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共向应面模型进行古气候重建是通过将化石花粉数据与花粉-气候响应模型进行相似对比分析来实现,研究结果表明,在内蒙古中部地区1万年来经历了凉湿期→冷暖干湿剧烈波动期,且有显、温干的气候组合→全新世温暖期→气候波动期的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北方4个乔木属花粉—气候响应面模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借鉴地质趋势面和生态响应面的方法,考虑到中国北方特殊的气候与植被状况,进行了表土花粉丰度与气候参数(年均降水量和7月均温)之间的非线性函数方程即花粉-气候响应面模型的研究。并从实际出发,选择了分布较广、生态指示意义较大的松属(Pinus)、桦木属(Betula)、栎属(Quercus)和云杉属(Picea)等木本植物,依数据变换方式的不同,共采用了22种建模方案来建造它们的花粉-气候响应面模型。通过对模型方程进行质量检验,选择质量最优的建模方案建模,结果表明模型对数据拟合较好,可用于中国北方定量重建古环境的研究工作中。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角洲东缘晚新近纪沉积的孢粉与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作者对长江三角洲东缘地区的南汇鹤鸣孔(Hm)、东海1井、高桥G2孔3口钻井晚新近纪地层的孢粉作了研究和对比,划分出了6个孢粉组合带和3个亚带,恢复了本地区植被演替、气候波动的6个阶段:第1阶段为稀疏的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凉冷稍湿;第2阶段为针叶阔叶混交林草地,反映气候温凉略湿;第3阶段为含常绿阔叶树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和略干;第4阶段为以常绿栎类、栲属、杨梅等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反映气候热暖潮湿;第5阶段是以栎、松、禾本科为主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暖略干;第6阶段是以落叶栎类、常绿栎类、松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草地,反映气候温暖湿润。这种气候波动与世界性气候变化相一致,为本地区的地层年代划分和对比提供了新的证据,为晚新近纪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孢粉学资料。  相似文献   

4.
西门错地区2000年来的花粉组合与古气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花粉分析,划分出4个花粉组合带,讨论了2000年来西门错地区古气候变迁特点。研究表明,2000年来,该区总体上处于偏冷湿的气候背景,但仍存在4次相对冷暖波动旋回。中世纪暖期,增温幅度较小;距今500年来,该区进入小冰期,气候有逐渐变干的趋势。孢粉结果与敦德冰心氧同位素曲线比较对应,但变化不如其明显,一方面与高寒地区植被生长状况有关,另一方面与湖盆位置选择有关。  相似文献   

5.
四川冕宁地区一万年来的植被与环境演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依据彝海洼地钻孔高分辨率的孢粉时间序列,探讨了安宁河谷近10Ka来的古植被及古环境变迁。本区全新世大暖期以山毛榉科花粉连续的大量出现为标志,时间为8.8-2.6KBP,前期温暖湿润,后期温热半湿,且冬季干旱化。气候被动明显存在3.5Ka,1Ka及0.25Ka的准周期。近3Ka年来气候经历了两次大的干湿冷暖变化,可划分为四个气候期,基本为凉湿暖干的组合型式,降水量的变化与南极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西藏羊湖地区ZK1和卡拉苏代牙剖面(IP16)的孢粉分析和总有机碳(TOC)、元素含量分析等,建立了羊湖地区近1.4万年以来的孢粉组合带、重建当时的植被类型及古气候演变序列.结果显示:该时期经历了5次植被类型的更替,即草原型→疏林草原型→草原型→疏林草原型→草原型,与之相对应的气候经历了5次波动(2个半旋回),即11220a.B.P.左右的第一气候旋回:由干旱→半干旱半湿润转化;8970a.B.P.左右的第二气候旋回,同样由干旱→半干旱半湿润转化,然后进入半个气候旋回,即干旱气候期,推测今后有可能进入半干旱半湿润气候期.  相似文献   

