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川苔草是多年生沉水草本。通过为期1年的跟踪观察并记录,详细地描述了其形态、生物学和群落特征等信息,填补了该植物在生境、植株及花部特写等彩色图片的空白;并结合川苔草生境、花部结构和现有资料,提出了在繁殖生物学和生态学等领域值得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竹叶兰Arundina graminifolia(D. Don)Hochi. (Arundina chinensis Bl. )属于兰科(Orchidaceae)植物,为株高30—150cm的多年生直立草本。根茎膨大,叶禾叶状,花序顶生,容易识别。竹叶兰是特产于我国和印度的一种陆生兰。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  相似文献   

3.
双蕊兰     
双蕊兰,兰科多年生腐生草本,植株高17──24厘米。茎直立,无绿叶,具4枚互生、膜质、圆筒状鞘。总状花序长6──8厘米,有17朵绿色小花。每朵花有能育雄蕊2枚,着生于蕊柱顶端。本种是兰科中最原始的类型之一,目前仅特产于中国辽宁省桓仁和新宾县山区。双蕊兰  相似文献   

4.
《环境昆虫学报》2014,(4):475-480
蝴蝶兰是兰科植物中最具观赏性的兰花之一。2009-2013年期间,调查发现一种细须螨为害温室大棚中的蝴蝶兰,该螨严重影响蝴蝶兰的品质和经济价值。结合外部形态特征和基于28SrDNA序列特征建立的系统发育树鉴定出该螨为太平洋细须螨Tenuipalpus pacificus Baker。该螨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本文首次报道了在中国大陆发现太平洋细须螨危害。蝴蝶兰温室大棚具有适合其生存的有利环境,在我国大陆定殖的可能性较大,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天麻(Gastrodia elata Bl.)属兰科(Orchidaceae)多年生草本。是一种重要的常用中药。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药用历史。天麻含香荚兰醇(Vanillyl alcoh01)、维生素A等。能益气,定惊,去风湿,通经脉,强筋骨;治四肢拘挛、半身不遂、眩晕、头痛及惊痛等症。  相似文献   

6.
董世平 《生物学通报》2003,38(3):62-62,F003
1 头花杜鹃 ( Rhododendron capitatum Maxim) 杜鹃花科 ,杜鹃花属。常绿灌木。生于海拔 2 90 0~ 4 30 0 m高山阴坡。花期 5~ 6月。2 红花绿绒蒿 ( Meconopsis punicea Maxim) 罂粟科、绿绒蒿属。多年生草本 ,生于海拔 30 0 0~ 4 60 0 m山坡草地 ,高山草甸。花期 6~ 8月。3 五脉绿绒蒿 ( Meconopsis quintuplinervia Regel.) 罂粟科、绿绒蒿属。多年生草本 ,生长在海拔 2 4 0 0~4 0 0 0 m高山草甸 ,灌丛草甸。花期 6~ 8月。4 唐古特报春、甘青报春 ( Primula tangutica Duthie) 报春花科、报春花属。多年生草本 ,生长于海…  相似文献   

7.
广西蝴蝶兰属(兰科)新资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报道了中国兰科(Orchidaceae)一新记录种洛氏蝴蝶兰(Phalaenopsis lobbii(Rchb.f.)H.R.Sweet)和广西一新记录种版纳蝴蝶兰(P.mannii Rchb.f.)。根据该2种蝴蝶兰的资源现状,提出了保育对策。  相似文献   

8.
封面说明     
大花杓兰(Cypripedium macranthum Sw.),隶属于兰科、杓兰属,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北京市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多年生草本,植株高25。50cm。茎直立。基部叶鞘状;茎生叶互生,3—5枚,叶片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0—16cm,宽6-8cm。花常单生,极罕2朵,紫红色,通常有暗色脉纹。外轮中萼片卵状椭圆形,合萼片卵形;  相似文献   

