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8周浮力负重增强式训练对腿部肌力、爆发力、动作稳定度、肌力保留效果的影响,本研究招募33名2型糖尿病患者受试者,在训练前1周进行前测(等速肌力60°/s和180°/s,摆臂垂直跳,动态稳定性),将33名受试者随机分成浮力负重增强训练组(buoyancy plyometric training group, B组)(n=11)、一般增强式训练组(plyometric training group, P组)、对照组(control group, C组)(n=11)。各组按照方案进行为期8周的训练干预,干预结束后进行后测,操作人员与内容与前测一致。本研究发现,等速肌力测试、爆发力测试、身体稳定性方面C组、B组和P组的前测结果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前测组间差异不会对干预结果造成影响。经过8周运动干预后,B组和P组后测结果显著高于C组(p0.05),且P组后测结果显著高于B组(p0.05)。在停训4周后,B组和P组后测结果显著高于C组(p0.05)。而肌酸激酶方面,第2周至第6周内,C组肌酸激酶值显著低于B组和P组(p0.05),且B组肌酸激酶值显著高于P组(p0.05)。到第4周,P组肌酸激酶值显著低于第2周(p0.05);且P组第6周肌酸激酶值显著低于第8周(p0.05)。到第8周,P组与C组肌酸激酶值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显著高于C组(p0.05)。本研究认为浮力负重增强式训练能够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肌力、下肢爆发力,并且可以显著改善下肢稳定性,且其效果优于在地面进行的增强式训练。浮力负重增强式训练后下肢肌力、爆发力、稳定性衰退速度缓慢,但其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对老年性肌肉衰退风险的人群补充含有支链氨基酸(BCAA)的溶液,其缓解肌肉量减少症状的效果,本研究从医院门诊筛选出老年性肌肉衰退高风险或老年性肌肉衰退症受试者,共45人。对受试者进行前测(身体成分,握力和6 m步行测试),并对每位受试者进行为期60 d的支链氨基酸溶液补充,60 d后进行后测(身体成分,握力和6 m步行测试)。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检前后差异发现,受试者骨骼肌肉质量提升0.15 kg/m~2,后测结果显著优于前测(p0.05),6 m行走速度改善0.12 m/s,后测结果显著快于前测(p0.05),手握力增加3.6 kg,后测结果显著大于前测(p0.05)。摄入BCAA溶液可显著降低受试者的血清总胆固醇、总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本研究认为对老年性肌肉衰退风险的人群补充含有支链氨基酸(BCAA)的溶液,能够有限缓解肌肉量减少症状,并能增加肌力。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探讨从正后方、侧向、斜后方3个方向起跳,利用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不同方向起跳后着地下肢所受冲击和着地动作间差异,以评价起跳方向对着地安全性的影响。本研究筛选出20名男性大学生为实验受试者,实验开始前受试者根据实验组织者提示进行起跳动作试跳。研究对象赤足站立于规定起跳位置,实验组织者发出口令,受试者以双脚完成起跳动作,起跳后单手或双手拍击悬吊的标志球后,以单脚落地,落地动作要求由脚趾向足根过度,落地后保持身体平衡,本实验为进行3个方向的起跳,每个方向3次起跳。利用SPSS软件和Visual3D软件,分析比较力矩、关节角度、关节功、贡献度等参数。本研究发现,X、Y轴方向正后方起跳时,受试者受地面冲击力显著高于从斜后方起跳和从侧向起跳(p0.05);而从斜后方起跳时,受试者受冲击力显著高于从侧向起跳(p0.05)。Z轴方向3种方向起跳所受地面冲击力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最大关节屈曲角、活动度、最大伸展力矩以及关节功方面,受试者正后方起跳和斜后方起跳的髋关节参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后方起跳和斜后方起跳的起髋关节参数明显大于从侧向起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正后方起跳和斜后方起跳的膝关节参数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后方起跳和斜后方起跳的膝关节参数明显大于从侧向起跳(p0.05)。受试者正后方起跳和斜后方起跳的踝关节髋关节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后方起跳和斜后方起跳的踝关节参数明显小于从侧向起跳(p0.05)。