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比动态中和固定系统(Dynesys)与后路锥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椎管狭窄的近期疗效。方法:70例椎管狭窄伴或不伴椎间盘突出患者,随机分为Dynesys组与后路锥间融合术组。前者行椎板减压并Dynesys内固定,后者行减压术并锥间融合术,术后随访24个月,对比两组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椎间隙高度、活动度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术后随访结束时ODI指数、VAS评分均较手术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0DI指数与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2术后两组固定节段间隙均较手术前明显增加(P0.05),Dynesys组L4-5节段、L5-S1节段活动度大为下降(P0.05),融合术组相应节段均融合良好,无活动度。3Dynesys组头侧相邻节段活动度与术前无明显变化,融合术组头侧相邻节段较术前活动度明显增加(t=2.286,P=0.026),两组术头侧相邻节段活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5,P=0.003)。4随访结束时Dynesys组有1例(2.6%)患者S1节段出现1根螺钉松动,邻近节段未见退变病例;融合组有4例(12.5%)邻近节段出现Ⅰ-Ⅱ度退变,两组邻近节段退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 p=0.039)。结论:Dynesys动态固定植入手术与传统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椎管狭窄术后短期内效果相当,前者对邻近节段活动性的影响小于融合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疗效及颈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到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8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植骨融合组(25例)和假体置换组(23例),其中植骨融合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假体置换组采用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颈椎生理曲度、颈椎活动度、手术节段活动度、上邻近节段活动度、下邻近节段活动度,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假体置换组的NDI评分明显低于植骨融合组(P0.05);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植骨融合组的颈椎活动度低于假体置换组(P0.05);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假体置换组的手术节段活动度高于植骨融合组(P0.05);术后12个月植骨融合组的上邻近节段活动度、下邻近节段活动度高于假体置换组(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比较,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远期疗效更佳,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颈椎生物力学,降低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老年腰椎管狭窄的两种治疗方式,微创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和传统全椎板切除术的治疗疗效进行比较,以及研究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7月至2013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76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43例采用微创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A组),33例患者接受全椎板切除手术(B组)。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6个月~2年,平均随访时间1年零7个月。比较分析两组的手术情况、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JOA评分情况。结果:A组的患者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及住院时间缩短,并且较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JOA评分明显优于B组患者,说明A组疗效优于B组。结论:老年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微创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手术方法创口小,术中出血量少,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疗效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前路椎间盘减压融合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骨科2008年6月到2014年6月收治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26例,按照患者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13例)和对照组(13例),研究组给予前路椎间盘减压融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记录并分析两组术前和术后3月、6月、12个月JOA评分、颈椎总活动度、颈椎曲度、颈椎节段高度。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JOA评分术前、术后3月、6月、12个月逐渐升高(P0.05),术后12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椎总活动度术前、术后3月、6月、12个月逐渐降低(P0.05),但是术后同时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椎曲度与颈椎节段高度术后3月、6月、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椎间盘减压融合治疗多节段颈椎病较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治疗效果好,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并且颈椎曲度和节段高度恢复好。  相似文献   

5.
腰椎多节段退变性滑脱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讨腰椎多节段退变性滑脱手术减压和植骨融合方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20例腰椎多节段退变性滑脱患者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采用椎管减压、神经根松解,行椎间植骨和后外侧植骨融合术,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获得连续随访者18例,随访时间9月~3年,平均24个月,优良率90%。结论:可靠的内固定、复位,神经根松解,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多节段退变性滑脱效果满意,充分的神经根松解是手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30例采用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满意度,并对症状进行JOA评分。比较患者术前术后的腰椎X线的影像学变化,观察术后临近节段的退变发生率与影像的融合率。结果:术后随访1-3年发现患者JOA评分的平均改善率为(73.81±16.12)%,术后滑脱率与椎间高度均有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影像学显示植骨融合A级15例,B级12例,C级3例,融合优良率为90%。结论: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不仅可以缓解疼痛,改善功能评分,而且使患者影像学变化恢复正常生理形态,是理想的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DA)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到2015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80例颈椎病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组(CDA组)和前路颈椎减压融合组(ACDF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于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进行末期随访时,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患者颈部功能,采用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上肢痛VAS评价患者颈部疼痛,采用X线片在过伸和过屈位测量患者术前和术后手术节段相邻节段的活动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术后1年时的NDI评分、颈痛VAS及上肢痛VAS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A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术后1年时的手术相邻上节段活动度和手术相邻下节段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CDF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术后1年时均明显高于术前及同期CD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CDA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与ACDF相近,另外其不会引起手术相邻节段活动度的增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和比较不同的治疗方式(责任节段治疗与整体治疗)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Herniation of Mutisegmented Lumber Intervertebral Disc,HML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0.01年至2013.01在我科明确诊断为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且行手术治疗的共计7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责任节段组(实验组,42例)和整体治疗组(对照组,36例)。