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寒地区豆秸裁培香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菇在世界菇类产量中居第 2位 ,是仅次于双孢菇的食用蕈菌 ,香菇的人工栽培 ,也是我国最早 ,距今已有 80 0多年的历史。 80年代后逐渐以袋料栽培为主 ,所用原料以阔叶木屑、棉籽壳居多 ,寒地利用粉碎豆秸栽培香菇的报道甚少。黑龙江省龙门农场地处北纬 48 5°~49 0 2° ,东经 1 2 6°~ 1 2 7° ,海拔 42 5米 ,年平均气温 - 0 9℃ ,属我省第四积温带 ,是大豆主产区之一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木屑代料香菇生产已迅速发展起来 ,但林木资源的紧缺制约了香菇产业的发展 ,而这里每年大量的豆秸作为废弃物在地里堆放燃烧 ,不但是一种浪费 ,还…  相似文献   

2.
陆地开放式栽培香菇技术是通过人的行为给香菇创造一个接近野生的自然环境,使香菇在这种自然生态环境中生长发育。长出的香菇子实体菌盖厚、纯香、味浓、花菇率高,是生产优质香菇的最佳途径。1陆地开放式栽培香菇的优点1.1栽培地域广阔只要生态环境适宜,栽培面积可自行确定。农田、林下、院落、房前屋后,只要土壤肥沃就可以大量种植。一个农民在管理自家作物的基础上,可以间种香菇2-3亩1.2可与粮食作物和林果间种在不影响粮食作物和水果产量的情况下,既能生产出优质香菇,又能达到一地双收、增产、增收的目的。如在玉米地里种植香…  相似文献   

3.
香菇以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良好的食口性消费市场日益增大,栽培方法也不断创新,反季地栽技术解决了夏季气温高,出菇难的问题,同时填补了夏季香菇市场供应不足的空缺。技术简便易学,操作方便,栽培成本低,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根据崇左市白头叶猴栖息地(江州区气象站和扶绥县气象站)主要气象要素的观测资料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白头叶猴栖息地的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34.3~1714.9h;年平均气温为22.0~22.3℃;年平均最高气温为26.9-27.5℃,年平均最低气温为18.6℃,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1.2℃,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9℃,日平均气温≥10℃的年平均活动积温为8033.8-8152.2℃;年平均降雨量为1201.6~1222.2mm;年平均蒸发量为1645.8-1675.3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79%;年平均风速为1.1~1.9m/s。  相似文献   

5.
全球气候在始新世总体上经历了由极热逐渐转冷的过程。植物叶片化石作为地质时期的产物,可以用来反映陆地古气候的这一变化历史。文中采用叶缘分析法首次定量重建中国始新世6个植物群的古年均温。分析结果显示,热鲁植物群(年均温17.3±3.7℃)、依兰植物群A段(年均温18.2±2.9℃)和柳区植物群(年均温22.7±2.3℃)反映了早始新世至中始新世早期气温较高。依兰植物群B段(年均温10.1±3.4℃)、石脑植物群(年均温10.1±3.4℃)、抚顺植物群(年均温5.0±1.4℃)和白鹿塬植物群(年均温9.2±3.1℃)则反映了中始新世后期至晚始新世气温明显下降的过程。植物群的古年均温推测值与植物群物种组合代表的气候类型吻合。研究表明,始新世时期中国与全球的气候变化过程基本一致,即早始新世至中始新世早期气温较高,中始新世后期至到晚始新世气温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
缩短香菇栽培周期并增加子实体产量,是香菇栽培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从1980年开始,我们用废纸做材料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1.供试菌株:香菇(Lentinus edodes)7402由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所提供。2.材料:没有印油的废纸。木屑、甘蔗渣为对照。  相似文献   

7.
分析冬春大棚栽培茉莉Jasminum sambac花期、冠幅、株高、蕾重、分枝、花蕾数以及4种主要香气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冬春大棚栽培茉莉相比露地栽培花期提早10 d左右,花期延长35 d左右;冬春大棚栽培下茉莉冠幅、分枝数、单株花蕾数在7、8月增长更快,在8、9、10月显著高于露地栽培,但株高、百蕾重、蕾径在各月与露地栽培同期相比无显著差异;与露地栽培相比,冬春大棚栽培下茉莉花蕾中香气物质种类未发生变化,总香气物质和主要香气物质芳樟醇、法呢烯、乙酸苄酯含量在6、8、10月无显著差异。该研究可为通过茉莉花设施栽培延长花期、改善品质、提高经济效益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香菇野生菌株线粒体DNA多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PCR技术扩增了我国 7个省的 2 0个野生香菇菌株的线粒体DNA的 2个小区段 ,利用限制性酶切技术研究这 2个片段长度多型性 (RFLPs) ,结果显示 ,2 0个野生香菇菌株间的线粒体DNA在研究的区段上分为 2大类型 ,相似性为 70 % ,与栽培种相比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9.
金城 《微生物学通报》2016,43(9):2114-2114
正香菇(Lentinula edodes)是产于北半球温带与亚热带地区的一种腐生真菌,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有较高的保健价值,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1]。但香菇属中低温型变温结实性菇类,在福建、浙江等香菇主产区,因夏季温度较高,能够高温出菇的香菇品种少,导致夏季鲜香菇供应不足。目前可用于夏季香菇栽培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在海拔500 m以上的高山上栽培;二是利用林下或山沟出菇、覆土栽培出菇等。但这两种栽培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香菇高温栽培的问  相似文献   