本研究认为从正后方和斜后方经行起跳,髋、膝、踝关节屈曲角变化较快,利用髋关节周围肌群屈伸降低地面反作用对下肢关节的冲击,对地面反作用力的吸收作用显著。而侧向起跳时,髋、膝、踝关节屈曲角变化较缓慢,主要利用踝关节周围肌群背屈降低地面反作用对下肢关节的冲击,对地面反作用力的吸收作用较差。侧向起跳对于人体在着地阶段下肢各关节所受冲击远大于从前后或者斜前后方向起跳。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人体进行最大等速离心运动(ECC)诱发血液肌酸激酶(CK)水平变化、血清肌酸激酶水平与肌肉损伤(EIMD)的关系,本研究筛选出150名"缺乏运动"的健康大学生为受试者,进行血样采集,进行前测包括血清肌酸激酶(CK)、最大等长肌力(MVC)、肘关节活动角度(ROM)、上臂围(CIR)、肌肉感受(VAS)。受试者进行5组×12次最大等速离心运动,运动后恢复期,将全部受试者血清肌酸激酶值进行排序:血清肌酸激酶值最高和最低20%样本,高肌酸激酶水平组(HCK组)和低肌酸激酶水平组(low LCK组),利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以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发现全部受试者、高肌酸激酶水平组、低肌酸激酶水平组在最大等速离心运动后各评估指标均显著高于比前测结果,p<0.05。全部受试者、高肌酸激酶水平组受试者在最大等速离心运动后各指标变化皆明显大于低肌酸激酶水平组受试者,p<0.05。受试者血清肌酸激酶峰值与最大等长肌力、肘关节活动角度、上臂围、肌肉感受最大变化值有相关,p<0.05。本研究认为肌肉损伤程度与肌酸激酶水平具有显著相关,尤其高血清肌酸激酶水平者肌酸激酶水平较大程度反映肌肉损伤程度趋势。本研究表明,肘关节活动角度、上臂围具有预测肌酸激酶峰值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等速肌力康复训练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符合入组条件的4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常规治疗相同,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予等速肌力康复训练,两组治疗时间均为2个月。在纳入研究1周内和研究结束1周内进行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评价,对前后两次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剑桥老年认知量表、Berg平衡、功能伸展测试、起立-行走计时测试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等速肌力康复训练能明显促进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最大自主等长收缩(MVICs)激活后增强效应对上肢力量表现的效益以及不同最大自主等长收缩时间诱发激活后增强效应(PAP)后对卧推(BPT)表现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24名男性运动员参与此重复量数交叉设计实验,通过3组3 s卧推MVICs处理(3 MVICs)、3组5 s卧推MVICs处理(5 MVICs)与控制处理(CON),记录推掷高度与杠铃腾空时间,并分析推掷高度以及力量与功率的峰值。本研究发现,不论是3 MVICs、5 MVICs或是CON,后测各时间点卧推高度皆显著低于前测平均值(p0.05),功率峰值于第4分钟、第8分钟与后测平均值,皆显著低于前测平均值(p0.05);后测各时间点力量峰值与前测平均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即使给予较长的组间恢复时间,3 MVICs与5 MVICs产生肌肉疲劳的程度高于诱发PAP的程度,因此无法提升训练良好运动员的上肢爆发力。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最大脂肪氧化强度(fatmax)和无氧阈强度(AT)运动干预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糖和骨质代谢的影响,本研究选取73名中老年糖尿病前期人群为受试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分为最大脂肪氧化强度运动组(F组,25人)、无氧阈强度运动组(A组,25人)、对照组(C组,23人),并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前测(身体成分,骨密度,生长激素分泌指标,骨质代谢指标,胰岛素敏感性指标),前测结束后24 h内分别对F组进行最大脂肪氧化强度测试;对A组进行无氧阈强度测试,前测结束48 h后开始为期36周的运动干预,运动干预结束后再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后测。