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种植体周围炎患者牙周微生物群落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口腔科进行种植体种植的患者80例,选取其中没有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的患者61例中的20例作为对照组,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的患者19例为病例组。检测患者龈下微生物以及临床症状。结果 样本共检出细菌13例,其中对照组检出9种,病例组检出12种,特有菌种4种,分别是卟啉单胞菌、月牙形单胞菌、假单胞菌、密螺旋体,两组共有菌为9种。病例组患者中改良菌斑指数(mPLI)0级患者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2级和3级患者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SBI)0级患者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2级和3级患者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溢脓临床症状的患者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探诊深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卟啉单胞菌和假单胞菌与mPLI分级成正相关,相关系数OR值为0.4298和0.3967。卟啉单胞菌和假单胞菌与mSBI分级成正相关,相关系数OR值为0.3642和0.3351。结论 种植体周围炎患者龈下微生物以卟啉单胞菌、月牙形单胞菌、密螺旋体为特有菌种,其中卟啉单胞菌和假单胞菌与种植体周围炎牙菌斑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血液因素对慢性牙周炎龈下菌斑BANA试验敏感性、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不同血液成分及混有健康人血的牙龈卟咻菌菌液分别进行BANA试验。结果各检测稀释滴度的全血、冻融全血、血浆样本BANA试验反应均为阴性;当全血各稀释梯度中牙龈卟啉菌菌量大于10^5时反映结果呈现为BANA试验阳性,胰蛋白酶样酶A600nm值均大于0.20。结论BANA试验的敏感度并不受血液成分混入的影响而降低,证实试验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牙周炎治疗过程中龈下菌斑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通过对牙周炎治疗过程中龈下菌斑内螺旋体和球菌的百分比组成的改变进行动态观察研究,为牙周炎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18 例经门诊确诊为成人牙周炎的患者,随机分为A、B、C 三组,均施以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其中A 组和B 组分别给予艾利克及洗必太含漱液含漱。所有患者每周复诊一次,采集龈下菌斑,进行刚果红染色,镜检计数螺旋体及球菌的百分比,同时检测患处牙龈指数(GI) 。结果 A、B 组患者经治疗1 周后,GI值变化极为显著(P< 0.01) ,螺旋体的减少及球菌的增加也极具显著性(P< 0.01) ,至3 周时趋于稳定;C 组则在1 周时GI值及菌斑组成的变化有显著性(P< 0.05) ,至2 周时变化才最为明显(P< 0.01) ,4 周时趋于稳定。结论 牙周基础治疗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使螺旋体百分比显著降低,球菌百分比显著增加。口腔含漱液作为一种牙周炎的辅助用药,可明显改善菌斑的组成,促进正常口腔卫生环境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维护种植体周围菌群平衡和种植体远期固持率的角度出发,观察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对种植体周围炎龈下菌群的影响,探索一种适用人群广泛、较少或无副作用、疗效好、复发率低的新型生态治疗药物。方法将16例符合种植体周围炎的病例随意分为试验组(乳杆菌代谢产物含漱组)和对照组(纯净水含漱组),分别于含漱前、含漱后3d、7d、30d进行微生物学检查。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牙龈卟啉单胞菌(P.g)、中间普氏菌(P.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口腔链球菌、变形链球菌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乳杆菌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有抑制P.g、P.i,扶植口腔链球菌,从而调节种植体周菌群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革兰染色和刚果红负染两种不同的染色方法对同一龈下菌斑样本进行分类计数,比较两种分类方法的优缺点,提出应用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方法:随机抽样采集40例牙周病患者的80个位点龈下菌斑,同一标本进行生理盐水涂片革兰染色和刚果红负染.光学显微镜油镜(15×100)镜检共计数200个细菌,包括5种不同形状细菌.采用SPSS 10.01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两种染色分类方法计数统计结果为螺旋体、弯曲菌、梭形菌3种菌数值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球菌、杆菌2种菌数值经统计P<0.01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结论:刚果红负染简便易行,但龈下菌斑球菌、杆菌进行百分计数时,不适宜用刚果红负染法,应根据实验目的选择恰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牙周龈下刮治结合根面平整术对牙周炎大鼠模型龈下菌群的影响及对骨吸收的抑制作用。

