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振富 《昆虫知识》1992,29(6):328-331
<正> 一、异稻缘蝽的发生及为害 异稻缘蝽Leptocorisa acuta(Thunberg)以成虫、若虫刺吸稻株、穗汁液,造成生长缓慢,花穗萎缩,谷粒干瘪,秕谷率增加,千粒重下降,影响产量,降低米质。异稻缘蝽以前在我县间歇性零星发生。自80年代后,发生面积迅速扩大,每年发生面积3.5~4.6万亩,目前全县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山坑田发生较洋田严重,晚造稻为害重于早造。我县1981、1982、1983、1986、1989年发生严重,1986年晚造在翁田、昌洒、龙马发生面积21000亩,一般百株有虫100~300头,多达1000头以上,损失20~40%,受害严重的稻田颗粒无收,1989年新桥、蓬莱、南阳、  相似文献   

2.
我县随着栽培制度的改革,褐稻虱逐步上升为水稻穗期的大害虫。近年来对水稻生产威胁极大。褐稻虱在我县一般于7月中、下旬由外地大量迁入,以后在本地繁殖3—4代。8月下旬—9月上旬发生的第四代,为害单季晚稻;9月下旬—10月上旬发生的第五代,为害单季稻、后季稻。四、五代的虫量很大,一般年份,四代虫口每亩12—30万头,大发生年高达100万头以上;五代虫口单季晚稻50—200万头,后季稻10—80万头;大发生年单、后季稻的虫量分别每亩达220万头和170万头左右。而三代虫量则很少,主要发生  相似文献   

3.
苎麻根天牛 Paraglenea fortunei(Saunders)俗称麻蜂、蛀根虫,属鞘翅目、天牛科,我县各地均有发生,特别是老麻地发生较多,危害严重。成虫能取食苎麻叶柄及植株嫩头,造成嫩头枯死,影响苎麻的纤维长度和拉力。幼虫蛀食麻蔸根部,造成麻根枯死,麻蔸分蘖少,生长弱,麻株长势高矮不一。同时由于幼虫蛀食麻根,造成伤口,往往引起苎麻根腐线虫病的发生。 几年来我们对苎麻根天牛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观察,初步摸索了苎麻根天牛的测报办法和防治技术。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用二面快口铡刀铡查越冬水稻螟虫虫口密度、化蛹进度,预测第一代发生期,通过十年实践,证明是代替手工剥查行之有效的方法。 越冬初期虫口密度的铡查 绿肥田 不同类型绿肥田,分田(土丘)五点或对角线、横方向直线随机取样,拔取或挖取稻根200只。 春花田 在一定面积,拾取外露稻根,采取铡查和有目的的剥查相结合,即可在田间记录结果。这里有几个关键问题分述于下: 1.工作时,以捏稻根的左手心对太阳为宜,以便观察稻草芯中的虫粪。捏稻根数以不脱落、充满一把为限,一般约3—5只,不可捏太紧,以免捏死虫蛹,不易辨认死活;也不可捏得太松,以防“皮刀”铡伤手掌或次倒稻根。长度以5—10毫米较好,过长易错过虫口,影  相似文献   

5.
<正> 稻大蚊Tipula aino Alexander分布于日本及我国浙江、广东等省,幼虫食水稻、小麦幼根。云南省中北部稻区均有发生,幼虫主要食绿萍根和萍体,严重时每亩虫口达27万头,4—5天可把萍种吃光,是绿萍春繁期的主要害虫。  相似文献   

6.
2009—2012年,对滇西、滇西南、滇南、滇东南、滇东和滇东北6个稻区的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种群发生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主要稻区均没有采集到稻纵卷叶螟的各越冬虫态,表明云南稻区的稻纵卷叶螟早期虫源主要来自境外;(2)灯下虫源始见期在4月中旬到7月中旬,不同稻区的虫源迁入期变化较大,相差近3个月。滇西沧源和滇东南富宁虫源始见期最早,在4月中旬—5月下旬,滇西南勐海灯下始见期最晚,为6月上旬—7月中旬;(3)滇西、滇西南、滇东北和滇南为稻纵卷叶螟轻发生区,主要在中晚稻上发生危害,田间卷叶率在30%以下,田间发生量少于300头/667m2。滇东和滇东南为中等和重发生区,田间卷叶率在30%以上,高的达80%以上,田间虫量最高可达7 000头/667m2;(4)云南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发生高峰期主要集中在5月下旬至9月下旬。滇东南高峰期为6月下—7月中旬,正值水稻孕穗期到抽穗开花期,应做好田间监测与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7.
雷惠质  江建云 《昆虫知识》1992,29(3):165-168
<正> 水稻害虫对我国水稻的高产、稳产影响极大,一般年份损失约10%,大发生年达20%。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报道,全国稻区已知的稻虫种类有250多种,其中严重危害的有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白背飞虱和黑尾叶蝉等6种;某些年份或局部地区危害较重的有大螟、稻苞虫、稻蓟马等31种;其余种类危害较轻或偶而见到。我国稻虫种类虽多,但其中以  相似文献   

