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不同疟原虫感染BALB/c小鼠的免疫应答特点。BALB/c小鼠经腹腔注射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y17XL)和夏氏疟原虫(P.cAS)感染的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感染率;ELISA动态检测感染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4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脾中CD4+T细胞凋亡数量。约氏疟原虫(P.y17XL)感染早期,小鼠原虫血症持续上升;IFN-γ和IL-4分泌水平仅在感染后第3天出现一过性有意义的升高,而且峰值较低;脾中CD4+T细胞大量凋亡,小鼠全部死亡;而夏氏疟原虫(P.cAS)感染小鼠,原虫血症上升缓慢;IFN-γ分泌水平在感染后第5天达峰值;IL-4分泌水平在感染后第10天达峰值,且峰值较高维持时间较长;脾中CD4+T细胞凋亡细胞于感染后8 d出现有意义升高,小鼠全部存活。抗疟保护性免疫有赖于Th1和Th2型免疫应答的有效建立和协调过渡,感染期间CD4+T细胞凋亡的时相和数量可能是影响免疫应答的强度或引起宿主免疫抑制的原因,从而影响宿主疟原虫感染的结局。  相似文献   

2.
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Bregs)是近年来发现的通过分泌IL-10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B细胞,其在疟疾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利用血液阶段夏氏疟原虫(Plasmodium chabaudi AS,P.c AS)感染的BALB/c小鼠,观察了感染过程中Bregs数量变化及其表面分子表达情况。结果显示,BALB/c小鼠感染P.c AS后红细胞感染率逐渐升高,于感染后第9天达到30%,多数小鼠死亡。脾组织细胞因子IL-10 mRNA水平在感染后显著升高,感染后第5天达到高峰,感染后第8天仍为正常小鼠的10倍左右。CD4+细胞中IL-10+细胞百分比和绝对数量在感染后第5天达到峰值,于感染后第8天回落至正常水平;而CD19+细胞中IL-10+细胞(Bregs)百分比在感染后持续上升,在感染后第8天达到CD19+细胞的5%左右;感染后第5天,脾中CD4+IL-10+细胞绝对数量高于CD19+IL-10+细胞,至感染后第8天,CD19+IL-10+细胞绝对数量显著高于CD4+IL-10+细胞(P﹤0.01),约90%Bregs为CD5-细胞。结果提示,P.c AS感染过程中Bregs显著活化,是感染1周后IL-10的主要产生细胞。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在疟疾感染过程中对Th2极化的调控作用,利用Treg细胞消除的致死型夏氏疟原虫(Plasmodium chabaudi chabaudi AS,P.c chabaudi AS)感染鼠疟模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在感染后8 d原虫血症达到峰值40.5%,随后迅速下降,于感染后18 d小鼠自愈。相比,Treg细胞消除组于感染后10 d,原虫血症水平迅速上升至32%,随后小鼠相继死亡。在感染后8~10 d,Treg细胞消除小鼠脾脏CD4+ CD25+ Foxp3+细胞占CD4+细胞百分比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血清疟原虫特异性抗体IgG1和IgG2a水平均明显降低。结果提示,P.c chabaudi AS感染中CD4+ CD25+ Foxp3+细胞参与调控Th2型免疫应答的极化,进而干预疟原虫清除。  相似文献   

4.
利用调节性T细胞消除的致死型夏氏疟原虫(Plasmodium chabaudi chabaudi AS,P.c chabaudi AS)感染鼠疟模型,探讨DBA/2小鼠对P.c chabaudi AS感染易感性的原因。DBA/2小鼠对P.c chabaudi AS易感,伴随原虫血症增加CD4+CD25+Foxp3+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且以CD4+CD25+Foxp3hi增加更为明显。原虫血症达峰值时CD4+CD25+Foxp3hi细胞数量亦达到峰值。相比,Treg消除鼠的原虫出现时间和疟血症峰值时间均明显延迟,且在疟血症达峰值前(5~8 d)原虫血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与之相应,CD4+CD25+Foxp3hi细胞数量明显处于低水平。同时,Treg消除鼠生存期明显延长。由此提示,P.c chabaudi AS感染导致Foxp3表达增加,扩增的CD4+CD25+Foxp3hi细胞有利于疟原虫复制和逃避宿主免疫应答,进而影响疟疾感染的进程和最终结局。  相似文献   

