 《植物学通报》2001,18(6):691-706
本文总结了和讨论了中国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群分布特征,在对植物群成分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中国早石炭世(杜内期、维宪期和纳缪尔A期)分布一个全球一致性的植物群,即拟鳞木植物群Lepidodendropsis flora。中国的晚石炭世(纳缪尔B-C期、维期发期和斯蒂分期)和二叠纪植物群为华夏植物群。本文还对北方华夏植物群亚区和南方华夏植物群亚区植物群进行了对比,并论述了这两个植物群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华夏植物群的起源,演替与分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李星学 《古生物学报》1997,36(4):411-422
对华夏植物群起源新观点作了补充论述,植物群的演替与分布也作了概要综述。还以附表显示晚古生代全球有关植物群地理区划及可能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5.
用聚类分析法对中国二叠纪华夏植物群25个分布区,831种进行古生物地理区划,与以往定性分析结果相互借鉴。结果表明原划分方案总体上得到验证,华北区内似存在更次一级的植物地理单元。  相似文献   

6.
孙克勤 《植物学报》2001,18(6):691-706
本文总结和讨论了中国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群分布特征,在对植物群成分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中国早石炭世(杜内期、维宪期和纳缪尔A期)分布一个全球一致性的植物群,即拟鳞木植物群Lepidodendropsis flora。中国的晚石炭世(纳缪尔B_C期、维斯发期和斯蒂芬期)和二叠纪植物群为华夏植物群。本文还对北方华夏植物群亚区和南方华夏植物群亚区植物群进行了对比,并论述了这两个植物群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已被初步证明能够运用于古生物地理学研究,但由于地质古生物学资源的局限性,目前运用这一理论对地史生物群进行相关研究主要表现在对相关问题进行检验。文章总结了对我国二叠纪华夏植物群进行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偿试性研究的各项成果,指出开展此项研究所需的地质古生物学基础和目前存在的一些缺陷,此外,还展望了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运用于地质古生物学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论华夏孢粉植物群特征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根据我国已发表的晚古生代,尤其是石炭-二叠纪的孢粉资料,讨论了华夏植物群的孢粉特征及其渊源,认为至迟从中晚泥盆世开始,主要由于远洋地理隔离导至的植物分化,已与关系较密切的欧洲北美物群出相当的差异,出现了不少地方色彩成分,早石炭世这种差别所减弱,晚石炭世,特别是二叠纪,作为同属赤道或热带-亚热带植物群一部分的华夏植物群才与欧美植物群分异出来,显示出与欧美区的种种不同特征,初步总结了华夏孢粉植物群的组  相似文献   

9.
华夏植物群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利军 《古生物学报》2005,44(1):117-124
作为晚古生代全球四大著名植物群之一的华夏植物群 (CathaysiaFlora),一直是国内外古植物学家研究的焦点。100多年来,有关华夏植物群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文章在总结前人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择要对华夏植物群的分布、组成、起源、演替、绝灭以及与同期其他植物群的比较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过去了几十年来,特别是近40年来有关中国华夏植物区科在植物研究的资料,将中国华夏植物区的科达植物化石归为4种类型:印痕,压型,髓模及矿化化石等。在科达植物各种器官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时代延续最长的是其叶化石,最早出现于早石炭世的维宪期(Visean),但数量较少,分布零星。在华北,一直至晚石炭世的斯梯芬期(Stepharian)和早二叠世,科达中化石数量才逐渐增多,特别在早二叠世,达到最  相似文献   

