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吸浆虫发生动态和防治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小麦吸浆虫是小麦的毁灭性害虫,五十年代在我国曾严重为害,造成大量减产,经大力防治后,于六十年代基本控制了危害。近年,特别是1985年一些地区小麦吸浆虫又有所回升,再度造成严重为害。应引起各地重视。 小麦吸浆虫回升概况和原因分析 我国小麦吸浆虫的分布地区,据1954年调查有18个省、市、自治区、260余县(市),主要猖獗区: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cuana在平原地区的河流沿岸,如苏、皖两省的淮河两岸;河南的伊、洛河,黄河和淮河的两岸;陕西的渭河流域等。麦黄吸浆虫Conta-  相似文献   

2.
麦红吸浆虫在我国的发生、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云  蒋月丽  苗进  巩中军  李彤  武予清  罗礼智 《昆虫学报》2013,56(11):1359-1366
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是我国的一种重要农业害虫, 以幼虫危害小麦正在发育的籽粒, 可造成小麦严重减产, 甚至绝收。该害虫具有虫体小, 滞育时间长, 为害隐蔽等特点。近些年来, 受全球气候变化、 耕作制度改变、 小麦品种更换、 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麦红吸浆虫在我国的发生危害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出现了北扩东移的现象。麦红吸浆虫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方麦区, 发生为害具有隐蔽性、 间歇性、 局部性和暴发性的特点。这种害虫的发生危害受虫源基数、 生态因子、 农业生产措施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进入21世纪后, 麦红吸浆虫在我国的发生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且主要分布在43°N以南到27°N以北的冬小麦主产区。有关麦红吸浆虫滞育的多态性、 小麦对麦红吸浆虫的抗性机理、 抗性品种的选育和天敌资源的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将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未来仍需加强对麦红吸浆虫滞育的分子机制、 发生危害规律、 预测预报、 综合防治和寄主植物 麦红吸浆虫 天敌三级营养关系等方面研究。本综述可为今后了解麦红吸浆虫在我国的发生危害规律、 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名称及分类地位 吸浆虫类的昆虫,我在各地麦田里找到的已有十六种。普遍而严重地为害小麦的,只有两种:一种叫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Gehin.),—种是麦黄吸浆虫(Contarinia triticiKirby)而以麦红吸浆虫更为广泛。 它们都属於双翅目(Diptera),瘿蚊科(Cec-cidomyiidae),由於它们具备了下列的共同特徵,可和其他疑似的种类区别开来: 1.身体微小而纤弱,略似蚊子,体和翘上  相似文献   

4.
麦红吸浆虫随气流远距离扩散的轨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 (Géhin)种群随气流远距离扩散的可能性和扩散方向, 本研究于2010年5月在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 利用系留气球携带取样器调查了麦红吸浆虫种群在5~75 m高空的分布以及活动节律, 应用HYSPLIT-4大气扩散模型模拟了2010年以洛宁县(34.35°N, 111.52°E)为起始点, 空中不同高度层麦红吸浆虫种群的扩散轨迹, 以及2007年麦红吸浆虫种群在我国北方麦区的扩散轨迹。结果表明: 在成虫发生期, 麦红吸浆虫在空中5, 45, 50和65 m 4个高度层种群密度较大, 表现出了明显的成层效应。2010年河南洛宁迁入的种群来自西南方的河南南阳地区, 迁出种群能够随气流进入东北方向的河南省宜阳县境内。2007年麦红吸浆虫种群能够随小麦发育期的先后, 随西南气流逐步向东北方向扩散。成虫随气流扩散是麦红吸浆虫种群远距离扩散的一种重要方式。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我国麦红吸浆虫远距离扩散方式, 同时对优化发生动态监测和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初步分析丁山东省麦红吸浆虫发生的环境条件.结果表明.毗邻四省是麦红吸浆虫的高发区.为扩散到我省提供了虫源条件.鲁南各有虫县常年的4月上旬~5月上旬的温度和麦田湿度有利于麦红吸浆虫的化蛹和羽化.麦红吸浆虫成虫峰期和小麦抽穗期相吻合.为麦红吸浆虫产卵提供了条件.小麦品种混杂,增加了田间感虫机会.地膜蒜地形成了麦红吸浆虫的早期虫源.田间种群数量的积累.666停用后没有很好的替代土壤处理药剂.也是有利于麦红吸浆虫发生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小麦品种抗麦红吸浆虫鉴定与抗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一套较完整的田间自然感虫鉴定法,对183份小麦品种进行了抗麦红吸浆虫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小麦不同品种对麦红吸浆虫的抗性存在着显著差异:高抗、中抗、低抗、感虫、高感的小麦品种,分别占参试品种的24.59%、16.94%、18.58%、14.21%、25.68%.不同抗性类型的小麦品种其穗被害率、粒被害率、估计损失率、抗性指数均有较大的差异,其中表现高抗类型45份,中抗类型31份.这些品种既可作为麦红吸浆虫发生区控制麦红吸浆虫危害的主推品种和后备品种,也可作为亲本材料提供给育种单位利用.  相似文献   