结合手术前后的随访资料,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模拟评分(VAS)、JOA功能评分及围手术期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花费,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术后6月,12月及36月的VAS疼痛评分及JOA评分的比较中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术后第二日实验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术中出血量、花费及下地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并发症方面,术后1年内,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后,对照组的发生率较好,但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找到责任节段并针对责任节段进行治疗较整体治疗来讲,能够在取得相似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同时,能够有效的减少花费,手术创伤及术后疼痛指标,并能有效减少短期并发症的发生。在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可以作为一种推荐的手术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颈前路"杂交式"减压融合与颈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36例行"杂交式"颈前路治疗及33例行颈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术治疗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一般资料、出血量、手术时间、颈椎生理曲度、JOA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颈前路组:56.23±7.64岁,颈后路组:55.76±8.18岁)、性别(颈前路组:22男/14女,颈后路组:20男/13女)、颈椎生理曲度D值(颈前路组:7.41±3.14,颈后路组:8.19±2.74)、JOA评分(颈前路组:9.08±1.09分,颈后路组:8.82±1.26分)、病程(颈前路组:17.24±7.36月,颈后路组:15.75±5.78月)和受累节段(颈前路组:3.11±0.26个,颈后路组:3.24±0.39个)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颈后路相比,颈前路的术中出血量(颈前路组:221.79±178.02 mL,颈后路组:483.07±434.25 mL)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颈前路组:196.54±51.88 min,颈后路组:175.12±54.93 min)更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颈前路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和JOA评分逐渐增大,而颈后路组患者椎生理曲度减少,JOA评分逐渐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前路组出现植骨未融合、声音嘶哑和脑脊漏液,颈后路组发生轴性疼痛和C5神经根麻痹,但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前路组:13.89%,颈后路组:12.12%)(P0.05)。结论:颈前路"杂交式"减压融合与颈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术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上各有优点,临床根据患者的情况而采取合适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和比较使用通道下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与常规开放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至2016.01经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后的共计6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法,将上述患者分别纳入实验组(MIS-TLIF组)与对照组(常规开放手术组)。对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程度(VAS),功能障碍程度(JOA)及各围手术期指标(出血量,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卧床时间,花费,并发症)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MIS-TLIF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术前的VAS评分及JOA评分的比较中无显著性差异,经外科手术后,都有显著性改善(P0.05)且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MIS-TLIF组在出血量,卧床时间,并发症等指标中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道下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作为一种微创术式,能够显著改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具有其独有的优势和长处,在临床工作中可以进行进一步的使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揭示椎板开门角度对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影响,本研究根据椎板开门角度将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A组(28°~47.5°, 49例)和B组(47.5°~67°, 43例),比较两组患者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治疗后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5神经根麻痹、神经功能(JOA评分)、颈椎轴性症状和颈椎曲度。研究显示,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C5神经根麻痹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的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术后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A组患者的颈椎轴性症状发生率(14.29%)显著低于B组(20.93%)(Z=-1.967, p=0.049)。A组和B组患者术后的颈椎曲度指数分别丢失了1.04%和3.88%,B组术后显著低于A组(p0.05)。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应用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治疗过程中,椎板开门角度不影响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但开门角度过大容易造成颈椎曲度丢失程度增加,并增加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和比较两种不同的融合术式PLIF(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和PLF(postero1ateral fusion)在下腰椎单节段腰椎滑脱中的治疗疗效。方法:我们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于2013年1月到2016年1月在我院诊断为腰椎滑脱症并行腰椎融合外科手术的患者进行观察和分析。经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后,共有142名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融合手术术式的不同,分为PLIF组(82人)和PLF组(60人)。对于两组患者在术前与术后3月、12月的疼痛评分,功能障碍程度指数(JOA),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等指标进行记录和比较。结果:纳入本课题的患者均接受了至少1年的连续全面的随访。两组患者在术后(1月及12月)的VAS疼痛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但PLIF组在术后12个月时的VAS评分及融合率显著优于PLF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花费、并发症等指标中,PLF优于PLIF组。两组在住院时间,卧床时间,JOA评分等指标的比较中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单节段的下腰椎滑脱患者来讲,使用PLIF能够取得较好的症状改善,融合率较高。但PLF同样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在临床工作中应该个性化的进行手术术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矫形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伴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伴椎管狭窄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两组,实验组进行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矫形术治疗,对照组进行单纯后路减压固定矫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和18个月的Cobb角、腰椎前凸角、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情况,SRS-22国际标准量表评分情况以及出血量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18个月的Cobb角、腰椎前凸角分别为(16.8±5.16)°和(36.8±5.82)°,均分别低于对照组的(20.2±6.61)°和(41.2±5.67)°,且均低于术前(P0.05),而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和18个月的JOA评分、VAS评分比较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组间比较显示,术后18月两组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SRS-22国际标准评估量表显示,术后18个月两组患者的自理能力、自我评价、精神状态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而疼痛情况