7.
西藏羊湖地区及近1.4万年以来孢粉植物群及古气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藏羊湖地区ZK1和卡拉苏代牙剖面(IP16)的孢粉分析和总有机碳(TOC)、元素含量分析等,建立了羊湖地区近1.4万年以来的孢粉组合带、重建当时的植被类型及古气候演变序列。结果显示:该时期经历了5次植被类型的更替,即草原型→疏林草原型→草原型→疏林草原型→草原型,与之相对应的气候经历了5次波动(2个半旋回),即11220a.B.P.左右的第一气候旋回:由干旱→半干旱半湿润转化;8970a.B.P.左右的第二气候旋回,同样由干旱→半干旱半湿润转化,然后进入半个气候旋回,即干旱气候期,推测今后有可能进入半干旱半湿润气候期。  相似文献   

8.
花粉是空气气溶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量、组成与浓度的变化情况受不同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的影响而有所差异,同时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本文基于国内外大气花粉研究现状,总结了采集方式、变化状况和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等几个方面的研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在大气花粉的采集方面,目前主要通过特定仪器利用空气的流动性来进行收集。大气花粉浓度的变化状况方面,我们发现大多数研究中,花粉在一年中有两个峰值,而少数研究中呈单峰型或三峰型;一般情况下,春夏季的花粉浓度较高且多为木本植物花粉,秋季多为草本植物花粉,冬季花粉浓度较低;在我国,从南到北,花粉浓度高峰期的时间逐渐推迟。花粉的浓度变化与温度、湿度、降水、风速等气象要素有关,但根据研究区域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所差异。在大气花粉的实际应用方面,目前可以根据已有的花粉数据结合数学模型进行预测预报,而结合气候模型还可以模拟出未来百年的植物状况。未来可以进行大气花粉高分辨率、长尺度的研究,并将大气花粉的变化与季风结合,将大气花粉的运动轨迹和花粉来源应用到古气候定量化重建模型中,提高重建的精准度。  相似文献   

9.
根据花粉模拟的中国植被及6000aBP植被制图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建立现代植物花粉与植被的类比关系,运用花粉植被化模拟技术进行植被类型模拟和制图。首先利用中国表土花粉资料,设计了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的功能型植物,并组合成植被型,以运行植被模型。该实验能够模拟出中国现代的主要植被类型,其地理分布与实际植被有较好一致性。进一步对中全新世花粉资料运行,初步模拟了112个花粉样点上的植被类型,并做出了中全新世的植被分布图。该图能够与已有的研究成果相对比,它为恢复古植被提供了一个较客观地制图法。它的精度可以随着资料密度和花粉类型的增加而不断提高。该研究对国际性的全球古植被制图和对比气候模型驱动的植被模型有着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西藏羊湖地区近1.4万年以来孢粉植物群及古气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藏羊湖地区ZK1和卡拉苏代牙剖面(IP16)的孢粉分析和总有机碳(TOC)、元素含量分析等,建立了羊湖地区近1.4万年以来的孢粉组合带、重建当时的植被类型及古气候演变序列。结果显示:该时期经历了5次植被类型的更替,即草原型→疏林草原型→草原型→疏林草原型→草原型,与之相对应的气候经历了5次波动(2个半旋回), 即11 220 a.B.P.左右的第一气候旋回:由干旱→半干旱半湿润转化;8 970a.B.P.左右的第二气候旋回,同样由干旱→半干旱半湿润转化,然后进入半个气候旋回,即干旱气候期,推测今后有可能进入半干旱半湿润气候期。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孢粉组合的特征,自下而上划分了八个孢粉带,其中四个带反映寒冷气候,另四个带反映温暖气候。反映寒冷气候的带和反映温暖气候的带相间分布,据此古气候的变化,与我国第四纪冰期进行了比较,同时也对该区第四纪地层划分进行了探讨。文中并扼要的讨论了一些与本文有关的孢子花粉的搬运问题。  相似文献   

