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夏侧金盏花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立军  谷安根 《植物研究》1993,13(3):257-261
夏侧金盏花(Adonis estivalis L.)为毛莨科(Ranuncula-ceae)侧金盏花属(Adonis)植物。其幼苗可明显地分为上胚轴苗区、子叶节区和下胚轴根区。幼苗以子叶节区为中心,往上其子叶节区中部和上部为子叶节—茎过渡区;向下其下胚轴为子叶节—根过渡区。目前对毛莨科某些属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个体发育研究已有一些报道。但夏侧金盏花幼苗的子叶节—茎过渡区的转变与已报道的其他属均不同。主要表现为其子叶节区下部的中始式二原型双肩状单中柱,到达子叶节区中部,其后生木质部弦向发育成二唇形外韧维管束雏型,在中柱中央出现薄壁组织,进一步发育则形成髓;再往上,即子叶节区上部,便一分为多个内始式的外韧维管束雏型,直接形成上胚轴(茎)的真中柱。此研究为再一次验证子叶节区理论的正确性与进一步揭示被子植物初生维管系统的演化规律积累一份新资料。  相似文献   

2.
毛莨科子叶节区研究与被子植物的中柱演化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谷安根  汪矛 《植物研究》1991,11(4):107-113
经毛莨科子叶节区研究确认,被子植物的真中柱,既非来自管状中柱,也非来自原生中柱,而系来自子叶节区保留的单中柱。本文在新发表的同科5个属及其代表种的子叶节区研究的基础上,还公布了一张被子植物中柱演化图。  相似文献   

3.
双子叶植物幼苗类型及其可能的演化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幼苗形态特征,把双子叶植物幼苗划分为18个类型9个亚型,用图解释了幼苗类型之间的进化关系。双子叶植物幼苗类型进化的主线是:暗罗型(子叶具吸收功能,留土)→紫玉盘型(子叶具吸收功能,留于种壳中,下胚轴伸长)→木兰型(子叶具吸收兼光合功能)→蜡梅型(子叶具光合功能)→樱型(子叶具光合兼贮藏功能)→樟型(子叶具贮藏功能),其他类型或亚型则为进化的旁支或盲支。根据幼苗类型来判断,现存被子植物最古老的科应为番荔枝科。  相似文献   

4.
根据子叶节区理论对梓树幼苗初生维管系统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梓树幼苗的子叶节区较长,自上到下都有髓的存在,为向基移位型。子叶节区下部具有中始式四原型管状中柱,在子叶节区中部的原生木质部处一分为二,逐渐形成具有8枚外韧维管束的中柱结构;在子叶节区上部,组成短轴的2枚维管束各自一分为三,逐渐形成真中柱的雏形,与上胚轴顶端分生性组织分化形成的内始式真中柱相连,至此,子叶节区发育完成。子叶为单隙三迹。  相似文献   

5.
茄子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恕茗  谷安根 《植物研究》1997,17(2):163-167
对茄子幼苗的初生维管系统以子叶节区理论为指导,进行解剖学研究。经研究表明,其初生维管组织的器官间过渡形式,属顶枝伸长型的子叶节区。子叶节区下部较短,中部较长,故只有一个极短的子叶节区-根过渡区和上胚轴苗区,与子叶节区之间的维管组织连接区,其维管组织的转化,主要存在于子叶节区中部与子叶之间。  相似文献   

6.
大花翠雀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花翠雀(Delphiniumgrandiflorum)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表明,子叶节区是客观存在的,并以子叶节区为中心存在两个过渡区,即向上的子叶节─茎过渡区和向下的子叶节一根过渡区。在子叶节区下部存在原始的外始式二原型十字形单中柱。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毛茛科植物的起源和演化积累一份新资料。  相似文献   