7.
对采自我国西北春麦区武威市 ( 38°N,1 0 3°E)、皋兰县 ( 36.5°N,1 0 4°E)及冬麦区长安县 ( 34.2°N,1 0 9°E)的麦红吸浆虫 Sitodiplosis mosellana ( Gehin)种群和皋兰县的麦黄吸浆虫 Contarinia tritici( Kirby)种群用 4种引物 S1 8、S61、S50、S83进行了RAPD测定分析。结果表明 ,引物共产生 1 0 6个 RAPD标记 ,没有任何一个引物能单独区分所有个体 ,但四种引物扩增结果联合则可。引物在麦红吸浆虫的 3个地理种群之间没有产生各自的特征带谱 ,但在 2个种之间可扩增出鉴别图谱。聚类分析显示 :同种同地理种群的个体间遗传相似程度高 ,变异范围小 ;同种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相似程度变异范围大 ,部分与种群内个体间的遗传相似程度重叠 ;不同种之间的遗传相似程度最低。在麦红吸浆虫种群间 ,长安与皋兰的种群遗传关系最近 ,而与武威种群较远。以近缘属种麦黄吸浆虫作参照分析表明 ,麦红吸浆虫不同地理种群之间表现为种下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8.
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 Géhin)是严重威胁小麦生产的重要害虫,其生活习性隐蔽,防治困难,筛选抗虫小麦种质及可用于抗虫性辅助选择的分子标记意义重大.本研究对我国不同麦区、不同时期的566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了吸浆虫抗性鉴定,并尝试从抗虫性主效QTL所在基因组区段开发新的SSR标记.结果...  相似文献   

9.
赵世德  杜安太 《昆虫知识》1997,34(3):131-133
自80年代以来,小麦吸浆虫再次猖獗为害,引起各级农业部门高度重视。近年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麦田存在与小麦吸浆虫同时混合发生的类似种,它们在形态、体色和一些习性上十分相似。幼虫体形小、蛆状,都具鲜明色彩,很像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mosellana(Gehin)的幼虫橙黄色,也像麦黄吸浆虫Contariniatrifici(Kirbg)的幼虫黄绿色,在土壤里结茧越夏和越冬,采用淘土法可淘获较大数量的幼虫体。根据满恩(M0bh)氏以胸骨片的形态特征区别种的重要特征方法,经比较发现在陕西咸阳麦田吸浆虫类似种幼虫有5类10种。发生这些类似种幼…  相似文献   