方法

24只SPF级大鼠随机挑选6只作为健康组, 剩余大鼠建立牙周炎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6只。模型组大鼠不进行任何治疗, 对照组进行龈下刮治, 观察组龈下刮治结合根面平整术; 30 d后进行牙周检查, 比较各组大鼠牙周袋深度、菌斑指数、附着水平和探诊出血指数, 收集大鼠龈下菌斑, 检测龈下菌群含量, 测定牙槽骨吸收值, HE染色后观察牙周组织形态。

结果

牙周检查观察组大鼠红肿、出血和松动等牙周炎症状均显著轻于对照组和模型组。观察组大鼠牙龈菌斑指数、探诊出血指数、牙周袋深度、附着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模型组(均P < 0.050)。观察组大鼠总细菌数、G+球菌和G-杆菌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模型组(均P < 0.050)。观察组大鼠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杆菌、福赛斯坦纳菌、中间普雷沃菌、齿垢密螺旋体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模型组(均P < 0.050)。健康组、模型组、对照组、观察组大鼠的牙槽骨吸收值分别为(0.15±0.03)、(1.18±0.21)、(0.70±0.24)、(0.47±0.13)mm, 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421, P < 0.001)。HE染色结果显示观察组大鼠伴有轻度炎症细胞浸润和牙槽嵴顶轻度降低, 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和模型组。

结论

牙周龈下刮治结合根面平整术能减少龈下微生物, 降低龈下致病菌群数量, 改善牙周炎症和牙槽骨吸收,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PCR直接检测龈下菌斑主要可疑牙周致病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应用PCR方法直接检测龈下菌斑主要可疑牙周致病菌与牙周病活动部位的关系,探讨其方法的可行性并探讨其主要可疑牙周致病菌的分布规律。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直接检测龈下菌斑主要可疑致病菌16s RNA保守区域片段。40名受试者包括牙周病患者20人,每人同口取一个牙周病活动部位,一个相对健康或牙周病静止对照部位;成人健康者20人,每人各取一个标本。结果:龈下菌斑5种可疑牙周致病菌在牙周病活动部位的检出率牙龈卟啉菌为86%,福赛类杆菌为95%,螺旋体为86%,中间普氏菌和黑色普氏菌分别为95%和33%,均显著高于同口部位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结论:PCR直接检测菌斑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福赛类杆菌、齿密螺旋体及黑色普氏菌匀与牙周炎活动部位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共振频率测量仪(Osstell)连续监测骨愈合期种植体稳定性变化与早期边缘骨吸收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于2010-2011年期间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连续纳入32名成年男性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共植入45枚Strauman种植体,每名患者选择一颗(4.8mm×10mm)种植体,共计32颗种植体,种植区位于下颌后牙(骨质均为Ⅱ或Ⅲ类骨)。利用共振频率分析仪(Osstell)测量种植体的稳定性,测量时间点为植入时以及术后第1,2,3,4,6,8,12周。另外,影像学分析测量32颗种植体12周时的边缘骨吸收;结果:本实验中所有种植体在12周均实现骨结合,并成功完成种植修复。通过重复性方差分析,见表1,在种植体植入时,初期稳定系数(ISQ)均值为(79.03±6.756)。术后一周,种植体稳定系数(ISQ)均值均呈下降趋势,至术后第2周时达到最低点,与植入时稳定性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术后第3周开始种植体稳定系数(ISQ)均值逐渐上升。其中,稳定系数(ISQ)均值在第6周时与第12周无统计学差异,已达到延期稳定期。32颗种植体在第12周的边缘骨吸收均值为(0.86±0.068mm),而在第12周的种植体的稳定系数均值与种植体植入时的稳定系数均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实验通过共振频率测量仪(OsstellTM)连续监测,目前的结果认为种植体愈合期边缘骨吸收对种植体愈合期稳定性变化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吸烟对种植体周围炎患者龈下菌群分布、龈沟液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7(IL-17)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骨保护素(RANKL/OPG)比值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口腔科收治的种植体周围炎患者99例(共151颗种植体),根据是否吸烟分为吸烟组(45例,68颗种植体)和非吸烟组(54例,83颗种植体),比较两组患者种植体牙周改良菌斑指数(mPLI)、牙龈出血指数(GBI)、种植体周围探诊深度(PPD),采集两组龈下菌斑进行细胞培养并进行菌种鉴定,分析两组龈下菌群分布情况,比较两组龈沟液中IL-4、IL-5、IL-6、IL-8、IL-17、RANKL/OPG比值。