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联合磁共振成像(MRI)对早期中央型肺癌及术后复发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到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早期中央型肺癌患者98例,所有患者均经MSCT和MRI检查。分析并对比单独MSCT的诊断结果及MSCT联合MRI的诊断结果。随访1年,观察并比较疑似复发的患者单独MSCT的诊断结果及MSCT联合MRI的诊断结果,并比较其对复发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MSCT联合MRI对早期中央型肺癌诊断的准确率、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94.90%、1.02%、4.08%,与单独MSCT诊断的82.65%、9.18%、8.16%比较,MSCT联合MRI诊断的准确率明显升高,误诊率明显降低(P0.05),而两种诊断方法的漏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98例患者共复查122例次,共有49例复发。MSCT联合MRI诊断早期中央型肺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7.96%、93.15%,均高于单独MSCT诊断的83.67%、82.19%(P0.05)。结论:MSCT联合MRI诊断早期中央型肺癌准确率较高,且在诊断术后复发中可提高灵敏度、特异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10例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本院收治10例患者,其中9例为女性,1例为男性,年龄35~61岁,中位年龄47.9±10岁.8例患者肿瘤位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增强CT与超声双重造影诊断胃间质瘤的临床价值。方法:收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间于我院就诊的胃间质瘤患者43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胃增强CT与超声双重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将43例胃间质瘤患者分为高危型17例及低危型26例,分别纳入高危组及低危组。高危组肿瘤大小5 cm患者例数明显多于低危组,有液化坏死现象的患者也明显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CT胃间质瘤总检出率为95.35%,超声双重造影胃间质瘤总检出率为86.05%,联合检测胃间质瘤检出率高达97.67%,高于两种方法单独检测,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CT定位准确率为65.85%,超声双重造影定位准确率为97.30%,联合检测定位准确率高达100%,较单独检测差异显著(P0.05)。结论:增强CT与超声双重造影在不同类型胃间质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中各具优势,二者联合使用可显著提高胃间质瘤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MRI和螺旋CT增强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2012年7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临床考虑为肝脏占位性病变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70例患者根据入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35例行增强CT扫描,35例行动态增强MRI扫描,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病灶个数及直径、增强CT及MRI的诊断结果和检查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耐受性。结果:CT增强组和MRI增强组的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病理诊断、病变类型、分布及病灶个数(71 vs 70)、病灶直径(2.25±2.01 cm vs2.19±1.98 c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MRI增强组的总诊断符合率为85.71%,CT增强组的总诊断符合率为77.14%,MRI增强组的总诊断符合率高于CT增强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组共发生2例不良反应,均为轻度恶心,MRI增强组未出现造影剂不良反应,CT增强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71%vs 0.00%)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1.25 0.96分vs 0.71 0.56分)均显著高于MRI增强组(P0.05)。结论:CT增强和MRI增强扫描对于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其中MRI增强扫描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更高,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的经济状态、身体状态等因素的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检查手段,必要时可两者联合检查,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对比隐匿性胫骨平台骨折(TPOF)磁共振成像(MRI)、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拟诊断为TPOF且X线检查表现为阴性的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所有受试者进行MRI、CT检查,且以手术检查为金标准,比较上述两种影像学检查手段诊断TPOF的效能。此外,比较MRI、CT检查诊断TPOF的表观扩散系数以及节段各向异性值以及对TPOF类型的检出率。结果:MRI检查诊断TPOF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8.61%、94.12%、97.75%,均高于CT检查的79.17%、64.71%、76.40%(均P<0.05)。