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铁皮石斛(Dendrobium catenatum)无菌组培苗为材料,接种C20、C22、C35、C42这4株真菌菌株.共生培养60d后,研究真菌对组培苗的平均鲜重增长率、营养元素、叶绿素和内源激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接菌组培苗的营养根重分离获得原接种菌株;(2)接菌组培苗的平均鲜重增长率,叶绿素a、b含量和营养元素N、P、K含量均高于对照;(3)接菌组培苗的GA3和IAA含量均高于对照,ABA含量低于对照.其中,接种C42的组培苗平均鲜重增长率和叶绿素a含量达极显著差异(p<0.01),接种C22和C35组培苗的平均鲜重增长率和叶绿素a含量达到显著差异(p<0.05),接种C20和C42的组培苗K含量达显著性差异,接种C20、C35、C42的组培苗IAA含量极显著地高于对照,接菌组培苗的N含量和GA3含量均达极显著差异,而接菌组培苗的ABA含量极显著地低于对照.因此,这4株真菌菌株可应用于铁皮石斛等兰科植物的栽培与生产中.  相似文献   

2.
植物体和植物根际均是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其内栖息着关系复杂的共生微生物,共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为探讨混合接种真菌与细菌对兰科植物生长的影响,筛选出真菌与细菌的优势促生组合,本研究选取经分离、筛选获得的4株促生内生真菌(铁皮石斛内生真菌C22、C35,美花石斛内生真菌L12、L28)和3株促生内生细菌(铁皮石斛菌内生细菌TX-7、TX-16、TX-19),以"真菌+细菌"的方式混合接种于铁皮石斛无菌组培苗中,共培养120 d.结果获得了3组优势组合:C22+TX-19、L28+TX-16和L28+TX-19,它们对铁皮石斛组培苗的生长均表现出正效应,其中C22+TX-19和L28+TX-19对促进组培苗生物量的增长具有协同效应,L28+TX-19对提高组培苗的根分枝率具有协同效应,3个组合对增加组培苗的分蘖数和根尖数均表现为累加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内生真菌与内生细菌的共同作用可显著促进铁皮石斛的生长,混合接种有可能更大地发挥微生物的效能.  相似文献   

3.
双重培养条件下菌根真菌Mycena sp.(M2)能使铁皮石斛组培苗根系发达,根的分支增多.本文研究生产条件下M2对铁皮石斛生长及多糖化学性质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优化M2菌剂的用法和用量.研究发现,菌根栽培组(T)在栽培翌年新枝大量发生的时间比对照组(CK)提前了3个月;栽培19个月T组的苗数量比CK组多38.7%(P0.01);全株干重和茎干重分别是CK组的2.69和2.87倍(P0.01);此时T组和CK组的多糖含量和多糖化学性质均符合药典标准,但菌根栽培延长了多糖类成分质量形成的时间.正交实验优化的M2菌剂施用方法为:栽培用菌量1.5 g/丛,每半年补充施用菌剂一次,补菌量1.5 g/丛.用该方法栽培铁皮石斛16个月,茎干重收获量最高,为135.2 g/m2.以上结果证明,菌株M2能大幅度提高铁皮石斛的茎干重,同时保持多糖的化学性质不受影响.据此认为将菌株M2用于铁皮石斛的大规模人工栽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石斛属(Dendrobium)植物在种子共生萌发过程中与真菌有着较为专一的共生关系,为探讨这种共生关系在种间杂交后代上的进化和适应,深入理解兰科植物和真菌共生关系的形成机制,该研究利用能有效促进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和齿瓣石斛(D.devonianum)种子萌发形成幼苗,并具有较强专一性的胶膜菌属(Tulasnella)真菌SSCDO-5和瘤菌根菌属(Epulorhiza)真菌FDd1,开展真菌对铁皮石斛和D. tortile种间杂交种子萌发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真菌与种子共生培养68天时,SSCDO-5菌株和FDd1菌株都能有效地促进杂交种子形成原球茎和幼苗,两个接菌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来源于铁皮石斛的SSCDO-5菌株不但没有表现出优势,反而在杂交石斛幼苗形成率上低于来源于齿瓣石斛的FDd1菌株(SSCDO-5:(22.13±6.62)%; FDd1:(29.53±5.51)%); SSCDO-5菌株和铁皮石斛在幼苗形成和发育阶段的共生专一性并没有在杂交后代上得到遗传或表现,或者说是杂交打破了这种专一性的共生关系,使得杂交后代能够和不同的真菌建立新的共生关系。该结果不支持关于共生真菌专一性是石斛属植物杂交后代形成的重要限制因素的假设,推测石斛属植物在幼苗分化和发育阶段与真菌这种专一性的共生关系是在适应特定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形成和建立的。  相似文献   

5.