研究发现,以C组作为参照,F组、A组经过36周两种强度运动干预后,体重指数(BMI)、体脂率、腰臀比、葡萄糖耐量(OGT)、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抵抗素(resistin)水平的后测数据显著低于前测数据(p0.05);血清生长激素(GH)水平、类胰岛素一号增长因子(IGF-1)水平、血清骨钙素(BGP)水平的后测数据显著高于前测数据(p0.05)。相比C组,A组经过36周无氧阈强度运动干预后,股骨颈骨密度、大转子骨密度、Ward's三角区骨密度、腿部肌力的后测数据显著高于前测数据(p0.05);F组经过36周最大脂肪氧化强度运动干预后,股骨颈骨密度、大转子骨密度、Ward's三角区骨密度、腿部肌力后测数据高于前测数据但是未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数据表明长期采用最大脂肪氧化强度或无氧阈强度运动均可有效改善中老年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糖和骨质代谢,并且无氧阈强度运动对骨质代谢具有更好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了考察食品级槲皮素粉对机体最大摄氧量和耐力的影响,本研究纳入20名健康的大学生志愿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将受试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10名,A组饮用剂量为1 mg/mL的槲皮素饮料,B组饮用安慰剂饮料,每天饮用1 000 m L。饮用7 d后,通过自行车分级运动测试最大摄氧量(VO2max),通过骑行疲劳时间测试耐力,同时检测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然后进行交叉实验并测试VO2max、骑行疲劳时间及抗氧化指标。研究显示,与基线VO2max相比,饮用槲皮素饮料后VO2max显著升高13.21%,而饮用安慰剂饮料后的VO2max与基线无显著差异。与基线骑行疲劳时间相比,饮用槲皮素饮料后骑行疲劳时间显著升高25.15%,而饮用安慰剂饮料后的骑行疲劳时间与基线无显著差异。与基线血清MDA相比,饮用安慰剂饮料后受试者血清MDA显著升高27.15%,而饮用槲皮素饮料可抑制血清MDA的升高。与基线血清SOD和GSH-Px相比,饮用安慰剂饮料后受试者血清SOD和GSH-Px分别降低了20.49%和21.08%,而饮用槲皮素饮料可抑制血清SOD和GSH-Px的降低,表明槲皮素可显著提高骑行运动过程中受试者的VO2max和耐力。本研究初步表明,补充槲皮素可通过降低运动过程中MDA水平来减少脂质过氧化损伤。另外,槲皮素通过抑制运动过程中SOD和GSH-Px的降低来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从而延缓疲劳。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不同强度持续跑步干预对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人群胰岛素敏感性、骨密度、糖调节、激素分泌的影响效果差异,为研发促进IGR人群糖调节能力恢复的运动处方提供实证参考,本研究选定90名糖调节受损老年人为本研究实验对象,进行随机分组,随机分为Fatmax强度跑步组(F组,n=30);AT强度跑步组(A组,n=30);对照组(C组,n=30)。在干预开始前1周内对受试者进行前测(BMD,骨代谢,FPG,OGTT-2h,HOMA-IR,IGF-1,生长激素分泌指标)。干预前3天,F组进行FATMAX强度测试、A组进行AT强度测试,各组按照运动计划进行为期24周的干预,运动干预结束后测。通过24周干预,F组和A组受试者的BMI、体脂率后测结果显著低于前测结果(p<0.05),而C组BMI和体脂率前后测结果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F组、A组的FPG和OGTT-2h后测结果显著低于前测,且显著低于C组后测结果(p<0.05);F组和A组受试者的血清GH、IGF-1以及BGP的后测结果明显高于其前测结果和C组后测结果(p<0.05),而C组GH、IGF-1和BGP前后测结果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F组和A组受试者股骨颈BMD、大转子骨BMD、Ward’s三角区BMD后测结果显著高于前测结果和C组后测结果(p<0.05)。IGR老年人长期进行以Fatmax和AT强度进行长时间有氧跑步,不仅能够增加其下肢骨密度、促进骨生产和改善骨代谢,而且降低FPG、缓解胰岛素抵抗、促进GH、IGF-1分泌。其机制可能是IGR老年人长期进行中低强度有氧跑会提升血清GH、IGF-1浓度,而GH和IGF-1能够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合成以及促进成骨细胞工作,从而缓解IGR老年人的胰岛素抵抗和增加下肢BMD。