10.
以藁城为例,采用淘土、扫网、挂黄板等方法对太行山前平原麦田昆虫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域超高产麦田昆虫种类相对较少,总计22种,隶属于6目14科。害虫主要有2类,吸浆虫类和麦蚜类。小麦吸浆虫以麦红吸浆虫为主。天敌昆虫常见有蚜茧蜂、食蚜蝇、草蛉和瓢虫4类。采用氧乐果、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4种常用药剂对麦红吸浆虫成虫进行了田间药效实验,结果表明上述4种药剂对麦红吸浆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虫口减退率均在80%以上。其虫口减退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氧乐果、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建议根据麦红吸浆虫的发生情况,选择中低毒药剂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对线偏振光的趋光效果。【方法】在室内采用自行设计的Y-型管装置,测试了麦红吸浆虫成虫对线偏振光与非偏振光的选择差异,并利用线偏振光诱捕装置进行了田间对比试验。【结果】结果显示,麦红吸浆虫成虫对线偏振光与非偏振光的趋光选择率分别为47.23%和20.31%,且二者之间差异显著;田间设置线偏振光与非偏振光紫外灯对麦红吸浆虫成虫的诱集量分别为:水平线偏振光(60.20)垂直线偏振光(37.60)非偏振光(25.60),且水平线偏振光与非偏振光源对麦红吸浆虫的诱集量具有显著差异。【结论】麦红吸浆虫对线偏振光具有较强的偏好性;水平线偏振紫外光诱捕装置与非偏振相比,对麦红吸浆虫有较强的诱集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河南省洛宁县小麦田夜间用黑光灯诱集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Gehin)成虫,结果表明黑光灯对麦红吸浆虫成虫有极强的吸引作用,2010年4月30日至2010年5月19日之间日累计灯诱数量在9~5661头之间。5月7日是麦红吸浆虫发生的最高峰,当晚从20:00-23:30累计灯诱数量多达5661头;20:00以前天未完全黑,麦红吸浆虫成虫对黑光灯灯光不太敏感,灯诱数量较少;21:00-21:30时间段是麦红吸浆虫成虫夜间灯诱的高峰期,监测期间该时间段累计灯诱4134头;22:30以后吸浆虫活动显著减少。每晚灯诱数量与当日田间黄色粘板捕捉数量、网捕数量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诱集到的红吸浆虫性比偏向雌性,表明黑光灯可以用作麦红吸浆虫成虫的监测工具。  相似文献   

13.
通过2012年在麦红吸浆虫发生田对小麦不同生育期进行套袋保护,明确了小麦抽穗期为麦红吸浆虫侵害的敏感期。采用生态位重叠率的计算方法,统计2012—2013年不同品种的抽穗期与麦红吸浆虫发生期的同步性,结果表明,同步性越高,产量损失越重,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同时,品种抽穗期的成虫累计发生量与产量损失有显著的相关性。成虫发生期与抽穗期同步或吻合导致小麦受害而不是扬花期,所以在缺乏抗虫品种的情况下,应采取抽穗期化学保护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4.
对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Gehin)11个地理种群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Ⅱ(COⅡ)的部分片段进行了测序,分析了核苷酸的组成,构建了NJ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在用于分析的447bp序列中,A T平均含量为78.6%,其中7个位点存在变异。NJ树显示,麦红吸浆虫各种群间的亲缘关系与地理分布关系密切:11个地理种群可明显地聚为两大族群,所有来自春麦区的种群(NH、QX、GT、GW、GG)和冬麦区(陕西长安SC)种群聚为族群Ⅰ,其它冬麦区种群(HT、HL、HX、AS、AF)聚为族群Ⅱ;陕西长安种群(SC)虽处于冬麦区,但与春麦区种群具有很高的遗传相似性。该结果支持将我国麦红吸浆虫的发生区域分为三个,即春麦发生区、冬春麦发生区、冬麦发生区。各地理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0.016,表现为种下的遗传变异,这与RAPD分析得出的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解小麦品种抗性对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Géhin)幼虫在麦穗上空间分布型的影响,为科学调查提供合理的抽样依据。【方法】2015年5月采用剥穗调查法对陕西省周至县试验田种植的4个抗虫和4个感虫小麦品种麦红吸浆虫幼虫危害进行调查,应用6种聚集度指标和Iwao M*?m回归法综合分析了幼虫在抗性不同小麦品种上的的空间分布结构。【结果】幼虫在抗、感小麦品种整穗及麦穗上、中、下部位上空间分布型一致,均呈聚集分布,但在抗虫品种上聚集强度大于感虫品种;抗、感小麦品种上分布的基本成分均为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聚集均数λ分析表明,幼虫在抗性较强品种上的聚集主要由小麦穗部化学物质和形态结构等环境因素引起,感虫品种上则由环境因素和成虫的产卵习性共同作用所致。幼虫在抗、感小麦品种上的发生趋势一致,均是上部发生最重,中部次之,下部最轻。根据Iwao回归法中的分布型参数,确立了幼虫在不同虫口密度和允许误差条件下的理论抽样数。【结论】麦红吸浆虫幼虫在抗性不同小麦品种上均呈聚集分布,调查时应根据当地栽培品种平均虫口密度选择适宜的抽样数量。  相似文献   

