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爬行动物的卵壳结构杜卫国(浙江师范大学生物学系金华321004)爬行动物是脊椎动物最先登陆的类群,其结构、机能也向着适应陆地生活进化。陆地繁殖是动物不依赖水环境的必要条件之一。爬行动物产带硬壳膜的卵,以抵御陆地环境压力和防止水分散失,完成陆地繁殖。因...  相似文献   

2.
昆虫繁盛的最主要原因是其对陆地生活的成功适应。对昆虫的陆地生活适应性从昆虫如何保持体内水分、克服重力、呼吸空气、陆地繁殖、体躯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昆虫的优势地位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适应环境条件变化,昆虫登陆生活昆虫是节肢动物中最为宠大的类群,它约占全部动物总数的80%。昆虫无论从形态结构上,还是在适应环境的能力上,都是十分成功的。昆虫早在古生代(Palcozail)的泥盆纪(Devonian)登上了陆地,它是率先登上陆地的动物。在志留纪(Silurian)晚期到泥盆纪,地壳出现了剧烈的运动,使水域面积减少,使水生生活的节肢动物常常处于浅滩甚至泥塘里。为了生存,这些节肢动物需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在适应变化的环境过程中,他们在发展中,有些出现了用于陆地呼吸的器官——气管,并逐渐出现又可利用附肢和分节的…  相似文献   

4.
<正> 原始节肢动物在由海到陆地的发展过程中,其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们是如何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呢?最重要的环节是如何解决身体水分的保持和精子传递的问题,以保持种族的繁衍。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是初上陆地的动物还不能离开荫蔽潮湿的生活条件,所以原始的、低等的一些陆栖节肢动物多半生活于潮湿的环境中。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是产生一种  相似文献   

5.
海洋岛屿生物多样性保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海洋岛屿生态系统因具有明显的海域地理隔离而区别于陆地生态系统,被誉为生物地理与进化生态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陆地或其它邻近岛屿的种源物种迁移到新的岛屿后,经历地理隔离、特征置换或适应辐射等一系列的岛屿进化过程,形成与种源物种具有显著遗传差异的岛屿特有种.岛屿在小面积范围内分化形成大量的特有种,是岛屿生物多样性最为重要的特点之一.但是,岛屿种群由于分布范围局限、生境脆弱且种群规模较小,岛屿种群较陆地种群具有更高的灭绝风险.本文通过对海洋岛屿物种的起源与演化、遗传结构以及岛屿物种的濒危与保护3个热点问题的讨论,阐述岛屿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濒危肇因以及岛屿生物多样性保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坑中出土的李氏蜀龙(Shunosaurus lii)和天府峨眉龙(Omeisaurustianfuensis)均发现由尾端脊椎愈合膨大而成之纺锤形骨质尾锤。这一特征在蜥脚类中尚属首次记述。骨质尾锤是一种适应陆地生活之特殊构造。它作为一种防御武器,主要起防卫身体的作用。它的存在说明R.T.Bakker提出的蜥脚类是一类营陆地生活的恐龙的观点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7.
干旱对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综述了干旱对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分析了其影响机制,并总结了植被对干旱的响应与适应及其机理机制。干旱通过抑制光合作用来降低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干旱还可以降低生态系统的自养呼吸和异养呼吸。同时干旱还可以通过影响其它干扰形式来间接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如增加火干扰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植物的死亡率,增加病虫害的发生等。在生态系统水平上干旱可以降低碳固定,减弱碳汇功能,甚至把生态系统从碳汇改变成碳源。目前生态系统水平上的干旱影响研究主要通过两种方法实现,一种是模型模拟,另一种就是大型模拟实验。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实现者,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植物也会采取积极的适应策略以减弱干旱对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其适应策略主要分以下3种:在一些周期性发生干旱的地区,植物会调整生长期以避开干旱或通过休眠来减弱干旱所造成的伤害;还有一些植物会通过调节体内的代谢过程,改变一些生理特性来抵御干旱;而长期生活在干旱条件下的植物则通过进化来改变了自身的生理生化代谢过程,形成耐旱机制。目前,植物对干旱响应的分子学机制,以及生态系统水平上对干旱的响应和适应仍然是薄弱的领域,也必然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节肢动物为无脊椎动物中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的一个类群,其种数超过100万,占整个动物界种类总数的3/4以上。节肢动物是首批适应了陆地环境,真正的陆栖动物,同时也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可以飞翔的种类。节肢动物整个体表覆盖着一层发达的角质膜(cuticule),又称外骨骼(exoskeleton),角质膜还衬在气管、消化道的前肠及后肠等管腔的内壁上。角质膜起着支持作用,又是肌肉附着的地方。节肢动物的角质膜可以保护其内脏器官,防止外界有害物质侵入体内,更重要的是能抵御陆地的干燥环境,阻止体内水分的过量蒸发流失。节肢动物具有角质膜,因而才有可能由水生环境向陆地环境发展,最终适应了陆地的干燥环境,而生存繁衍下来,形成了地球上最繁盛的一个类群。  相似文献   