铁皮石斛种子的室内共生萌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慧凤  宋希强  刘红霞 《生态学报》2012,32(8):2491-2497
由于人为的采挖和原生境的破坏,使得铁皮石斛野生资源已濒临灭绝。因此,保护铁皮石斛野生资源及其生境,加快其野生资源的繁殖显得非常重要。以铁皮石斛种子(TTC染色显示种子生活力为77.65%)为材料,与分离自2种野生兰科植物根部的4株共生真菌 (C20来自铁皮石斛,L12,L24b 和 L28来自美花石斛)在燕麦培养基上进行共生萌发。经过18周的共生培养,4株真菌均不同程度地促进了铁皮石斛种子的萌发,其中菌株L24b (Epulorhiza)和L28 (Epulorhiza)显著提高了种子的萌发率,分别比对照高出26.51%和12.20%,但未形成幼苗,只是处于原生分生组织阶段(阶段3);菌株C20(Epulorhiza)和L12 (Alternaria) 虽没有显著提高种子的萌发率,但对原球茎的发育和幼苗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照的种子仍然处于膨大转绿期,即萌发阶段(阶段2)。同时发现,TTC染色显示的铁皮石斛种子生活力要高于种子共生萌发的萌发率(除了菌株L24b)。研究结果表明:种子生活力染色检测的活力值只代表种子所具有的潜在的萌发能力,而不能代表实际的萌发率。在异地条件下,铁皮石斛与共生真菌间没有严格的专一性,可以与瘤菌根菌属、链格孢属真菌形成共生关系。菌株C20和L12能促进萌发后的种子进一步分化成幼苗。这两个菌株为铁皮石斛的人工优质栽培和野外种群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
采用根组织切片法自野生春兰菌根共分离到6株真菌菌株,接种春兰杂交组培苗,结果发现CL-3和CL-6菌株在菌-苗共生培养基Ⅰ中对幼苗生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2 个月后处理苗的鲜重增长率分别达到47.4%和42.5%,与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在CL-3和CL-6接菌处理苗的营养根中均分离获得了原接种真菌,并观察到了菌根结构.结果表明,CL-3和CL-6菌株已与组培幼苗成功建立了共生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7.
采用分离自野生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根部的真菌CL-3菌株, 进行了春兰内生菌根真菌的人工接种、再分离及其共生培养研究。通过对CL-3菌株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同源性分析, 发现该菌株ITS序列与Acremonium strictum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 序列同源性为100%。用CL-3菌株接种春兰组培苗, 接种后2个月可从组培苗中再分离获得该菌株, 且CL-3菌株处理苗的鲜重增长率达80.5%, 经方差分析, 与对照相比有显著差异。通过石蜡切片和染色, 在已接种的组培苗的根部组织中可观察到CL-3菌株存在。表明CL-3菌株能与组培幼苗成功建立共生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8.