10.
利用黄土高原半湿润区1981~2010冬小麦生长发育定位观测资料和对应平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呈波动变化,20世纪90年代降水量最少,并存在3年、8年的年际周期变化;气温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气温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为0.325℃/10年;作物生长季干燥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干燥指数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为0.069/10年,20世纪90年代至2010年明显趋于暖干化;研究区域冬小麦播种至成熟期间≥0℃积温为2 000℃~2 200℃,降水量为300~350mm,日照时数为1 900~2 100h。(2)受气候变暖的影响,研究区域冬小麦播种期每10年推后2~3d,返青期每10年提前4~5d,开花期和成熟期每10年提前5~6d;冬小麦越冬期每10年缩短5~6d、全生育期每10年缩短7~8d。(3)由于研究区冬春季气温显著升高,越冬死亡率下降,冬小麦水分利用率呈上升趋势;冬小麦播种~出苗期和起身~拔节期气温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负效应,其余时段气温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正效应,其中的乳熟期~成熟期水分利用效率对气温变化十分敏感;播种~出苗期、分蘖~冬前停止生长期和乳熟~成熟期降水量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为负效应,且乳熟期~成熟期水分利用效率对降水量变化十分敏感;越冬期和返青~拔节期降水量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为正效应,并在冬小麦越冬后期和返青期前后水分利用效率对降水量变化十分敏感。  相似文献   

11.
对香荚兰的开花、授粉和结荚的生物学特性的了解,并掌握适宜的授粉时机和恰当的授粉方法,是丰产栽培的基础和理论依据。本文就此问题,作了多年的观察研究,同时根据花器构造的特异性,提出了人工授粉技术的改进方法,初步整理报道如下:一、开花的生物学特征(一)开花物候先后通过露地栽培和温室(冬季不加温)的实验观察,厦门地区,通常2月下旬开始有花芽出现,至3月下旬(春分前后,气温16-19℃)为花芽萌发时期,为期约25-30天;尔后,花蕾逐渐形成,花序轴(或称柱)也逐渐增长,一般3月下旬至4月中旬(清明-谷雨,气温18-20℃)为现蕾期,为期约20-25天;4月下旬(谷雨,气温20-23℃)为初花期;5月上旬至中旬(立夏-小满,气温23-24℃)为盛花期;5月下旬或6月上旬在(芒种,气温26.5℃以上)为末花期(表1)。  相似文献   

12.
补血草属野生花卉的家化栽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补血草属野生花卉利用潜能,开展家化栽培研究。通过在温室栽培和露地栽培措施,与自然分布区补血草生长繁殖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在新生环境中,补血草野生花卉则可能在某些方面产生相应的变化,包括生物学特征、形态学特征、开花习性、繁殖方式。并对家化栽培过程中的限制因子和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土壤盐渍化程度,土壤水分条件和气温限制补血草栽培的主要因子,光照条件影响补血草后期发育和花卉观赏性。最后制定一系列相应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于1990~1992年对野生和人工栽培的金线莲开花特性进行观察:花期为9月中旬至11月上旬,开花时间多在午夜,气温22~26℃、相对湿度86%~95%时开花多;高地比低处开花早,后开的花不稔。  相似文献   

14.
严应存  赵全宁  王喆  豆青芳 《生态学报》2018,(青稞物候)
利用1980—2015年青海省门源县农业气象站的青稞物候期及平行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青海省门源县青稞物候期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播种、出苗和拔节期呈推迟趋势,其余物候期均呈提前趋势。其中播种期以2.65d/10a的趋势显著推迟,分蘖期、抽穗期分别以4.78d/10a和2.30d/10a的趋势显著提前。显著影响青稞物候期的气候因子为气温、降水和积温。播种前0℃活动积温升高1℃·d,期间降水量增加1mm,播种期推迟0.252d;稳定通过0℃积温增加1℃·d,分蘖期提前0.026d;4月最低气温升高1℃,抽穗期提前1.890d。自20世纪90年代出现播种推迟、分蘖期和抽穗期提前、驱动因子升高突变现象。物候期与驱动因素开始突变基本同步,表明青海高原气候变暖是青稞物候期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5.
安庆褐飞虱近三个大发生年虫源和气候条件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并分析安庆市1997,2005年和2006年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hs(Stal)大发生的虫源、气候条件。1997年,迁入期偏早,初迁虫量大,到7月26日止,单灯累计诱量为1228~8698头;7、8月份气温比历史均值低0.2~1.3℃,导致单季稻上基数适温协同暴发型;再迁补充虫源峰次较多,但9月份气温比历史均值低1.0℃,抑制了双季晚稻褐飞虱发生。2005年,迁入期较早,但初迁虫量低,到7月26日止,单灯累计诱量为200~3334头;7月中旬至8月份气温比历史均值低0.4~0.8℃,9月至10月中旬气温比历史均值高1.8~2.2℃,有利褐飞虱发生的气候条件长达3个月;同时,夏、秋季台风暴雨频繁,再迁补充虫源丰富,8月16日~9月25日每侯灯下≥1000头的回迁峰次多达5个,分别比1997年和2006年多1个和2个,导致多代连续重发。2006年,迁入期早,6月底以前的早迁虫量分别是1997年和2005年同期的6.4倍和2.1倍,初迁虫量大,到7月26日止,单灯累计诱量为1595~7181头;虽然7、8月份气温比历史均值高1.0~2.0℃,但单季稻田间小气候适宜,构成单季稻基数暴发型;再迁补充虫源峰次较少,但8月底~9月初短期内大量集中迁入,9月下旬至10月份气温异常偏高,高于历史均值1.5~3.0℃,引起晚稻持续重发。  相似文献   