7.
莲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幼苗属无根型。子叶片下部愈合呈筒状,并和子叶节区及其下部愈合为一体。子叶节区下部维管柱为χ形单中柱;子叶节区中部为周韧单中柱,子叶迹呈6束辐射均匀地进入子叶;子叶节区上部为散生中柱,其央的4-6个大维管束由子叶节区中部的单中柱分裂形成;周围的小维管束一部分由子叶迹分裂形成,一部分由周围薄壁细胞脱分化形成。  相似文献   

8.
赵丽辉  谷安根 《植物研究》1997,17(4):431-435
大白菜是子叶出土幼苗,子叶节区下部具木质部中部凹缢的中始式二原型单中柱,特称芸苔型。作者在白菜幼苗子叶节区中部也发现了属于管状中柱范畴的疏隙中柱阶段,从而进一步证明管状中柱和疏隙中柱在种子植物体内并非毛莨科某些属所特有,至少在十字花科的芸苔属也存在。  相似文献   

9.
王立军  汪矛  谷安根 《植物研究》1990,10(4):101-106
肾叶唐松草(Thalictrum petaloideum L.)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个体发育研究证明,正如谷安根等在"Studies on Cotyledon Node Zone"的研究中所发现的那样,它也存在一个子叶节区和以该区为中心的两个过渡区,即子叶节区向下的子叶节-根过渡区(下胚轴)与子叶节-茎过渡区(即子叶节区的中部和上部)。在它的子叶节区下部存在中始式二原型具双钩状后生木质部的单中柱。  相似文献   

10.
尖萼耧斗菜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王立军  张友民 《植物研究》1993,13(2):132-135
尖萼耧斗莱(Aquilegia oxysepala Trautv.et Mey.)属毛莨科(Ranunculaceae)耧斗菜属(Aquilegia)植物。其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表明,它与毛莨科的其它属同样,存在一个以子叶节区为中心的两个过渡区。幼苗的初生维管系统可分为上胚轴苗区、子叶节区和下胚轴根区等三个区。解剖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谷安根等(1990)提出的关于子叶节区理论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为揭示毛莨科植物的起源和演化积累一份新资料。  相似文献   

11.
邓廷秀  刘国凡 《生态学报》1986,6(4):338-346
根据36种土壤上桤木(Alnus cremastogyne)盆栽试验的结果,用多元二次回归方程拟合,通过微电脑运算,探讨了幼苗生长与13项土壤理化因素的关系。阐明影响桤苗生长的主要因素是有效磷和酸度。其次是全氮、有机质和碳酸钙三因素分别与有效钼的联合效应。根据苗高对土壤生产性的预测,多数黄壤、潮土和飞仙关母质紫色土上桤苗生长最佳;沙溪庙母质紫色土亦普遍良好;而酸性和强碱性、强钙质土则生产力低。  相似文献   

12.
洪水干扰对青冈种群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安徽黄山选择位于溪谷、受洪水干扰程度不同的3个样地,调查青冈种群的更新特征,结论如下:①从幼苗数量来看,受洪水影响最轻的样地3最多,密度为0.5825株m-2,洪水影响最严重的样地1数量最少,密度仅为0.1150株m-2;从幼苗性质来看,样地1萌生苗比率最高.3个样地中,随着高度级别增加,萌生苗的比例也增加。②萌生苗高度的分布接近于对称的低峰分布,实生苗的偏斜度均为正值。所有的Gini系数都较大,平均为0.5260,说明大小不等性较大。③3个样地中萌生苗均为集聚分布,样地2、3中实生苗为随机分布,而样地1由于洪水干扰较严重,实生苗多集中于地势较高的一端,呈集聚分布。以上结果表明,青冈种群的更新受洪水影响较大,溪谷种群形成了以无性繁殖为主的更新对策。  相似文献   

