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蒙古栎红松林演替模型FOROAK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森林动态斑块理论为基础建立了蒙古栎(QuercusmongolicaFisch.)红松(PinuskoraiensisSieb.etZucc.)林动态变化的林窗模型FOROAK,该模型包括对树木生长的生物学过程和影响树木生长的环境因子模拟两部分。用两种不同面积大小的样地分析森林动态,确定蒙古栎红松林林窗面积为0.05hm2。以实际调查数据检验模型,证明所得模型能合理预测森林变化过程,在预测树种组成上精度很高,实际调查和预测的树种断面积组成比在60、100和270年非常接近,在森林发育后期观测样地的树种组成与预测结果吻合程度良好。对裸地上森林模拟,表明森林的动态过程规律是,蒙古栎和白桦(BetulaplatyphylaSukacz.)在林分发育开始占优势,中期形成阔叶树和针叶树混交,但以阔叶树为主的森林,后期渐被红松取代。对现实原始林预测显示,森林未来300年变化稳定,红松株数和生物量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2.
蒙古栎红松林物种组成和结构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蒙古栎红松林3个年龄阶段物种和结构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类型森林的更新状况良好,早期阶段红松(Pinus koraiensis)和阔叶树的更新数量相同,后期更新树种以红松为主;在森林发育早期阶段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等阳性树种占优势,中期为红松和阔叶树占优势的混交林,后期形成红松占优势的林分;随着森林的发育,灌木和草本层动态呈现复杂的变化。通过对该类型森林直径分布变化的研究得出,在林分发育的早期,阔叶树中大径级木较多,针叶树中小径级木多,在林分发育的后期呈相反的规律。用理论概率模型拟合直径分布表明,韦布尔概率分布模型是描述蒙古栎红松林直径分布的最适模型。  相似文献   

3.
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夏季鸟类群落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夏季鸟类群落研究常家传鲁长虎刘伯文许青(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StudyoftheBirdsCommunityStructureinDiferentSuccesionPeriodofKoreanPineForest.Ch...  相似文献   

4.
水分利用效率是反映植物水分利用的客观指标,对其研究有助于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水耦合机制.本研究利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分析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演替序列下3种林分(中龄杨桦林、成熟杨桦林、阔叶红松林)中优势树种的水分利用效率.结果 表明:3种林分的水分利用效率在不同演替阶段存在阔叶红松林>中龄杨桦林>成熟杨桦林的大小顺序,且同...  相似文献   