MRI检查诊断TPOF的表观扩散系数高于CT检查,而节段各向异性值低于CT检查(均P<0.05)。MRI检查对骨皮质骨折的检出率低于CT检查,而对骨小梁骨折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均P<0.05)。结论:MRI检查诊断TPOF的价值高于CT检查,且在骨小梁骨折的检出率方面优于CT检查,但CT检查应用于骨皮质骨折的诊断价值更高。临床工作中可能通过联合MRI以及CT检查,继而达到提高TPOF检出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铜蓝蛋白(CP)联合透明质酸(HA)检测在肝纤维化患者诊断中的应用前景。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疑似肝纤维化患者226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CP、HA水平进行联合检测,根据各项指标检测水平对患者做出诊断,并与金标准诊断方法肝穿刺活检结果进行对比。对CP、HA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的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对比,并对各组检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准确度等进行统计对比,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在不同肝纤维化分级患者中的诊断正确率。结果 226例患者中金标准诊断201例(88.94%)为肝纤维化,CP单独检测检出154例(68.14%),HA单独检测检出143例(63.27%),CP+HA联合检测检出195例(86.28%)。经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CP+HA联合检测与金标准结果有高度一致性,CP、HA单独检测与金标准结果为中等一致性。CP+HA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CP、HA单独检测,方法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02、55.959、78.047,P=0.003、0.039、0.002)。在不同分级肝纤维化患者中,CP+HA联合检测在Ⅰ级、Ⅱ级纤维化检出率高于CP、HA单独检测,方法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32、8.324,P=0.007、0.010)。结论 CP联合HA检测在肝纤维化患者诊断中应用情况良好,有较高的诊断正确率,且对症状程度较轻的肝纤维化患者有较高的检出率,可作为肝纤维化诊断检查的主要手段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蛇志》2015,(4)
目的探讨高场MRI VIBE序列在肝脏占位性病变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11月收治经上腹部检查发现结节及较大占位患者75例,均接受包含3D-VIBE在内的全套MRI检查,并对患者肝动脉显示程度进行分级,观察信号强度及特点。结果 75例患者中,肝细胞癌病灶14例,肝血管瘤19例,局灶性结节增生3例,胆囊肿17例,肝转移性肿瘤13例,肝脓肿9例;肝动脉分级:Ⅰ级1例(1.33%),Ⅱ级2例(2.67%),Ⅲ级72例(96.00%)。结论采用高场MRI VIBE序列对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检查,可有效获取各扫描数据,对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病变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经对不同序列影像及增强扫描成像特点的进一步分析,可有效区别占位病变性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肝脏增强CT和肝脏MRI对肝癌诊断准确率的比较。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肝癌患者94例,分别采用肝脏CT增强扫描和肝脏MRI检测,比较两种成像方式对于肝癌的诊断效果和诊断率。结果:采用CT动态增强检测的诊断准确率为86.17%,采用肝脏MRI检查的诊断率为97.87%,两种检查方法的确诊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比肝脏增强CT检查对于肝癌的确诊更加准确,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对于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及肝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取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及肝癌患者10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病变类型将其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包含原发性肝癌患者32例,B组包含肝转移癌患者28例,C组包含肝血管瘤患者41例。采用CT全肝灌注扫描模式对三组患者占位病灶组织、病灶周围组织及正常肝脏组织灌注参数进行比较。结果:三组占位病灶组织,B组患者肝动脉灌注量(HAP)最低,C组患者HAP最高;A组患者门静脉灌注量(PVP)最低,C组患者PVP最高,三组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C组总肝灌注量(TLP)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A、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肝动脉灌注指数(HPI)无明显差异(P0.05);B组病灶周围组织HAP及HPI明显高于A、C组(P0.05),A、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PVP及TLP差异不显著(P0.05);三组正常肝脏组织CT灌注参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T灌注成像对于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癌及肝血管瘤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但明确诊断仍需结合其他检测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高频超声在大运动后颈部肌肉骨骼损伤诊断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大运动后出现颈部肌肉骨骼损伤的患者186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超声组、CT组及MRI组,依次进行高频超声诊断、CT诊断、MRI诊断。