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揭示人体在主动和被动两种行走模式下的步态特征与下肢主要肌群的肌电信号变化规律。方法:选取12名在校男大学生,通过Greenjog履带式自发力跑台和h/p/cosmos电动跑台建立主动式和被动式行走模型,先后在两种模式下以3种递增速度即慢速(2 km/h)、常速(4 km/h)、和快速(6 km/h)进行一次性步行运动,运用三维运动捕捉分析系统和表面肌电测试仪,分别对每种速度采集2 min的连续三维步态和肌电信号数据。结果:慢速时,被动式行走的支撑相占比显著高于主动式行走(P<0.05),而摆动相占比和膝关节角度变化值则显著低于主动式行走(P<0.05);常速时,被动式行走的膝关节角度变化值和股二头肌积分肌电值显著低于主动式行走(P<0.05);快速时,被动式行走的膝关节、踝关节角度变化值和股二头肌积分肌电值显著低于主动式行走(P<0.01);此外,随着步行速度的增加,被动式行走的胫骨前肌积分肌电值呈现显著增高的趋势(P<0.05)。结论:随着步行速度的增加,人体主动步行时的膝关节活动范围更充分,对主动肌的锻炼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为比较不同运动量对大鼠跟腱修复的影响,采用54只8周大,体重200~250 g的SD雄性大鼠为实验对象。根据随机分组方式平均分成3组,每组18只:控制组、行走15 min组(15分组)、行走30 min组(30分组)。将54大鼠的右后脚跟腱切断,控制组不予任何运动干预,其余两组在手术处理后的第5天起,进行运动干预。每天运动1次,运动时间分别为15 min和30 min;前2天行走速度4.0 m/min;之后12.0m/min。分别在第5天、第12天、第19天、第28天评估跟腱功能指数(achilles function index, AFI);手术后第28天处死大鼠,取出跟腱,观察外观、胶原蛋白生长情况、断裂强度(最大破坏力量)(breaking strength, BS)、拉伸应力(tensile stress, TS)及恢复指数(recovery index, RI)。AFI值:结果显示,第12天30分组显著优于控制组和15分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28天,30分组显著优于控制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15分组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跟腱直径与胶原蛋白含量方面:各组受伤肢直径均显著大于自身正常肢,胶原蛋白含量更高;在各组小鼠的受伤肢中,30分组的跟腱直径显著小于控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与行走运动的组别受伤跟腱中胶原蛋白排列较整齐。断裂强度方面:控制组受伤肢显著大于正常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伤肢间均未达显著差异(p0.05)。拉伸应力方面:控制组受伤肢的跟腱断裂强度显著小于正常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受伤肢间跟腱断裂强度均未有显著差异(p0.05)。恢复指数方面:3组间均未达显著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在设定的模式下进行走路运动,可以促进新生胶原蛋白排列整齐,从而提升修复后的跟腱功能;虽然增加运动量并不能增强断裂强度,也不能提升拉伸应力,但可能会使大鼠提早适应受伤后的行动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不同强度抗阻训练对糖代谢调节的作用,为糖耐量受损老年人运动处方的制定提供参考,本研究招募80名自愿参与本研究的糖耐量受损老年人,将其随机分为高强度抗阻训练组(high group,H组,n=20)、中强度抗阻训练组(medial group,M组,n=20)、低强度抗阻训练组(low group,L组,n=20)和对照组(control group,C组,n=20)。通过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前测(身体成分,生长激素分泌指标,空腹血糖、胰岛素敏感性指标),前测结束后48 h内进行H组、M组、L组最大力量测试(1 RM测试),72 h后开始为期36周的运动干预,运动干预结束后进行后测(身体成分,生长激素分泌指标,胰岛素敏感性指标),本研究发现H组、M组、L组经过36周运动干预后BMI、体脂百分比、腰臀比(WHR)、OGTT、HOMA-IR、抵抗素的后测均显著低于前测(p0.05);C组BMI、体脂百分比、腰臀比、空腹血糖、OGTT、HOMA-IR、抵抗素前后测无显著性差异(p0.05);H组、M组、L组BMI、体脂百分比、腰臀比、OGTT、HOMA-IR、抵抗素后测均显著低于C组(p0.05)。