5.
利用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 ANKA(P.b ANKA)感染BALB/c小鼠,PD-1单抗阻断后,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浆细胞、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数量。qRT-PCR检测IL-21、IL-10和IL-6 mRNA水平,ELISA检测血清抗体,以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 PD-1)在疟原虫初次感染中对体液免疫应答的影响。结果发现,PD-1单抗阻断加速了P.b ANKA感染小鼠的死亡。与对照组相比,PD-1阻断组感染后第12天短寿浆细胞(CD138~+CD44~+)数量明显降低(P0.05),长寿浆细胞(CD138~+CD44~-、CD138~-CD44~+)和Tfh(CD4~+CXCR5~+)细胞数量无差异性改变,脾细胞IL-21的mRNA水平明显下降(P0.05),血清抗裂殖子表面蛋白(merozoite surface protein, MSP)-1特异性IgG无明显改变。P.b ANKA感染中PD-1通路可能通过影响Tfh分泌IL-21进而干扰浆细胞数量影响体液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猪圆环病毒3型(porcine circovirus3,PCV3)对BALB/c小鼠的感染情况。方法将雌性BALB/c小鼠分为两组,实验组感染PCV3组织毒,对照组接种同样剂量的PBS。感染后每天观察小鼠状态,并在第0,3,7,11和14天采血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和ELISA检测。实验结束后,对所有动物进行安乐死和剖检,对心脏、肝、脾、肺、肾、脑和淋巴结取样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并制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选择PCR检测阳性组织进行PCV3CAP基因测序分析。结果PCV3组织毒感染小鼠不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病毒可在感染早期的血清中检测到,病毒含量最高的器官是肝脏和脾脏,PCV3感染小鼠后核酸序列未发生变化。随着感染时间的增加血清中抗体水平逐渐升高。结论PCV3可以感染BALB/c小鼠,并在小鼠体内增殖。本研究结果为猪圆环病毒3型致病性的研究以及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黄芪对BALB/C小鼠感染Coxsackie B_3病毒后T细胞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技术检测小鼠感染coxsackie B_3病毒后并腹腔注射黄芪一周在5—28天脾脏、外周血及心肌中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黄芪治疗组小鼠外周血、脾脏中Thy1+细胞百分率在感染后第7—14天明显增高(P<0.05),在心肌中则低于同期生理盐水组。L3T4+淋巴细胞百分率黄芪治疗组在病毒感染后5—14天的脾脏,第9天的外周血和第7、14天的心肌中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而Lyt2+淋巴细胞百分率两实验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提示中药黄芪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小鼠T细胞免疫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且主要是通过调节Thy1+和L3T4+淋巴细胞亚群而起到治疗目的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随着人参药用和保健价值的不断发掘,人参皂苷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有关人参皂苷与肠道菌群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仍为空白领域,本实验旨在探明人参皂苷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以期为人参皂苷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有机溶剂法提取人参皂苷,将正常BALB/c小鼠按2 mg/0.1 kg人参皂苷进行连续灌胃饲养,分别在灌胃第10 d和第13 d无菌收集小鼠粪便,提取肠道细菌基因组总DNA,应用PCR-DGGE技术获得肠道菌群分子指纹图谱,进行菌群结构相似性、多样性分析,并将感兴趣的优势条带进行切胶、测序分析,对获得的序列在Gene Bank数据库比对。结果:灌胃人参皂苷后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荧光假单胞菌和丁酸梭菌数量明显增加。结论:人参皂苷使小鼠肠道的菌群结构和数量发生明显改变,天然的人参皂苷口服很难被直接吸收利用,因此推测人参皂苷可能以肠道菌群作为发挥生物学作用的靶点,进而行使提高健康水平等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PCR-DGGE方法研究抗癌剂替吉奥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取BALB/c小鼠10只,灌服替吉奥(441mg/kg)7d。应用PCR—DGGE方法获得肠道菌群分子指纹图谱,进行相似性、多样性分析及优势条带的序列分析。结果实验0d与实验7d的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替吉奥能够杀灭肠道中的有益菌,促使致病菌过度生长,导致肠道菌群严重失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当归挥发油对哮喘BALB/c小鼠的平喘作用及对IL-17A、RORγt等Th17细胞活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取雌性小鼠随机分为7组(n=12):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地塞米松组、当归挥发油高中低剂量组及当归油中+地米组,通过注射卵清白蛋白(OVA)致敏、吸入OVA激发的方法来复制哮喘动物模型,在当归挥发油的防治下,考察当归挥发油对哮喘行为学、肺功能、肺组织病理学、血清IL-17A及肺组织RORγt表达的影响。结果:60、120、240 mg/kg当归挥发油可维持哮喘小鼠体重的正常增长,改善哮喘行为学、肺功能及肺组织病理学变化,抑制IL-17A与RORγt的过度表达(P<0.05, 0.01)。同时,当归挥发油与地塞米松配伍后对维持体重的正常增长、缓解IL-17A与RORγt的过度表达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结论:当归挥发油具有明显的防治哮喘作用,抑制IL-17、RORγt过度表达而抑制Th17细胞免疫活性是其作用机制之一;而当归挥发油与糖皮质激素配伍后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