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矫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伴椎管狭窄疗效显著,且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矫形术在改善患者的腰椎侧凸程度、功能障碍及疼痛程度方面优于单纯后路减压矫形内固定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创髓核摘除术治疗高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7年3月~2012年3月本科室收治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年龄65岁,排除腰椎不稳),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其中实验组患者行微创Quadrant通道下髓核摘除术,对照组患者行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效果、椎间隙平均高度丢失量及腰椎平均前凸角改变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及术后3天VAS疼痛目测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腰椎平均前凸角改变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改良MacNab分级优良率均为90%(P0.05),实验组术后2年椎间隙高度平均丢失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相对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而言,单纯微创髓核摘除术治疗高龄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腰椎融合术结合腰椎间融合器植入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及对预后评估。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54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行单纯椎间植骨融合术,实验组患者给予腰椎融合术结合腰椎间融合器植入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住院天数、融合率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同时对术前、术后三个月均应用VAS评分、ODI评分评估患者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融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实验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术后VAS评分和ODI评分降低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与并发症比较,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椎融合术结合腰椎间融合器植入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对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将72例腰椎退行性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予以PEEK cage融合治疗,观察组予以自体cage融合治疗。对比两组干预后的腰椎前凸角度,椎间盘高度,VAS评分,术后功能之后,发现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优良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的椎间隙高度、L3/4腰椎前突角、L4/5腰椎前突角、L5/S1腰椎前突角较治疗前增大(p0.05),且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在腰椎后路融合术中行棘突骨块所制的自体cage与PEEK cage有着同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一种良好的椎间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与改良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TLIF)手术治疗老年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经确诊为老年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TLIF手术,对照组患者采用PLIF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腰背部疼痛程度(VAS评分)与活动功能(ODI评分),临床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短于或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腰背部VAS评分与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腰背部VAS评分与ODI评分均明显低于手术前(P0.05),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00%(2/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50%(9/40),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LIF与TLIF手术治疗老年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在改善腰背部疼痛程度与腰椎活动功能中的疗效相当,但TLIF手术有助于显著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比较丝线悬吊和微型钛板两种椎板固定方法对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影响,2016年4月至2018年1月期间,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6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丝线悬吊)和观察组(微型钛板固定),每组32例。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和治疗1年后的神经功能(JOA评分)、疼痛程度(VAS评分)、颈椎轴性症状、颈椎曲度和并发症。研究显示,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引流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JOA评分和神经功能改善率无显著差异(86.36%vs.81.41%)(p>0.05)。术后观察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36)。观察组患者的颈椎轴性症状发生率(16.33%)显著低于对照组(25.58%)(Z=-2.024,p=0.043)。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颈椎曲度分别丢失了1.30%和4.62%,观察组颈椎曲度丢失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32)。本研究说明,在应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与丝线悬吊椎板固定相比,微型钛板固定可明显减少疼痛程度、颈椎曲度丢失和轴性症状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传统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18年4月-2020年12月收治的72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n=36,给予TLIF治疗),B组(n=36,给予MIS-TLIF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1个月、手术后6个月疼痛程度和腰椎功能;对比两组患者椎间融合率。结果:相比于A组,B组手术时间更长,切口长度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相比于A组,B组手术后1个月、手术后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更低(P<0.05);相比于A组,B组手术后1个月、手术后6个月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均更高(P<0.05)。B组椎间融合率为97.22%(35/36)与A组的88.89%(32/3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TLIF治疗相比,采用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手术时间更长,但对于患者疼痛的缓解和腰椎功能的改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腰椎内镜下单侧入路椎板切除双侧减压术(LE-ULBD)与传统椎板间开窗技术椎管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疗效及对JOA评分、ODI评分和关节活动度(ROM)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1月-2022年4月收治的80例DLSS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采用传统椎板间开窗椎管减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LE-ULBD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腰痛和下肢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JOA评分、Oswestry评分、上下方邻近节段ROM。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t=3.249;t=3.240;t=16.690,P<0.05);术后1、3个月,研究组腰痛、下肢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t=2.296;t=2.071;t=2.531;t=2.117,P<0.05);术后1、3个月,研究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t=3.119;t=2.231;t=3.065;t=2.457,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上下方邻近节段ROM低于对照组(t=5.372;t=6.076,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椎板间开窗椎管减压,LE-ULBD治疗DLSS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手术创伤,保留上下邻近节段活动度,加快术后腰腿痛缓解及腰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