8.
在五十年代南京农学院邹钟琳教授、江西农学院杨维义教授,曾到新疆调查考察,均未发现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各种文献亦均无记载。据新疆米泉水稻试验站的李光汉同志及公社老农反映,1970年以后,稻田已有枯心苗及白穗。当时发生少,未引起大家注意。1982年新疆农科院植保所薛承祥、王炳臣等同志,在北疆主要稻区进行调查,发现乌鲁木齐及附近的米泉、昌吉县稻茬中有二化螟幼虫越冬,以乌鲁木齐的安宁渠公社青格达湖大队最多,出伤株68.39—93.86%,有虫株23.92—24.24%,米泉水稻试验站次之,虫伤株20.43—45.18%,有虫株4.4%—20.39%,昌吉县六官公社青年农场较轻,虫伤株  相似文献   

9.
白背飞虱迁入虫源与发生程度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是我县早、中稻上危害成灾的主要虫种之一。7月底前占稻田飞虱种群比例的80—90%。7月上、中旬田间第二若虫高峰期是危害的主要时期,危害孕穗、抽穗的早稻,造成枯死“通火”,危害分蘖期的中稻、杂优稻,造成麻秆“溶脚”。经1974年以来的田间越冬调查和室内、外越冬饲养结果,还没有发现白背飞虱在我县有越冬的情况。主害代虫源从何而来?迁入虫源与发生程度的关系等问题就成为测报上急待解决的问题。1975—1980年通过系统的田间调查、灯  相似文献   

10.
王祥庆 《昆虫学报》1977,(2):237-238
稻绿刺蛾(Parasa sp.),俗称禾辣蛆或辣椒蛆,在容县山区的石头、松山、灵山等公社,桂平县的罗秀、沙坡等公社是为害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每年发生两次为害,一次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为害早稻,发生面大,为害重;另一次在9月上旬至10月中旬为害晚稻,发生面小,为害较轻。禾蔸被害后严重时叶片被全部吃光,只剩下光秃的穗株,严重影响光合作用,降低千粒重,造成减产。发生面积,一般年约占公社面积5—10%,严重年约占20—30%。但是过去未见有该虫为害水稻的报道,遵照毛主席关于“灭虫保苗”的教导,  相似文献   

11.
<正> 近几年来,福建省栽植的肉桂,由于肉桂木蛾的蛀害,严重地影响着生产。现将1978年3月—1979年9月间对肉桂木蛾的研究情况介绍如下。 一、分布及为害 肉桂木蛾Thymiatris sp.属鳞翅目、木蛾科(Xyloryctidae)。在福建省云霄、南靖、龙海、诏安、长泰、漳浦、连江、厦门等县市均有发生,寄主为肉桂及樟树。 肉桂受此虫为害率最高为96%,最低为40%,每株(株高2.5米)有虫1—6头,平均3.2头,受害最多的新旧坑道达62处(已折枝条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云南稻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越冬虫源特征及其与田间种群大发生的相关性。【方法】2010-2015年,对云南省主要稻区白背飞虱的越冬虫情进行田间调查;2013年南京农业大学与云南省农科院的科研人员行程6 000 km联合对滇西、滇西南、滇南和滇东南等10县20个稻区进行了实地越冬调研。【结果】云南省各稻区白背飞虱越冬种群主要集中在23?57?N以南,海拔高度为1 608 m以下的稻区。同一稻区白背飞虱越冬虫口密度波动较大,一般在1 200头/667 m2之内,以若虫和成虫越冬,且若虫占总越冬虫量的97.33%,主要聚集在有水源的再生稻、稻桩、落粒苗和早稻秧苗上。本地越冬种群密度(越冬虫量)与秧田虫量、移栽期虫量、孕穗期虫量、大田总虫量的相关性并不显著(P0.05)。【结论】云南稻区本地越冬虫源数量对白背飞虱种群大发生的形成贡献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3.
麦茎叶(虫甲)(Apophylia thalassina Fald.)是晋南为害小麦的重要虫害之一。山、川、水、旱地均有发生,尤以河津、秸山、闻喜、夏县、曲沃、临汾、洪洞和东山的安泽、西山的大宁等地受害较重。一般被害茎率为15—25%,受害较重的达30—50%,严重的可达70—80%,甚或毁种,它是阻碍局部地区小麦产量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生活史 麦茎叶(虫甲)一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于  相似文献   

14.
刘海光 《昆虫知识》1999,36(3):167-167
稻象甲Echinocnemussquameus(Billberg)为水稻上一种常见害虫,主要以幼虫于土中蛀食稻根为害,成虫也可于地上咬食秧苗,在承德中南部稻区广泛发生,常年为害较轻。近年随着山地稻田水稻栽培面积的扩大,稻象甲在山地稻田中发生数量逐年增长,为害加大,秧苗受害率达90%以上,一些地块受害严重,平均每桩稻秧下有40~60头幼虫,造成秧苗成片枯黄和死秧。作者1993~1996年对此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1生活史稻象甲在承德中南部的承德县、滦平县每年发…  相似文献   

