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扼要评述达尔文的人类起源学说。第二部分回顾了达尔文之后的一百年来一系列化石证据的发现和人类起源研究的进展,如尼人类型化石的大量发现,直立人、能人、南方古猿类以及可能是人科成员的腊玛古猿类化石的新发现和研究。第三部分讨论了人类起源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并提出把整个人类进化的历史过程划分为人类的起源阶段和人类的发展阶段,分别代表人类的自然史和人类的社会史。  相似文献   

2.
人类身高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开旭  王为兰  张富春  郑秀芬 《遗传》2015,37(8):741-755
人类身高是由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决定的,遗传学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对身高差异的影响更大。身高是典型的多基因遗传性状,科研人员试图运用传统的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寻找和发现对人类身高具有显著影响的常见DNA序列变异,但进展缓慢。近年来,随着基因分型和DNA测序技术的发展,人类身高的遗传学研究取得了很多突破性进展。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的应用,发现和证实了上百个与人类身高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s),拓展了人们对人类生长和发育的相关遗传学认识,同时也为研究人类其他复杂性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借鉴。本文综述了人类身高的遗传学研究进展,探讨了目前该研究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今后人类身高相关的遗传学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蔡如鹏 《生命世界》2006,(1):F0005-F0005
人类对狗的情感充满了矛盾:一方面因为忠诚而信赖它们,另一方面又由于它们对人类的依赖而贬低它们。这种矛盾或许正反映了两者近乎一体的密切关系。没有任何一种驯化动物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像狗与人类那样密不可分,狗介入人类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也远远超越了其他驯养动物。可以说没有人类就不会有狗的出现,没有狗人类也不会像今天这样。那么,假如没有狗,人类会怎样呢?假如没有狗,几万年来可能会有无数的动物幸免成为猎物,但我们的祖先却会在黑暗的原始森林中摸索更久。考古学家一般认为,在旧石器时代,狗是人类驯化的第一位动物朋友。狗和人类结成了一种生命和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人类起源问题是人类存在的终极问题之一,对其研究会触及很多哲学问题。本文以近年来古人类学和生物学研究中的进展为基础,简要概述了人类起源和演化的大历史,对人类存在的本质、人类存在的目的和意义、神创与演化、人类起源和演化的推动力、劳动的性质和作用、偶然性和必然性等方面的哲学问题进行了讨论。从灵长类起源开始算起,人类演化至少有5600万年的历史,如果从演化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猿分异算起,也有700~800万年的历史。人类作为一类生物有机体,作为人类主观世界的承载体,人类存在的本质一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甚至不可能有一个被大多数人认可的答案。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类的存在本质上即是自然的存在,人类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然的存在。人类不同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特征,即是人类在生物学意义上的本质特征。在人类起源研究中,应该从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的不同角度对人类存在的本质加以研究。哲学层面上人类存在的目的和意义,都不是科学问题,不存在科学研究上的检验标准。如果说人类的存在有目的和意义,那么这个目的和意义就是“存在”。虽然传统的神创论已经不再是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主要部分,但是以智能设计论为代表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区域生态效应研究中人类活动强度定量化评价   总被引:27,自引:13,他引:14  
刘世梁  刘芦萌  武雪  侯笑云  赵爽  刘国华 《生态学报》2018,38(19):6797-6809
人类活动及其干扰会产生不同的生态环境效应,定量化评价区域人类活动干扰的特点是分析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人类活动强度的定量评价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变化的驱动机制,对于合理调控人类活动,预防或减少可能产生的生态危机以及区域的规划管理和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主要是从压力变化和状态变化两方面对人类活动强度进行的评价。本文基于人类活动压力的视角,建立了基于权重的多指标叠加体系对人类活动强度进行评估;从状态变化的角度,从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或多因子状态变化等方面进行评价。介绍了在定量化评价人类活动强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如人类足迹指数、喀斯特干扰指数、生态足迹方法和景观发展指数等。指出了目前人类活动强度定量化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中学达尔文主义基础课程中,人类起源这一章,是要说明人类起源于动物,但人类又脱离了动物界,人类进化的规律显然与动物进化的规律不同,人类有创造性的劳动,能改造自己的环境条件,而不再地像动物那样只是适应于自然条件了。人类什么时候和怎样脱离开动物界而沿着自己的规律而发展呢?那就是当人类的祖先一开始了劳动时就开始了,也正是由于劳动古猿才进化成了人。也就是说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7.
悲鸣鸟市     
鸟类的栖息地、水和食物,无一不在遭到人类活动的破坏和威胁。一些鸟的身家性命也在人类的食鸟和养鸟文化中遭到摧残。在鸟类面前,人类到了反思和忏悔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8.
我们人类在自身的起源和发展等问题的探讨中,比较着重于研究人类形成的各种因素以及工具出现的意义、劳动的作用等等。而对人类学会使用火之后,火对人类所产生的作用,则了解得较少,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火在人类进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给予重新认识。化石资料表明,从工具的出现至今已有三百多万年的历史。在工具出现到人类懂得使用火之前的一段相当漫长的时间里,人类的文明史基本停留在很低的、比现代猿类稍高的制造和使用简单工具的水平上,并没有什么大的发展。而在人类学会使用火之后,人类的文明史又有了新的提高和发展,即人类使用的工具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这说明此时人类的智力已有了新的提高。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各个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之中。  相似文献   

