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野生稻酒昔酶同工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英国 《遗传》1982,4(5):16-18
我国野生稻资源丰富。丁颖等认为我国野 生稻有三个种,即:普通野生稻(Oryza sativa L. f. spontanea),药用野生稻(Oryza of ficinalis Wall),沈粒野生稻(Oryza meyeriana Baill[1,2] 近年来野生稻资源的利用已被国内外的遗传育 种工作者所重视,对于野生稻资源的收集和研 究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生产实践上都具有重 要意义。本工作利用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对 1980年收集的我国野生稻的三个种进行醋酶 同工酶分析研究,获得了初步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水稻中山1号及其衍生品种选育和推广的回顾与启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926-1933年间,丁颖院士利用广州市东郊犀牛尾沼泽地的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自然杂种后代,选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具有野生稻血缘的新品种中山1号.该品种综合了栽培稻与野生稻的优良特点,产量高,长势旺盛,对于寒害、热害及不良土壤等抵抗力强.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水稻育种工作者和农民通过系统选育、杂交育种和辐射诱变育种等多种途径进行改良,共衍生了至少8辈95个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824.6万hm2以上,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水稻育种史上是罕见的.研究表明,丁颖院士是我国野生稻种质资源搜集、研究和利用的先驱.普通野生稻是拓宽水稻遗传多样性基础的重要材料,建立以普通野生稻为供体亲本的单片段代换系是利用其优异基因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汪鸿儒  储成才 《遗传》2017,39(5):438-439
<正>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一直被认为是亚洲栽培稻的祖先,同时也作为重要的遗传资源被广泛用于现代水稻育种。普通野生稻主要生长于亚洲和大洋洲的热带和亚热带的大部分地区,比较依赖于水,时常见于池塘、沼泽或沟渠。在我国,普通野生稻主要分布于江西东乡以南的地区。普通野生稻被认为是水稻改良第一基因库的重要组成,水稻育种过程中很多关键基因即来源于此。袁隆平院士创制的"三系法"杂交水稻,其关键的雄  相似文献   

4.
合浦县野生稻资源现状调查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报道了合浦县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资源调查收集结果、地理分布现状与濒危原因.考察发现野生稻原生地新分布点1个,面积约133.34m2.现存原记载野生稻原生地分布点9个仅占25.0%,分布范围在109°13'~109°45'E、21°36'~21°52'N.考察发现合浦县野生稻原生地破坏十分严重,已毁灭的原生地占原记载的75.0%.造成野生稻濒危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各种活动,包括城镇扩大、修公路、农业开垦、过度放牧、环境污染、外来物种侵蚀等.针对合浦县野生稻现状,本文提出采用异位保存与原位保存相结合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5.
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的SSR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SSR标记对分布在我国7个省的17个居群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的种质资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7个居群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有着显著的差异,从UPGMA聚类结果可以看出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与其生态地理分布有显著的相关性,遗传多样性指数高的地区极有可能是栽培稻的起源中心;用筛选出的7对SSR引物对336份:DNA样品进行扩增,得到60条特异条带,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证明普通野生稻的起源为两广地区;本研究也表明SSR是进行遗传资源多样性研究的一种切实有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稻属(Oryza L.)及其近缘属等18个禾本科植物单拷贝核基因TPI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分析其系统进化关系及序列差异,并设计鉴定疣粒野生稻(O.granulata)特异的分子标记.序列分析表明,栽培稻间TPI基因序列碱基变异少,野生稻相对变异丰富,其中疣粒野生稻变异尤为明显,根据疣粒野生稻的TPI基因序列特异位点设计引物,利用这一分子标记对疣粒野生稻进行准确鉴定.  相似文献   