结果:吸烟组mPLI、GBI、PPD高于不吸烟组(P<0.05)。吸烟组厌氧菌检出率高于非吸烟组(P<0.05),有益菌检出率低于非吸烟组(P<0.05),两组需氧菌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组龈沟液IL-4、IL-5、IL-6、IL-8、IL-17水平均高于非吸烟组(P<0.05)。吸烟组龈沟液RANKL水平、RANKL/OPG比值高于非吸烟组(P<0.05),OPG水平低于非吸烟组(P<0.05)。结论:吸烟可导致种植体周围炎患者龈下厌氧菌增加,加重炎症反应,增加牙槽骨吸收风险。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2种非选择性培养基和12种选择性培养基对17名北京市成年牙周炎病人和9名健康对照者龈下及龈沟菌斑菌群进行了培养、分离和鉴定。结果,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的菌群主要由专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组成(60.8%),优势菌为牙龈拟杆菌等;而对照组的菌群主要由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阳性球菌组成(69.2%),优势菌为链球菌属等。这种菌群构成,两组样本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于我们认识牙周炎的病原及有关微生态学问题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倩  胡欢  范芹  马锐  彭泽惠  刘建国 《微生物学通报》2019,46(11):3084-3090
种植体周围炎是发生在骨性结合种植体周围组织的炎症,是由微生物引发的感染性疾病,可引起种植体周围支持组织丧失而导致种植失败。阐明种植体周围炎生物膜的微生物学基础,可为制定相应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基于16S rRNA基因的测序分析技术逐渐应用于与口腔种植体相关的微生物学研究,使人们对种植体周围炎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进一步认识到种植体周围炎和牙周炎菌斑生物膜的微生物结构存在显著差别。本文根据基于16S rRN基因A序列分析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对种植体周围炎菌斑生物膜的微生物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检测49名健康孕妇唾液雌二醇(E_2)、孕酬(P)含量以及龈下菌斑中产黑色素类杆菌群(BPB)、二氧化碳噬纤维菌(Capno)、梭杆菌(Fuso)等。发现妊娠组唾液P、E_2含量随孕期增高;中间型类杆菌(Bi)和产黑色素类杆菌(Bmel)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唾液E_2和P含量与Bi呈正相关(P<0.05);而两组龈下厌氧茵群中BPB、Capuo、Fuso检出率无差异(P>0.05)。提示妇女在妊娠期因E_2、P分泌水平均增高,改变了龈下微坏境,引起菌群失调,Bi、Bmel比例增高,导致妊娠期龈炎发病增加,表明性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对龈下菌群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EXPASYL排龈膏法在不同牙龈指数(gingivalindex,GI)龈下牙体缺损充填修复中的排龈效果及远期疗效。方法:将152例(180颗牙)累及龈下的Ⅱ类洞按照不同GI分级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G1、G2 3组,对每组排龈临床效果及两年内充填体的脱落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不同牙龈指数的排龈效果及远期修复效果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I指数≤2时,排龈效果及远期修复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4.
朱晓怡  桑金华  张晓燕  张世旭  刘诚成 《生物磁学》2011,(15):2896-2897,2857
目的:观察EXPASYL排龈膏法在不同牙龈指数(gingivalindex,GI)龈下牙体缺损充填修复中的排龈效果及远期疗效。方法:将152例(180颗牙)累及龈下的Ⅱ类洞按照不同G1分级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G1、G23组,对每组排龈临床效果及两年内充填体的脱落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不同牙龈指数的排龈效果及远期修复效果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I指数≤2时,排龈效果及远期修复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5.
