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无花无果的标本 在白头叶猴的产地广西西南部,研究人员采回几种此猴的食物标本,其中有一个标本,它的叶对生,单叶,长卵形,上面近无毛,下面有密绒毛,边缘全缘,而最显著的是叶腋生出一根长长的卷须,因此对无花无果仅有叶的这个标本要从卷须特点来突破,才能确定它的归属。有卷须的植物如葡萄科,但葡萄科卷须与叶对生,与此不合。转而看到西番莲科中  相似文献   

2.
刘兴良  何飞  樊华  潘红丽  李迈和  刘世荣 《生态学报》2013,33(21):7148-7156
川滇高山栎林是中国植被非常特殊的亚高山硬叶栎林类型,广泛分布在横断山地区。为了阐明植物群落植物叶型组成对海拔梯度的响应,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巴朗山阳坡川滇高山栎群落植物叶型特征随海拔梯度(15海拔梯度,海拔2200~3600 m)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卧龙自然保护区巴朗山各个梯度川滇高山栎群落维管束植物的叶级以小型叶为主,占总种数的平均百分率为36.09%;细型叶和中型叶的维管束植物比例相当,分别为25.64%,25.22%;大型叶和巨型叶维管束植物分别占6.82%~9.94%和0.00%~0.71%;微型叶植物比例在1.28~5.59%;小型叶维管束植物的比例随海拔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最低值出现在海拔3000 m左右。各个海拔梯度川滇高山栎林内维管束植物的叶型以单叶为主,平均占总种数的75.89%,其余为复叶植物,占总种数的24.11%;维管束单叶型植物物种比例随海拔升高变幅较小,在73.84%~78.78%之间,但在海拔2500 m有一个最低值,其比例为73.85%;复叶维管束植物在各海拔梯度群落物种数比例在21.21%~26.15%之间。各海拔川滇高山栎林内维管束植物的叶质以纸叶型为主,平均占总种数的46.03%,其次为薄叶植物(29.17%),革质(22.00%)和厚革质植物(2.79%)。川滇高山栎群落内纸质与厚革质维管束植物种类的比例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革质与薄叶型维管束植物种类的比例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全缘维管束和非全缘维管束植物种类分别占总数的50.50%和49.50%;全缘类维管束植物随海拔升高呈正二项式分布,而非全缘维管束植物则呈相反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3.
应用半薄切片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荧光显微镜研究了6种芦荟叶的结构、芦荟素的含量和储藏芦荟素的组织.结果表明,6种芦荟叶均由表皮、光合组织、储水组织和维管束组成,都表现出明显的旱生植物肉质叶的结构特征,表皮由一层扁平的细胞组成,其外壁加厚,并覆盖着厚的角质膜,气孔器凹陷,储水组织发达.6 种芦荟叶的结构存在显著差异.木立芦荟(Aloe arborescens Mill.)和易变芦荟(A. mutabilis Pillans)的光合组织细胞呈长柱状,类似栅栏薄壁组织.中华芦荟(A. vera L. var. chinensis Berg.)、库拉索芦荟(A. vera L.)、皂叶芦荟(A. saponaria Hawer)和绿芦荟(A. greenii Bak.)则为等直径薄壁细胞.木立芦荟、中华芦荟、易变芦荟和库拉索芦荟的维管束中有大型薄壁细胞,皂叶芦荟和绿芦荟的维管束中无大型薄壁细胞.木立芦荟、易变芦荟和库拉索芦荟在光合组织和储水组织之间有一层不含叶绿体的小型薄壁细胞,包围着储水薄壁组织,称之为储水组织鞘.中华芦荟、皂叶芦荟和绿芦荟则没有储水组织鞘.HPLC测量结果表明,木立芦荟叶芦荟素含量最高,库拉索芦荟和易变芦荟次之,中华芦荟、皂叶芦荟和绿芦荟含量最低.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在紫外光和蓝光下,黄色和黄绿色小球体仅存在于维管束的大型薄壁细胞、维管束鞘和储水组织鞘中,而光合组织和储水组织中没有黄色和黄绿色小球体.因此,维管束中大型薄壁细胞、维管束鞘和储水组织鞘是芦荟素等蒽醌类物质的储藏场所.综上所述,芦荟素含量与维管束的大型薄壁细胞、维管束鞘和储水组织鞘的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问题解答     
问:C4植物维管束鞘细胞中的叶绿体能否进行光反应?答:现行高中《生物》选修教材中有这样的内容:C4植物的叶片中,围绕着维管束的是呈“花环型”的两圈细胞:里面的一圈是维管束鞘细胞,外面的一圈是一部分叶肉细胞。C4植物中构成维管束鞘的细胞比较大,里面含有没有基粒的叶绿体,这种叶绿体不仅数量比较多,而且个体比较大,叶肉细胞则含有正  相似文献   

