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禾谷多粘菌(Polymyxagraminis)传播的线状小麦花叶病毒有两种,一种是加拿大首先报道的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SSMV),另一种是日本报道的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这两种病毒粒子形态以及血清学性质非常相似,但核酸序列存在一定差异。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明确我国广泛发生的禾谷多粘菌传线状小麦花叶病毒都是小麦黄花叶病毒,但供试的8个分离物RNA1和RNA2序列存在差异,无一彼此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2.
以采自河南的真菌传小麦花叶病毒(FWMV-C)为材料,抽提病毒RNA,合成互补DNA(cDNA)。对杂交筛选所得cDNA克隆进行亚克隆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亚克隆pGSI含有一个长度为891个核苷酸的不完整开放阅读框架(ORF)和长度为258个核苷酸的3'末端非编码区(NTR),并带有Poly(A)尾序。此段序列与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及法国报道的一种小麦梭条花叶病毒(WSSMV-F)的RNA-13'末端分别具有67.6%和69.9%的同源性。由所测序列编码区(1-891nt)可推导产生296个氢基酸,并与WSSMV-F及BaYMV外壳蛋白氨基酸序列分别具有75.9%和71%的同源性。此结果表明,FWMV-C为另外一种不同于WSSMV-F的大麦黄花叶病毒组(Baymovirus)病毒,所测基因组片段应为RNA-13'末端序列,其中可能包括了病毒全长外壳蛋白编码区域。  相似文献   

3.
陈炯  程晔 《Virologica Sinica》2000,15(2):97-105
线状土传小麦花叶病毒病在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等地均有发生。这类病毒由根肿菌纲的禾谷多粘菌(Polymyxagraminis)传播,并归类于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的大麦黄花叶病毒属(Bymovirus)。日本的Sawada(1927)[1]首次发现并描述小麦花叶病害,随后的研究表明病原是土传的。Inouye(1969)[2]证明该病害的病原是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yellowmosaicvirus,WYMV)。Slykhuis(1960)[3]首次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冬小麦上发现并描述小麦梭条斑花叶病害。Slykhu…  相似文献   

4.
根据小麦黄花叶病毒( W Y M V) 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将 W Y M V R N A2 上的28 k Da 蛋白基因克隆到p E T11a 上,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 E2839 。 S D S P A G E 分析表明,经 I P T G 诱导,28 k Da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 B L21( D E3)p Lys S 中得到高效表达。以含表达产物的凝胶为抗原,免疫家兔,首次制备了小麦黄花叶病毒 R N A2 蛋白特异性抗血清。  相似文献   

5.
从大田侵染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的小麦病根中挑取禾谷多粘菌休眠孢子堆,接种受侵染小麦品种扬麦4号,经砂培养纯化,获得5个禾谷多粘菌分离物,但都为无毒。无毒多粘菌休眠孢子堆接种表现WSSMV症状的小麦,经培养可饲获病毒,并可经接咱后将病毒传播给无病小麦,供试的4个大小麦禾谷多粘菌分离物都可对大小进行交叉侵染,产生同样数量的游动孢子产量。供试5个病土和2个无病土样品,都具有强大持多粘菌侵染潜力,即使稀释放  相似文献   

6.
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WYMV),属于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大麦黄花叶病毒属(Bymovirus),传播介体为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与发生在欧美的小麦梭条花叶病毒(WSSMV)为同一属内的两种病毒[1].  相似文献   

7.
核酸酶保护试验在黄瓜花叶病毒株系鉴定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黄瓜花叶病毒(CMV)亚组Ⅰ株系Fny-CMVRNA_2的1209~1626核苷酸片段和亚组Ⅱ株系Ls-CMVRNA_2的2002~2433核苷酸片段的cDNA克隆,体外转录,同时掺入 ̄(32)P获得负链RNA探针,与纯化的番茄和甜椒上的CMV中国分离物的RNA杂交,结果表明:CMV番茄和甜椒中国分离物与Fny-CMV的核苷酸有高度同源性,隶属于Fny-CMV为代表的亚组Ⅰ株系。并利用K-CMV株系(亚组Ⅰ,源于中国)的RNA_2全长cDNA克隆的两个EcoRI位点间的核苷酸序列(1657~2125nt)作探针,与上述两种CMV中国分离物的RNA杂交,进一步比较分析了这两个分离物和K-CMV株系的关系。讨论了核酸酶保护法在CMV株系鉴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麦黄花叶病毒分离物的分子变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3个供试的中国和英国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分离物,经RNA1和RNA2全基因组不同区域DNA片段背地里单构象多态分析(SSCP),外壳蛋白基因和RNA2 70kD基因5端705碱基序列分析,以及此7-5碱基DNA片段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结果,它们的RNA1和RNA2彼此无一相同,其中RNA2变异比RNA1更大。由于变异十分复杂,且没有规律性,因而当前通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尚不能简单地BaYM  相似文献   