9.
朱根发  郭振飞 《植物学报》2004,21(4):471-477
兰科植物是开花植物中最大的家族之一,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兰科植物的分类鉴定和品种鉴别,为兰花的分类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也为兰花保护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兰科植物表现有高度特异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是研究花着色机理和子房发育的理想对象。兰花离体培养开花系统的建立,可以用来探明兰花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变机制,是研究花的分化和发育的理想材料。兰花具有特异的查尔酮合成酶(CHS)基因和二氢叶酸还原酶(DFR)基因等控制花色素的合成,DOH1基因控制石斛兰花芽的形成和提早开花,PHAL.039基因和ACC合成酶基因在蝴蝶兰授粉后的子房发育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这些特异基因的分离和克隆为兰花花的分化、发育及着色机制提供了分子基础。蝴蝶兰属、大花蕙兰(Cymbidium hybridium)、石斛兰属、文心兰属、五唇兰属和万代兰属等兰科植物都有转基因的研究报道,主要以原球茎为材料采用基因枪或农杆菌法转化,部分研究获得了转化植株。  相似文献   

10.
岩黄连引种栽培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岩黄连 ( Corydalis saxicola Bunting)为石山特有的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 ,局限分布裸露石山 ,生于石缝、石穴 ,资源稀少且濒于枯竭。通过近四年的引种栽培研究 ,表明其对丘陵区酸性土壤亦有较强的适应性 ,能正常生长发育 ,种子发芽率可达 4 0 %~ 50 % ,药材产量 (干品 ) 90 0~ 12 0 0 kg/hm2 。报道了其生物学特性和主要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重要观赏兰科植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兰科植物是开花植物中最大的家族之一,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兰科植物的分类鉴定和品种鉴别,为兰花的分类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也为兰花保护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兰科植物表现有高度特异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是研究花着色机理和子房发育的理想对象.兰花离体培养开花系统的建立,可以用来探明兰花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变机制,是研究花的分化和发育的理想材料.兰花具有特异的查尔酮合成酶(CHS)基因和二氢叶酸还原酶(DFR)基因等控制花色素的合成,DOHI基因控制石斛兰花芽的形成和提早开花,PHAL039基因和ACC合成酶基因在蝴蝶兰授粉后的子房发育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这些特异基因的分离和克隆为兰花花的分化、发育及着色机制提供了分子基础.蝴蝶兰属、大花蕙兰(Cymbidium hybrdium)、石斛兰属、文心兰属、五唇兰属和万代兰属等兰科植物都有转基因的研究报道,主要以原球茎为材料采用基因枪或农杆菌法转化,部分研究获得了转化植株.  相似文献   

12.
以陕西省丹汉江流域退耕地南坡和北坡不同退耕年限的自然恢复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开展群落物种组成调查,并进行物种多样性特征分析和群落极点排序,对该区退耕地恢复过程中的植被演替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退耕地植被演替的阶段依次为:一年生草本群落→多年生草本群落→灌草群落→乔灌草群落.形成多年生草本群落需2~5 a,形成灌草群落需7~10 a,形成乔灌草群落需30 a以上.南坡和北坡不同类型退耕地的植被演替阶段相同,物种多样性指数略有差异.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南坡物种多样性指数总体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而北坡物种多样性指数呈先波动上升,而后在退耕30 a时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3.
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是菊科多年生草本。别名蒲公草、黄花地丁、黄花三七、婆婆丁等。原产欧洲,分布极为广泛,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在我国,Taraxaeum属植物约22种,3变种,1品种;日本约22种,3变种,4品种;欧洲、美洲及印度等地均有本种。一、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整体光滑,质柔软,体内含白色乳汁。根深粗大,单一或数条植于土壤  相似文献   

14.
铃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形态特征铃兰(Convallaria Keis Kci Miq),也叫做草玉铃、香水花、芦藜花、鹿铃花等,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株高15~30厘米,一般在25厘米左右。根状茎细长白色,地下匍甸茎长1~2米,须根纵横交错,生长健状的地下茎,每个节上都生有越冬芽,条件适易即可萌发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蝴蝶兰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地的花展和花市上。她的花朵大、色彩绚丽、花姿优雅,花期长达l-2个月,素有“兰花皇后”的美誉。蝴蝶兰(PhaL比"opshspp)属兰科植物,是“洋兰”的一个类群。其叶互生,表面有蜡质光泽。花茎修长,花朵形如蝴坡,故而得名。人工栽培蝴蝶兰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由于蝴蝶兰属单茎性兰,只有一个生长点,又不易通过分株来繁殖,在自然条件下,种子难发芽,所以蝴蝶兰显得弥足珍贵。进入本世纪80年代末,蝴蝶兰可以通过生物技术进行大量复制,可以生产出众多性状一致的幼苗,使得工厂化生产蝴蝶兰成为…  相似文献   

