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在郑州进行的冬小麦根系田间实测资料,研究了根长密度和根质量密度在砂壤土中的垂直分布。结果表明:冬小麦根量主要集中在上层,根长密度、根质量密度在0~50 cm土层内分别占57.%和66.%,而在50~100 cm层分别占23.%和18.%,根长密度和根质量密度随土壤深度的变化均符合指数函数形式;综合考虑根量分布、根系吸水等因素,确定了冬小麦适宜的底墒深度为100 cm。  相似文献   

2.
干旱区绿洲灌溉条件下不同树龄轮台白杏根系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分层挖掘法和图像扫描分析法,研究了干旱区绿洲灌溉条件下不同树龄轮台白杏根系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轮台白杏的根系主要由细根(d≤1 mm)构成,中粗根(1<d≤2 mm)和粗根(d>2 mm)所占比例较小,树龄5 a、10 a和15 a轮台白杏细根长度分别占根系总长度的90.9%、88.4%和79.9%.随树龄延长,根长密度增加,不同径级根长密度均为15 a>10 a>5 a.在垂直方向上,轮台白杏的根长密度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分布趋势,且各土层根系干质量密度差异显著,树龄5a、10 a和15 a轮台白杏根系干质量密度分布较集中的区域分别为距离树干200 cm以内的30 ~ 80 cm、30~100 cm和30~100 cm深度土层,轮台白杏根系的水平分布特征为距离树干越远根系干质量密度越小,且距树干不同距离处的差异显著.从减小相邻树行间树体根系的交错重叠和降低水肥竞争的角度考虑,在干旱区绿洲灌溉条件下,轮台白杏的栽植行距应≥6 m.  相似文献   

3.
刺槐和侧柏人工林有效根系密度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通过分层分段挖掘法 ,对 13龄刺槐、侧柏人工林 ,根区有效根长密度和根重密度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尽管刺槐根系分布深度是侧柏的 2倍多 ,但平均有效根长密度只有侧柏的 4 4 .5 % .在垂直方向上 ,两树种有效根系主要分布在 0~ 6 0 cm土层内 ,然而最大有效根长密度却均位于距地表 0~ 30 cm以内 .其中 ,刺槐 0~30 cm区域内有效根长占总有效根长的 5 1.5 8% ,侧柏占 5 8.38% ;刺槐有效根干重占总有效根干重的 6 3.0 1% ,侧柏占 71.0 9% ;两树种根系密度分布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呈指数形式递减 .在水平方向上 ,刺槐有效根系密度呈二次抛物线型分布、最大有效根长或根密度以距树干 30~ 90 cm处最大 ;侧柏有效根系密度则随着距主干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非线性参数拟合分析表明 ,采用 RD=EXP A+BX +CZ 函数模型 ,能较好地反映人工林根系密度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4.
青杨人工林根系生物量、表面积和根长密度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燕辉  刘广全  李红生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11):2763-2768
在植物生长季节,采用钻取土芯法对秦岭北坡50年生青杨人工林根径≤2 mm和2~5 mm根系的生物量、表面积和根长密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青杨人工林根系(<5 mm)中,根径≤2 mm根系占总生物量的77.8%,2~5 mm根系仅占22.2%;根径≤2 mm根系表面积和根长密度占根系总量的97%以上,而根径2~5 mm根系不足3%.随着土层的加深,根径≤2 mm根系生物量、表面积和根长密度数量减少,根径2~5 mm根系生物量、表面积和根长密度最小值均分布在20~30 cm土层.≤2 mm根系生物量、表面积和根长密度与土壤有机质、有效氮呈极显著相关,而根径2~5 mm根系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刺槐和侧柏人工林有效根系密度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层分段挖掘法,对13龄刺槐、侧柏人工林,根区有效根长密度和根重密度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刺槐根系分布深度是侧柏的2倍多,但平均有效根长密度只有侧柏的44.5%。在垂直方向上,两树种有效根系主要分布在0~60cm土层内,然而最大有效根长密度却均位于距地表0~30cm以内。其中,刺槐0~30cm区域内有效根长占总有效根长的51.58%,侧柏占58.38%;刺槐有效根干重占总有效根干重的63.01%,侧柏占71.09%;两树种根系密度分布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呈指数形式递减。在水平方向上,刺槐有效根系密度呈二次抛物线型分布、最大有效根长或根密度以距树干30~90cm处最大;侧柏有效根系密度则随着距主干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非线性参数拟合分析表明,采用RD=EXP(A BX CZ)函数模型,能较好地反映人工林根系密度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6.
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根系时空分布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在田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内陆河绿洲灌区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根系时空分布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秸杆覆盖(NTS)和免耕立茬(NTSS)措施下冬小麦根系总干重和总根长都大于传统耕作(T),且差异显著;开花期各处理总根干重和总根长都达到最大,之后开始下降;NTS和NTSS处理0~10cm土层的根长密度和根干重密度显著高于T处理,表现出根系表层分布的特征;拔节期, NTS、NTSS和NT处理10~30cm的根长密度和干重密度都小于T,而拔节后NTS 和NTSS各土层根长密度和根干重密度增长幅度大于T.产量研究结果表明,NTS和NTSS能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与T 相比,产量分别提高16.84%~30.59%和12.76%~24.32%.  相似文献   

