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引起人和家畜急性腹泻的产毒性大肠杆菌,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肠毒素。一种是不耐热肠毒素(LT),分子量大于80,000的蛋白质,具有良好的抗原性,与霍乱肠毒素有密切的抗原关系,而且其化学结构、功能与致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产生耐热肠毒素是致病性大肠杆菌的重要特征之一。乳鼠灌胃试验(IMGT)虽是鉴定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有效方法,但只有掌握好耐热肠毒素(ST)的产毒条件,才能充分发挥该试验的效能。因此,筛选适宜的产毒条件,在人畜大  相似文献   

3.
大肠杆菌肠毒素的基因融合及其免疫原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重组基因工程技术,将热敏肠毒素B亚基(LT-B)基因与含有部分前体的耐热肠毒素(pro-ST)基因融合在一起,构建了表达LT-B/pro-ST融合蛋白的重组质粒.该融合蛋白不仅保持结合神经节苷脂(GM1)的能力,而且具有热敏肠毒素和耐热肠毒素的抗原性.乳鼠实验证明,融合蛋白虽然含有野生耐热肠毒素,但不具耐热肠毒素的生物毒性.腹腔免疫和鼻饲免疫均能激发产生抗ETEC两种肠毒素的抗体.  相似文献   

4.
<正> 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产生两种不同型肠毒素:不耐热毒素(LT)和耐热毒素(ST)。LT具有与霍乱弧菌肠毒素(霍乱毒素,CT)共同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征,因抗原决定簇不同又可分为两型(i)LTp,由使小猪致病的ETEC所产生。(ii)LTh,由使人致病的ETEC产生。STI也有两个  相似文献   

5.
<正> 几种肠道菌(大肠杆菌,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厌氧肠道菌)及非01群霍乱弧菌能产生引起人及家畜(小猪、小牛和羔羊)水样腹泻的耐热肠毒素。由产毒大肠杆菌、结肠炎耶尔森氏菌产生的耐热 肠毒素都能激活肠细胞乌苷酸环化酶,通过提高细胞内CGmp的浓度引起肠道腺体分泌。两种耐热肠毒素都溶于甲醇,70℃时稳定,耐酸、碱能使乳鼠及兔回肠袢腺体分泌。此外,它们还有相同的13个氨基酸序  相似文献   

6.
人产肠毒素大肠杆菌ST、LT—B肠毒素基因融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人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编码耐热肠毒素(ST)的基因片段与编码不耐热肠毒素B亚基(LT-B)的基因进行融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数目ST基因的串联,ELISA检测融合基因表达蛋白产物观察到ST与LT-B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ST的检测滴度随基因串联个数增加而逐渐升高,而LT的ELISA滴度则减弱。说明了ST可以通过基因串联提高表达产物抗原活性,这为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多价疫苗的研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 本文对纯化的产毒性大肠杆菌240-3株产生的不耐垫肠毒素B亚单位的氨基酸组成及序列进行了分析,并将结果与yamamoto,T,yokota,TLeong,J,vinal,A·C,Dallas,M、S的报道进行了比较。他们分别从人株H10407和TB103的DNA序列数据中推断出不耐热肠毒素的氨基酸序列。 按以前描述的方法制备粗捉毒素。将纯化的大肠杆菌240-3不耐热肠毒素[LTh(240-3)]B亚单位羧甲基化,琥珀酰基化,凝乳胰酶消化,最后经高压液相色谱处理。随后分析了肽峰的氨基酸组成并与yamamoto和leong等报道的资料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8.
人产肠毒素大肠杆菌ST、LT—B肠毒素基因融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人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编码耐热肠毒素(ST)的基因片段与编码不耐热肠毒素B亚基(LT—B)的基因进行融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数目sT基因的串联,ELJlSA检测融合基因表达蛋白产物观察到sT与LT-B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ST的检测滴度随基因串联个数增加而逐渐升高,而LT的ELISA滴度则减弱。说明了ST可以通过基因串联提高表达产物抗原活性,这为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多价疫苗的研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9.
应用斑点ELISA检测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定居因子抗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在发展中国家是引起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的最主要病原菌。据WHO预测,全世界每年因ETEC引起腹泻而致死的5岁以下婴幼儿多达80万。该菌的致病机制是,它能粘附并定居到宿主小肠表皮细胞,繁殖产生耐热肠毒素或不耐热肠毒素,前者主要由定居因子抗原(CFA)负责,  相似文献   

10.
<正> 非OI群霍乱弧菌已逐渐被认识到是一种人类腹泻病的重要病因。1982年日本卫生保健部公布非IO群霍乱弧菌是8个新确认的食物中毒病原菌之一。由于该菌引起之流行应向卫生保健部报告,由非OI群霍乱弧菌引起的胃肠炎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可以设想在非OI群霍乱弧菌发病机理中有多种致病因子参与。 有几种已知的非OI群霍乱弧菌毒素。它们是1)类似霍乱毒素的肠毒素(类CT毒素),2)难以与EI-Tor溶血素相区别的非OI溶血素。3)另一种溶血素(NAG-rT-DH),与副溶血弧菌的耐热直接溶血素相近似。4)耐热肠毒素(NAG-ST),与大肠杆菌之耐热肠毒素相似但不相同,  相似文献   