5.
现行高中《生物》选修教材中有这样的内容:C4植物的叶片中,围绕着维管束的是呈“花环型”的两圈细胞:里面的一圈是维管束鞘细胞,外面的一圈是一部分叶肉细胞.C4植物中构成维管束鞘的细胞比较大.里面含有没有基粒的叶绿体.这种叶绿体不仅数量比较多,而且个体比较大.叶肉细胞则含有正常的叶绿体。有的学生据此推测:在C4植物维管束鞘细胞中的叶绿体由于没有基粒,因此不能进行光反应,只能进行暗反应。  相似文献   

6.
赤爮亚族植物营养器官的比较解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赤Bo亚族3属共12种植物的营养器官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研究,其结果是:1在卷须的解剖结构上,赤Bo属和白兼果属有是显的区别。前者具周维管纤维。但其维管束发育差;后者不具周维管纤维,但其维管束发育良好。从系统演化上来说,完善的维管系统显然比周维管纤维有更强的机械功能。2.草酸钙盐的结晶体,硅质细胞和钟乳体分别存在于白兼果属,罗汉果属和苦瓜属植物中,而在赤Bo属植物中未发现上述结构物质。3.比较解剖学  相似文献   

7.
六种芦荟叶的解剖结构及其与芦荟素含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半薄切片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荧光显微镜研究了6种芦荟叶的结构、芦荟素的含量和储藏芦荟素的组织。结果表明,6种芦荟叶均由表皮、光合组织、储水组织和维管束组成,都表现出明显的旱生植物肉质叶的结构特征,表皮由一层扁平的细胞组成,其外壁加厚,并覆盖着厚的角质膜,气孔器凹陷,储水组织发达。6种芦荟叶的结构存在显著差异。木立芦荟(Aloe arborescens Mill.)和易变芦荟(A.mutabilis Pillans)的光合组织细胞呈长柱状,类似栅栏薄壁组织。中华芦荟(A.vera L.var.chinensis Berg.)、库拉索芦荟(A.vera L.)、皂叶芦荟(A.saponaria Hawer)和绿芦荟(A.greenii Bak.)则为等直径薄壁细胞。木立芦荟、中华芦荟、易变芦荟和库拉索芦荟的维管束中有大型薄壁细胞,皂叶芦荟和绿芦荟的维管束中无大型薄壁细胞。木立芦荟、易变芦荟和库拉索芦荟在光合组织和储水组织之间有一层不含叶绿体的小型薄壁细胞,包围着储水薄壁组织,称之为储水组织鞘。中华芦荟、皂叶芦荟和绿芦荟则没有储水组织鞘。HPLC测量结果表明,木立芦荟叶芦荟素含量最高,库拉索芦荟和易变芦荟次之,中华芦荟、皂叶芦荟和绿芦荟含量最低。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在紫外光和蓝光下,黄色和黄绿色小球体仅存在于维管束的大型薄壁细胞、维管束鞘和储水组织鞘中,而光合组织和储水组织中没有黄色和黄绿色小球体。因此,维管束中大型薄壁细胞、维管束鞘和储水组织鞘是芦荟素等蒽醌类物质的储藏场所。综上所述,芦荟素含量与维管束的大型薄壁细胞、维管束鞘和储水组织鞘的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C_4植物在叶解剖结构上,它的维管束鞘细胞内有叶绿体,这些细胞围绕着维管束排列成独特的“花环形”(Leatsch 1974)。这种特殊的形态结构与C_4植物具有高光合强度密切相关。 RuBP羧化酶是绿色植物同化大气中CO_2的关键酶。在C_4植物(玉米)叶切片中,该酶集中在维管  相似文献   

9.
植物的正常营养器官根、茎、叶,都有它自己形态和构造上的特征,学生一般比较容易辨认。可是,在自然界里,有些植物的营养器官却发生了变态,如枝卷须和叶卷须;枝刺和叶刺;块茎和块根等则容易混淆。针对上述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我们组织学生按植物的器官变态种类和它们不同的生长季节,不失时机地先到野外观察、并采集标本,同时做好记录。然后进行整理、保存备用,以便进行研究、分析和鉴别。根据实地观察和采集的标本,可见到多种多样的变态器官,归纳起来有:刺、皮刺、卷须、根茎、块茎、鳞茎、各种花卉及捕虫器等等。依  相似文献   