12.
根据滇中阳宗海78 cm沉积岩芯的花粉/炭屑分析,重建了阳宗海流域过去1200年的植被演替、气候变化和森林火灾史。岩芯年代框架的建立基于底部一个植物残体的AMS14C测年和上部的210Pb测年。结果表明:1)阳宗海流域过去1200年的植被变化经历了4个阶段:暖干期(780—1630 AD)的植被以松栎混交林为主,草本植物少;凉湿期(1630—1860 AD)的植被仍以松栎混交林为主,但比重有所减少并存在明显波动,草本植物显著增加;冷干期(1860—1950 AD)和随后的暖干期(1950 AD之后)受人类活动干扰强烈,人类活动可能已成为影响植被的主导性因素。2) 1200年以来,阳宗海流域气候变化存在明显的暖期(780—1630 AD)和冷期(1630—1950 AD),分别对应了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且水热条件配置呈现暖干-冷湿的模式,与滇西天才湖、洱海和青藏高原东部等邻近区域较为同步。整个暖期气温波动不大,仅在最暖的12世纪中期到15世纪中期温度表现出较大的波动,小冰期存在两个气候波动阶段,分别是1630—1860 AD凉湿期和1860—1950 AD的冷干期。阳宗海流域气候变化的主...  相似文献   

13.
基于Box-Behnken设计(Box-Behnken design,BBD)的响应面法,对绒毛白蜡(Fraxinus velutina)、新疆小叶白蜡(F.sogdiana)和美国白蜡(F.americana)3个树种花粉的离体萌发培养基成分进行了研究。以花粉萌发率为响应指标,建立了3种培养基成分(蔗糖、CaCl2和H3BO3)与花粉萌发率间的响应关系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无约束优化设计得到了3个树种花粉的最佳萌发条件。结果表明,蔗糖是影响花粉萌发的最主要因素,当蔗糖浓度一定时,CaCl2和H3BO3之间交互作用明显。同时还对响应面建模优化后得到的最佳萌发培养基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上述3种花粉的实际萌发率依次为58.33%、69.71%和59.42%,均与优化得到的理论响应值相吻合,同时也验证了基于BBD响应面模型进行花粉离体萌发条件优化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低纬度热带亚热带地区现代花粉雨与气候关系的研究相对缺乏。本研究以滇南红河地区43个水体(湖泊、水库和池塘)的表层沉积物为对象,探讨研究区现代花粉雨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花粉分析结果表明,木本植物花粉含量高,占优势的是松属、桤木属和壳斗科;次为草本植物,主要为禾本科、菊科和莎草科;花粉谱中蕨类孢子以三缝孢为主,藻类的盘星藻也常见。同时,通过红河地区13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月观测数据的线性插值,获得了各水体的现代气候数据(温度包括1月均温、7月均温、春、夏、秋、冬季均温,以及雨季、旱季和年均温;降水包括春、夏、秋和冬季降水量,雨季、旱季和年降水量),并对现代花粉和气候数据进行冗余分析,以揭示影响研究区现代花粉雨的气候因子。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春季、旱季和年降水量及7月、雨季和年均温是控制滇南红河地区现代花粉雨的主要气候因子,温度的增加导致常绿阔叶林占优势,降水减少导致松林占主导。本研究结果能够为滇南红河地区利用化石花粉记录的古气候定量重建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我国6ka BP植被变化的气候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革  刘健  陈星  薛滨 《古生物学报》2002,41(4):558-564
根据花粉恢复的古植被表面中国森林区的常绿阔叶,和叶阔叶林以及针叶林在6Ka BP向北扩张,反映了6ka BP夏季和冬季均比现代温暖的气候特征,然而,根据地球轨道参数变化驱动的气候模式,由于6kaBP时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高于现代,而冬季太阳辐射低于现代,模拟的6ka BP夏季温度比规划温暖,但冬季比现代寒冷,模拟得出的冬季寒冷与地 冬季增温不一致,说明6ka BP的气候和植被变化并不完全受到太阳辐射变化的控制,针对这一重大缺陷,我们利用具有陆面过程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型(ACCM+SsiB),采用了外动力太阳辐射变化和古地表状史的强迫边界场进行了古气候模拟试验,模拟结果能够捕捉到亚洲季风地区6kaBP冬季气候变暖的气候特征,初步阐明6ka BP植被变化的气候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6.
基于Box-Behnken设计(Box-Behnken design, BBD)的响应面法, 对绒毛白蜡(Fraxinus velutina)、新疆小叶白蜡(F. sogdiana)和美国白蜡(F. americana)3个树种花粉的离体萌发培养基成分进行了研究。以花粉萌发率为响应指标, 建立了3种培养基成分(蔗糖、CaCl2和H3BO3)与花粉萌发率间的响应关系模型。在此基础上, 通过无约束优化设计得到了3个树种花粉的最佳萌发条件。 结果表明, 蔗糖是影响花粉萌发的最主要因素, 当蔗糖浓度一定时, CaCl2和H3BO3之间交互作用明显。同时还对响应面建模优化后得到的最佳萌发培养基进行了验证, 结果表明: 上述3种花粉的实际萌发率依次为58.33%、69.71%和59.42%, 均与优化得到的理论响应值相吻合, 同时也验证了基于BBD响应面模型进行花粉离体萌发条件优化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北极Barrow地区几种冻原植物的花粉形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中一美合作协议,研究北极巴罗地区2000年以来气候和环境变化史,张青松和唐领余于1998年5—6月到阿拉斯加巴罗地区进行了为期4周的野外考察。除湖泊打钻外,还在巴罗地区采集了表土花粉和植物标本。本文是研究北极巴罗(Barrow)地区12种冻原植物的花粉形态,它们的形状有球形、近球形、扁球形、茧形和四面体形,其萌发孔有三孔沟,三沟,二合沟以及散孔等类型。花粉具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两种类型。这些花粉的植物体是北极地区常见的植物,分属于10个科,除三种为小灌木外,大多数为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这些冻原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为恢复北极地区古植被和古气候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对比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朝鲜安州盆地早白垩世孢粉组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朝鲜安州盆地下白垩统龙盘组孢子花粉34 属59 种(包括2 新种),并根据孢粉组合讨论了地质时代和古气候特征。龙盘组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花粉为主,蕨类植物孢子次之,出现少许原始被子植物花粉。松柏纲花粉在组合中占绝对优势;海金沙科和莎草蕨科孢子则在蕨类中占优势。根据孢粉组合,龙盘组的时代应属早白垩世巴列姆期至阿普第期;安州盆地当时气候温暖偏干,属亚热带半干旱型  相似文献   