16.
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Gehin)是一种世界性的小麦害虫。为获得其转录组信息,本研究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Illumina HiSeq TM 2000对麦红吸浆虫成虫转录组进行测序。共获得转录组样本数据量为27.88 G,经分析共获得59257个Unigenes,总长度49861164 bp,最短20 bp,最长29282 bp,平均长度841 bp。将Unigenes序列与NR、NT、Swiss-Prot、KEGG、GO和KOG数据库进行比对(e≤10-10),共获得95029个结果。通过GO功能分类,共有19584个Unigenes在GO数据库中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和生物学过程等3大类50个功能组中找到对应。与KOG数据库进行比对,共有11279个麦红吸浆虫Unigenes被注释,按功能大致可分为26类。通过KEGG pathways分析,共有9110个麦红吸浆虫Unigenes被注释,分别归属于细胞进程、环境信息进程、遗传信息进程、新陈代谢和有机体系统5大类代谢途径,主要包括细胞生长与死亡、细胞运动、信号转导、能量代谢等32类代谢途径。CDS预测发现30088条序列可被编码,占全部基因的50.78%。SSR位点查找发现,在59257个Unigenes中共找到36323个SSR位点,发生率为61.30%。本研究获得的巨大的麦红吸浆虫转录组信息,为麦红吸浆虫的功能基因挖掘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17.
应用 5 个重复序列引物,通过 PCR 扩增试验,研究了不同滞育状态麦红吸浆虫 DNA 的多态性。结果表明:1) 5 个重复序列引物共扩增了 104 条核酸带,分子量介于 202~1 163bp 之间;2) 不同滞育状态的麦红吸浆虫的平均相似性指数范围在 0.573~0.936 之间,在种群 3 和种群 4 之间,最大的平均相似性指数是 0.936,在种群 1、3、4、5 和种群 6、7、8 之间平均相似性指数较高(均超过 0.81);3)不同滞育状态麦红吸浆虫群体的遗传变异大部分来自群体间,产生于群体间的变异为62.41%,来自群体内的变异为37.59%;4) 根据对不同滞育状态间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麦红吸浆虫的滞育类型可分为三大类。首次报道了不同滞育状态麦红吸浆虫量化的DNA多态性。  相似文献   

18.
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 Gehin)是小麦毁灭性害虫之一,豫、陕两省经常发生严重,晋、冀南部也均有发生。冀南据初步了解,因羽化期较迟,多为害晚分蘖,历年都不严重。晋南黄河沿岸一带水浇地区,不但常有发生,而且在某些县份如芮城等已造成历年小麦严重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出与麦红吸浆虫危害程度关系密切的监测方法,以及合适的施药方法与药剂种类,为有效控制其危害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淘土和黄板诱集两种监测方法所得虫量与小麦穗被害率和单穗虫口进行回归分析,确定其与危害程度的相关性;通过比较小麦孕穗期撒毒土、抽穗期喷雾施用吡虫啉和毒死蜱防治麦红吸浆虫后小麦穗被害率和单穗虫口,选出合适的药剂种类和施药方法。【结果】小麦穗被害率和单穗虫口均与黄板监测到的成虫数量线性相关,与淘土所获幼虫量不相关。喷雾法和撒毒土法施用2种药剂后小麦穗被害率和单穗虫口呈现相同规律,即毒死蜱喷雾<毒死蜱毒土<吡虫啉喷雾<吡虫啉毒土。其中喷施毒死蜱处理的穗被害率与对照相比减少79.55%。【结论】黄板诱集比淘土法更适合监测麦红吸浆虫危害情况,抽穗期是防治麦红吸浆虫的最佳时期,在此时喷施毒死蜱可有效控制其危害。  相似文献   

20.
耕作方式对麦红吸浆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耕作方式对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 (Géhin)种群动态的影响, 2010年和2011年, 在中国科学院河北省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不同耕作方式的小麦样地中, 通过淘土、 成虫网捕和剥穗等方法对麦红吸浆虫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两年取土筛检出的幼虫数量依次为秸秆还田免耕田>秸秆站立免耕田>秸秆还田旋耕田, 但2011年网捕调查显示, 秸秆还田旋耕田中的成虫数量高于另外两种样地。两年剥穗检查出的幼虫数量的排序与取土筛检出的幼虫数量的排序相反, 依次为秸秆还田旋耕田>秸秆站立免耕田>秸秆还田免耕田。分析表明免耕有利于幼虫的越冬, 但免耕田麦穗受害较轻。旋耕对幼虫越冬不利, 但抽穗后受害较严重。在耕种方式是旋耕的情况下, 漫灌可加重吸浆虫的危害。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大范围耕作方式的变迁对麦红吸浆虫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