15.
褐稻虱的产卵繁殖和允许损失阈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系本区水稻穗期常易暴发的害虫。每年夏初自南方随西南气流渐次迁入虫源。成虫寿命和产卵历期很长,有两个产卵高峰,峰距为5天左右,峰期可持续10天左右。产卵最适温度为23°—26℃,与温度的关系为y=4.58x-0.07x2-0.0006x2-49.58(sT=±2.48,F<0.05),最利产卵的水稻生育期为孕穗抽穗期。 渴稻虱为害水稻所造成的损失与每穴实际虫量成正相关,其迴归方程为y=0.39+0.31x(r=0.92),在同虫量相同虫龄的为害下,中梗受害最烈,单杂次之,单晚最轻。双季后作中籼稻最易受害,中梗次之,晚粳最轻。各生育期中以孕穗至乳熟初期为害的损失最大,乳熟中、后期次之,分蘖末期至孕穗期较轻。当每穴虫量特高时,水稻在短期内枯死倒伏。从测定看出:水稻穗期因褐稻虱致枯死的损失与齐穗后的天数成反相关,方程为y=109.908-1.8175x(r=-0.9540)。 通过研究,认为本区褐稻虱为害的允许损失阈限以控制在5%以下为宜,每穴的虫量标准主代为8—10头:前一代为0.3—0.5头:主代防治应在若虫第一高孵期,前一代则在成虫羽化前夕。  相似文献   

16.
水稻食根叶甲Donacia provosti(Fairm)是云南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在局部地区能造成严重损失。主要发生在眼子菜多,常年积水或排水不良的烂泥田中。5月中旬水稻移栽后,越冬幼虫从土层深处上升土表,聚集根部嚼食须根。发生密度最高的每丛秧有虫50头以上,一般10—20头。由于须根被食,稻苗吸收营养  相似文献   

17.
我们于1976年9月中旬,在浩口公社蔬菜地发现多处大白菜萎蔫枯死,严重的死苗率达20%以上。经调查系大黑金龟子幼虫啃食大白菜的根系所致。当幼苗在4—12片叶时,蛴螬在地下一寸深处根部啃食成缺刻,边叶开始萎蔫,待根全部被啃断则整株枯死,并转移为害,一象蛴螬可为害3—4株大白菜。防治办法  相似文献   

18.
光滑材小蠹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光滑村小蠹XyleborusgermanusBlandford属鞘翅目小蠹科,是近几年发生在板栗树上的一种毁灭性蛀干害虫。调查表明在我省秦岭沿线发生面积占栗林总面积(包括野生板栗〕的85.8%,被害株率达2%~19.1%,严重地块可达30%多;平均虫口密度17.8头/株,最多达350头以上。被害树由于该虫沿年轮横向蛀坑凿道,切断树木输导组织,使树体水分及养分输送中断而枯死。自1990年以来,我们对该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l寄主与分布光滑材小合是一种杂食性害虫,在我省秦岭沿线危害9种树木的主干(见表)。2生活史光滑村小合1…  相似文献   

19.
《昆虫知识》2004,41(4):294-294
《中国植保资讯网》由于今年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迁入虫量大,6月份的多雨气候条件又有利于迁入虫源繁殖而不利于药剂防治,造成6月下旬稻田稻飞虱及稻纵卷螟残虫量大,渝东南部及南部地区虫量明显高于其它地区。白背飞虱百丛虫量:渝东南部的秀山县1 62 3 0头,为2 0 0 3年同期的3 1倍。稻纵卷叶螟亩残虫量:秀山县3 5 93 5头,为特大发生年1 986年的3 49倍。根据6月下旬田间残虫量并结合7月份天气预报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预计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7月上、中旬主害代在东南部地区特大发生,低龄幼(若)虫发生期7月中旬。其余地区为中等至大发生。重…  相似文献   

20.
在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为了寻找防治农业害虫的新途径,探索以虫治虫进行生物防治的实际效果,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于1972-1973年开展了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稻纵卷叶螟、棉铃虫、大豆造桥虫等几种主要害虫试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两年来我们在汶上、鱼台、兖州等地共计放蜂面积达850亩,其中防治玉米螟650亩,防治稻纵卷叶螟150亩,防治棉铃虫20亩,防治大豆造桥虫30亩。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稻纵卷叶螟效果较好,一般均在70—90%。此法简单易行,经济有效,每亩成本费仅0.13元,深受贫下中农欢迎。但我地区在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大豆造桥虫效果很差,不能压低虫口密度,一般放蜂区卵寄生率仅有20-30%,最高不超过40%。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