固定矫治器对牙周指数及龈下菌群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15例口腔卫生良好、牙周组织健康的正畸患者的90个牙位点,在黏接固定矫治器附件前进行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和探诊深度等临床牙周指数及龈下细菌的检测;根据患者上下颌牙齿错位畸形严重程度进行单颌牙齿黏接固定矫治器附件作为实验组,以暂不黏接固定矫治器附件的对颌牙齿作为对照组,在患者4周、8周复诊时进行重复检测。结果显示,戴用固定矫治器后牙齿的临床牙周指数与对照组及戴用矫治器前相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龈下细菌构成及比例亦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研究表明,戴用固定矫治器的患者如能认真保持口腔卫生,对牙周组织健康不会产生显著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骨诱导磷酸钙生物陶瓷(BAMOICPC)与可吸收胶原膜(BME-10X医用胶原膜)在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中的修复能力。方法:在兔股骨上植入羟基磷灰石涂层BLB种植体,然后在其侧壁制造高4 mm、宽3 mm、深2 mm的骨缺损。对照组为单纯侧壁骨缺损,实验A组骨缺损区仅覆盖BME-10X膜,B组骨缺损区植入BAMOICPC,C组骨缺损区植入BAMOICPC并加盖BME-10X膜。于术后6个月取带种植体的骨段,通过HE染色和扫描电镜(SEM)分析。结果:对照组骨缺损区种植体表面见纤维包裹,实验A组骨缺损边界区少许骨质移行覆盖,实验B组下半部分缺损区新生骨覆盖。C组新生骨完全覆盖骨缺损区,且较B组硬度高,扫描电镜见与种植体结合更紧密。组织学观察B、C两实验组新生骨均可见比较成熟的哈弗氏管系统。结论:骨诱导磷酸钙生物陶瓷BAMOICPC是一种较理想的骨替代材料,联合运用胶原膜修复种植体周骨缺损效果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已佩带固定矫治器6个月的患者采用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提取液制成的含漱液含漱治疗,探讨治疗前后牙周指数和牙周可疑病原菌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采取自身前后对照和组间对照。记录治疗前后牙周指数的变化情况。并采用细菌培养鉴定法检测含漱前后龈下菌群的变化情况,测定牙周可疑病原菌的检出量和检出率。结果(1)试验组的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I)、龈沟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在治疗后均有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2)试验组G^-产黑色素厌氧杆菌(BPAR)、梭杆菌、拟杆菌的检出量以及BPAR的检出率治疗后均有下降,试验组低于对照组;血链球菌的检出量有所上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结论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对固定矫治患者带环牙牙龈炎的各项临床指标均有改善作用,且颊侧优于舌侧;对龈下菌斑中梭杆菌、拟杆菌、BPAR等均有抑制作用,对有益菌中的血链球菌有扶植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前牙缺损至龈下3mm内的残根的修复方法.方法:对20例前牙缺损至龈下甚至骨内3mm的残根运用预成龈下桩技术进行修复,分别于修复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对预成龈下桩修复体进行临床检查;应用Image Pro-Plus图像处理软件对修复前、修复后6个月及12个月的X光牙片进行比较,分析残根周围牙槽骨的吸收程度.结果:20例病例中,18例成功,2例失败;残根周围牙槽骨在不同的修复时间吸收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预成龈下桩技术修复前牙龈下3mm内的残根,修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牙龈与牙种植体颈部的附着是影响牙种植体长期功效的重要因素之一,钛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牙种植生物材料,在临床上得到较广泛的应用。本文就牙龈组织与种植体钛面的附着、附着机理、种植体钛面的性质、结构对龈附着的影响等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破骨细胞是一种多核的,具有骨吸收功能的骨组织细胞,在骨吸收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的异常会引发一系列的临床病症,如骨质疏松症、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骨硬化症和牙周病变等.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对于各类骨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的检测方法一直以来是制约破骨细胞研究的瓶颈之一.为此,围绕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的检测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