对比各组患者颈部肌肉骨骼的损伤状况、平均准确率及平均误诊率,同时比较医师对不同诊断方式的评价情况。结果:各组颈部肌肉骨骼损伤的诊断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诊断的平均准确率高于CT组和MRI组,其中肌肉损伤93.75%,骨骼损伤88.89%,血管损伤91.67%,神经损伤88.89%,肌肉感染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师对超声诊断方式的实用性、安全性、经济性及准确性的评价均显著高于CT与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高频超声对颈部肌肉骨骼的损伤患者进行诊断,准确率较高,误诊率较低,且更加安全、实用、经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总结了我院自89年以来的2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海绵状血管瘤,就期MRI表现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作了较详细的分析研究。认为MRI对此病的检出率及定位正确性有着传统方法及CT不可比拟的优点,但其定性诊断的正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MRI仪的不断普及和放射科医生经验的不断积累,人们对海绵状血管瘤这一少见的血管性病变的认识一定会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不同严重程度的磁共振(MRI)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下的表现,分析MRI对新生儿HIE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HIE新生儿76例,其中轻度46例,中度24例,重度6例,所有患儿均接受MRI和CT检查,比较MRI与CT对新生儿HIE的诊断结果、对新生儿HIE严重程度的诊断结果及对患儿颅内病变检出率的结果。结果:以临床表现为金标准,76例患儿经MRI检查确认为新生儿HIE的有72例,准确率为94.74%;经CT检查确认为新生儿HIE的有63例,准确率为82.89%,MRI检查对新生儿HIE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查(x2=5.365,P=0.021)。MRI检查对轻度、重度HIE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71.74%(33/46)、100.00%(6/6),显著高于CT检查的43.48%(20/46)、50.00%(3/6)(均P0.05);MRI与CT对中度HIE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75.00%(18/24)、66.67%(16/24),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03,P=0.525)。MRI检查对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基底节损伤、脑水肿的总体检出率为98.68%(75/76),高于CT检查的90.79%(69/76)(x2=4.750,P=0.029)。结论:与CT相比,MRI能够更清晰显示新生儿的脑组织结构,对新生儿HIE诊断和严重程度的准确率优于CT,且对新生儿HIE脑组织病变情况的诊断也较CT更佳,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肾脏巨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合并结节性硬化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探讨其诊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罕见的肾脏巨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合并结节性硬化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特点以及诊断、治疗方法,同时复习近年来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于我院行剖腹探查,右肾巨大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手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症状明显改善,肝肾功能正常.术后3个月复查CT:左肾区与术前比无变化,右肾区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对于巨大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合并结节性硬化的患者,手术治疗仍可作为可选择的治疗方法,但其远期预后仍待观察.  相似文献   

14.
《蛇志》2018,(1)
目的分析CT和MRI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2月我院接诊经脑脊液常规检查后确诊的47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患儿的CT检查和MRI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及其诊断价值。结果 CT检查显示,47例患儿中,37例患儿的检查结果为阳性,阳性检出率为78.72%;MRI检查显示,47例患儿中,44例检查结果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93.62%。两种检查方法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T检出多发病灶29例,占比61.70%;MRI检出多发病灶33例,占比70.21%。MRI检查的诊断率明显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阳性检出率较高,多发病灶的检出效果更好,相比于CT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肝动脉造影和碘油CT 对小肝癌的诊断( 附15 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肝动脉造影和碘油CT对小肝癌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临床诊断肝癌术后复发、超声、平扫厦增CT检查、MRI检查肝内病灶最大径≤1cm患者15例。