5.
张秀月  付岩梅  刘楠  冯富娟 《生态学报》2019,39(10):3566-3574
土壤氮矿化是氮素生物地理化学循环的重要环节,表征着土壤的供氮潜力,其变化过程会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从小兴安岭典型的原始红松林及其退化形成的次生阔叶林样地采集土壤样品,采用好气室内培养法,研究在不同培养温度(4℃、12℃、20℃、28℃和36℃)和湿度(20%、40%、60%、80%和100%饱和持水量,WHC)下,2种林地土壤氮转化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原始红松林相比,次生阔叶林表层土(0—20 cm)的有机质、全碳、全氮、硝态氮、碳/氮比、全磷、速效磷、速效钾、pH值均显著升高,铵态氮显著降低(P0.05)。采用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原始红松林表层土壤的净矿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均显著低于次生阔叶林,但净氨化速率的变化则相反;培养温度和湿度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均对土壤氮转化速率影响显著(P0.001)。原始红松林和次生阔叶林净矿化速率对温度和湿度变化的响应存在一定差异,最适温度和湿度分别为28℃—36℃和60%(WHC)。原始红松林土壤氮矿化温度敏感性指数(Q_(10))显著高于次生阔叶林(P0.05),均值分别为2.08和1.80,Q_(10)与基质质量指数(A)呈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6.
刘岩  毛子军 《植物研究》2018,38(4):583-589
以小兴安岭地区阔叶红松林旱生演替系列的蒙古栎次生林和蒙古栎红松林、中生演替系列的枫桦次生林和枫桦红松林、湿生演替系列的白桦次生林和云冷杉红松林这6种林型为研究对象,采用土钻取样法对不同演替系列细根生物量的空间变化、垂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系统地研究。结果表明:(1)3种演替系列总细根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中生演替系列生物量最高,平均达8.56 t·hm-2,其次是旱生演替系列8.18 t·hm-2,湿生演替系列生物量最低,为5.79 t·hm-2;(2)对于不同演替系列细根生物量垂直变化,在阔叶红松林的正向演替过程中,森林细根生物量逐渐增加,且随着土层的增加而降低,拟合效果均达显著水平(P<0.05),中根和粗根的垂直分布差异较大;(3)在小兴安岭地区,6块林地不同径级细根生物量与土壤有机C和全N、土壤容重、土壤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土壤pH值与细根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7.
郭鲲  刘瑞鹏  张玲  毛子军 《植物研究》2015,35(5):716-723
采用凋落物网袋(litter bag)分解法,模拟红松(Pinus koraiensis)(以下用P表示)和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以下用M表示)在不同演替阶段可能的组成比例(P、M/P1∶3、M/P1∶1、M/P3∶1、M)进行野外分解实验。分析不同比例的两种凋落叶混合的分解特征、相互作用及机理。结果表明:1.从质量损失率来看,与单种凋落叶分解情况相比,蒙古栎和红松凋落叶混合对凋落物分解具有促进作用,其中蒙古栎和红松(M/P)按1∶3混合分解最快,且随着蒙古栎凋落叶在混合比例中的增加,混合分解速率先减小后增大。2.从C、N元素动态看,C素在各处理的凋落叶主要表现为净释放,而N素在各处理中变现比较复杂,在各处理的红松凋落叶中表现为富集,而在各处理蒙古栎凋落叶中则表现为释放。蒙古栎凋落叶可以促进红松凋落叶C元素释放和N元素的富集,降低红松凋落叶的C/N比,促进红松凋落叶的分解。红松凋落叶能促进蒙古栎凋落物C元素释放,但对蒙古栎凋落叶N元素的释放作用不明显,对蒙古栎凋落叶的C/N比影响也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8.
丘阳  高露双  张雪  郭静  马志远 《生态学杂志》2014,25(7):1870-1878
本文以长白山地区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次生杨桦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原始红松林)内红松种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树轮学与相对生长式相结合,获取红松种群净初级生产力(NPP)连年生长(1921—2006年)数据以及相对增长率的年际变化数据,建立红松种群NPP与年际和季节性气候因子的关系,分析不同气候时期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内红松种群NPP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不同演替阶段红松种群NPP与气候因子响应关系存在差异.随着温度上升,次生杨桦林红松种群NPP与上年生长季和当年生长季低温由显著负相关关系转变为显著正相关关系;次生针阔混交林红松种群NPP由与当年春季最低温度的正相关关系转变为与上年和当年生长季温度的显著正相关关系,气候因素对次生针阔混交林红松种群NPP影响的滞后效应增强;原始红松林红松种群NPP与温度的相关性减弱,与上年生长季降水量的正相关关系增强.研究区气候变化表现为低温和平均温度显著上升,而最高温度和降水没有明显变化.气候变化有利于提高演替初级阶段次生杨桦林和演替中级阶段次生针阔混交林内红松种群生产力,尤其是次生针阔混交林,而对演替顶极阶段红松种群NPP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马氏链模型   总被引:37,自引:7,他引:30  
我们曾经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做过分类、格局和结构(树种组成和年龄结构)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成功地应用马氏链模型研究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趋势。正如Horn(1975)第一次应用马氏链模型一样,其成功的基础在于长期的世代更替过程中,森林生态系统必然将自身所含有的足够的信息传递给下一世代(我们所研究的林分,其优势种的年龄约在400—500年间)。然而,成功的关键则在于转移概率的确定。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我们必须恰当地考虑幼树和小径级林木生长进入主林层的概率和时间。本文采用二种新的确定转移概率的方法,其结果相当吻合。而且与过去国内林学家采用传统的演绎方法的一般认识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温带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系列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玲  张东来  毛子军 《生态学报》2017,37(19):6370-6378
土壤有机碳矿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关系密切,为准确评估中国温带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系列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变化规律。以年代序列法代替群落次生演替过程,采用室内恒温培养(碱液吸收法)测定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系列(中生演替系列、湿生演替系列、旱生演替系列)6种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量和矿化速率。3个演替系列土壤有机碳含量均表现出一致的剖面变化特征,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有机碳矿化量逐渐降少。且不同演替系列土层间有机碳矿化量不同,中生演替系列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有机碳累计矿化量最大,其次为旱生演替系列,湿生演替系列最小。3个演替系列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随时间变化呈现基本一致的趋势,即培养前期快速下降、后期逐渐趋于平稳。3个演替系列6种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差异显著,表现为原始阔叶红松林白桦次生林云冷杉红松林红松枫桦次生林蒙古栎红松林蒙古栎、黑桦次生林。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系列土壤有机矿化采用非线性指数拟合效果较好。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系列土壤有机碳矿化与土壤全氮、凋落物量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含水率、容重、土壤酸碱度显著负相关。不同演替系列群落的演替历史、土壤质地和养分状况等生态因子是导致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系列土壤有机碳矿化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樟子松固沙林动力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植被与大气之间以湍流的形式不断地进行动量、热量和水分交换,交换过程与下垫面的某些空气动力特征有关。为确定植被与大气之间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强  相似文献   