9.
伟大革命导师恩格斯写作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的光辉文献,到今年已是一百周年了。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从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的观点出发,指出了劳动在人类起源中的主导作用,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类的伟大理论,在人类起源问题上达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这是人类起源认识上的重大变革。它奠定了马列主义人类起源理论的基础,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指出了正确的方向,是我们今天与形形色色的围绕人类起源问题的各种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思潮进行斗争的无比锐利的武器,也是回击当前右倾翻案风的鼓吹者否定马克思主义对科学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人类生态学? 现代人,即智人(Homo sapiens),是在大约4万年前由直立猿人(H·erectus)进化来的。智人的出现,标志着自然界在人类有意识活动的影响下,开始进入了一个急剧演变的时代,特别是近几百年来,自然界的演变速度和演变方向,越来越依赖于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了。现在,人类完全有能力毁灭所有生物的生存环境,也有足够的智慧为人类自身和其他生物创造一个适于生存和进化的环境。今后,自然界是沿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还是走向一条灾难的道路,这就要看人类自身如何行动了。  相似文献   

11.
地球上的生物已有大约40亿年的进化史,而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大约只经历了400万年,约占整个生物进化史的1‰。人类是地球上最晚出现的一种智慧生物,人类起源于生物界,而又离不开生物界。在人类进化历史的绝大部分时期内,人类几乎完全依赖野生生物为生(靠狩猎和采集野生植物),只是在1万多年以前,当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人类才逐渐减少了对野生生物的依赖性(目前仍有许多国  相似文献   

12.
浅谈微生物与人类生态系统的相互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概括介绍了微生物、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提出:人类首先应该处理好微生物和人类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其协调发展,进而使生物多样性得以维持和发展。在这个基础上再尽量减少或消除微生物对人类生态系统的消极影响,充分发挥微生物的积极作用,达到利用微生物为人类服务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3.
任慧敏  王圣云 《生态学报》2023,43(12):4858-4867
实现低碳化的人类福祉提升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人类福祉提升的碳强度指标是衡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新指标。论文使用了人类福祉碳强度指标,应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分析了全球人类福祉碳强度的时空演进格局,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揭示了全球人类福祉碳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1980—2016年全球人类福祉碳强度明显降低,但在北美洲、欧洲和大洋洲国家与其他区域国家(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距。(2)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结构、工业化、资本积累、死亡率等因素提高了全球人类福祉碳强度,贸易依存度则是不断降低全球人类福祉碳强度的主要驱动力。(3)影响全球人类福祉碳强度差异的因素呈现区域异质性,能源消费结构、贸易依存度、工业化、资本积累、死亡率等因素对全球人类福祉碳强度的影响,因其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不同而体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和不同的空间溢出效应。(4)周边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工业化、资本积累和死亡率等因素会增加本国人类福祉碳强度,但本国人类福祉碳强度也会随着周边国家的经济增长和贸易依存度而降低。  相似文献   