经股动脉插管肝动脉造影观察肿瘤染色后再注入碘油4~12ml。1—4周后作CT扫描,再根据CT检查结果作出诊断。结果:15例共发现42个病灶。在41个小肝癌病灶中五种影像方法检出率分别为超声70.6%,CT60%,MRI66%,血管造影88.5%,碘油CT99%。肝动脉造影和碘油CT均明显为优。结论:本研究显示肝动脉造影和碘油CT是目前诊断小肝癌最敏感和准确的影像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67例肝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64排螺旋CT平扫及多重扫描,并以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三维容积重建等后期处理,试图分析和探讨64排螺旋CT多重扫描技术及其后期图像处理技术在诊断肝肿瘤的临床应用中价值。研究结果显示CT多重扫描的检出率(95.52%)明显优于平扫检出率(71.64%);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三维容积重建三种处理技术中,动脉解剖识别方面三维容积重建技术效果最优(p0.05),病灶血管显示方面多平面重建技术效果最优(p0.05),血管连续性显示方面最大密度投影技术效果最优(p0.05);而3种后期图像显示方式在血管形态方面效果均良好(p0.05))。本研究结果提示64排螺旋CT多重扫描技术可较准确的进行肝肿瘤诊断,结合不同后期图像处理重建技术可为肝肿瘤诊断定性,在临床诊断肝肿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数字X线摄片(DR)、CT及其联合应用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12年2月~2016年3月收治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数字化X线摄影和CT检查,以手术切除或病理结果为最终诊断的金标准,计算两种检查方法及其联合对早期诊断周围型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结果:胸部DR检出空泡征者7例(7.8%),分叶征47例(52.2%),边缘有细小毛刺征36例(40%),胸膜凹陷征9例(10%);CT见病变边缘分叶征71例(78.8%),长短毛刺征57例(63.3%),空洞征27例(30%),胸膜凹陷征32例(35.6%)。DR诊断周围型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5%、81%、85.6%,而CT则为90%,87.6%,90.5%,均高于DR。DR与CT两者联合诊断周围型肺癌的敏感性为98.4%,显著高于DR(85%)和CT(90%)。结论:在早期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诊断中,CT的临床价值显著优于DR,而两者联合诊断的临床价值明显优于单独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双源CT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诊断心肌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60 例具有典型心前区不适的患者进行双源CT 冠脉血管成像检查,观察其发生部位,测量其长度和深度并进行分析。结果:260 例受检患者中,62例共70 段存在心肌桥,检出率 达20.76%,高于文献报道的检出率18.2%。所有心肌桥均发生于左前降支,其中近段17 段(24.4%),中段43 段(61.4%),远段10 段 (14.2%)。心肌桥平均长度为15.8± 6.4mm,深度为1.4± 0.85mm。结论:双源CT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因其便捷无创,不受心率严格 限制且价格低廉可作为心肌桥筛查的理想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探究CT联合MRI在早期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接受诊断治疗的78例已知或疑似肝癌患者,分别对其实施CT及MRI检测,以病灶部位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50例确诊为早期肝癌,28例为良性病变),分别评估CT、MRI、CT联合MRI对早期肝癌的诊断价值,将确诊为肝癌的50例患者按照病灶大小区分为直径≤3 cm组(21例)和>3 cm组(29例),对比CT与MRI对不同直径肝癌诊断率。结果:(1)检测发现,CT对早期肝癌诊断一致性为73.08 %,灵敏度为72.00 %,特异度为75.00 %;(2)MRI对早期肝癌诊断一致性为82.05 %,灵敏度为82.00 %,特异度为82.14 %;(3)CT联合MRI检测对早期肝癌诊断一致性为93.59 %,灵敏度为92.00 %,特异度为96.43 %;(4)对比发现,对直径≤3 cm的早期肝癌患者,MRI诊断率明显高于CT(95.24 % vs 76.19 %,P<0.05)。结论:CT及MRI对早期肝癌均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但联合检测明显优于任一单独检测,同时对病灶直径≤3 cm的早期肝癌患者,MRI诊断准确率更高。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扫描三维重建在四肢骨关节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2016年9月到2019年10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下拟诊为四肢骨关节隐匿性骨折118例,所有患者都给予CT与MRI扫描三维重建诊断,记录影像学特征与判断诊断价值。结果:在118例患者中,最终确诊为四肢骨关节隐匿性骨折98例,无骨折20例,其中腕关节骨折34例,踝关节骨折22例,膝关节骨折15例,肘关节骨折15例,肩关节骨折8例,髋关节骨折4例。在98例确诊的四肢骨关节隐匿性骨折中,MRI三维重建显示双边征、骨质破坏、充气征、软组织影等比例显著都高于CT (P<0.05)。CT与MRI三维重建诊断四肢骨关节隐匿性骨折的敏感性为89.8 %和99.0 %,特异性为95.0 %和100.0 %,误诊率分别为9.3 %和0.8 %,MRI三维重建诊断的敏感性高于CT ,漏诊率低于CT。结论:CT与MRI扫描三维重建在四肢骨关节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都有很好的价值,特别是MRI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骨折特征,具有更高的诊断敏感性,能减少漏诊率,可作为四肢骨关节隐匿性骨折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