9.
在山东省烟台地区的小麦上发生一种由土壤中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传播的病毒病,感病小麦植株表现矮化褪绿和花叶症状.我们于1997年4月从病区采集感病小麦植株,进行了病毒种类鉴定.直接电镜观察发现有二种病毒粒子,一种粒子呈棒状,占大多数,其长度约为300nm和150nm; 另一种粒子呈线状,数量较少,长度为500nm~700nm.免疫电镜结果表明,棒状病毒粒子仅与土传小麦花叶病毒(soil-borne wheat mosaic virus, SBWMV)抗血清反应,而不与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WYMV)抗血清和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heat spindle streat mosaic virus,WSSMV)抗血清反应;反之,线状病毒仅与WYMV、WSSMV抗血清反应,而不与SBWMV抗血清反应.用WYMV和SBWMV两种抗血清同时进行修饰时,线状病毒粒子和棒状病毒粒子均发生反应.  相似文献   

10.
陈炯  程晔  陈剑平 《中国病毒学》2000,15(2):97-105
线状土传小麦花叶病毒病在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等地均有发生.这类病毒由根肿菌纲的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传播,并归类于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的大麦黄花叶病毒属(Bymovirus).  相似文献   

11.
采用PEG沉淀和差速离心的方法提纯雀麦花叶病毒的G和T分离物。利用蛋白酶K和两相酚法制备雀麦花叶病毒的总RNAs。将G和T分离物RNAs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发现Br-MV-G除含有正常的RNA组分外,还出现了另一新的RNA_(3b)组分,其分子量为0.50×10 ̄6。RNA_(3b)只出现在大麦寄主中,而在昆诺基上缺失。RNA_(3b)仅依靠于其来源的G分离物的RNAs进行复制。以RNA_(3b)为模板合成 ̄(32)P-cDNA探针,和BrMV-G分离物的RNAs进行分子杂交试验表明:RNA_(3b)属RNA_3的缺陷型组分,它依赖于BrMV-G-RNA_3的帮助才能在大麦寄主中复制。RNA_(3b)的出现和缺失对BrMV的症状表现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小麦条锈菌毒性小种及其无毒性突变型侵染初期,是不亲和反应的小麦叶片内可翻译mRNA水平迅速增加,而呈亲和反应叶片的增加幅度小且滞后。同时前者的Poly(A+)-RNA水平高于未接种对照,后者低于对照。32P标记实验证实不亲和反应叶片Poly(A+)-RNA的合成增加早于亲和反应叶片。Poly(A+)-RNA体外翻译产物经SDS-PAGE分离后,放射自显影图谱显示一些多肽条带的35S-Met相对掺入量有定量差异。  相似文献   

13.
应用电激法和聚乙二醇法以及脂质体协调的上述两种方法对烟草和青菜原生质体进行烟草花叶病毒TMV-RNA的导入试验,并应用酶标免疫技术、电镜观察、半叶接种和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等方法对在原生质体中增殖的TMV进行鉴定。实验证明,虽然电激法和聚乙二醇法均能有效地将外源病毒基因导入植物原生质体,但经阳离子脂质体处理后的TMV-RNA,其转染效率可提高10倍以上。TMV在原生质体转染48小时后达到复制高峰。SDS-PAGE显示,原生质体转染48小时后,除出现TMV外壳蛋白明显条带外,尚有1条分子量在50~55kd蛋白质条带也明显增强。这些研究结果对植物遗传工程和抗病毒基因有种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和基础。  相似文献   

