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1000年以来太湖地区的植被气候变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根据太湖盆地3个钻孔,约自11000年以来的孢粉分析结果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1)11000-9000aB.P.该段虽以Pinus为主的针叶植物占有一定的优势,但起主导作用的仍以壳斗科为主的阔叶乔木种类,尤其是其间尚含有不少的亚热带成分,推测当时该区地带性植被已为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林,鉴于植被中尚含有少量耐寒的Abies和Picea,推测当时气温可能较今略低;2)9000-5000(5400)aB.  相似文献   

2.
11000年以来太湖地区的植被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太湖盆地3个钻孔、约自11000年以来的孢粉分析结果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1)11000—9000aB.P,该段虽以Pinus为主的针叶植物占有一定的优势,但起主导作用的仍以壳斗科为主的阔叶乔木种类,尤其是其间尚含有不少的亚热带成分,推测当时该区地带性植被已为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林,鉴于植被中尚含有少量耐寒的Abies和Picea,推测当时气温可能较今略低;2)9000—5000(5400)aB.P,该段为常绿阔叶林大发展时期,气候温暖适宜,为全新世最佳期,气温约较今高1—2C;3)5000?aB.P.-现在,孢粉组合特征显示,阔叶木本植物就总的来说呈下降趋势,尤其是亚热带成分,与其相反,针叶和一些暖温带成分的含量则略有上升,表明该段气温较前一阶段有所下降,但该阶段的植被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若尔盖地区25万年以来的植被与气候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根据RM孔上部60m210个样品的花粉分析结果,探讨了若尔盖地区25万年以来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若尔盖地区过去25万年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可划分为7个阶段。在约250-195KaB.P.(7阶段),植被以亚高山莎草草甸为主,气温和降水与现在接近。在195-128KaB.P.(6阶段)和32-11KaB.P.(2阶段),植被主要是荒漠草原,反映寒冷干旱的冰期气候,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5-6℃,年降水量仅为现在的60-80%左右。128-71KaB.P.(5阶段)是过去25万年中水热条件最好的时期,植被主要是亚高山暗针叶林和亚高山草甸,大部分时间的气温比现在高1℃左右,降水量稍高于现在;但在此阶段的气温和降水仍有较大的波动,5e、5c和5a阶段的气温和降水高于5b和5d阶段。71-58KaB.P.(4阶段)的植被主要是高山草甸为主,年平均气温比今低3-5℃,年降水量约为现在的80%,在58-32KaB.P.(3阶段),早期植被以亚高山暗针叶林和草甸为主,晚期主要是亚高山禾草草甸,气温和降水均明显高于4阶段,在晚期气温呈非线性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云南元谋盆地湾堡甘棠组植物群的叶化石和孢粉化石合计107种类型,分属86属,47科。植物叶化石包括18科,24属,35种。除一种裸子植物外,其它均为被子植物。被子植物中,榆科、桦木科、豆科无论属种或者化石数量都是最多;杨柳科、槭科、蔷薇科次之;壳斗科、樟科、杨梅科、鼠李科、忍冬科、胡颓子科、杜鹃科、香蒲料、禾本科均有代表。甘棠组的孢粉植物群也相当丰富,合计97个类型,分属72属,44科。以松科、榆科、禾本科及蕨类植物的水龙骨科最为丰富,胡桃科、壳斗科、金缕梅科及蕨类植物的凤尾蕨属也很常见。被子植物花粉占孢粉总数的50%--60%,以禾本科和榆属花粉含量最高,多在10%以上。裸子植物绝大部分为松科花粉,占孢粉总数的20%-30%。孢子以水龙骨科和凤尾蕨属为主,二者各占孢粉总数的5%-10%。发现于元谋盆地湾堡甘棠组的植物叶化石以及孢子花粉组合在成分上都是混合的类群。组合中既有相当多的湿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成分,也有耐干旱的胡颓子、杨梅、旱蕨等灌木、小乔木或草本分子,同时还有含量很高的、在半干旱环境下也能生存的禾本科、榆科花粉。据此推测甘棠组的植物群和孢粉组合反映了上新世时元谋地区的植被已经分化,盆地的周围山地生长有松科、壳斗科、樟科、胡桃科、金缕梅科为主的常绿和落叶阔叶树木或林块,可能有少许杜鹃科小乔木混杂其中,属于地带性植被。而在盆地内则是以禾本科、蔷薇科等为主,杂以大戟科、豆科、忍冬科、杨梅科等灌木或草本植物以及榆科、桦木科等树木组成的稀树灌丛草原型植被。盆地内的植被所反映的气候和周边地区相比,显得明显干旱。因此推测元谋盆地在2-3百万年前的中晚上新世已经发育成为金沙江流域的干热河谷盆地之一。  相似文献   

