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研究两栖类物种雌雄间的形态差异,不仅有助于理解物种两性异形的模式与机制,而且对其繁殖策略、繁殖投入和进化选择压力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4月至2021年8月以浙江省丽水市丽水学院校园永久池塘内的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 megacephalus)为实验对象,共61只(♀12,♂49),测量其头体长、头长、吻宽、前肢长、后肢长等12项形态特征及体重来研究该物种的两性异形,并收集窝卵数和孵化数据分析雌性繁殖能力。结果表明:斑腿泛树蛙具有显著的两性异形,且雌性个体大于雄性个体;眼径、胫长和鼻间距在两性间无显著差异,头体长、头长、吻宽、吻长、眼间距、前肢长、后肢长、前臂及手长、足长和体重均具有显著差异;斑腿泛树蛙雌性个体产卵和孵化率受季节影响显著,其中4和5月窝卵数最多,6月卵孵化率最高;雌性怀卵数量与体长呈正相关关系。依据上述结果,本研究推测生育力选择是造成斑腿泛树蛙两性异形的主要因素,雌性个体通过增大个体体型来增加怀卵量,从而提高繁殖输出;斑腿泛树蛙繁殖期受季节影响,为更好地适应雨季的提前或推迟,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延长式繁殖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5.
《四川动物》2016,(2)
采用半静态染毒法研究了二硫氰基甲烷(MBT)对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 megacephalus蝌蚪的急性毒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浓度(0.6μg·L~(-1)、1.2μg·L~(-1)、1.8μg·L~(-1)、2.4μg·L~(-1)和3.0μg·L~(-1))的MBT对蝌蚪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MBT对斑腿泛树蛙蝌蚪的48 h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8.024μg·L~(-1)和6.095μg·L~(-1)。蝌蚪的T-AOC和GSH-Px活力在短时间和低浓度下被诱导后,随着MBT浓度的增加逐渐被抑制而降低;在3.0μg·L~(-1)(96 h)和2.4μg·L~(-1)(48 h和96 h)的MBT溶液中,蝌蚪的T-AOC及GSH-Px活力显著被抑制。MDA含量在1.2μg·L~(-1)的MBT溶液明显降低后,出现增高的趋势并保持高值状态。研究表明蝌蚪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间接反映了环境中氧化胁迫的存在,MBT对斑腿泛树蛙蝌蚪会造成一定的毒性影响。 相似文献
6.
7.
8.
1996 年5 月在云南普洱采到11 号树蛙科标本, 经研究鉴定订为新种普洱泛树蛙, 在形态上它与杜氏泛树蛙相近, 但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10.
11.
宝兴泛树蛙和昭觉泛树蛙的染色体学研究,兼论两种的分类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择宝兴泛树蛙模式标本产地四川宝兴居群(背部有斑点和无斑点两种类型)、大瓦山居群、瓦屋山居群,也选择了被命名为昭觉泛树蛙的模式标本产地四川昭觉的居群,共两种泛树蛙4个居群的5类52号标本,进行染色体组型、次缢痕及Ag-NORs研究。本文结果主要有三:1、首次报道宝兴泛树蛙地模标本的染色体组型,且证明背部有斑点与无斑点个体在染色体学方面没有显著区别;因此将过去文献上对宝兴泛树蛙色斑的描述作了补充。2、对昭觉泛树蛙昭觉居群的研究,证实吴贯夫与曾晓茂(1994)关于昭觉居群是与宝兴泛树蛙形态虽然相似,但染色体特征之间有极显著差别的另一个种,但按照“优先权律”,本文正式恢复刘承钊根据昭觉燕窝塘标本命名的胡氏泛村蛙学名的有效性,同时将吴与曾命名的昭觉泛树蛙学名作为前者的次定同物异名。3、本文所研究的宝兴泛树蛙属于广泛分布的种,建议有必要补充其它居群(如四川巴塘居群)的染色体学资料,再作进一步的分析是否尚有隐存种(或亲缘种)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13.