9.
昆虫的变态发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昆虫变态发育使得昆虫成为地球陆地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生活环境最多样化的一群生物。变态使昆虫在其生命周期中的不同发育时期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形态、结构、功能和生活习性的变化,有利于昆虫迁飞转移,扩大其求偶交配、生活和生存环境空间。昆虫变态发育的变化是长期自然环境适应、协同进化的结果,受激素、营养和基因的精确调控。本文简要介绍了昆虫变态的类型、激素调控、营养调控和基因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研究昆虫变态发育的科学和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安徽古新世蜥蜴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的蜥蜴类材料,系我所华南红层考察队安徽分队的同志在安徽区测队大力帮助下于1970和1971年在潜山县采集的,分别产自上、中古新统地层中。蜥蜴类是现生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最成功  相似文献   

11.
陆地土壤碳循环的研究动态   总被引:56,自引:3,他引:56  
1 引 言陆地碳循环不仅关系到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形成,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地球系统的能量平衡,是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综合体现。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引起大气CO2浓度的急剧上升,并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与陆地碳循环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反馈机制,陆地碳循环已成为生态学、气候学、土壤学、生理学及地质学等众多学科研究的共同目标。在国际地圈生物圈研究计划(IGBP)中,碳循环也是全球尺度模型化工作最初集中的主要目标[13]。然而由于陆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在陆地碳循环研究中仍存…  相似文献   

12.
全球变化已对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深远影响,明确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制是实现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利用的前提.联网实验是理解区域乃至全球尺度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对全球变化要素响应和适应的重要手段.科学的顶层设计有利于实现联网数据间融合、比对以及分析,进而支撑普适性生态学理论的发展.本文从全球变化联网控制实...  相似文献   

13.
固氮类植物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固氮类植物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功能群,它们广泛存在于陆地生态系统中,是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氮源,大量研究表明,固氮类植物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功能表现出明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于生态过程有很强的主导性和控制性.通过与固氮微生物形成不同的共生固氮类型,它们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营养组成以及地表微生境,直接影响碳氮磷循环、种子萌发和植株生长、植被演替、凋落物构成及其分解4个关键生态过程,进而提高群落结构复杂性、生物多样性和初级生产力,促进植被恢复和减少水土流失.未来研究中,应该加强对陆地生态系统固氮过程的定量化分析,确定影响共生固氮的主导因子和生态机制从而为陆地系统的生态恢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探究鸡卵的结构"一节实验教学中,创设一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鸡卵的结构、各结构的功能、与陆地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观察能力、方案设计与实施能力、结果分析与表达能力,提升其科学探究素养。  相似文献   