H组、M组、L组经过36周运动干预GH、IGF-1显著高于前测(p0.05)且H组、M组、L组GH、IGF-1后测显著高于C组(p0.05)。本研究表明,抗阻训练可以显著提高糖耐量受损人群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糖代谢,其机制可能为非单一因素导致,应该与抗阻运动诱发的血清GH、IGF-1上升和抵抗素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探讨激活后增强效应(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 PAP)对大学生篮球运动员上肢力量表现和肌肉损伤指标的影响,以及不同最大自主等长收缩(maximal voluntary isometric contraction, MVIC)时间诱发激活后增强效应后,对卧推(bench press throw, BPT)表现的影响。本研究招募30名大学生男性篮球运动员进行重复交叉实验。所有受试者均接受3组3 s卧推MVICs (3 MVICs)、3组5 s卧推MVICs (5 MVICs)、对照控制(CON)共3次干预,记录推掷高度与杠铃腾空时间,并分析推掷高度、力量与功率的峰值。研究表明:3 MVICs、5 MVICs、CON处理后,卧推高度在后测各时间点皆显著低于前测平均值,功率峰值在第4分钟、第8分钟及后测平均值上,皆显著低于前测平均值。但是,力量峰值在后测各时间点与前测平均值均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初步认为给予较长的组间恢复时间,3 MVICs、5 MVICs产生肌肉疲劳的程度可能高于诱发PAP的程度,进而无法提升训练良好运动员的上肢爆发力表现。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振动伸展训练模式对中老年女性肩关节与髋关节的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本研究选取30名65岁以上女性受试者为训练对象,所有受试者在训练前皆进行关节活动度测量,将受试者随机分配为3组,分别是振动伸展组(VT, n=10)、静态伸展组(SE, n=10)与控制组(CON, n=10),并进行为期6周的训练。训练开始后,VT组进行振动伸展(每周3次,每个动作伸展30 s,每个伸展动作间隔1 min,每组动作重复3次,伸展时以振幅1.5 mm,频率25 Hz垂直振动干预,共7组训练动作);SE组进行相同的伸展训练但不进行振动干预;而CON组则不接受任何训练。在接受第一次与6周不同模式的伸展训练后,所有受试者皆进行关节活动度测量,以分析伸展模式干预的急性效果。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伸展模式对于各关节活动度急性效果不一,VT组在盂肱内缩显著高于SE组和CON组(p0.05);在进行6周不同伸展模式训练后,VT组在肩关节(盂肱伸展,盂肱屈曲,盂肱外展)与髋关节的活动度(屈曲与伸展)皆显著高于SE组和CON组(p0.05),而SE组仅在髋关节屈曲的活动度显著高于CON组(p0.05)。本研究表明静态伸展辅以全身性振动干预,对于提升中老年女性关节活动度效果优于传统静态伸展。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为探索利用贴扎治疗对下背部疼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产生的疼痛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效果,在医院门诊病人中筛选出33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在贴扎肌内效贴前进行视觉模拟测试评分和背部肌肉疲劳测试(前测),测试完成后由康复医生贴扎,于患者下背部总共贴着4条5 cm宽的玉型肌内效贴,第1条、第2条肌内效贴,由L-S spine交接处至第12胸椎棘突外侧,第3条、第4条玉字型贴布,固定端在贴布中心点。将贴布中间部分黏贴在腰椎第4及第5脊突的部位,肌肉内效贴张力为25%。贴扎完成后进行第2次视觉模拟测试评分和背部肌肉疲劳测试(后测),利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并比校前后测结果。结果表明,背部肌肉疲劳测试中后测结果显著优于前测(p0.05);视觉模拟测试评分方面,后测评分显著低于前测(p0.05)。前测的ODI评分显著高于贴扎后测((16.34±1.46) vs (7.35±0.66)(p0.05)。患者应用贴扎技术治疗后的自我认知、疾病控制和自信心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本研究表明,贴扎技术能缓解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下背部痛现象,并能增加背肌耐力变现。  相似文献   

16.