10.
中华芦荟叶的解剖学、组织化学和植物化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解剖学,组织化学和植物化学方法研究了中华芦荟(Aloe vera L.var.chinensis(Haw.)Berg.)叶的结构,芦荟素的含量及其可能的储藏和合成场所,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中华芦荟叶的结构由表皮,同化薄壁组织,维管束和储水组织组成,其旱生结构特征比较明显,表皮具厚的角质层,外切向壁次生加厚,气孔下陷,中央储水组织发达,绿色组织没有明显的分化,其中,5个细胞环绕的气孔器和叶基出现的第二轮维管束在芦荟属中首次报道,具有种的特征,中华芦荟叶中所含的蒽醌类次生代谢物主要是芦荟素(barbaloin or aloin),其含量和叶位及同一叶的不同部位有关,植株上剖嫩叶及每一叶的上部含量高于下部老叶和叶的中部,叶基部含量最低,比较被测的解剖学指标和植物化学分析的结果发现,叶中维管束的密度和芦荟素的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用5%Pb(CH3COOH)2沉淀处理及5%NaOHR颜色反应检测芦荟素的储藏物合成部位,初步结果表明,位于韧皮部端的数个发达大型薄壁细胞是芦荟素的储藏场所,而绿色组织和维管束鞘是可能的合成场所。  相似文献   

11.
作者用形态学和解剖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内蒙古眼子菜属植物的茎和叶进行了比较分类学的研究。经过研究内蒙古有10种,其中5种是世界种:P.perfoliatus L.,P.cripus L.,P.pectinatus L.,P.panormitanus Biv.,P.lucens L.; 2种是东亚种:P.distinctus A.Benn.,P.malaianus Miq.;还有P.vaseyi Robbins是东亚北美种;P.zosterifolius Schum.是欧亚大陆种,P.intramongolicus Ma是内蒙古特有种,也是一个新种。根据叶的形态特征:形状和大小,先端和叶基、叶脉的数目,叶柄的有无,托叶与叶片分离或合生,浮水叶的有无等,绘出叶的形态比较图(图版1)。根据茎和叶的解剖学特征:茎中内皮层的结构(O型或U型),中柱内维管束的数目及排列的方式,叶的主脉内维管束的数目,同化薄壁组织内机械束的有无等,绘出茎、叶的解剖图(图版2-4). 作者以形态特征和解剖特征相结合的方法编写出分种检索表。许多中国文献认为中国有P.natans L.的分布,经作者研究应订正为P.distinctus A.Benn.,前者分布于欧洲和巴基斯坦。文章最后有本属植物标本采集点分布图(图版5)。  相似文献   

12.
爬山虎属三种植物吸盘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3种爬山虎属(Parthenocissus)植物的吸盘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吸盘膨大部位、吸附方式、卷须长短及托叶可以作为种的分类依据;3种植物的吸盘均由表皮、皮层、维管柱组成,未吸附表皮细胞外弦壁增厚,具角质层;吸盘膨大主要是由维管柱扩大而非表皮细胞膨大引起;吸盘未吸附部位的皮层细胞含有较多晶体;吸盘膨大时维管柱转变成维管束,维管形成层活动期较短.3种植物的吸附结构由表皮及皮层细胞反分化分裂形成多层指状细胞构成.  相似文献   

13.
湖北产八角莲属3种植物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了湖北产八角莲属3种植物八角莲,小八角莲和乌云伞的根,根茎,茎和叶的显微构造特点。茎部构造不同于一般双子叶植物的茎,近皮层有8-22个大小不等外韧维管束排列成环状,而髓内又有3-6个内轮维管束。整个茎轮廊类似于单子叶植物的散生维管柱(中柱)。根,根茎及叶的构造类似于一般双子叶植物。本研究为开发和利用湖北产八角莲属药用植物资源提供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14.
1 叶鞘、叶耳、叶舌 植物叶的基部扩大,包围着茎的部分叫叶鞘,多见于单子叶植物中禾本科和兰科植物的叶。禾本科植物的叶鞘具有保护茎的居间生长、保护叶腋内幼芽以及加强茎的支持作用等功能。某些禾本科植物的叶鞘与叶片连接处的边缘部分所形成的突起,叫叶耳。例如:水稻、小麦和大麦的叶具有明显的叶耳。禾本科植物的叶鞘与叶片之间所具有的一片向上突起的膜状结构,叫叶舌。它能使叶片向外弯曲以接受更多的阳光,同时,可以防止水分及真菌、害虫进入叶鞘中。2 叶刺、叶卷须 叶刺是变态叶的一种。某些旱生植物,如仙人掌属的植物叶退化成针…  相似文献   

15.
睡莲科三属植物叶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睡莲科的睡莲属、莼菜属和萍蓬草属三属植物叶的比较解剖学特征。结果表明,莼菜属叶柄仅具一个维管束,其余二个属均有数个维管束,且维管束为有限的、星散排列,这一特征与单子叶植物的很相似;叶柄基本组织中,除萍蓬草属无气道外,其它两个属均有气道;在睡莲属和萍蓬草属中存在星状石细胞,而莼菜属中则无此细胞;莼菜属和萍蓬草属具腺毛,睡莲属无腺毛。由于睡莲科此三属植物叶的解剖学特点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认为睡莲科的这三属可能来源于不同的祖先,因此建议将莼菜属和萍蓬草属从睡莲科中分离出来。分别独立为莼菜科和萍蓬草科。  相似文献   

