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氮源可直接影响氨基酸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与氨基酸生成.但是关于氨基酸发酵过程中氮源控制的研究报道并不多。本文作者在L-亮氨酸发酵过程碳源流加研究及动力学特征分析基础上〔1〕,比较了几种非反馈型、反馈型补加硫酸铵的发酵结果.提出了较佳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2.
厚叶景天组织传感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厚叶景天的叶和茎组织作为生物催化材料,分别同二氧化碳气敏电极和氨气敏电极组合,研制了L-精氨酸传感器及,L-赖氨酸传感器。两种传感器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0×10-4 1.O×10-3mol/L和8.0×10-5—3.0×10-3mol/L.检测下限分别为3.2×10-5mol/L和2.2×10-5mol/L,响应斜率分别为42.2mV/dec和41.4mv/dec。考察了两种传感器的回收率.结果表明,L-精氨酸传感器和L-赖氨酸传感器的回收率平均值分别为98.6%和101.6%,标准偏差分别为4.6%和4.0%。  相似文献   

3.
发酵动力学是微生物培养过程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让人们从理论和定量的角度了解和分析微生物的培养过程,是过程设计和控制的基础.柠檬酸发酵过程的动力学.Chemiel[1]、Kristiansen〔2〕、Khan〔3〕、Rohr〔4〕、Vaija〔5〕等曾作过研究。本文在考察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实验研究.进行如下探索。  相似文献   

4.
双乙酰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了粪肠杆菌(Enterococcus faecalis)中双乙酰还原酶的提取纯化,以及双乙酰生物传感器制备和测定性能。以双乙酰还原酶和还原型辅酶I(NADH)共固定作为工作酶 膜,用Fe2+/Fe和双乙酰还原过程中产生的NAD+/NADH组成生物传感器,可准确测定0.1~0.5μg/Ml浓度范围内的双乙酰含量,响应时间小于2min。9d内传感器工作性能稳定。研究表明,啤酒内典型的金属离子和有机物在相应浓度内不影响传感器工作性能。同时.试验初步解决了辅酶的再生和溶氧干扰问题。  相似文献   

5.
芽孢杆菌M_(50)产生β甘露聚糖酶的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土壤中分离到9 株产生β甘露聚糖酶的芽孢杆菌( Bacillus sp .) 。Bacillussp . M50250m L三角瓶摇瓶培养试验,以4 % 的魔芋粉为碳源,1-0 % ( NH4)2SO4 为氮源,0-35 %Na2CO3 ,30 ~34 ℃培养60h 产酶达到高峰。酶活力为180 ~200u/m L。100L 罐发酵,在30 ~32 ℃,1∶0 .75vvm 通气量,200r/min 条件下,发酵液酶活力高达330u/m L。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pH 分别为50 ℃和6-0 ,低于50 ℃,pH5 .0 ~7 .0 酶稳定。Fe3+ 、Al3+ 、EDTA、Hg2+ 对酶有抑制作用,而Ba2+ 、Mn2+ 对酶有激活作用。发酵粗酶液对苎麻精干麻精练,显示对精干麻的半纤维素残胶具有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6.
甘油三酯酶传感器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脂肪酶固定在pH玻璃电极上,制成甘油三酯酶传感器.对传感器的制作方法和响应性能进行了研究.在37℃,选择Tris-HCl缓冲溶液(pH 8.5)为测量介质, 所制传感器对甘油三酯的响应线性范围为3.09×10-6~1.91×10-3 mol/L,响应斜率为32.7 mV/pC, 响应时间为5~10 min, 使用寿命可达25 d.用研制的传感器测定了人和兔血清中的甘油三酯含量,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由地衣芽孢杆菌NK-27获得的β-甘露聚糖酶在40℃、酶液终浓度1u/ml时,经12h水解魔芋粉、角豆胶、瓜儿豆胶和田菁胶所生成的酶解产物,经薄层层析检测表明为单糖和低聚糖。在PYG和GAM液体培养基中,添加不同量的四种植物胶酶解产物对青春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adole-scentis)具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菌体增殖数从10提高到10个/ml。  相似文献   