5.
滇池地区四万年以来的植被和气候演变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6.
西藏羊湖地区及近1.4万年以来孢粉植物群及古气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藏羊湖地区ZK1和卡拉苏代牙剖面(IP16)的孢粉分析和总有机碳(TOC)、元素含量分析等,建立了羊湖地区近1.4万年以来的孢粉组合带、重建当时的植被类型及古气候演变序列。结果显示:该时期经历了5次植被类型的更替,即草原型→疏林草原型→草原型→疏林草原型→草原型,与之相对应的气候经历了5次波动(2个半旋回),即11220a.B.P.左右的第一气候旋回:由干旱→半干旱半湿润转化;8970a.B.P.左右的第二气候旋回,同样由干旱→半干旱半湿润转化,然后进入半个气候旋回,即干旱气候期,推测今后有可能进入半干旱半湿润气候期。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北安地区早白垩世孢粉组合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研究黑龙江北安地区下白垩统2个岩石单位中的孢粉组合。其中营城组孢粉组合是松辽盆地北部营城组孢粉化石类型最丰富的组合,时代属巴列姆期或巴列姆-阿普第期;沙河子组下段孢粉类型相对较少,组合时代暂定为早白垩世早期(可能相当贝里阿斯-戈特列夫期)。沙河子组下段为温暖潮湿的亚热带气候。营城组沉积时期在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下,南方的干旱气候对北安地区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陕西榆林—横山地区富县组孢粉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中国热带-亚热带地区晚第四纪植被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华南地区第四纪孢粉分析资料,中国热带低海拔丘陵地区冰期气候的被要垂直植被带的下降,而西部山区的山地雨林被常绿一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要公林所替代。在亚热带地区则以铁杉属、山毛榉属、桦属、冷杉属及其它落叶叶组分的增加为特点。除了末次盛冰期(20~18kaB.P.)沿海平原的植被为稀树草地,气候环境凉干。在此之前的多次冰期一间冰期旋回华南地区主要表现为冷/热的气候变化,而湿度的变化较小,西部庙的的一些地  相似文献   

10.
吉林九台营城组孢粉组合及右植被,古气候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相似文献   

11.
若尔盖地区22000年以来的植被与气候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若尔盖RM孔上部637cm的花粉分析研究表明,在22000-18000aB.P.植被以高山草甸和荒漠草原为主,气候较现在寒冷干燥;18000-13000aB.P.,主要是高山、亚高山草甸,出现亚高山灌丛,气温趋于升高,但仍干燥;13000-11000aB.P.,植被以亚高山禾草草甸为主;亚高山灌丛发展,可能已出现亚高山常绿针叶林,气温进一步上升,到后期已接近现在,湿度有所增加;11000-7000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东南部18ka以来气候与水文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藏高原东南部众多封闭小湖的湖相沉积记录着重要的地理信息,是恢复当地晚更民以来古环境演变的理想材料。西藏海登湖和仁同分辨率的花粉组合,AMS^14C测年及磁化率和有机质含量测定,揭示了研究区与鳊季风密切相关的古植被,古气候和古水文变化历史。高分辨率的花粉记录反映,在16kaBm,P,以前花粉组合以黎科(Chenopodiaceae)和蒿属(Artemisia)为主,花粉浓度很低,应为荒漠草原植被。  相似文献   