12.
红松人工林枝叶分解速度及养分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修枝作为培育无节良材的重要经营措施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修落的枝叶能为林地提供大量的有机物,分解后提高林地土壤肥力。为了探明红松人工纯林枝叶分解过程中各种营养元素的变化规律,我们于1984年至1986年在草河  相似文献   

13.
14.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不同采伐强度与森林病害的发生袁志文,王庆礼,代力民,钟兆康,赵敏(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110015)DifferentCuttingintensitiesandIncidenceofForestDiscasesinBroadL...  相似文献   

15.
采用典型抽样法和生态群落学调查法对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紫椴(Tilia amurensis)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红松林及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次生林的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紫椴红松林有维管束植物31种,隶属21科,25属;蒙古栎红松林有维管束植物32种,隶属25科,28属;白桦次生林有维管束植物31种,隶属20科,28属。白桦次生林乔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S指数显著高于2种阔叶红松林,而其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S指数最低;3种林型乔木层的Simpson物种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紫椴红松林的灌木层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其他2种林型,3种林型草本层之间的Simpson指数差异显著;紫椴红松林乔木层的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低于其他2种林型,白桦次生林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低于2种阔叶红松林,蒙古栎红松林草本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此外,蒙古栎红松林乔木层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其他林型,而3种林型灌木层的Pielou指数无显著差异,紫椴红松林草本层的Pielou指数最低。  相似文献   

16.
根据凉水自然保护区28块典型阔叶红松林样地的5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和18个影响因子数据,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对凉水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林分空间结构与影响因子间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阔叶红松林整体具有较好的林分空间结构,其水平分布格局主要表现为随机分布,树木生长整体处于中庸状态,林木的整体混交程度较高;(2)林分空间结构的CCA排序较好的揭示了该区林分空间结构与影响因子的关系;CCA第一排序轴反映了林龄、坡度、阔叶比和坡向的变化,第二排序轴反映了坡向、土壤有机质和平均胸径的变化,上述6因子的组合是决定林分空间结构特征的主要影响因子;(3)影响林分空间结构的变量中,地形、土壤和林分因子共解释了林分空间结构变化的59.20%,其中纯地形因子占30.68%,纯林分因子占19.01%,纯土壤因子占8.21%,未能解释部分为40.80%。  相似文献   

17.
秦岭南坡松栎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种间联结性和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揭示秦岭南坡松栎林群落动态变化过程中物种间关系与群落演替的相互作用,基于2×2列联表,采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Jaccard指数和Spearman秩相关性系数探讨了油松林→松栎混交林→锐齿栎林演替序列过程中3个演替阶段群落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性和相关性。结果表明:(1)油松林、松栎混交林和锐齿栎林群落总体联结性均为显著正联结,各自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油松和松栎混交林群落正负联结性和相关性比例较小,群落稳定性均低于锐齿栎林群落。(3)先锋种间及其与前期过渡种间、顶级种间及其与后期过渡种间竞争较为激烈,过渡种间(包括前期过渡种间、前期过渡种与后期过渡种间、后期过渡种间)正联结占优势,较为稳定。(4)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可分别划分为4个、5个、4个生态种组。研究认为,秦岭南坡松栎混交林演替过程中种间关系逐渐趋于稳定共存,实践中及时调整种间关系可促使秦岭南坡松栎林群落趋于健康稳定,有效缩短演替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