7.
中国野生稻资源及其抗虫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野生稻在中国有3种: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 Watt.et Watt)和疣粒野生稻(O.meyeriana Baill)。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的江河流域。多项研究表明,野生稻对多种害虫有较强的抗性,利用野生稻的优良特性采用杂交技术选育出新的抗虫品种,或从野生稻中提取抗虫物质对野生稻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野生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资源筛选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1655份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和31份药用野生稻(O. officinalis Wall. ex Watt)进行了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简称细条病)抗性鉴定,结果发现在普通野生稻中有57份抗病材料,其中3级抗性有31份,占总数的1.87%;5级中抗有26份,占总数1.57%.在药用野生稻资源中,有15份抗病材料,占总数的48.4%.选取了8份普通野生稻抗性资源(分别命名为DP1、DP3、DP5、DP9、DP15、DP16、DP17和DP20)与9311杂交,再自交或与9311回交后,分别获得BC1、F1和F2后代.在接种鉴定中发现这些抗性资源的BC1或F1所有植株均对细条病表现感病,说明这8份材料的抗性属于隐性遗传.在DP3与9311杂交的F2群体中,抗感植株的分离比符合1∶ 15的比例,说明DP3的抗性由2对隐性重叠作用基因控制.研究结果表明,在野生稻中可以获得一批具有较大利用价值的细条病抗性资源,其中药用野生稻资源中抗性材料所占的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9.
野生稻和栽培稻的光合作用和叶绿素含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三个野生稻种,即普通野生稻(Oryza sativa f. spontanea)、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疣粒野生稻(O. meyeriana),一个由野生稻演变为栽培稻的过渡型深水莲,五个栽培稻(O.sativa L.)地方品种(六月谷、饭萝白、矮仔占、夜花占、桂161),和三个栽培稻改良品种(包选二、珍珠矮、广陆矮)的光合作用和叶绿素含量作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野生稻的光合作用光饱和点比栽培稻的低;前者为25000~35000lx,后者为35000~45000lx。在饱和光强下,野生稻的光合作用也比栽培稻弱,前者平均为13.0mg CO_2 dm~(-2)h~(-1),后者平均为20.6mg CO_2 dm~(-2)h~(-1)。深水莲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光饱和点均大约介于野生稻和栽培稻之间。 野生稻的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a/b比亦比栽培稻低;前者平均分别为1.93mg g~(-1) FW和2.55,后者平均分别为2.83 mg g~(-1)FW和3.12。深水莲亦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a/b比。 上述这些性状,是和野生稻原来是分布在比较荫蔽的生态环境,因而具有阴生植物的光合性状,而栽培稻则比较地具有阳生植物的性状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广西药用野生稻 (Oryza officinalis)具有多种优良特性 ,是水稻遗传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之一。本实验以 Biotin标记的药用野生稻总 DNA作探针 ,未标记的栽培稻 (Oryzasativa)总 DNA作封阻 ,以 HRP- DAB系统进行信号检测 ,对栽培稻与广西药用野生稻的杂种F1植株的根尖染色体制片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采用封阻比例 1∶ 2 0~ 30时 ,杂交效果较为理想 ,药用野生稻的 1 2条染色体显深棕色 ,而栽培稻的 1 2条染色体着色很浅。在有丝分裂间期的细胞核中 ,也检测到大量杂交信号分布于核的周边。  相似文献   

11.
我国野生稻资源的抗病性鉴定与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稻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澳洲的77个国家,目前公认有21个野生种,我国有3个野生种。野生稻具有大量栽培稻目前缺乏的的优良特性(基因),成为栽培稻遗传改良的丰富基因源和重要的物质基础。我国是水稻生产大国,但白叶枯病、稻瘟病、纹枯病等各种病害一直严重影响着水稻生产。从我国野生稻挖掘和利用抗病材料(基因),是培育抗病品种的重要途径。本文综述了我国野生稻资源的抗病性鉴定与利用研究进展,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加强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用 PCR技术从产于我国的 3种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的 2个亚种中特异地扩增和测序了 r DNA的第一转录间隔区。普通野生稻 (Oryza rufipogon)、药用野生稻 (O.officinalis)、疣粒野生稻 (O.granu-lata)和栽培稻的两个亚种 (O.sativa ssp.indica,O.sativa ssp.japonica)的 ITS1序列为 1 93bp、1 94bp、2 1 8bp、1 94bp和 1 94bp,它们的 G/ C含量为 69.3%~ 72 .7% ,序列中位点趋异率为 1 .5%~ 1 0 .6%。序列的相似性比较和简约性分支分析的结果表明 ,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两个亚种之间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 ;药用野生稻与普通野生稻和与栽培稻的两个亚种的相似性都为 82 % ,说明它与 AA基因组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疣粒野生稻与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栽培稻两个亚种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 ,它在稻属中可能是一个系统地位较独特的类群。以 ITS1序列构建的 3种野生稻和 2个栽培稻亚种的系统发育关系与前人用同工酶、叶绿体 DNA、线粒体 DNA和核 DNA资料重建的稻属的系统发育关系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裸粒水稻的选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有的水稻栽培品种与分布在我国的三种野生稻,以及世界各地的野生稻,其种子都被坚硬的颖壳所包裹,一般不易脱壳。我们在水稻(Oryza sativa)×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的远缘杂交研究过程中,选育出具有裸粒性状的水稻,为水稻的基因库增添了裸粒基因。现将它的培育过程、特征、特性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在苗期应用自然诱发鉴定法对海南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Griff.)41个居群的410份材料进行了2年的稻瘟病(rice blast)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经过初鉴和复鉴,410份海南普通野生稻中有21份表现高抗,占5.1%,117份表现抗,占28.5%,说明海南普通野生稻具有较好的稻瘟病抗性。  相似文献   