11.
大肠杆菌纤毛株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杆菌纤毛株大多数能产生耐热肠毒素与不耐热肠毒素,该菌借其纤毛附着在肠壁细胞上,引起感染而致病。菌株的纤毛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保护抗原。国外已有用此抗原制备成菌苗,广泛用于接种。为了查明仔猪患黄、白  相似文献   

12.
不耐热肠毒素(LT)和耐热肠毒素(ST)是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的主要致病因素,CS3为该菌的优势定居因子,是定居因子CFA/Ⅱ菌毛抗原的共有抗原组分。采用基因操作技术将编码CS3和融合肠毒素蛋白基因转化到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疫苗侯选株X4072中进行表达。用重组菌株口服免疫小鼠后,免疫动物能产生抗CS3、LT和ST的血清抗体。特别有意义的是,所产生的抗ST抗体能中和天然ST的生物活性。这一结果为研究载体疫苗防治肠毒素大肠杆菌腹泻疾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将人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编码耐热肠毒素的基因片段与编码不耐热肠毒素B亚基的基因进行融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同数目ST基因的串联,ELISA检测融合基因表达蛋白产物观察到ST与LT-B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大肠杆菌产生肠毒素的影响因素,近年来,我们从霍乱样腹泻病人粪便中分离的优势菌,经多次兔肠结扎试验,证实大肠杆菌7910、7914、7915、7922、7926、432、447、7927、7929、7930、7931、7948等12株能产生不耐热肠毒素,该菌株接种于pH7.6、3%(月示)胨水中,置37℃孵育4天。每一影响因素的每次测定均在同一家兔小肠结扎段中进行,兔肠结扎试验方法见文献。1.培养时间对产生肠毒素的影响:我们对  相似文献   

15.
在五十年代末以前,很少有人证明人类沙门氏菌病除内毒素外还有什么其它致病因子。Mesrobeanu等(1961)指出,除志贺氏痢疾杆菌外,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S和R型均能产生不耐热肠毒素或神经毒素。Koupal等(1975)首先从沙门氏菌中分离到肠毒  相似文献   

16.
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表达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的耐热肠毒素(ST)基因和热敏肠毒素B亚基(LT-B)基因融合抗原的疫苗候选株。将ST基因的5’端与LT-B基因的3’端连接,并置于同一阅读框。编码ST的基因是通过PCR从pSLM004质粒中扩增得到的,含有ST的pro序列(其编码ST前体的pro区域),并应用寡核苷酸定点突变技术将编码ST的第14位氨基酸残基发生突变,使ST的第14位氨基酸残基Ala突变为Leu。在所构建的结构中,于LT-B和proST之间分别插入了不同长度的氨基酸Linkers。表达的融合多肽同时具有ST和LT-B的抗原性,并保留结合GM-1神经节苷脂的能力,且无LT和ST的生物毒性。表达的融合蛋白免疫动物,能诱导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相似文献   

17.
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和单克隆抗体(McAb)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细菌学研究中。目前,国内外研究制备的抗霍乱孤菌脂多糖(LPC)和抗霍乱弧菌肠毒素(CT)及其亚单位的McAb达100多株,为霍乱弧菌抗原分析、CT及其亚单位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以及与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LT)的鉴别等,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产毒素大肠埃希氏菌(ETEC)是致急性腹泻、旅游者腹泻的重要病原。该菌可产生不耐热(LT)和耐热(ST)二类肠毒素。ST因分子量小,难以制备出单(多)克隆抗体,故一般免疫学检查手段难以检出。LT分子量较大,且与霍乱毒素(CT)具有共同的抗原性,故可用...  相似文献   

19.
一般都知霍乱毒素和产毒性大肠矣希菌(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这些细菌肠毒素的B亚单位尚有促进免疫耐受性的免疫调节作用,现综述这些有关分子调节白细胞群体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人和动物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杆菌,本文主要研究贵州省致腹泻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的分布类型.[方法]采用PCR技术对各毒力因子的基因分布进行研究.[结果]共分离到333株大肠杆菌,其中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在腹泻的人、猪、牛群中占优势,分别为:人群73(n=112),猪群82(n=106),牛群18(n=115).在ETEC菌株中检测到热敏肠毒素(lt)和不耐热肠毒素(st)基因,还存在lt/st并存现象.从人、猪、牛群中还检测到产志贺样毒素大肠杆菌(STEC),其中源自猪的STEC的检出率最高.大部分STEC同时携带lt、st或lt和st同时并存.编码F18菌毛的主亚基由fedA基因编码.对所分离大肠杆菌F18菌毛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fedA基因主要与肠毒素基因共存,与stx基因并存的类型较少,25份猪源STEC菌株中仅有4份检测到fedA基因.[结论]贵州省人群、猪群和牛群致腹泻病原菌中以带F18菌毛的ETEC为主,STEC主要分布在腹泻的猪群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