8.
乳糖发酵短杆菌L-氨酸产生菌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谷氨酸产生菌Brevibacterium lactofermentum XQ5121出发选育L-苏氨酸产生菌。以硫酸二乙酯(Des)和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处理,用α-氨基-β-羟基戊酸(Ahv)和s-(2-氨基乙基)-L-半胱氨酸(Aec)药物平板及琥珀酸培养基(Sam)平板定向筛选,最后获得一株L-苏氨酸高产菌Zt-1株(AHVг AECг SAMg),可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积累16mg/m1 L-苏氨酸。试验结果表明,在以琥珀酸为唯一碳源的平板培养基(sAM)上生长迅速即sAM 变异可导致L-苏氨酸积累大幅度提高。 文中对B.lactofermentum L-苏氨酸产生菌的选育机理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甲基对硫磷水解酶参与催化相关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基对硫磷水解酶(MPH)是一种新的有机磷水解酶。将完整的甲基对硫磷水解酶基因(mpd)构建入pUC19载体,使得mpd基因以自身的启动子在Escherichia coli DH5α中表达并得到了纯化。金属螯合实验发现MPH的活性不受金属螯合剂1, 10菲NFDA1啉的影响;但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测定其金属含量显示MPH是金属酶,1mol酶中结合了2mol的Zn2+。为确定参与MPH催化活性的必需氨基酸,用化学修饰剂碳化二亚胺、二乙基焦磷酸酯、磷酸吡哆醛和丁二酮处理MPH,然后检测其残余酶活力,结果表明天冬氨酸、谷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残基与酶的催化活性无关;而二乙基焦磷酸酯对组氨酸侧链的化学修饰引起酶活性的大幅度的下降,其对酶活性的抑制率达到9.6h-1,说明组氨酸是酶活力所必需的基团。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酶的结构及对酶进行分子改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
产β1 ,4D甘露聚糖酶的诺卡氏菌形放线菌( Nocardioform actinomycetes) 菌株NA3540 ,发酵培养72h ,发酵液离心去菌体,上清经硫酸铵沉淀,95 % 乙醇沉淀,CMSephadex A50 柱层析、羟基磷灰石柱层析、DEAE纤维素离子交换及Sephadex G100 分子凝胶过滤柱等步骤,β甘露聚糖酶的比活提高了137 倍,获得凝胶电泳均一的蛋白样品。经SDSPAGE 和凝胶过滤法分别测定β甘露聚糖酶分子量为41kD和40kD,证明该酶为单聚体;用等电聚焦电泳测得其等电点为4-8 ;经氨基酸组成分析,发现蛋白中有较高含量的Gly、Asp、Ala 及Glu 残基。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75 ℃,在不超过60 ℃时酶活较稳定;酶反应的最适pH 为8-0 ,pH 稳定范围为6-5~11-0 。重金属离子Hg2+ 、Cu2+ 、Pb2+ 、Fe3+ 、Co2+ 、Zn2+ 能强烈抑制该酶活性,而Mn2+ 、Fe2+ 、Ag 对该酶有部分的抑制作用,低浓度的Na 、K 、Li 对该酶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利用硫酸铵分级沉淀、离子交换层析 (DEAE- 2 2 )、Sephadex G- 75凝胶过滤从嗜热脂肪芽孢杆菌胞内提纯得到 β-半乳糖苷酶。研究表明 ,该酶最适表观反应温度和最适 pH分别为 6 0℃和 6 .4。在 50℃该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对酶有激活作用 ,重金属 Zn2+、Fe3+、Cu2+抑制酶的活力。巯基保护剂能明显增强酶的活力 ,而巯基结合试剂强烈抑制酶的活性。该酶对 β-  相似文献   

12.
酵母菌属间原生质体融合:构建高产麦角固醇的优良品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张博润   《微生物学通报》1995,22(3):139-142
采用属间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对麦角固醇含量较高、细胞生物量低的裂殖酵母(Schziosacch-aromyces)单倍体YG-1-14-58(amettrp)与细胞生物量较高、麦角固醇含量低的酿酒酵母(Succh-aromyces)单倍体YG-28-32-135(aadehix)进行原生质体融合,在高渗基本选择培养基上挑选融合子,并对获得的大量融合子进行了形态、生理生化、遗传稳定性、细  相似文献   

13.
绮丽刺毛霉的一种新型甘氨酸氨肽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产自于绮丽刺毛霉(Actinomucor elegans)的一种甘氨酸氨肽酶。分子筛层析表明该酶的天然分子的分子量为320kD,SDSPAGE分析表明蛋白质的亚基分子量为565kD。该酶水解含有甘氨酸残基的底物(如glycinenaphthylamine)的效率要较其它氨基酸残基高得多。该酶的最佳反应温度为30℃,最佳pH为8.0。酶的Km和Kcat值分别为0.24mmol/L与1008 s-1。1.0mmol/L Zn2+,Cu2+和Cd2+可完全抑制该酶的活性。作用于酶巯基的化学物质对酶活性都有抑制作用。根据络合剂反应的实验结果表明该酶是一种含有金属的酶。当与蛋白酶共同作用时该酶除了甘氨酸外还能提高脯氨酸、精氨酸及谷氨酸的水解率。  相似文献   

14.
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合成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简称hEPO)是一种能够促进祖红细胞分化发育并进而促进红细胞生成的细胞生长因子,它在临床上可用以治疗某些贫血病人特别是由于慢性肾衰所引起的肾性贫血〔1-3〕.hEPO是一种由166个氨基酸组成的糖基化蛋白质.它的前体还带有27个氨基酸的信号肽〔4-6〕。有两对由Cys7-Cys161和Cys29-Cys33组成的二硫键,其糖基化位点为Ash--24。Ash一38.Asn一83和Ser一126〔7-8〕。由于天然来源hEPO的量极少.因此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是当前获得大量hEPO的较好的途径〔9-10〕。我们在前文中曾经报道用单链方法合成天花粉胰蛋白酶抑制荆基因〔11〕以及用单链和PCR相结合来合成绿豆胰蛋白酶抑制荆基因的方法〔12〕.我们在合成hEPO基固(包括带有信号肽的hEPO基因)时也采用了这两种方法:合成的hEPO基因在大脑杆菌、CHO细胞和昆虫细胞中均得到表达。本文报道hEPO基因的合成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结果。  相似文献   

