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云南呈贡梁王山现代花粉雨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本文通过对云南呈贡梁王山5块表土分析,初步研究了主要植物花粉的百分含量与其植物覆盖率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用校正系数R值表示。按照R值的大小,分为两组:R>1属于超代表性,包括有松、桤木、马桑、蒿和部分蕨类植物;R<1属于低代表性,包括有油杉、栲和石栎、滇青冈、栎、铁仔。在分析松粉分布特征基础上,认为昆明地区西风急流对松粉的传播是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云南省香格里拉地区(海拔3 400~4 700 m)7个植物群系下采集的21个现代苔藓样品进行了孢粉研究,探讨了现代孢粉组合与样点周围植被之间的关系,以及主要孢粉类型的代表性与传播能力。结果表明,香格里拉地区不同植物群系的孢粉组合具有不同的代表性成分与变化特征,能较好地反映当地植被状况。桦木林和黄背栎林的孢粉组合中指示性成分分别是高含量的桦木属和常绿栎类花粉;冷杉林下的样品,除采自仅有稀疏冷杉的冷杉林下的样品外,其他样品的孢粉组合都较好地反映了高含量的冷杉属花粉;杜鹃灌丛和蔷薇灌丛的孢粉组合分别以高含量的杜鹃花科和蔷薇科花粉为特征;在花粉产量低且植被较开阔的流石滩疏生草甸中,孢粉组合以高含量的草本花粉和外来乔木花粉(如松、冷杉等)为主。松属花粉在本研究区各植物群系下所有样品的孢粉组合中均有较高含量,说明松属花粉产量高、传播能力最强,具有超代表性;铁杉属和桤木属花粉也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它们是外来花粉的主要成分,在不同植物群系下其花粉含量的高低与当地植被的郁闭度及当地植被花粉产量有关;桦木属和常绿栎类花粉代表性强,花粉产量高,也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冷杉属花粉具有明显的低代表性,但其传播能力较强;杜鹃花科花粉的代表性较好,但传播能力差,其花粉散布范围基本在有母体植物生长的地方;柳属花粉代表性低,其花粉含量高于1.0%可能指示柳树的存在;单裂缝孢子的蕨类植物在本研究区部分样品中有较高含量,说明单裂缝孢子的蕨类植物比三裂缝孢子的蕨类植物可能更能适应海拔3 400 m以上的高海拔环境。  相似文献   

3.
通过峨眉山40个样点表土孢粉组合及其与植物群落之间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1)花粉组合中木本植物含量(83.3%)占绝对优势,松属、杉科、桤木属、蔷薇科、桦属、枫杨属、蒿属、毛茛科和水龙骨科为主要孢粉类型;(2)中山常绿阔叶林花粉组合未能反映植被的群落特征;低山常绿阔叶林间人工次生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花粉组合只能反映母体植被的部分组成;针叶林花粉组合基本可以指示母体植被的群落特征;灌丛草甸花粉组合能够较好地反映母体植被的群落组成;针阔混交林花粉组合不仅可以很好地指示群落特征,花粉高含量类型还可以与植物群落优势种很好地对应;(3)主要花粉类型冷杉属、杜鹃花科、蔷薇科、珙桐属、槭属和盐肤木属具低代表性;枫杨属、栲属/柯属、桤木属和杉科花粉具超代表性;(4) DCA表明,通过花粉百分含量,能较好地区分人类扰动植被、阔叶林和针叶林,但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之间,针叶林和灌丛草甸之间难以区分;(5)利用孢粉学恢复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代表类群樟科群落和第三纪孑遗落叶阔叶属种珙桐群落时,受其主体植物花粉外壁薄,易破碎影响,原生植被优势种缺失;因此,孢粉实验改良和保存环境研究,与其他生物学指标(植物大化石和气孔器)综合分析在重建古植物群落中具有重要意义;(6)植物(如冷杉)花粉含量一定程度上能够指示其林分结构。本研究可为热带亚热带山地及相似地区利用孢粉学进行地质时期气候与环境重建提供理论支持和基础资料,并对植被生态恢复提供实践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文中对黑龙江北部-俄罗斯阿穆尔地区进行了表土孢粉分析,采样点共40个,样点的地理分布覆盖了5种主要的植被类型,分别是落叶针叶林、常绿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湿地沼泽。每个样点同时在野外进行了植被类型描述和覆盖度统计。结果表明,该地区寒温带植被的表土花粉组成中,占优势的木本花粉主要有针叶类的Pinus,Larix,Picea和Abies;阔叶类的主要为Betula,Quercus等;草本以Cyperaceae和Artemisia为主,这些组分与植被中的建群植物类型基本一致。花粉的植被代表性R值结果表明,桦木属具有超代表性,松属花粉代表性中等,落叶松和云杉属为低代表性,栎属、槭树属等的代表性与植被覆盖度相近。花粉的联合指数揭示了柏科、柳属、禾本科、落叶松属等指数较高,而松属、蒿属、栎属、桦木属等联合指数中等。通过降趋对应分析将花粉组合分为三组:1)松属、冷杉、云杉、落叶松、柏科;2)鹅耳枥、桤木属、桦木属、栎属;3)菊科、莎草科、蒿属、禾本科,分别代表了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湿地沼泽等植被类型,说明花粉组合在植被类型上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乔木花粉的气候因子分析表明,一月最低气温值与乔木花粉关系最密切。  相似文献   