13.
狗脊和里白植株浸出液化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蕨类植物狗脊和里白是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下草本层中的优势种类,在群落中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对某些植物的排斥作用。狗脊和里白植株浸出液对木荷、石栎、马尾松、青椆、苦槠、茅栗、檫木、油茶、被木、连蕊茶等10种供试植物的种子发芽、幼芽伸长生长和幼苗生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狗脊浸出液对木荷、石栎、青椆、苦槠、棍木、连蕊茶的种子发芽无显著的影响,对茅栗、檫木、油茶的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马尾松的种子发芽虽有抑制作用,但随着幼苗的生长进程而减弱至消失,对木荷的幼苗生长则略有促进作用。里白浸出液对大多数供试植物的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均有抑制作用。这两种蕨类浸出液中的主要作用物质是烯醇类物质。  相似文献   

14.
芡实种子萌发期的生物学特性与结构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国新  徐祥生   《广西植物》1989,9(3):255-258+294
本文描述了芡实种子的结构,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态特征。成熟种子必须置于水中保存,以增大胚体,并完成后熟作用。外胚乳是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主要营养来源。萌发后在子叶叶柄基部外侧形成的突起结构可能起固着作用。  相似文献   

15.
泡桐无性系苗期叶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对15个泡桐无性系苗期叶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叶大小和叶形状是泡桐无性系苗期叶部性状差异的主要因素,作为主成分可代表叶部信息量的87%。因而在苗期选择时可作为主要参考因子。  相似文献   

16.
卵果松地理种源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来自中美洲4个国家16个地区的卵果松(Pinus oocarpa)种源进行苗期试验,测定苗高和地径生长量,并对其55个月生的苗高和地径进行方差分析,共结果发现:不同种源的卵果松,在同一试验地上,其苗高、地径差异极为显著,初步选出超过对照114—125%的种源,滇南海拔1200米以下地区可引种洪都拉斯种源造林。本试验还对卵果松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林分光照空间异质性对水曲柳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光照是森林更新动态中极为关键的环境因子。本研究在东北天然次生林中选择样地,应用地统计学理论结合实验生态学方法,定量分析林分光照空间异质性特征,同时进行林下播种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的更新实验,探测更新格局特征。通过空间关联性分析,研究探讨是否林分光照的空间变异对水曲柳更新有重要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1)生长季林分平均光照仅为全光照的4.2%~4.6%,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非常明显的异质性特征,空间自相关变异(62.5%~78.2%)主要体现在10.9~12.4 m的尺度上。2)林分光照不同的空间样点上,水曲柳更新幼苗发生数量和秋季幼苗存活数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光照相对强的微生境中,更新苗发生数量较多且存活率高,而在光照较弱的微生境中则更新较差,更新具有十分明显的空间格局。3)更新格局与林分光照空间异质性特征紧密关联。在光照空间异质性程度较高、空间变异较复杂的条件下,更新相应呈现出较复杂的空间格局,自相关的变异表现在较小尺度范围(2.12~6.97 m)。在光照空间异质性程度较低、空间变异复杂性较小的条件下,更新格局的复杂程度明显变小,空间自相关变异(>83%)表现在较大的尺度上(30 m),对更新格局起主要的影响作用,随机变异的影响很小(<17%)。这些研究结果说明,林分光照环境在水曲柳更新中的作用十分关键,林分光照的空间异质性对更新格局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银杏幼苗死亡原因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成银杏幼苗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日灼、根腐、茎腐以及虫害等。日灼不仅直接导致银杏的幼苗死亡,还可间接诱导茎窝病的发生甚至流行。  相似文献   

19.
伊贝母种子萌发和籽苗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子叶出土萌发的植物类型中,伊贝母种子萌发过程是罕见的。萌发初期,子叶优先生长。首先伸长而突破种皮,接着长出地面,此后,胚根才开始生长并产生不定根。种子萌发后形成特殊籽苗。在地上部分,子叶变绿,成为第一生长季唯一的同化叶;在地下部分,上胚轴扁平化,芽鳞肉质化,于是形成小鳞茎。籽苗形态属于最简化的类型。伊贝母的籽苗与其营养更新苗相比,是很弱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