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心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从2010—2012年心内科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鲍氏不动杆菌,采用PHOENIX-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2012年心内科住院患者共分离出166株鲍氏不动杆菌,其中泛耐药菌株34株,检出率为20.5%。药敏结果显示鲍氏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显示出多重耐药性,对多粘菌素B、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等耐药率相对较低。结论鲍氏不动杆菌已成为医院感染重要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临床应加强耐药性监测,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控制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2.
了解本院肺部感染患者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分析了自2007—2008年本院肺部感染患者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资料。2a间本院从肺部感染患者的痰标本中共分离到鲍氏不动杆菌124株,80%以上来源于ICU及神经内、外科,这些分离株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及头孢他啶等抗生素高度耐药,对头孢吡肟仍保持较高敏感,尚未发现对亚胺培南及美洛培南的耐药株。临床医生要重视病原学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耐药茵株的产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3.
重症监护病房不动杆菌感染的流行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浙江省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不动杆菌暴发流行原因和耐药性,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ICU 2004年临床标本中分离的不动杆菌.结果该院ICU 2004年不动杆菌感染在所有的分离菌株中所占比例最高,达26.7%;不动杆菌感染主要源于呼吸道样本,占79.1%;该院不动杆菌的耐药情况更为严峻,对所有检测的抗生素都表现了极高的耐药率,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的耐药率也很高,可能与该院ICU的不动杆菌感染由几个同源的高耐药的菌株传播有关,表现出耐药性十分严重的流行发生.结论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寻找感染源头,通过根除医院环境中的不动杆菌,阻止不动杆菌感染扩散.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长期住院老年患者感染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特征,本研究收集了2011年9月~2012年8月临床分离自老年病区长期住院患者的52株鲍曼不动杆菌,分析菌株的耐药性、产酶类型、生物膜形成能力及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显示,菌株主要分布在呼吸重症监护室,分离的标本以痰标本为主,占86.54%。52株鲍曼不动杆菌中,多重耐药菌株最高,占76.92%。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最低,为30.77%,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在50%以上。产酶阳性率为82.69%,其中产其他水解酶的菌株最多,占63.46%。生物膜形成的检出率为5.77%。6株广泛耐药菌株共检出9种耐药基因。结果提示,从老年病区长期住院患者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现状严重。因此,医院感染控制应以呼吸重症监护室为重点,同时加强对生物膜阳性菌株所分布病区的耐药性监测和消毒隔离,以预防和控制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0 年1 月到2015 年1 月我院收治的应用呼吸 机患者130 例,根据是否合并肺炎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将患者分为研究组(86 例)和对照组(44 例),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鲍氏不 动杆菌的临床特征,然后根据药敏实验选择应用药物进行治疗,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 分布科室主要以ICU 为主,大约为76.74%,神经外科次之,大约为8.14%;研究组呼吸机应用时间(18.72± 3.15)天显著长于对照 组(6.18± 0.02)天,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经舒巴坦联合左氧氟沙星或者亚胺培南治疗后总有效率为 91.86%。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鲍氏不动杆菌多发生于ICU,且感染者呼吸机应用时间较长,联合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蒙古地区临床危重患者常见感染细菌耐药基因的检测及耐药性相关因素,以便临床合理运用抗菌药物,为病原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重症监护室治疗的病例中检测出的215株细菌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关的检测手段分析细菌的耐药性和耐药基因情况。结果:经过临床的检测后得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分别为85株、55株和75株,其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54株,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31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15株,非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40株。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敏感性最高,且在产与非产ESBLs菌株耐药上比较有差异性(P0.05);产与非产ESBLs菌株耐药基因检测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均存在多重耐药情况,且耐药与喹诺酮耐药机制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2002-2004年鲍曼不动杆菌临床感染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临床感染分布和耐药现状。