5.
通过四川螺髻山(1984、2017年)表土和化石孢粉与植被的关系分析发现:孢粉组合中木本植物含量(91.0%)占绝对优势,松属、冷杉属、青冈属、常绿栎类、落叶栎类、桤木属、杜鹃花科、禾本科和蒿属为主要花粉类型;人工次生林花粉组合能很好地反映母体植被的群落特征,并可指示优势种的存在和人类活动痕迹;针阔混交林花粉组合能较好地反映群落整体特征,花粉类型能与母体植被中优势种较好地对应;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和灌丛草甸的花粉组合难以反映母体植被的群落特征。DCA表明,花粉谱的百分含量,能较好地区分人工扰动植被和天然植被,但人工次生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之间以及针叶林和灌丛草甸之间未能区分。30年前后表土孢粉组合变化明显,1984年样品以松属、青冈属和桤木属等花粉为主,而2017年采样分析中松属、桤木属花粉占绝对优势。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部分地区松树和桤木大面积飞播或种植,表土孢粉组合对当地植被指示意义与扰动强度呈负相关关系。现生植被与表土孢粉组合的差异能为恢复古植被和古环境提供参考,但原生植被已经被破坏地区的孢粉图谱,就很难作为重建历史时期植被的根据。本研究可以为亚热带山地利用孢粉学恢复第四纪时期植被与气候,探讨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6.
满洲里——大杨树一带表土孢粉的散布规律及数量特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现代植被剖面和表土花粉分析 ,阐述了呼伦贝尔高平原 (北部 )到大兴安岭山地 (中段 )一线不同植被类型的孢粉组合特征。在草原带与森林带之间明显地存在森林草原过渡地带 ,其孢粉组合独特 ,木本植物花粉含量略高于草本 ,一般为 30 %~ 70 %。同时 ,还发现花粉含量与母体植物丰度间为非线性关系 ,校正系数 R值在特定状态下才是“常数”。植物 -花粉系统存在三种状态 :优势、混合及劣势状态 ,相应地其 R值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国北东样带东部森林区8个植被样方和表土花粉资料,定量分析了每种植物与表土花粉类型的关系。结果表明:花粉类型与植物关系密切,在α=0.05的显性水平上,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C值大都在0.5以上;表土花粉组合与植物群落间有较大的相似性,相似系数(CC)大于50%。采用定量描述花粉与植物关系的参数:联合指数(association index)A、超代表性指  相似文献   

8.
西藏扎布耶盐湖地区现代花粉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从扎布耶盐湖和藏南地区采集的21块表土花粉分析结果,提供了花粉与植被,花粉与亚环境之间的定性关系,在扎耶盐湖,a泉水沼泽,以莎草科花粉占优势。b.盐盘,藜科和麻黄属花粉含量高。c.山坡,分布变色锦鸡儿灌丛,表土花粉以蒿属和藜科为优势。d.河流沙滩,以蒿属和禾本科花粉为主,e.常年盐湖,以蒿属占优势,松属、云杉属、冷杉属、铁杉属、桦属和桤木属等乔木植物花表土中普遍存在。以松粉百分含量最高(平均26.  相似文献   