14.
花椰菜花叶病毒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生物学意义的植物双链DNA病毒,它有7个开放阅读框(ORF),其中6个可各自编码一种蛋白产物。35S启动子区域含有3个转录因子专一的结合位点;RNA多腺苷化位点具有AAUAAA特征序列,它和其上游序列对35S RNA的加工和翻译有影响作用,下游ORF I在转录激活因子存在时可被翻译。由此表明,CaMV的表达调控表现在不同调控机制互作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5.
为了验证转基因烟草中表达的外壳蛋白(CP)能够重新包被侵入的烟草花叶病毒(TMV)的假设,利用抗原表位标记的方法观察CP亚单位在病毒5′端的交换。通过PCR 方法将来源于鼠肝炎病毒(MHV) S蛋白的两个小肽段(11 a.a.和15 a.a.)的DNA序列分别插入TMV-U1 CP基因邻近3′端的两个位点,并构建了带有外源序列的TMV 侵染克隆V9 (11 a.a.)和E15 (15 a.a.)。通过体外转录反应,得到V9 RNA 及E15 RNA。突变病毒RNA 侵染烟草(Nicotiana tabacum )后表现不同特性。V9 和E15 侵染XanthiNN烟草后同野生型TMV一样产生枯斑。但是,当它们侵染Xanthinn 烟草时,V9 产生同侵染XanthiNN 烟草相同的枯斑,而E15的特性同TMV-U1几乎完全相同,能对Xanthinn 烟草进行系统侵染并在叶片中聚集大量的带有外源片段的外壳蛋白,而且病毒的结构极其稳定。V9 和E15 特性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外源片段在外壳蛋白中存在位置的不同影响了外壳蛋白的结构所致  相似文献   

16.
根据致病性差异,我国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存在若干不同株系,血清学和核酸杂交技术不能区分这些株系。但还由于致病性不同,各株系的核酸序列同必定存在差异。最近建立的单链构象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SSCP-PCR)技术能灵敏而有效地诊断和区分核酸序列间的差异,从而进一步证实我国BaYMV不同株系的分化。  相似文献   

17.
侵染番茄的番茄花叶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种传番茄苗中获得一病毒分离物To-Sl,人工摩擦接种7科24种植物,To~Sl能侵染4科15种植物,在番茄上产生花叶,在白肋烟上为局部枯斑。To-Sl的钝化温度为85~90℃,稀释限点为10 ̄(-6)~10 ̄(-7).体外保毒期在一个月以上。病毒粒体杆状,长度主要分布于281~300nm之间,平均长度288nm。病毒衣壳蛋白亚基只有一条多肽链,分子量为21kDa。dsRNA分析测得其基因组长度为6.4kb。琼胎糖双扩散和胶内交叉吸附试验证明,To-Sl与TMV有血清关系,但有一定的差异,病毒粒体电泳分析也表明To-Sl与TMV粒体有差异。在交叉保护试验中,TMV和To-Sl之间均无保护作用。根据以上试验结果To-Sl被鉴定为番茄花叶病毒。这是我国首次系统报道番茄上番茄花叶病毒的侵染。  相似文献   

18.
根据致病性差异,我国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存在若干不同株系,血清学和核酸杂交等技术不能区分这些株系。但还由于致病性不同,各株系的核酸序列间必定存在差异。最近建立的单链构象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SSCP-PCR)技术能灵敏而有效地诊断和区分核酸序列间的差异,从而进一步证实我国BaYMV不同株系的分化。  相似文献   

19.
我国浙江、江苏、四川等省发生的小麦土传病毒病,由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传播,只感染小麦,感病植株幼叶表现为退绿到黄化的条斑,老叶表现为花叶和坏死。我们提纯各地分离物研究表明,病毒粒子呈线状,直径13~14nm,长度为200~1800nm,其中350~850nm的比例较高。病毒外壳由二种分子量分别约为30kd和27kd的结构蛋白组成。病毒粒子周围能均匀地“修饰”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SSMV)抗血清和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抗血清,反应均很强烈。鉴于上述特性,认为本病害是由小麦棱条斑花叶病毒(WSSMV)引起的。  相似文献   

20.
将含脊髓灰质炎病毒(PV)RNA聚合酶的不同长度基因片段克隆到载体pSG5质粒上,分别构建了4个表达RNA聚合酶的质粒。体外转录实验证明,pSG5-POL1.99和pSG5-POL2.03质粒转染细胞的提取物促进了特异的RNA转录,表明两质闰可表达RNA聚合酶。将PV的5’NCR序列插在载体pGREEN LANTERN-1的CMV启动子下游,构建了pGREEN LANTERN-1-5’NCR质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