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采用Kirby-Bauer法对19种抗菌药物进行药敏试验;用WHONET5分析试验结果;分析感染患者基础疾病特征。结果3年间共分离鲍曼不动杆菌267株.96.25%分离自住院患者。3.75%分离自门诊患者。该菌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对其他药物呈多重耐药。多重耐药菌株在逐年上升。它主要引起住院老年人和严重外伤患者的下呼吸道感染。结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有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分布特点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分布情况及对20种抗生素耐药性分析。方法送检标本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微生物方法操作,用Vitek—Systems ATB法国生物,梅里埃微生物分析仪,并结合传统手工非发酵微量生化管编码补充试验进行菌种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琼脂纸片扩散法及法国梅里埃ATB试条。结果112株鲍曼不动杆菌中有93株(83%)来自于上呼吸道(痰液及咽拭子):药敏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庆大霉索),喹诺酮类(环丙沙星),碳青酶烯类(亚胺培南)具有较高的敏感率。对β-呐酰胺类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性,在检测的112株鲍曼不动杆菌中,多重耐药菌株占54.5%(61/112),三重耐药株占14.8%,而在这些多重耐药菌株中,大于三重耐药的菌株就占到69%。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已产生多重耐药性,应重视该菌感染及耐药性监测,阻止多重耐药菌株的播散,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鲍曼不动杆菌的基因分型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上海某综合性医院不同科室来源的鲍曼不动杆菌菌株的同源性及耐药状况,了解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流行情况。方法采用重复序列PCR技术(REP-PCR),对51株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菌株进行基因分型,并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51株鲍曼不动杆菌分为13个基因型,其中A型16株,为主要流行型别;C型、D型各6株;M型有5株;E型、F型和G型各3株;B型、H型和K型各2株;I型、J型、L型各1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出的菌株对常用抗菌药呈现出多重耐药的现象。其中对阿米卡星和亚胺培南的耐药性最低,均为33.3%;对头孢唑啉耐药性最高,为100%。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基因的同源性分析表明,该院存在着以A型鲍曼不动杆菌为主的感染流行,估计该型菌株可能以克隆株的形式播散。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很强,应加强其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鲍曼不动杆菌临床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进行对比研究,并分析生物膜形成的一些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利用在聚苯乙烯板上构建生物膜的技术对51株全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进行检测,同时对分离自下呼吸道和无菌体液的各20株鲍曼不动杆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进行研究,然后对新近报道的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abaI在所有菌株中的分布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51株全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中35株(68.6%)可以形成生物膜,并且形成生物膜的能力较强。50%(10/20)分离自下呼吸道的鲍曼不动杆菌能够形成生物膜,20株无菌体液中分离的菌株仅有1株可以形成生物膜。78.0%(71/91)鲍曼不动杆菌中abaI基因扩增阳性。结论分离自下呼吸道的鲍曼不动杆菌临床菌株有较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abaI基因广泛存在于鲍曼不动杆菌临床菌株中。临床在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同时需要考虑其在感染部位形成生物膜的因素,可能在治疗的同时有必要加入一些对生物膜有穿透性的药物。  相似文献   

11.
柑桔溃疡病生防细菌Bt8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柑桔溃疡病是中国柑桔的重要病害。从南宁柑桔园土壤中分离到1株对柑桔溃疡病菌具有强抑制力的细菌Bt8。根据Bt8菌株的形态1、6S rDNA序列分析以及生理生化特性,将其鉴定为鲍氏不动杆菌。Bt8菌株的抑菌效果受温度、pH及培养基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温室条件下将该细菌悬浮液喷施到柑桔叶片上,获得了55.2%的病斑抑制效果。研究结果揭示了鲍氏不动杆菌在柑桔溃疡病田间防治上的潜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20株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菌株亲缘性。方法完成该组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2种与耐药相关的看家基因和54种水平转移获得与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以及13种接合性质粒、转座子、插入序列、整合子等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检测,并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结果20株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已经发生演化,并存在2个克隆传播:1-4—6号菌株和2—5—7—8—9—10—11—12—13—14—15-16—17—18-19号菌株。结论与耐药相关的看家基因和水平转移获得的耐药基因均为显性遗传,本研究耐药菌所观察的表型与之相对应,为追溯耐药菌传播途径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3.