石斛属(Dendrobium)植物在种子共生萌发过程中与真菌有着较为专一的共生关系, 为探讨这种共生关系在种间杂交后代上的进化和适应, 深入理解兰科植物和真菌共生关系的形成机制, 该研究利用能有效促进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和齿瓣石斛(D. devonianum)种子萌发形成幼苗, 并具有较强专一性的胶膜菌属(Tulasnella)真菌SSCDO-5和瘤菌根菌属(Epulorhiza)真菌FDd1, 开展真菌对铁皮石斛和D. tortile种间杂交种子萌发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真菌与种子共生培养68天时, SSCDO-5菌株和FDd1菌株都能有效地促进杂交种子形成原球茎和幼苗, 两个接菌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 来源于铁皮石斛的SSCDO-5菌株不但没有表现出优势, 反而在杂交石斛幼苗形成率上低于来源于齿瓣石斛的FDd1菌株(SSCDO-5: (22.13 ± 6.62)%; FDd1: (29.53 ± 5.51)%); SSCDO-5菌株和铁皮石斛在幼苗形成和发育阶段的共生专一性并没有在杂交后代上得到遗传或表现, 或者说是杂交打破了这种专一性的共生关系, 使得杂交后代能够和不同的真菌建立新的共生关系。该结果不支持关于共生真菌专一性是石斛属植物杂交后代形成的重要限制因素的假设, 推测石斛属植物在幼苗分化和发育阶段与真菌这种专一性的共生关系是在适应特定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形成和建立的。  相似文献   

9.
中药材铁皮石斛组培苗不同培养基的筛选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皮石斛组培苗在生长各个阶段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不一样,培养条件不同组培苗生长结果也不一样。本研究以铁皮石斛种子为材料,通过无菌播种进行原球茎诱导、增殖、分化、生根试验,对各阶段培养基进行比较,以期筛选出最佳培养基条件,为将来铁皮石斛走向工厂化、标准化生产提供思考和借鉴。结果表明,种子萌发以及原球茎诱导的最佳培养基配方是1/2 MS培养基,35 d后萌发率达93.1%。原球茎增殖最佳培养基配方组合是MS+6-BA(1.5 mg/L)+NAA(0.5 mg/L),增殖系数达14.8。原球茎分化成苗的最佳培养基配方组合是MS+6-BA(0.5 mg/L)+NAA(0.2 mg/L),分化率达92.1%,且长势良好。组培苗生根的最佳培养基配方组合是1/2 MS+NAA(1.5 mg/L),生根率达97.7%,根系健壮发达。  相似文献   

10.
美花石斛菌根真菌接菌方式与接种效应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条件下,兰科菌根真菌的共生对于兰科植物种子萌芽和植株生长是必不可少的。为探讨有益共生真菌对兰科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实验室环境下接菌方式的改变与接种效应直接的联系,本研究从野生美花石斛(Dendrobium loddigesii Rolfe.)新鲜营养根中分离、筛选出3种菌根真菌(M1、M2和M3),采用单一接菌和混合接菌的接种方式,分析3个菌株及其不同接种方式对美花石斛生长的影响。研究得到优势菌株M1和M3,并证实混合接菌对美花石斛的生物量增长具有较好的正效应,两两混合接种方式M1-M2、M2-M3及3个混合接种方式M1-M2-M3均能较好的促进美花石斛生物量的积累。充分发挥混合接菌对兰科植物生长发育所产生的效能,提高生产效率,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赵建娜  刘红霞 《生态科学》2008,27(3):134-137
在1/2MS基本培养基中,分别加入由野生春兰和华石斛根部分离到的内生真菌所制成的4种菌丝提取物,对象牙白种子萌发形成的原球茎进行诱导培养。结果表明:4种菌株诱导子中3种可不同程度地促进象牙白的生长和分化。对象牙白原球茎的诱导作用依次为HF26>CF6>CF8,与对照相比,HF26菌株显著提高了象牙白的鲜重(P<0.05),鲜重增长率分别为96.13%、86.86%和61.18%;干物质重分别增加了130.70%、96.50%和124.30%,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此外,CF8菌株能促进根条数的增加;HF26菌株最有利于原球茎的增殖;CF6菌株在促进成苗和根原基的分化上效果显著。结论:在象牙白原球茎生长的不同阶段,能够促进其达到最佳生长状态的菌株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2.