15.
将来源于黑曲霉N25的植酸酶基因phyAm重组于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30b(+),以重组表达载体pET30b-F-phyAm为模板经PCR扩增获得结构延伸突变植酸酶基因phyAe(在植酸酶基因C端增加了来源于pET-30b-F-phyAm载体上13氨基酸残基)。含突变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pPIC9k-phyAe在GS115酵母中表达。纯化的突变酶PP-NP-e与野生型酶PP-NP-m8相比:PP-NPAe的最适反应温度上升了3℃,75℃处理10min,热稳定性提高21%,比活力略有提高。最适反应pH为5.6,有效pH范围pH4.6到pH6.6。比未突变酶扩大了0.4单位。  相似文献   

16.
2-酮-L-古龙酸还原酶分离纯化及其理化、酶学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发酵L山梨糖的GluconobacteroxydansBacilusmegaterium2980混和菌株的无细胞抽提液中分离到了2酮L古龙酸还原酶(KGR),测得其分子量为90kDa。动力学性质研究表明它为一个典型的MichaelisMenten氏酶,对2-酮-L-古龙酸作用的值为3.42×10-3mol,最适作用pH为6.5,最适作用温度为30℃。2-酮-L-古龙酸还原酶的合成不受L-山梨糖和2-酮-L-古龙酸的诱导,故推测2-酮-L-古龙酸还原酶是Gluconobacteroxydans的一个组成酶。  相似文献   

17.
冈46B(G46B)是水稻生产应用中的一个农艺性状十分优良的保持系 ,其主要的缺陷是稻瘟病抗性较弱 ,通过对地谷 ,BL-1,Pi-4号等三个分别含抗病基因Pi-d(t)1Pi-b、Pi-ta2 的稻瘟病抗性材料与G4-6B聚合杂交 ,并利用抗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对杂交后代进行辅助选择 ,在聚合杂交的F2代及B1C1代群体中共获得了 15株含Pi-d(t)1Pi-b、Pi-ta2 等三个抗稻瘟病基因的材料 ,其可能的基因型分别为 :三基因杂合体Pi-d(t)1 pi-d(t)1 Pi-bpi-b-Pi-ta2 pi-ta24株 ,双基因杂合体 10株 ,其中Pi-d(t)1 Pi-d(t)1 Pi-bpi-b-Pi-ta2 pi-ta26株 ,Pi-d(t)1 pi-d(t)1 Pi-bpi-b-Pi-ta2 Pi-ta2 3株 ,Pi-d(t)1 pi-d(t)1 Pi-bPi-b-Pi-ta2 pi-ta2 1株 ,双基因纯合体Pi-d(t)1 Pi-d(t)1 Pi-bpi-b-Pi-ta2 Pi-ta2仅1株 ,这一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改良G46B的稻瘟病搞性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分子标记可快速、有效地实现多个抗病基因的聚合,大大提高水稻抗病育种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Nafion膜固定的亚甲基蓝为介体的生物传感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成了以亚甲基蓝为介体的电流型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通过离子交换牢固地固定在Nafion膜中的亚甲基蓝,能有效地在辣根过氧化物酶和玻碳电极之间传递电子.探讨了pH值、温度、工作电位和抗坏血酸等物质对此传感器生物电催化还原H2O2的影响.此生物传感器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对H2O2线性响应范围为5.0×10-7~2×10-4 mol/L,响应时间少于30 s.  相似文献   

19.
螺旋霉素(spiramycin,以下简称SPM)为十六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索〔r〕。内酯环C-3位上羟基酰化侧链片段构成SPM不同组分。C-3位上羟基酰化酶的合成受葡萄糖的诱导.该诱导作用受丁酸的抑制〔2〕。SPM的生物合成受高浓度铵离子的抑制。而支链氨基酸,如缬氨酸,经分解代谢可产生乙酸、丙酸、丁酸〔S〕。作为SPM生物合成的前体。本文根据SPM的生物合成途径,采用诱变和耐L-缬氨酸、耐α-氨基丁酸相结合的筛选方法.获得了高产菌株。  相似文献   

20.
Lanne于1987年提出了生物催化剂工程(Biocatalyst engimeering)和介质工程(Medium enineering)的概念[1].有机相生物催化中溶剂的选择也是介质工程的内容之一。纯酶在有机相中的催化作用已有大量报道[2],但对完整细胞研究甚少。本文以甲基单胞菌(Methylomonos)Z201完整细胞为生物催化剂,丙烯环氧化为指标反应,研究有机溶剂对活性的影响并对催化活性-溶剂疏水性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了水-十六烷两相体系中十六烷含量和搅拦速度对丙烯环氧化速度的影响和细胞的操作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