杀虫剂敌敌畏和除草剂丁草胺对斑腿树蛙蝌蚪的遗传毒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敌敌畏和丁草胺是我国农田中使用最普遍的杀虫剂和除草剂,这些农田化学物质对当地的水生动物及种群造成很大威胁.本文以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农田区域的斑腿树蛙蝌蚪为研究对象,用碱性单细胞电泳方法(或慧星试验)对暴露在不同浓度的敌敌畏(2.08,4.16,6.24,8.32,10.40
mg/L)和丁草胺(0.1025,0.205,0.410,0.820,1.230 mg/L)溶液中的蝌蚪进行了遗传毒性的检测.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随着农药浓度的增加,蝌蚪的DNA损伤(DNA尾长与尾宽比)随之增加;敌敌畏浓度为2.08
mg/L和丁草胺浓度为0.41 mg/L时,对蝌蚪造成显著的损伤,而且农药的剂量与蝌蚪的DNA损伤(DNA尾长与尾宽比)呈显著的线性关系敌敌畏,y=1.136±0.0083x,r=0.957,P<0.01;丁草胺,y=0.968±0.0093x,r=0.964,P<0.01.本研究表明这两种农药对我国的两栖动物具有遗传毒性作用;同时也表明,在检测环境污染物对蝌蚪的基因毒性方面,碱性单细胞电泳分析是一种合适的方法[动物学报
51(3)447-454,2005]. 相似文献
14.
斑腿蝗科精小管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首次对斑腿蝗科 3 5属 4 6种的精小管形态进行了度量描记 ,并应用SPSS软件对上述种类的精小管量度作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斑腿蝗科精小管形态在属内种间具有稳定性 ,在亚科级阶元具有其各自的特征 ,可作为亚科间比较的一项有用指标。其中 ,稻蝗亚科精小管较短小 ,接近于蚱总科及蝗总科癞蝗科等原始类群 ,显示其原始性 ;板胸蝗亚科较为进化并与秃蝗、裸蝗亚科具较近亲缘关系。斑腿蝗亚科各属间精小管形态变异较大 ,但以梭形至杆状为主 ,显示其较进化的特点。本文结果初步表明 :作为一个方面的分类学性状 ,蝗虫精小管形态可以作为属上高级阶元的比较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不同发育阶段的斑腿树蛙蝌蚪对敌敌畏遗传毒性的敏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敌敌畏是我国农田中使用最普遍的有机磷杀虫剂,它通过干扰对神经传导起重要作用的胆碱酯酶的活性,起到接触和摄入毒杀昆虫的作用,也对当地水生动物及种群造成很大威胁。本文以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农田区域的斑腿树蛙蝌蚪为研究对象,用碱性单细胞电泳方法比较了暴露于不同浓度(2.08,4.16,6.24,8.32,10.40mg/L)的敌敌畏溶液中三个发育阶段的遗传毒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敌敌畏溶液暴露24h,对早期和中期阶段的蝌蚪造成极显著的DNA损伤(P<0.01),甚至在敌敌畏浓度低达2.08mg/L的溶液中也产生显著的损伤(P<0.05);统计分析表明,DNA长宽比率与敌敌畏剂量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关系,早期阶段和中期阶段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0(P<0.01)和0.954(P<0.01)。对于后期阶段的蝌蚪,所有浓度的敌敌畏溶液都未导致明显的DNA损伤,作者认为进入变态阶段的蝌蚪对敌敌畏的敏感性明显下降。结果同时也表明,早期和中期阶段的斑腿树蛙蝌蝌是一种监测环境遗传毒性的合适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16.
17.
宝兴泛树蛙不同地理居群的染色体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比较了宝兴泛树蛙四个地理居群的核型,C-带和Ag-NORs,结果表明它们有相同的2n=26,NF=52,和相同的核型模式:5+8。但是,它们彼此之间在SM数目和顺序,次缢痕或随体的位置以及银染的位置,C-带类型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19.
20.
武陵山地区卵翅蝗属二新种:直翅目:斑腿蝗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记述采自湖南湘西武陵山地区卵翅蝗属Caryanda二新种,武陵山卵翅蝗Caryanda wulingshana sp.nov.和三齿卵翅蝗Caryanda triodonta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