为了筛选出最佳的铁皮石斛移栽基质和光温条件。比较了人工气侯室和室外两种条件下,松树皮和泥炭土混合物对铁皮石斛组培苗成活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松树皮是一种在适合铁皮石斛组培苗培养的基质,在人工气候室成活率可达到94. 4%,能为幼苗的茎、叶和根生长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印度梨形孢(Piriformospora indica)对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种子萌发和原球茎生长的影响,在铁皮石斛种子离体培养和原球茎生长阶段分别接种印度梨形孢,对其形态发育特征和生理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接种印度梨形孢的铁皮石斛种子的起始萌发时间提前,接种印度梨形孢的铁皮石...  相似文献   

14.
氮源和真菌诱导子对铁皮石斛原球茎悬浮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氮源对铁皮石斛原球茎生长的影响,利用完全随机实验设计研究不同真菌诱导子对铁皮石斛原球茎生长和多糖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硝态氮促进铁皮石斛原球茎鲜重和干重的增加( P <0.05);铵态氮促进铁皮石斛原球茎鲜重增加( P <0.05).无论鲜重还是干重,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影响均不存在互作,最佳组合为:67-V培养液 100 mg/L (NH4)2SO4 800 mg/L KNO3 30 g/L蔗糖 200 g/L马铃薯提取汁.F检验的结果表明,14种真菌诱导子对铁皮石斛原球茎生物量的增加(鲜重与干重)均无显著性影响( P >0.05).但与对照铁皮石斛原球茎的多糖含量相比,真菌诱导子g6、g14、g5、g4处理可使其多糖含量分别提高14%、9%、6%、4%.本研究获得了有利于铁皮石斛原球茎生长的硝态氮和铵态氮的最佳搭配方案以及有利于铁皮石斛原球茎积累多糖的四种真菌诱导子,表明通过液体悬浮培养生产铁皮石斛原球茎及其多糖成分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背景】华南地区镉(Cd)污染严重,与有益微生物共生能够使作物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机制解除镉毒,提高抗逆性,进而促进生长。耐镉促生菌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的】从华南地区受镉污染植株的根内和根际筛选出耐镉且能促进大豆生长的促生菌,以丰富促进田间大豆生产的优异菌种资源。【方法】采用平板划线法从植株的根内或根际分离菌株,通过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初步研究,利用盆栽试验探究镉胁迫下菌株对大豆生长的影响,通过测定丙二醛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探究菌株的耐镉机制。【结果】分离获得4株菌D1、D2、D3和D4,促生特性试验证明4株菌均具有溶磷、产吲哚乙酸和铁载体的能力。经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D1、D2、D3和D4菌株分别属于不动杆菌属、微小杆菌属、类芽孢杆菌属和普罗威登斯菌属。用这4株菌进行不同镉处理的大豆(巴西10号)盆栽试验,结果表明,4株菌均具有耐镉和促进大豆生长的作用。不添加镉的条件下,大豆接种D4菌株的地上部干重、根部干重和株高分别增加了28%、35%和31%;在添加20mg/kg-CdCl2·5/2H2...  相似文献   

16.
采用3种内生真菌与茅苍术组培苗共培养技术,研究了内生真菌对茅苍术组培苗生长及其主要挥发油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4周后,接内生真菌小菌核菌(AL3)的植株平均单株根数最多,比对照多92.7%(P<0.01),并极显著地提高了平均单株根系干质量,比对照高62.9%(P<0.01);而接种内生真菌小克银汉霉(AL4)和孔球孢霉(AL12)对茅苍术组培苗的生长影响不显著;AL3、AL4和AL12极显著提高了茅苍术叶片PAL酶活力,分别比对照提高了5.8、8.0和11.1倍(P<0.01);AL3处理组的POD(过氧化物酶)、CAT(过氧化氢酶)和SOD(超氧化物歧化酶)3种酶活性与对照相似;而AL4处理组的3种酶活性分别比对照降低了9.1%、37.1%和9.7%,AL12处理组的3种酶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0.4%、21.2%和9.6%;AL3、AL4和AL12都对茅苍术叶片总多酚含量有极显著影响,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79.8%、86.2%和84.1%(P<0.01);接3种内生真菌都改变了挥发油中4种主要活性成分苍术酮、苍术醇、β-桉叶醇及苍术素的相对百分含量。  相似文献   

17.