泌尿生殖系统不动杆菌微生态失调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生物学特点不动杆菌 (Acinetobacter)是一群密切相关 ,不酵糖类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自 Bcijcrnk从土壤中分离出第一株不动杆菌以来 ,归属问题一直未能明晰 ,对其研究一直集中在命名、分类及特征描述 ,曾经用过的常见名称就有 Diplococus、Herella、Moraxella、Achrombacter、Micrococus、Mima,Bac-terium,Alcoligenes,Neisseria,B5 W、Cytophaga。[1 ]不动杆菌这一名称是 Brisou在“伯杰手册”提出 ,隶属于奈瑟菌科 ,包括一个菌种 :醋酸钙不动杆菌 (A.calcoacelicus)和两个基本亚种 :硝酸盐阴性不动杆菌 (A.anitratum)和鲁菲不动菌…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新建ICU病区启用后患者医院感染状况,探讨其流行菌株和易感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新建ICU病区的患者和环境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新ICU病区患者医院感染率为36.7%。所有病原菌中鲍氏不动杆菌占28.2%,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0.5%,铜绿假单胞菌占15.4%。且环境中空气、陪护人员手、医护人员鼻前庭等亦培养出鲍氏不动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药敏显示各菌耐药水平较高。结论医院必须加强室内外环境和空气监控,防止交叉感染,严格无菌侵入性操作和抗生素的使用原则,从而有效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ICU住院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流行状况及耐药情况进行调查,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ICU住院患者送检的693份各种临床标本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对分离出的鲍曼不动杆菌采用K-B法做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693份临床标本共分离出110株鲍曼不动杆菌,其中多重耐药菌株有103株(93.6%),感染的标本来源以痰液最为常见(86.4%)。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广泛,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100%耐药,对哌拉西林、头孢曲松、复方新诺明、氨曲南、环丙沙星、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庆大霉素等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大于80.0%。结论 ICU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多由多重耐药菌株引起,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其对抗菌药物耐药情况相当严峻,加强耐药性监测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义乌市妇幼保健院近3年来医院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现状,及泛耐药情况.方法 对医院2009年至2011年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细菌鉴定采用美国德灵细菌鉴定仪.结果 3年间共分离到鲍曼不动杆菌305株,其中2009年72株,2010年91株,2011年142株,泛耐药菌株感染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2009年5株(占6.94%),2010年9株(占9.89%),2011年有19株(占13.38%).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其泛耐药菌株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应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控制鲍曼不动杆菌在医院内的定值和播散,重视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监测.  相似文献   

17.
王文晶  黄茂  王艳丽  周敏  赵旺胜  梅亚宁  乔岩  孙丽华 《生物磁学》2009,(16):3089-3091,3094
目的:分析近年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不动杆菌属的流行情况及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指导依据。方法:收集2004年-2008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病人痰培养结果为不动杆菌的数据,用WHONET5.3软件统计分析。结果:2004年-2008年该院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病人痰培养为不动杆菌属占所有病原体比例为7.0%.9.2%,占革兰阴性菌比例为13.9%-17.5%。革兰阴性菌中,不动杆菌始终排在前三位。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结论: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中不动杆菌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减少医源性感染、合理选择的抗菌药物对于降低死亡率、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暴发苗头,查找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最大限度减少医院感染发生。方法对2009年4月26~28日期间RICU发生的4例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病例进行聚集感染危险因素调查,采集标本进行目标菌检测,应用ERIC—PCR技术对聚集病例和散发病例菌株进行基因同源性分析,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进行医院感染具体干预。结果4例患者确定为医院感染病例,4例患者均有气管插管操作经历,3例患者环境卫生学检测存在耐药谱相同的鲍曼不动杆菌,ERIC—PCR分析4例患者检出的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基因同源性,确定为医院感染暴发。严格执行隔离防护措施和后续加强上呼吸机患者管理,未再出现聚集病例。结论医院感染暴发危及患者医疗安全,应用分子生物学分析手段可以促进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效果;加强上呼吸机患者的管理,加强手卫生的管理可以有效防控医院感染聚集暴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情况及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 采用Microscan Walk Away-40全自动微生物仪及配套药敏复合板进行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结果 46株不动杆菌中有35株为鲍曼不动杆菌,占76.09%。主要分布在ICU、康复科、呼吸内科。标本主要以脓、痰及呼吸道分泌物为主。药敏结果显示:亚胺培南、头孢吡肟、阿米卡星对鲍曼不动杆菌高度敏感,但3代头孢菌素大多数耐药。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易引起伤口、呼吸道继发感染,且耐药现象严重,诊断与治疗有赖于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结果,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一旦发现感染株,必须迅速采取控制措施,避免引起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院内获得性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治疗情况、分析导致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同时总结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死亡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提供指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6月丽水市中心医院住院的35例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基础疾病,病原菌分布情况,临床特征,危险因素,治疗及预后转归情况,根据细菌耐药情况,分为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7例与非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8例。按入院28天预后转归情况,将35例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进一步分为好转组26例与死亡组9例。结果采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显示原发感染灶不明,不恰当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住ICU大于2周,其他部位培养到鲍曼不动杆菌,同期ICU内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等危险因素,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结果显示持续血小板减少3×109/L、APACHEII评分≥20分、脓毒症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原发感染灶不明和不恰当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是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主要危险因素;持续血小板减少3×109/L、APACHEII评分≥20分、脓毒症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是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主要的死亡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