16.
1960-2005年期间,沈阳气候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气温升幅为0.96℃,但以1982年为界,1960-1982年为偏冷阶段,气温降幅最大值为1.95℃;1983-2005年为偏暖阶段,气温升幅最大值为1.60℃。一年四季气温处于上升阶段,以冬、春季气温升幅最大,分别为2.3℃和1.35℃。城市森林主要树种的春季物候期,在气候偏冷阶段,春季物候期出现较晚,而在偏暖阶段,春季物候期提前发生。同时,物候春季开始日期与结束日期有密切的同步相关性,并与物候季节节奏的长短呈负相关。树木萌动期早晚与冬季和早春气温高低呈显著的负相关,冬春季气温越高,芽萌动越提前。展叶早晚主要受展叶前的春季气温高低的影响,与冬季气温相关性不显著。始花前2—8旬,特别是2—4旬气温对始花期影响最显著。寒冷指数(CI)与树木芽萌动期、展叶始期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开花始期相关性不显著。预测了CO2倍增和气温升高条件下,沈阳城市森林主要树种的萌动期、展叶始期和开花始期分别提前40.41、43.08和24.13d。  相似文献   

17.
人造菇木的露地栽培吕柏盛(浙江龙泉一中,323700)香菇(Lentinusedodes)属担子菌纲伞菌科,是一种历史悠久,受人们喜爱的名贵食用菌。香菇香气浓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每百克干菇含蛋白质13克、脂肪1.8克、糖类54克及多种维生素和无机...  相似文献   

18.
金线莲的开花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1990 ̄1992年对野生和人工栽培的金线莲开花特性进行观察:花期为9月中旬至11月上旬,开花时间多在午夜,气温22 ̄26℃、相对湿度86% ̄95%时开花多;高地比低处开花早,后开的花不稔。  相似文献   

19.
香菇是目前产量多、鲜食及出日鲜销比例较大的食用菌。鲜香菇耐藏性差,20℃下自然存放保鲜期只有2天,而日月前在香菇贮运中还未能有效解决保鲜技术问题。金针菇中氨基酸含量特别丰富,其中必需氨基酸约占氨基酸总量的44.5%,高于一般菇类。赖氨酸和精氨酸尤其丰富,能...  相似文献   

20.
计翔  朱炳全等 《动物学报》2002,48(5):591-598
用SB-2T内置热敏无线电发射器、HOBO和TINYTALK数据记录块等电子设备研究实验室围栏内越冬眼镜蛇(Naja atra)的体温调节和低温耐受性。围栏内总平均气温(10.6℃)与总平均巢温(10.9℃)无显著差异,但气温变化幅度(-2.0-37.4℃)大于巢温变化幅度(6.5-14.5℃)。眼镜蛇体温变化幅度(3.4-34.1℃)介于气温和巢温的变化幅度之间,平均体温的个体间差异显著,总平均体温(15.0℃)大于平均气温和平均巢温。最低体温的平均值为8.9℃,与经验估测的眼镜蛇低温耐受极限(9.0℃)相近。白天气温高于15℃时能见到巢外调温个体,其体温记录次数的占处于此条件下的个体总体温记录次数的29%。巢外调温个体的体温高于处于晚间和白天15℃以下气温个体的体温,亦高于处于白天15℃以上气温但不进行巢外调温个体的体温。处于白天15℃以下气温个体的体温低于晚间个体的体温。处于白天15℃以上气温但不进行巢外调温个体的体温与处于晚间和白天15℃以下气温个体的体温无显著差异。处于晚间和白天15℃以下气温个体的体温与气温呈显著的正相关,眼镜蛇在体温和缺乏热斑块的环境中是体温调节的顺应者。气温高于15℃时,进行巢外调温和不进行巢外调温个体的体温均与气体无关,无明眼镜蛇在气温相对较高且具有热斑块的环境中是体温调节的调节者。将眼镜蛇持续暴露在9℃以下能导致其死亡,但短期将眼镜蛇暴露在耐受体温以下的热环境中对其无直接的致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