9.
云南松天然林区植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于2005年4月采用中点四分法对云南省禄丰县一平浪林场云南松天然林区植物群落结构及空间动态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从山坡上部到下部,物种的组成越来越丰富,其中的优势种群云南松属于衰退型、滇油杉属于增长型、黄毛青冈属于稳定型.根据更新层的重要值来判断,山坡上部将演替成为以滇油杉为主的单优群落;山坡中部将演替成为滇油杉和黄毛青冈为主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山坡下部将演替成为以黄毛青冈为主的常绿阔叶林.研究还表明,在林冠层中,除了滇油杉在山坡上部为聚集分布外,其他树种的分布格局均呈随机分布;在更新层中,优势种类均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0.
宁夏大罗山表土样品中主要花粉类型的代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宁夏大罗山(森林岛屿)及其周边地区69个样方的植被调查和表土花粉分析的数据,计算得到主要花粉类型的联合指数(A)、低代表性指数(U)、超代表性指数(O)和花粉百分比含量。通过分析表明:禾本科和蒿属花粉与植被的关系呈强相关,花粉的出现能够指示母体植物在当地的生长;桦木属、藜科、云杉属和松属花粉类型具超代表性,但若花粉百分比含量较高仍可以表征母体植物在当地的生长;菊科、蔷薇科、瑞香科、旋花科、榛属、莎草科、大戟科、唇形科、豆科、木樨科、杨属、柳属、蒺藜科和伞形科花粉与植被的关系呈弱相关,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十字花科和柽柳科花粉与植被无相关性,花粉的出现和百分比含量都不能作为母体植物出现的指标。以上结果可为化石孢粉记录的解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有鳞杜鹃叶背鳞片显微形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了国产有鳞杜鹃57个种的叶背鳞片显微形态特征;比较了髯花杜鹃组与杜鹃组中22个亚组叶背鳞片的显微形态特征;依据鳞片脐的直径与边缘宽度比,边缘形态及其他特征,可分为五大类型;圆鳞片、大脐鳞片、小脐鳞片、放射状鳞片、红色厚鳞片,其中前三个还可分为10个小型。讨论了鳞片演化的趋势:(1)小圆鳞片是最原始的,小脐深裂鳞片是最进步的;(2)脐演化方向是大→小脐;(3)边缘演化方向是无边缘→有边缘、全缘→  相似文献   

12.
1.多聚赖氨酸能使经异硫氰基荧光素染色的卵表面均匀分布的荧光聚集成点状或块状的斑块,荧光聚集时膜下的色素颗粒随之同步聚集。早期的聚集有三种方式。2.聚集的迟早和出现斑块的大小在卵表面不同区域是不同的。腹方新月区最早;灰色新月区次之;动物性半球稍迟,荧光和色素颗粒最后都集中到动物性极形成顶帽,其余区域成为失去色素颗粒的区域;聚集引起收缩,最后植物性半球常常破裂。3.未受精卵亦出现与上述相同的反应,这提示腹方新月区可能是精子进入卵子的区域。4.细胞松弛素不能抑制多聚赖氨酸引起的聚集。5.多聚赖氨酸能抑制分裂沟的出现,能使已出现的分裂沟消失。6.失去色素颗粒区域的细胞膜在形态、功能等方面与分裂沟中的新膜相同。对新膜出现的位置和形成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穗醛栗叶片中黄酮类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试验以小浆果类果树穗醋栗(黑、红、白)的叶片为试材,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三种穗醋栗叶(鲜样、干样)中总黄酮的含量及不同提取次数下总黄酮的浸提率,确定了最佳提取次数。结果表明:白穗醋栗叶片中总黄酮含量最高,鲜样785.10mg/100g,干样189.01mg/100g;红穗醋栗叶片次之,鲜样393.22mg/100g,干样1597.73mg/100g;黑穗醋栗叶片中总黄酮含量相对较少,鲜样151.59mg/100g,干样265.03mg/100g。三种穗醋栗叶片浸提三次,总黄酮的浸提率可达到97%以上。此外,利用定性试验(颜色反应)并和标准品芦丁的试验做比较,初步确定三种穗醋栗叶片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黄酮和黄酮醇两类。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关于建立植物区系特征参数的设想”一文中几个主要理论问题即植物区系的有关概念、植物分类系统的主要缺陷和植物区系的特征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看法。  相似文献   