16.
对赤 亚族3属共12种植物的营养器官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研究,其结果是:1.在卷须的解剖结构上,赤 属和白兼果属有明显的区别。前者具周维管纤维,但其维管束发育很差;后者不具周维管纤维,但其维管束发育良好。从系统演化上来说,完善的维管系统显然比周维管纤维有更强的机械功能。2.草酸钙盐的结晶体、硅质细胞和钟乳体分别存在于白兼果属、罗汉果属和苦瓜属植物中,而在赤 属植物中未发现上述结构物质。3.比较解剖学的证据部分地支持了赤属和白兼果属的近缘关系以及赤 属是赤 亚族中相对原始的分类群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木立芦荟叶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植物解剖学方法研究了木立芦荟(Aloe arborescens Mill.)叶的发育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叶原基在发育早期其形态是不对称的,内部为同形细胞组成,但很快分化成原表皮,原形成层束和基本分生组织。以后,原表皮发育成表皮,位于原表皮下的2-5层基本分生组织细胞发民同化薄壁组织,而位于中央的基本分生组织细胞则发育成储水薄壁组织,原形成层束发育成维管束。维管束由维管束鞘、木质部、韧皮部和大型薄壁细胞组成。大型薄壁细胞起源于原形成层束,位于韧皮部内,其发育迟于筛管、伴胞,为芦荟属植物叶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我们用肉眼观察植物体,是不能看出维管束在植物体内的系统分布情况的,用显微镜观察切片,也往往只能看到某植物的部分维管束分布,因此,很难满足我们对一株植物从根到叶的整个维管束系统分布的观察和了解。为此,我们必须想法满足这一要求,以便更进一步研究植物体的结构及水份的输导情况。现在,我们向大家介绍几种显示植物维管束的方法。我们两年的试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所用的材料局限於草本茎和幼小植物体。第一.碱性洋红染色法:我们把生活着的旱金莲(Tropaeolum majus L.)和蚕豆茎用快刀在水中截断,向日葵、绿豆等的幼苗则连根拔起,用清水冲净,及时的把截口或根插入盛有碱性洋红(Basic fuchsin)水溶液的烧杯或培养缸中(配方:0.5克碱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桃儿七(Sinopodophillum emodi Wall)营养器官的解剖构造及维管系统的特点。根的构造类似于一般草本双子叶植物根。茎的构造不同于一般双子叶植物茎,其中维管束排列成二部份,近皮层为16—27个大小不等的外韧维管束排成一圈,而髓内又有3—10个内轮维管束,其木质部多呈半月型包围韧皮部,整个茎轮廓类似于单子叶植物的散生维管柱(中柱)。此外茎中有明显的木外纤维,从位置上分析有两种类型,即周维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兰科植物营养器官结构对喀斯特生境的适应特性和不同兰科植物响应生境异质的生存策略,为兰科植物研究、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方法】该研究以贵州北盘江喀斯特地区6种不同生活型兰科植物的叶、假鳞茎、根为研究对象。应用石蜡切片法,进行结构观察并测量相关指标,通过描述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不同兰科植物结构特征间存在显著差异,丘北冬蕙兰、莎叶兰、兔耳兰和单叶石仙桃均为等面叶,叶片较薄;栗鳞贝母兰与梳帽卷瓣兰叶片为异面叶,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叶片较厚。(2)假鳞茎主要由表皮、基本组织和维管束组成,地生兰基本组织细胞较小,维管束密度大;附生兰基本组织细胞较大,储水结构较发达。(3)地生兰根被和皮层较厚,根被细胞排列紧密,皮层细胞小层数多;附生兰根被与皮层较薄,皮层细胞较大。(4)叶片下表皮厚度与叶片厚度、叶维管束直径、叶肉厚度、叶脉厚度呈极显著(?<0.01)正相关,叶肉厚度与下角质层厚度、茎维管束直径呈显著(?<0.05)负相关;茎直径和表皮厚度、茎维管束数量、茎横截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茎维管束直径占比与茎直径、表皮厚度、茎维管束数量、茎横截面积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根的各指标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根直径、根被厚度和皮层厚度与根维管束直径占比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兰科植物根部结构具有相对稳定的趋同适应性,叶片和假鳞茎结构间相互促进协调,是兰科植物响应干旱喀斯特环境的重要结构。 关键词 生态适应性;兰科植物;结构特征;喀斯特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