7.
小麦和玉米根系取样位置优化确定及根系分布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确定小麦(Triticum aestivum)、玉米(Zea mays)根系的最优取样位置和更准确地模拟根长密度在土壤剖面的分布, 在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灌浆后期, 采用根钻法取样, 比较了不同取样位置对根系分布的影响; 采用Gerwitz和Page模型对根长密度的分布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 冬小麦行间和行上取样在0-10 cm土层根长密度差异显著, 在10 cm以下土层差异减少。在确定根长密度分布的取样中, 在0-20 cm土层应考虑根长密度分布的空间差异, 即行上密度大于行间密度; 而在20-100 cm土层, 需要考虑行间根长密度大于行上的空间差异; 在1 m以下土层两个位置的差异逐渐消失, 可不考虑空间差异。夏玉米根长密度在上层土壤表现出距离植株不同位置差异显著的特征。植株位置(株上)、距植株10 cm和距植株20 cm位置根长密度在土壤中的分布特征是: 0-10 cm土层3个位置根长密度差异在50%以上, 根长密度大小是株上>距植株10 cm>距植株20 cm; 而在10-30 cm层次, 根长密度表现为距植株10 cm>株上>距植株20 cm, 30-50 cm土层株上位置的根长密度最小, 50 cm以下各位置根长密度差异不明显。对于玉米根系取样, 50 cm以上土层需要考虑根长密度的空间差异, 50 cm以下土层可不考虑。采用Gerwitz和Page模型, 结合华北平原机械化耕作下形成的土壤犁底层变厚及其犁底层容重增加对根系分布的影响, 在模型中加入土壤容重参数订正可以使模型更准确地模拟根长密度在土壤剖面的分布。  相似文献   

8.
土壤-根系界面水分调控措施对冬小麦根系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李运生  王菱  刘士平  王吉顺 《生态学报》2002,22(10):1680-1687
以冬小麦田间试验为基础,研究根-土界面不同水分调控措施,包括不同深度灌水(地面、30cm、50cm、100cm)、同一深度保持不同田间持水量(田持80%、65%、50%),共计12个水分处理的土壤水分分布对根系和产量影响。研究表明:根长密度分布与灌水方式息息相关,地面灌水的根长密度随土层深度呈指数下降趋势,主要分布于地表层(0-10cm);不同深度渗灌,根系分布有两个峰值,第1峰值分布在地表以下15cm左右,第2峰值分布在灌水深度处。通过水分调控措施,局部改变根系形态,对节水增产是有利的。耗水量与营养生长(叶面积、根系)成正比关系,与经济产量呈二次多项式(抛物线型)关系,最大产量的耗水量比最大耗水量少约80-100mm。  相似文献   

9.
大田期烟草根系构型参数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采用“根箱”法研究了大田期烟草根系构型参数在时间、空间上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烟草2级侧根总长度的增加明显大于1级侧根,根快速增长期分别出现在移栽后26~40和56~70 d.栽后57 d(打顶)前,烟草根系的分枝密度表现为10~20>0~10>20~30>30~40 cm,此后随土层的加深呈递减趋势.在主根上,以7~21 cm范围内的分枝密度最大.打顶前,比根长随着入土深度的加深而递增;栽后90 d,比根长随土层的加深而递减.1级侧根根长密度在0~10 cm土层内的变化呈“S”型曲线,10~20、20~30和30~40 cm内表现为双峰曲线;2级侧根根长密度随生育期的进程而增加,其中0~10 cm根长密度的变化为“S”曲线,其它层次为单峰曲线.  相似文献   

10.
渭北旱塬不同龄苹果细根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甘卓亭  刘文兆 《生态学报》2008,28(7):3401-3407
以渭北旱塬3龄、10龄、15龄和20龄苹果树为对象,采用根钻法,沿3等分园半径方向(径向)、距树干1.0、1.5m和2 0m处设置采样点,研究了不同树龄的细根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龄苹果细根主要分布于径向1.5m以内和垂向0.5m以上,15龄和20龄苹果细根分布超出径向2.0m和垂向1.4m,10龄细根分布范围大于3龄,与15龄和20龄接近.在根系主要分布区内3龄和10龄细根分布稀疏,15龄和20龄细根分布密集;细根空间分布演化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即3~10龄为细根范围扩张阶段,10~15龄为细根密度扩张阶段,15~20龄为细根密度退化阶段;苹果细根空间分布无明显方向性差异;10龄、15龄和20龄苹果表层(0~20cm)平均根长密度低于下层(20~40cm),高峰值一般出现在40~80cm,此深度以下根长密度随深度递减,3龄苹果表层平均根长密度高于下层;在径向2.0m内随径向距离增大,3龄、15龄和20龄平均根长密度逐渐降低,而10龄根长密度逐渐增加.根长密度在径向变化上存在局部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