19.
第四纪孢粉学利用现代和化石孢粉重建第四纪古植被、古气候和古环境,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前沿学科领域。本文基于CiteSpace软件数据可视化和计量分析模块,以CNKI (中国知网)数据库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1990–2020年间的共计6081篇第四纪孢粉学相关文献为基础,梳理了近30年来第四纪孢粉学的过去和现在,并探讨了未来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第四纪孢粉学领域发文量呈增加趋势,中国的总发文量和国际影响力整体呈增长趋势;第四纪孢粉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成果有明显的聚集性;中国科学院是外文发文量最多的国际机构。第四纪孢粉学近30年的研究主要涉及古植物学、古地理学、古生态学和古气候学等领域,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的定性和定量重建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表土花粉研究、花粉与人类活动、亚洲季风演变和孢粉分类学是近几年发刊的热点。虽然一些关键词如花粉产量、代表性以及现代花粉与植被和气候的定量关系等出现频次低,但对第四纪孢粉学十分重要。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湖泊表层沉积物的花粉研究,探讨花粉与植被、气候的定量关系,为准确解译化石花粉提供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沙漠/黄土过渡带13 Ka BP以来季风演化的古植被记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花粉分析结果并结合有机碳δ^13C及高精度^14C测年等资料,阐明沙漠/黄土过渡区13ka BP以来古植被记录的季风气候事件。古植被经历了荒漠草原-干草原-半荒漠-湿润草原-荒漠-疏林草原-荒漠草原-草原-荒漠草原9个阶段。冰后期的半荒漠-湿润草原-荒漠对应于其中冷干-凉湿-冷干的Younger Dryas事件,全新世气候适宜期以及4.5-3.5ka BP的另一气候料适宜期等在研究区均有明显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