餐后运动有利用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然而,餐后运动形式对血糖水平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共纳入113例患者,观察组57例,对照组56例。观察组患者分别在早餐后、午餐后和晚餐后30 min进行20 min中等强度的步行。对照组患者在早餐30 min后进行一次性60 min中等强度的步行。两组步行速度均为5 km/h,共运动60 d。比较两组运动后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压、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研究显示,运动后两组的血糖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的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8.537, p=0.011)。运动后两组的HbA1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的HbA1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5.688, p=0.045)。两组患者运动前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无显著差异(p0.05)。运动后,两组的TG和TC水平均显著降低,而HDL-C水平均显著升高,运动前后两组的LDL-C水平无明显变化。此外,观察组的TG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H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运动后,两组的IL-6、TNF-α和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表明餐后运动可有效降低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HbA1c水平,改善血脂代谢,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运动诱导IL-6、TNF-α和hs-CRP这3种细胞因子水平降低有关。另外,与餐后进行一次1 h的中等强度步行相比,三餐后分别进行20 min的步行更有利于患者的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CO_2气腹持续时间对老年结直肠癌根治术中血气及苏醒质量的影响,2015年3月至2018年2月期间,选择我院收治的老年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据气腹持续时间将患者分为A组(n=32)、B组(n=31)和C组(n=27),A组患者的CO_2气腹时间≤30 min、B组为30~60 min、C组为≥60min。比较3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输液量)、3项血气指标(pH, PaCO_2和HCO_3-)、凝血4项指标(PT, APTT, Fib和TT)、苏醒时间和躁动发生率。研究显示,3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输液量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3组患者的p H在术后显著降低,而PaCO_2和HCO_3-在术后均显著升高(p0.05),此外,C组术后的PaCO_2显著高于A组(p0.05)。术后各组患者的Fib显著降低(p0.05),但3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C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显著长于A组(p0.05),C组患者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48.15%)显著高于A组(15.63%)(p0.05)。本研究表明,在对老年患者进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时,CO_2气腹时间过长可引起PaCO_2升高,延长患者的苏醒时间,增加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本研究临床治疗中应尽量将CO_2气腹时间维持在60 min以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镇痛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参数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100)与观察组(n=100)。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肌内效贴镇痛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参数和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徒手肌力测试(MMT)、Berg平衡量表(BBS)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改良Ash-worth量表(MA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GUT)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步速、步幅、患侧步长、健侧步长、步态周期、双腿支撑期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步态不对称指数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BI)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镇痛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疗效满意,可显著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参数以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下坡跑运动时穿戴腿部压缩套对运动后诱发肌肉损伤及动脉硬化指标-臂踝脉搏波速(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 baPWV)的影响,本研究选择12名无规律运动习惯的男性大学生,采用随机方式于运动中单腿穿戴腿部压缩套(实验腿),以另一腿为对照腿,接受一次70%保留心率(70%HRR)强度,坡度为-10°30 min原跑步机下坡跑运动,并于下坡跑运动前(前测)及下坡跑运动后24 h (后测)分别进行因变量的检测,检测项目包含肌酸激酶、baPWV、酸痛指数、主动关节活动度、肌肉肿胀围、最大自主等长收缩肌力及超声波股直肌肌肉厚度。本研究表明:下坡跑运动后24 h的CK值((467.08±229.64) U/L)显著高于前测((240.92±189.67) U/L)(p0.05);baPWV在实验处理及时间因子的交互作用未达显著,仅时间因子显示后测的baPWV ((1 110.71±51.30) cm/s)显著高于前测((1 042.92±38.17) cm/s)(p0.05);酸痛指数、主动关节活动度、肌肉肿胀围、最大自主等长收缩肌力及超声波股直肌肌肉厚度等在实验处理及时间因子亦无交互作用,且实验处理主要效果亦无显著性(p0.05)。本研究初步得出结论,穿戴腿部压缩套并无法减缓下坡跑运动所引起的肌肉损伤,及随后的延迟性肌肉酸痛与暂时性的baPWV上升现象。  相似文献   

20.
唾液的增加加速了含羧甲基壳聚糖口香糖的抗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论文采用了含羧甲基壳聚糖的口香糖,咀嚼这种口香糖的机械效果加速了其对口腔细菌的抑制作用,还比较口腔嗽洗液和咀嚼口香糖的抗菌效果,证明了通过咀嚼这种口香糖加速了唾液的分泌.方法:从青岛大学口腔科的老师和学生中选取了12名健康的受试者.在测试前取受试者的唾液测试细菌含量.在测试口香糖的试验中,受试者咀嚼5分钟口香糖然后休息5分钟.在测试口腔嗽洗液时,受试者用10ml嗽洗液漱口30秒后,休息9分30秒.同一天中这些测试步骤在50分钟内连续不断的进行了5次.5次测试后分别在0、30和60min收集被试者的唾液测试细菌含量.在测试唾液分泌的试验中,受试者每天咀嚼三次口香糖持续两天.结果:与使用口腔嗽洗液相比,咀嚼含羧甲基壳聚糖口香糖的受试者,在三个取样时间内口腔细菌的含量基本都明显减少,但是在60分钟的取样时间结果有点差异.咀嚼含羧甲基壳聚糖的口香糖明显提高了唾液的分泌量.结论:咀嚼含羧甲基壳聚糖的口香糖具有明显的抗菌效果.目前的研究结果强有力的证明了:使用像壳聚糖以及其衍生物这样的天然物质,对我们的口腔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都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