14.
远古时代人类生活的情景,已经在历史上消逝了。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今天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内仍然保留着一些人类原始生活的遗存。它为我们了解和揭示人类初期的历史提供了一把钥匙,它是远古人类生活状况的一面镜子。用民族学方面的材料,为人类历史及考古学作注,比超单靠地下发捆的化石和考古材料更为丰富、生动、有力。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至今还保留在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以CRISPR/Cas9为代表的多种CRISPR系统的开发和不断改进,基因编辑技术逐渐完善,并广泛应用于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制备。基因编辑动物模型为人类疾病的发病机理、病理过程以及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目前,用于人类疾病研究的基因编辑动物模型主要有小鼠、大鼠为代表的啮齿类动物模型和以猪为代表的大动物模型。其中啮齿类动物在机体各方面与人类差别较大,且寿命短,无法对人类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有效评估和长期追踪;而猪在生理学、解剖学、营养学和遗传学等各方面与人类更接近,是器官移植和人类疾病研究领域重要的动物模型。文中主要介绍了基因编辑动物模型在神经退行性疾病、肥厚心肌病、癌症、免疫缺陷类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等5种人类疾病研究中的应用情况,以期为人类疾病研究及相关动物模型的制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人类福祉研究进展——基于可持续科学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福祉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人类福祉与生态系统服务一并成为可持续科学的核心概念,发展迅速。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逐渐认识到仅仅依靠经济指标无法恰当地评估人类福祉,经济发展只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手段,而提高人类福祉才是其核心所在。人类福祉研究为评估个人福祉和国家社会的群体福祉提供概念框架和测量方法,服务于政府决策。自2005年联合国组织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明确提出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关系以来,人类福祉的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可持续科学的视角对人类福祉开展研究。与国际同行的工作相比,我国人类福祉研究集中于可持续科学视角下对福祉的定量化评估,而各学科之间,尤其是自然科学和人文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交流合作相对较少。回顾了人类福祉研究的历史发展,及其在可持续科学视角下的新进展,具体包括:客观福祉,主观福祉,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关系。最后,讨论了人类福祉研究的主要议题,以及我国人类福祉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人类线粒体的遗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苑金香 《生物学通报》2002,37(12):14-15
阐明了人类线粒体基因组特殊的分子结构和遗传学特征,论述了人类线粒体病独特的遗传方式。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曲折的道路。从人类的远古祖先古猿下地到人类诞生,大约过渡了一千多万年,而人类发展到现在,也大约有三百万年光景了。在这千百万年间,人类和他们的远古祖先,是风平浪静,平安无事地走过来的吗?不是的。一部人类史,是充满着千艰万难的矛盾斗争史,是新生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的历史。“人类社会就是从大风大浪中发展起来的。”人类的远古祖先古猿原来过着树居生活,他们在森林中攀援吊荡,采摘野果,或捕捉小动物充饥。虽没有《西游记》中花果山上的猴王那么潇洒和威风,但也还算过得  相似文献   

19.
人类遗传资源是开展健康相关研究的不可替代资源,中国丰富的人类遗传资源具有重要的研究开发价值。目前,美国已经建立起了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在重要管理环节制定了明确的指南和规范,确保个体隐私安全和国家生物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促进资源的开发利用。现通过对美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对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的建议,为完善我国人类遗传资源保护,促进人类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监管和创新的平衡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岷江上游地区人类活动强度及其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1∶25万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在ArcGIS支持下,基于地理学自相关理论,采用居民点、道路和地形因子等权重指标,实现岷江上游人类活动强度定量化的空间表达,并分析其空间特征。结果表明:岷江流域各个县域人类活动强度大小和分布均有差异,其中黑水县人类活动最为剧烈,且分布最为均匀;理县和茂县人类活动强度和分布均匀程度基本接近全流域的平均水平;靠近成都平原的汶川县,因卧龙保护区位于该区境内,使该县的人类强度降低,同时其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亦不均匀;松潘县地处北部,人类活动强度最低。本研究采用坡度、道路和居民点3个因子来定量化人类活动强度,反映了研究区人类活动强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从而为进一步探讨景观格局演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