15.
1 植物名称 疣粒野生稻(Oryza meyeriana Baill.),云南类型。  相似文献   

16.
云南疣粒野生稻幼穗一步成苗培养与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植物名称疣粒野生稻(Oryza meyeriana Baill.),云南类型。2材料类别幼穗(0.3~4.0 cm)。3培养条件云南疣粒野生稻的幼穗培养采用一次成苗分化培养基(1)为MS 6-BA 2.5 mg·L~(-1)(单位下  相似文献   

17.
中国野生稻遗传资源的保护及其在育种中的利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我国有三种野生稻,即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和瘤粒野生稻(O.meyeriana)。这三种野生稻均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渐危种)。调查结果表明,野生稻由于其自然群落大量丧失而濒危,濒危程度为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瘤粒野生稻。造成濒危的主要原因是人为的破坏活动。人类的经济活动导致了野生稻生境丧失、生境质量不断恶化、栖息地越来越少;人类的活动也导致了外来种的入侵。目前,对野生稻的保护措施主要有就地保护(原地保护或原位保护)和迁地保护(易地保护或异位保护)。易地保护包括以种子保存的种质厍、以种茎保存的种质圃和以器官培养物作为材料的超低温保存。野生稻具有许多优良特性,如特强的耐寒性、高的抗病虫性、优质蛋白质含量高、功能叶片耐衰老的特异性、特强的再生性、良好的繁茂性及生长优势等等,这些优良特性已被广泛用于水稻常规育种和杂交育种中,并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关野生稻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如花药培养、原生质培养、体细胞杂交和基因工程等方面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野生稻将在水稻育种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野生稻包括云南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 Wall.ex Watt.,染色体组CC,染色体数2n=24)是宝贵的基因资源库,自然分布急剧减少。2001年,在云南耿马孟定遮甸新发现了1个药用野生稻分布点,该地药用野生稻植株高度可塑性大,可以根据密度和荫蔽情况自动大幅度调节株高;比其它生态群的结实率高;而其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发现抗稻瘟病能力中等偏上,抗白叶枯病害能力强,抗螟虫和稻飞虱能力也很强。品质分析结果表明该居群药用野生稻蛋白质含量比其它野生稻的高,而直链淀粉含量偏低,说明品质较好。本发现对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药用野生稻原生地保护,以及试验结果对药用野生稻有利基因的发掘和利用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药用野生稻和栽培稻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抗褐飞虱品种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和感褐飞虱品种栽培稻(O.sativa)的挥发油,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二者的化学成分进行种类和含量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植物材料的挥发油在种类和含量上存在明显差异,如,糠醛(药用野生稻7.60%栽培稻0%;2,3-苯并二氢呋喃(药用野生稻10.80%,栽培稻3.32%);4-乙烯基-2-甲氧苯酚(药用野生稻22.99%,栽培稻7.32%)。推测含量较高的糠醛、2,3-苯并二氢呋喃和4-乙烯基-2-甲氧苯酚可能是药用野生稻对褐飞虱的活性成份。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37个SSR座位在琼海与三亚两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居群中的遗传变异, 结果表明, SSR座位在三亚普通野生稻居群中的变异高于其在琼海普通野生稻居群中的变异。根据遗传相似性和遗传距离公式得到琼海与三亚普通野生稻居群间的遗传相似性为0.6385, 遗传距离为0.4486 cM。Wright的FST检验结果表明, 这37个SSR座位在两居群之间存在着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 FST=0.3909。此分化结果主要是由两居群间弱的基因漂移导致的(Nm=0.38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