11.
河南东南部早石炭世植物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河南东南部商城和固始杨山组植物化石,共计11 属18 种。它们分属于石松纲、楔叶纲、真蕨纲、种子蕨纲、科达纲和裸子植物种子,其中以石松纲鳞木类植物占优势。杨山组植物群含有一些典型的早石炭世分子, 如 Archaeocalam ites scrobiculatus、Cardiopteridium spetsbergense、Rhodeopteridiumhsianghsiangense,它们在维宪期至纳缪尔早期地层是颇为常见的;然而这一植物群也含有某些华夏型的鳞木类植物,即Lepidodendron cf.aolungpylukense、L.shanyangense、L.cf.subrhom bicum 等。根据植物群的总体组成,杨山组植物群的地质时代属于早石炭世晚期,大致相当于维宪晚期至纳缪尔A期。当前植物群可以与甘肃东部、陕西山阳、华南和马来西亚西部等的一些同期植物群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与陕西山阳植物群最接近。此外,笔者还讨论了全球早石炭世晚期植物群的分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植物化石的保存及分选情况、植物体自身的抗破坏能力及分类群特征以及沉积环境的分析得出,辽东早石炭世植物群埋藏类型属原地埋藏或亚原地埋藏,其生存环境为湿热的淡水滨岸沼泽环境。  相似文献   

13.
广东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廖文波  张宏达   《广西植物》1994,14(4):307-320
广东种子植物区系共有219科1434属4986种。其中:①热带区系成分占有较大的比例,约占非世界属的62.3%,表明广东区系受到热带区系的强烈渗透,次之为亚热带(至亚热带山地)成分约占32.2%,及中国特有分布占5.6%;②以单型属(72属),单种属(585属)和寡种属(562属)占绝对优势,共占85.0%,充分显示了广东区系的古老性和过渡性特点;③从区系组成和植被结构的特征成分来看,以华夏植物区系成分为主,包括:亚热带分布,亚热带山地分布,中国特有分布,东亚—北美间断分布,及一些亚洲热带分布中以亚热带为主的属:④在这些属中有东亚特有属132属,中国特有属75属以及华南—西南—中南半岛特有属68属等;这些属的存在毫无疑问地说明,广东区系是华夏植物区系的核心地区之一,同时也显示了热带区系与亚热带区系有着不可分隔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蕨类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6,自引:8,他引:56  
对中国蕨菜植物区系组成和科属的地理成分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蕨类植物区系具有区系成分丰富、起源古老、区系联系广泛、热带性质显著以及特有现象不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南海岛屿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广泛收集前人的研究资料,概述了南海岛屿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植被,对南海岛屿种子植物的区系组成、特点、分布区类型、特有现象和替代现象等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并与邻近植物区系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根据区内植物分布的特点和自然条件特征划分为5个植物区系小区,最后对南海岛屿地区植物区系的起源与演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我国南沙群岛的植物与植被概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沙群岛是我国最南端的一个植物地理区域,但目前我国植物学家对这里的植物与植被还了解得不多。本文通过实地考察个别人工岛,并广泛收集国内外的有关文献资料,概述了南沙群岛的植物与植被的组成、特点及其与邻近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为我国南海岛屿植物区系的研究提供基本资料.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地区多口探井样品分析,见丰富的孢粉化石,建立了PiceapollisPodocarpidites-Tsugaepollenites,Parajunggarsporites-Piceaepollenites,Protohaploxypinus-Striatoabieites-Hamiapollenites三个孢粉组合。根据孢粉母体植物形态和生态特征、干湿度环境和气候环境,对其孢粉植物群反映的植被类型、干湿度类型和气候带类型进行了划分,认为晚中新世孢粉植被类型为针叶林,所处的气候环境为湿润的暖温带;早白垩世孢粉植被类型为混交林,所处的气候环境为湿润的亚热带-暖温带;晚石炭世时期其植被面貌是以阔叶植物为主,所处的气候环境为半干旱的暖温带。  相似文献   

18.
作者首次在苏北滨海地区滨Ⅱ-2井中发现了早石炭世的蕨类植物孢子,共38属61种,组成Auroraspora macra-Schopfites claviger(MC)组合.经研究属早石炭早期(Tn1b上部-Tns)。从而补充了整个江苏地区的早石炭世孢子组合序列,并与苏南龙潭、句容、苏中的宝应以及国外相应的地层进行了简要对比。为该地区的能源勘探提供了新的地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