15.
用光镜观察了4种两栖爬行动物嗅器和犁鼻器的组织结构.结果显示,北方山溪鲵(Batrachuperus tibetanus)鼻囊内开始分化出犁鼻器,犁鼻器位于嗅器的腹外侧,但犁鼻器还不发达;隆肛蛙(Feirana quadranus)犁鼻器与嗅器虽然共同位于鼻囊内,但犁鼻器较为发达且其周围有发达的犁鼻腺,犁鼻器通过一细小管道与嗅器相通;秦岭蝮(Gloydius qinlingensis)和菜花烙铁头(Trimeresurus jerdonii)犁鼻腔与鼻腔已经完全分离形成两个独立的囊,而且鼻腔又进一步分化为嗅部与呼吸部.说明犁鼻器从有尾两栖动物开始出现,至无尾两栖类开始分化,到蛇类高度发达且成为一个独立器官.犁鼻器的形成是脊椎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直接结果,是四足动物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6.
浅谈沙生植物的生态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生植物长期生活在风沙大、雨水少、冷热多变的严酷气候条件下,形成一系列适应艰苦环境的形态特征和抗风蚀、沙割、耐沙埋、抗日灼、耐干旱贫瘠等的生态特性。从沙生植物适应沙埋生活的形态和生长特征、适应风和风沙打击危害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征、沙生植物具有的旱生或超旱生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性、沙生植物适应流动沙子的繁殖特性及短命植物等几个方面对它们的种种奇特的形态和适应性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7.
(一)教材主要内容本节系继两栖纲之后,通过蜥蜴的形态、构造和生殖发育过程来说明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从蜥蜴的构造和生理的分析,联系陆上生活条件的特点以说明爬行动物的特征;并与两栖类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爬行动物因长期适应陆上复杂的生活条件,引起了它们在构造上和生理上的变化,较两栖类复杂;从爬行动物因适应陆地较干燥的环境,皮肤失去分泌腺而生出角质鳞片,由于皮肤上生出角质鳞片,不能进行呼吸,因而肺脏变成蜂  相似文献   

18.
《化石》2017,(4)
<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团队在宁夏青铜峡发现了一种3.7亿前的古鱼——周氏鸿鱼,该鱼体长达到1.5米,兼具根齿鱼类、希望螈类和四足动物的特征,揭示了鱼类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曾多次出现,鱼类登陆进程远比过去所认识的要复杂得多。《自然》子刊《自然—生态学与进化》9月4日在线发表了该项新进展。所有陆地脊椎动物(四足动物,包括人类在内)的共同祖先都可以追溯到在3亿多年前的泥盆纪登陆的鱼类。一百多年来的化石发现和  相似文献   

19.
一、生态位置环境和食物是生物的生活条件和基础,任何生物都无法在真空环境中生活,这是人们的常识。对此,陈世骧同志有一段很深刻的说明:“生物和环境息息相关,环境改变生物,生物改变环境,前者的结果是适应,后者的结果是占领。一部生物发展史,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讲,是不断适应与不断占领的过程”。这是千真万确的。纵观地球表面,从地下到地上,从水中到陆地,从高山到深海,从动植物的体内到体外,处处都占  相似文献   

20.
《植物生态学报》1958,44(5):494
陆地生态系统包含一系列时空连续、尺度多元且互相联系的生态学过程。由于大部分生态学过程都受到温度调控, 因此气候变暖会对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年来, 全球变化生态学的基本科学问题之一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关键过程如何响应与适应全球气候变暖。围绕该问题, 该文梳理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重点关注植物生理生态过程、物候期、群落动态、生产力及其分配、凋落物与土壤有机质分解、养分循环等过程对温度升高的响应与适应机理。通过定量分析近20年来发表于主流期刊的相关论文, 展望了该领域的前沿方向, 包括物种性状对生态系统过程的预测能力,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耦合过程, 极端高温与低温事件的响应与适应机理, 不对称气候变暖的影响机理和基于过程的生态系统模拟预测等。基于这些研究进展, 该文建议进一步研究陆地生态系统如何适应气候变暖, 更多关注我国的特色生态系统类型, 并整合实验、观测或模型等研究手段开展跨尺度的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