13.
江苏固城湖区一万多年来的孢粉植物群及古季风气候变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固城湖 2 0 m岩芯钻孔 34 3块样品进行孢粉分析 ,划分出 3个孢粉组合带及 1 0个组合亚带。结合 14 C测年着重讨论了该区 1 5 .0 ka BP以来古气候变迁及古季风活动规律。研究表明 ,1 5 .0~ 1 1 .0ka BP虽然气温已回升 ,但总的说来气候仍偏冷凉 ,降水不丰富 ,变化较频繁 ,反映当时夏季风较弱 ,季风降水较少。其中 1 1 .3~ 1 1 .0 ka BP的冷湿期反映冬季风效应增强 ,该区可能位于锋面进退的位置 ,造成较大的有效湿度。约 1 1 .0 ka BP以后短短 5 0 0年内 ,气温迅速上升 ,此后气候明显转暖变湿 ,夏季风效应进一步增强。这种快速增温 ,与 1 1 .0~ 1 0 .0 ka BP太阳辐射能的增加相对应。 1 0 .5~ 6.4 ka BP,该区以较强的夏季风为主要特点 ,但仍存在 2~ 3次降温波动 ,季风降水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14.
滇西北鹤庆盆地1.0Ma以来构造抬升的植被与气候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滇西北鹤庆盆地168m钻孔分资料,对该区1.0MaBP以来的古植被常规替与气候变化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该区植被和气候对高原隆开不同阶段的响应特点。明显的气候转型发生在0.73MaBP、0.42-0.365MaBP。0.17MaBP前后,山体抬升引起的树线植被响就砂甚明显,可能与山体上升到一定高度和生趣带谱的稳定形成有关。13.2kaBP,垢差异升降和气候变化导致湖盆被切穿。  相似文献   

15.
孢粉-植被-气候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 ,第四纪孢粉学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特别是近些年来 ,孢粉 植被 气候关系研究已成为世界孢粉学界的热点之一。空气孢粉学的研究在大气环境污染监测、花粉过敏症、农业收成预报和第四纪植被与环境重建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并不断发展 ;近年来 ,为开展全球范围的古环境研究 ,各大洲相继建立了孢粉数据库 ,大量开展表土孢粉研究。中国第四纪孢粉数据库的建立 ,汇集了我国近半个世纪积累的孢粉资料 ,并利用中国第四纪孢粉数据 ,系统开展了中国现代表土孢粉、6kaBP(中全新世 )及 1 8kaBP(末次盛冰期 )的生物群区模拟及重建 ,建立了花粉 气候转换函数和响应面模型 ,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冲积物孢粉学和环境考古孢粉学研究 ,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研究还有待于深入 ;特征指示种花粉雨研究 ,对古生态环境重建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潮汕平原近五万年来的孢粉植物群与古气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7.
唐亚 《植物生态学报》2006,30(5):713-722
 在中国西南有许多关于过去环境及其变化原因的观点,但这些观点缺乏直接证据的支持,这在关于西南干 旱河谷生态系统方面最为典型,而且目前干旱河谷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恢复计划主要都是基于这 些主观的认识而不是科学的理解。该文的目的是通过对干旱河谷环境变化的描述及其诠释,提供干旱河谷 的一个历史面貌,用以验证是否支持当前对于干旱河谷环境变化的认识和理解,该文研究的干旱河谷范围 包括滇西北及其临近的四川和西藏。28份1868~1949年间刊行的出版物中有关研究地区干旱河谷植被的历 史资料和56幅清晰反映干旱河谷植被范围和状况的照片形成研究这种变化的历史基础,通过与2001~2005 年间相同地区和范围的植被现状以及56幅与上述照片取景完全相同的重复照片的比较,研究了干旱河谷植 被的变化。研究结果发现,在过去约150年间,研究地区的干旱河谷植被范围并没有显著的变化,在垂直 方向没有向较高海拔扩展;耕地面积减少;滑坡主要是由当地本身的地质不稳定性和基础设施建设活动引 起的。1868~2005年间文献资料和重复景观照片的对比研究,并不支持国内外许多有关干旱河谷环境退化 的看法和观点以及以造林为主的干旱河谷生态恢复策略。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南缘最近10万年来的植被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陕西渭南剖面的花粉研究,阐明了近10万年以来黄土高原南缘植被的演化历史.10万年以来,该地区主要以草甸草原及草原植被为主,两者交替出现反映了温暖半湿润及寒冷干燥的气候旋回.这几个旋回可大致与氧同位素5 期末以来各期进行对比.森林植被仅在某些相对短暂的时段出现,如榆树(Ulm us)林约95.1~90.7 ka BP(9.50~9.32 m );榛树(Corylus)林约25.1~21.1 ka BP (4.00~3.48m );铁杉(Tsuga)林约13.7~11.8 ka BP(2.20~1.80 m ).根据植被区划, 现代黄土高原南部的植被归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现代这里塬面缺少森林植被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从渭南剖面及其它一些剖面花粉资料看,10万年中不可能存在足以对植被产生巨大影响的人为因素.因而可以认为,现在黄土高原塬面上草原植被是原生的,无林的原因可能要从其它方面寻找,如水土流失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