16.
阿拉善雅布赖风沙区荒漠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阿拉善雅布赖风沙区30个样地的调查资料,对该区荒漠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雅布赖风沙区天然植被物种组成简单,以旱生、盐生或超旱生的小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主导地位,体现出荒漠半荒漠和草原化荒漠植物群落的特点.群落优势层片为灌木层,其物种组成以矮化的半灌木和小灌木为主(占41%~90%),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小,结构比较稳定;草本层片组成中以多年生草本为主,但一年生草本的数量却占到81.5%~98.8%,为不稳定层片.雅布赖风沙区荒漠植物群落多样性数量特征值差异较大,在植被生态建设时应关注不同生活型植被的防护效应与当地大风和沙尘暴在发生时间上的匹配性,针对半灌木、小灌木和多年生草本覆盖特有的防风性能,重视灌木和多年生草本的恢复与建设,以取得抵抗风沙、稳定当地生态环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植物茎干导水系统起着植株水分长距离输导功能,深入了解植物导水解剖结构和功能对于认识植物水分、养分输导和分配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相关研究还是主要集中在木本乔、灌木物种上,而对于多年生草本物种的相关研究还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以黄土高原多年生草本物种为研究对象,在黄土高原沿降雨梯度(250—530 mm)布设12个采样点,采集了30种多年生草本物种的主根解剖材料,并分析了该地区草本物种根部导管解剖结构及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多年生草本物种根部导管特征参量具有较大的变异性,在固定测量范围内导管数量、导管直径、导管分数、总水分传导效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5—295个、24.46—54.58μm、2.42%—33.16%、0.034—25.357 kg m~(-1) MPa~(-1) s~(-1)。2)多年生草本根部导管直径、导管分数和导水效率均沿降雨量的增加呈不断下降趋势,其中以导水效率下降趋势最为明显(R=-0.3—-0.362,P0.05),这表明水分条件是限制黄土高原草本物种根部导水特征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3)多年生草本根部导管直径和导水效率以半荒漠分布为主的蒺藜科草本物种中数值最高,其次是人工种植为主的豆科草本物种,而以自然分布为主的菊科草本物种的导管参量数值最低,这表明黄土高原不同类群草本物种的导水特征和输水策略存在较大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不同生境下细叶鸢尾表型可塑性及生物量分配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叶鸢尾(Iris tenuifolia Pall.)为鸢尾科鸢尾属多年生草本,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野生观赏花卉之一。该植物在自然条件下萌发率极低,主要靠多年生根系进行繁殖。为了研究细叶鸢尾在异质性生境中的可塑性及其生态适应性,对3种不同生境(种群1:干旱严重;种群2:较干旱;种群3:相对湿润)中的细叶鸢尾自然分布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等进行比较。研究发现:3个不同生境的种群植株在外部形态上差异明显。种群1的根长与根冠比显著大于种群2和种群3,种群3的株高值较大;种群3地上生物量的比重显著大于种群1和种群2,但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分配呈反比。结果表明:细叶鸢尾植株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外部形态结构和生物量的配比关系,能够形成有利于自身生长发育的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人参果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参果(Solanum muricatum)又名香艳果、长寿果,为茄科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原产于南美洲的秘鲁、厄瓜多尔等地区。目前,我国各地均有栽培。1形态特征人参果是多年生植物,植株高50~100cm,茎外被白色的柔毛,较柔软,多分枝,近圆形。无托叶,叶互生,单叶,叶椭圆形,基部楔形,先端尖锐,全缘,网状叶脉(图1)。花两性,聚伞花序,具花5~12朵,小花梗细长,  相似文献   

20.
铃兰(convallaria majalis L)属百合科铃兰属。别名:香水花、芦藜花等。一、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达30厘米。根状茎横走,白色,须根束状。叶通常2枚,稀3枚,鞘状抱茎,下部外面包着数枚膜质鳞片;叶片卵状椭圆形至宽卵状椭圆形,长7~18厘米,宽3~9厘米,先端短渐尖。花葶由根茎抽出,上部稍弯曲;总状花序下垂,偏向一侧;苞片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