以3个不同品系的铁皮石斛幼苗为材料,分别于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溶液处理,并结合人工控温生长条件下的低温胁迫试验,探讨外源硒对铁皮石斛幼苗耐冷性和恢复生长能力的影响作用及其与有关抗氧化生理指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耐冷性表现较强的品系其幼苗在低温胁迫下的叶绿素、MDA及脯氨酸含量变化幅度相对小于耐冷性较弱的品系。(2)适量浓度(0.05~0.10mg.L-1)外源硒处理对低温胁迫下铁皮石斛幼苗叶绿素降解具有缓解效应,可降低MDA含量,增加脯氨酸含量,同时显著提高GSH-AsA循环活性,从而提高铁皮石斛幼苗的耐冷性,但过高浓度的外源硒处理(>0.20mg.L-1)则效果相反。(3)低温胁迫解除后,0.10mg.L-1的外源硒处理能引起铁皮石斛‘ZD-1’幼苗中AsA含量显著下降并促进其GSH合成积累,有效提升铁皮石斛幼苗在恢复生长期的综合抗氧化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铁皮石斛对部分酵母菌、益生细菌和有害菌生长的影响,为铁皮石斛调节微生态平衡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液体培养比浊法检测铁皮石斛对各供试菌株生长的抑促情况。结果铁皮石斛对白色假丝酵母菌、酿酒酵母菌、汉逊德巴利酵母菌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铁皮石斛对保加利亚乳杆菌和枯草芽胞杆菌等有益细菌的生长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够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沙门菌等(条件)致病菌的生长:铁皮石斛对产气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嗜热链球菌和地衣芽胞杆菌的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结论铁皮石斛能促进部分有益菌的生长,对部分(条件)致病菌有抑制作用,通过抑制有害菌、促进有益菌调控微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不同浓度氨基酸叶面硒肥(CK、1200倍液、900倍液和600倍液)对智能温室人工栽培红杆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枝条(即鲜条)富硒、抽芽和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基酸硒肥各浓度处理均极显著提高鲜条硒和多糖含量。鲜条硒含量与氨基酸硒肥浓度呈正相关,且各处理间达极显著差异。鲜条多糖含量在氨基酸硒肥浓度较低(CK、1200、900倍液)时呈正相关,并在氨基酸硒肥900倍液时达最高(35.213 g·kg-1),之后呈递减趋势。氨基酸硒肥稀释达900倍时,90%以上鲜条已抽出3片韧叶,表明氨基酸硒肥明显促进鲜条生长。因此,环保型氨基酸硒肥900倍液是铁皮石斛营养积累前期较适宜浓度。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瘤菌根菌(Epulorhizasp.)与铁皮石斛(Dendrobiumofficinale)根系的共生关系及其对根系农艺性状的影响,用液体培养瘤菌根菌浇灌无菌盆栽铁皮石斛苗根部共培养,观察石斛根的表型和超微结构变化,并用分子检测鉴定菌丝是否定殖根中。结果表明,瘤菌根菌菌丝能侵入根的皮层细胞,诱导生成菌丝团形成共生关系。共生后的菌丝能提高IAA含量,诱导根系结构发生改变生成侧根,增大了根系体积,促进根系的生长并显著提高根系活力。瘤菌根菌与铁皮石斛根共培养后建立共生关系形成菌根且能定殖于根中,诱导根系结构的变化,侧根的形成对石斛生长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