15.
“关于建立植物区系特征参数的设想”的理论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就“关于建立植物区系特征参数的设想”一文中几个主要理论问题即植物区系的有关概念、植物分类系统的主要缺陷和植物区系的特征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看法。  相似文献   

16.
呼吸对心电图中QRS波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例健康男性Frank导联心电图在不同呼吸阶段的QRS波波形平均和振幅统计,观察到处于不同呼吸阶段的QRS波的振幅有差别。其中QRS波振幅在呼气中期最高在呼气中期最低,根据呼吸运动时肺容积及肺内压变化的规律,认为是由于胸腔压力和心室舒容积的改变,而不是心脏与电极间的相对位置的改变造成了QRS波振幅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鳗鲡爱德华氏菌病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鳗鲡爱德华氏菌病病变性质为化脓性炎症。症理分型主要有两种:化脓性肝炎型、混合型。较早发生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脏,其化脓性病杜按病程分为初、中、晚期。肾脏、脾脏、胃粘膜、体表出现散在的脓肿、脓性溃疡、炎性血栓及血斑。此外,肝脏、肾脏实质细胞均出现变性和坏列、血管充血、出血等。本文详细报告了肝脏、脾脏、肾脏的超微结构变化并初步讨论了细胞、组织损伤的过程及细胞病理学、超微病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桔梗科的地理分布:关于分布中心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桔梗科44个属的分布作了分析,发现属的3个频度分布中心:东亚区(13个属),开普区(10个),地中海区(14个)。东亚区有12个属集中分布于中国西南部(云南东部和北部、四川西南部和贵州西南部);在地中海区属的分布相对均匀,但巴尔干半岛比较集中,有9个属。因此中国西南部是桔梗科属的最集中分布的中心。对桔梗科作了尝试性的划分,将该科分为6个类群,7个亚类群。东亚是类群和亚类群最集中分布的地区,因此可以称为类型的多样性中心。本文选择Polemoniaceae为外类群,把Cyphiaceae和Lobeliaceae作为参考类群,并考虑一般承认的进化原则,据此分析了26个性状的演化趋势,进而计算出每一个属的性状原始指数,并据此确定各属的原始性和进化性。最原始的属和大部分比较原始的属分布在东亚,因而可以认为东亚,特别是中国西南部,是桔梗科的原始类型中心。这个地区也就是康滇古陆的所在地,地史上一直稳定,为桔梗科原始类群的分化提供了历史地理背景,这里就是原始类群分化、发展的地区,推测桔梗科起源于白垩纪,但具体的起源地难于判断。  相似文献   

19.
利用大型围隔研究沉水植被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在严重富营养化的东湖设置大型围隔(20×29m)两个,并在其中引种沉水植物—菹草(PotamogetoncrispusL.),探讨了菹草的恢复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菹草的恢复,使两个大型围隔中的各种营养盐水平都显著地低于围隔外围的湖水(P<0.01),溶解氧和透明度显著升高,电导率明显下降,即水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又将其中一个围隔中已恢复的菹草全部收割并移出,在一个多月的期间,未被收割的围隔内水体中各种营养盐浓度比已收割围隔稍低,但未能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6),对水体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也没有显著影响。即在短期(一个月左右)未使水质明显恶化。  相似文献   

20.
摩天岭北坡森林植被垂直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摩天岭北坡森林植被的垂直分布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排序的方法,结合对群落生态外貌特点的分析,以及群落所处海拔高度,划分出森林植被垂直带如下:(1)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带,海拔1600m以下;(2)山地落叶阔叶林带,海拔1600—2100m;(3)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海拔2100—2900m;(4)亚高山针叶林带,海拔2900—3450m;(5)高山灌丛草甸带,海拔3450m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