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节丛孢属丝孢菌对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的捕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节丛孢属捕食线虫真菌的8个种,11个菌株,对松材线虫(Bx)和拟松材线虫(Bm)进行了捕食力的测定。结果显示节丛孢属真菌对这两种线虫的捕食能力既存在种间差异,也存在同种不同菌株间的差异。指状节丛孢的3个菌株Ad-1,Ad-2,Ad-3菌株对两种线虫均表现出较高的捕食率,接川7d后对Bx和Bm的捕食率分别达到了98.08%,91.16%,86.3%和96.28%,90.45%,85.38%;同一菌株对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的捕食没有选择性。此外,通过对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繁殖真菌的筛选实验,肯定了利用拟松材线虫代替松材线虫进行生防菌株筛选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松材线虫是松树萎蔫病的病原,拟松材线虫在形态等方面与松材线虫极其相似。关于两种线虫与细菌的研究多集中于体表伴生细菌。本文要揭示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体内是否存在细菌。【方法】对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并采用1%升汞和抗菌素混合液对两种线虫虫体进行体表消毒后研磨,制备悬浮液涂布NA平板;通过生理生化测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细菌种类。【结果】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透射电镜照片显示在两种线虫肠道内均发现细菌;体表无菌的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共分离到3株体内细菌;这3株细菌分别属于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和爱文氏菌属(Ewingella)。【结论】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体内均存在细菌;这些细菌对这两种线虫可能具有一定的生理生态作用。本文是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体内存在细菌的首次报导。  相似文献   

3.
李玉中  滕涛  刘最 《菌物学报》2020,39(2):457-463
为了筛选有效的杀松材线虫野生担子菌菌株,以期用于开发安全高效杀松材线虫生防制剂,从野外采集担子菌子实体,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纯培养菌株303株,以全齿复活线虫Panagrellus redivivus作靶标进行皿内菌丝杀线虫活性测定,获得2株高活性的菌株BSN003和BSN034,结合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将菌株BSN003鉴定为Neonothopanus nambi,菌株BSN034鉴定为棕榈微皮伞Marasmiellus palmivorus;两菌株的菌丝在平板上对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均有较强的杀线虫能力,在长有菌落的CMA平板上接种松材线虫48h,菌株BSN003处理线虫的死亡率为100%,菌株BSN034处理线虫的捕食率为93.6%。本研究表明N. nambi和棕榈微皮伞是松材线虫生物防治的潜在资源。  相似文献   

4.
采集高黎贡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242 份, 从中分离鉴定出3 属23 种捕食线虫真菌, 包括节丛孢属 (Arthrobotrys),小掘氏孢属(Drechslerella)和小隔指孢属(Dactylellina)。随海拔升高, 捕食线虫真菌多样性及检出率逐渐递减, 在海拔1410-2123 m 的低山地带捕食线虫真菌最为丰富, Arthrobotrys oligospora 和Arthrobotrys musiformis 为优势种, 总检出率分别为44.39%和15.61%, 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93 和2.19。在海拔2200-3484 m, A. musiformis 为优势种, 总检出率是16.62%。所分离到的捕食线虫真菌中, 产黏性菌网的菌种占优势(78.26%), 为高黎贡山捕食线虫真菌的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5.
食线虫真菌28S rDNA PCR扩增片段的RFLP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6个食线虫真菌(节丛孢属、隔指孢属和单顶孢属)菌株和3个其他相关丝孢菌(顶辐孢属和单端孢属)菌株的28S rDNA 片段进行了扩增, 并用限制性内切酶Sau3A I, Msp I, Rsa I and Hae III对PCR产物进行了消化。采用UPGMA法对 PCR 产物的限制性图谱特征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捕食性真菌的聚类群与捕食器官类型相对应,顶辐孢属和单端孢属与捕食性真菌的遗传距离较远。该结果与rDNA 的ITS区间、5.8S和18S的序列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6.
《生命科学研究》2017,(1):35-40
依据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生长习性,设计了一种将松材线虫和灰葡萄孢菌丝进行一定程度分离的人工培养松材线虫新方法,使松材线虫繁殖力、寿命等参数得到更准确地测量。实验中分别用双层分离法和浅盘法对雌虫的参数进行测定,雌虫的平均寿命分别为9.3 d和9.6 d,平均产卵期分别为7.1 d和7.9 d,平均子代数量分别为69.9和68.9,两种方法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证明了新方法的可靠性。此外,实验测得用双层分离法培养的松材线虫的子代发育率为60%,雌雄性别比为2.4∶1。较高的雌性比例可以导致较高的净生殖率,从而得到较高的种群增长率。同时用双层分离法对产卵和不产卵的雌虫的寿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不产卵的雌虫有更长寿命,证明"繁殖的代价"也存在于松材线虫中。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节丛孢Arthrobotrys、单顶孢Monacrosporium和隔指孢Dactylella三个捕食线虫丝孢菌属16个菌株,对水稻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AG1、大豆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茄科镰刀菌Fusariumsolani和恶疫霉Phytophthoracactorum四种常见土壤植物病原真菌的菌寄生性。结果表明供试菌可以通过弹簧式菌丝圈缠绕、类附着胞结构吸附、简单的菌丝缠绕或者贴附寄主菌丝生长四种方式寄生病原菌。其中,绝大多数菌株对立枯丝核病菌有寄生作用,一些供试真菌对其它三种病原真菌有寄生现象。利用孢子液浸泡法测定了其中5种捕食线虫真菌对核盘菌菌核的寄生能力,显示有较高寄生率。  相似文献   

8.
<正>捕食线虫真菌是指以营养菌丝特化形成的捕食器官捕捉线虫的一类真菌,主要包括节丛孢属Arthrobotrys、隔指孢属Dactylella和单顶孢属Monacrosporium等3个属。我国现已报道节丛孢属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16个食线虫真菌(节丛孢属、隔指孢属和单顶孢属)菌株和3个其他相关丝孢菌(顶辐孢属和单端孢属)菌株的28S rDNA 片段进行了扩增, 并用限制性内切酶Sau3A I, Msp I, Rsa I and Hae III对PCR产物进行了消化。采用UPGMA法对 PCR 产物的限制性图谱特征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捕食性真菌的聚类群与捕食器官类型相对应,顶辐孢属和单端孢属与捕食性真菌的遗传距离较远。该结果与rDNA 的ITS区间、5.8S和18S的序列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和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在菌食和植食阶段的种群繁殖力对环境温度的响应及其与种群致病力的关系,本研究对不同致病力的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通过单异活体培养(菌食)和接种寄主黑松(植食)两种方式,探讨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线虫种群孵化率、繁殖量和后代性比等繁殖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单异活体培养时,供试的松材线虫强毒和弱毒虫株以及拟松材线虫有毒和无毒虫株在25℃下均具有最高的卵孵化率;不同致病力的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种群具有不同的最适生长温度,松材线虫强致病力虫株ZJ在35℃出现最大繁殖量,弱致病力虫株YW4在30℃下繁殖最多,而拟松材线虫无致病力虫株JNL10和有致病力虫株15#则在25℃下繁殖量较大。但总体来看,在25~35℃下,松材线虫ZJ虫株和YW4虫株繁殖量无显著性差异,而拟松材线虫JNL10虫株和15#虫株的繁殖量具有显著差异。在寄主体内,15~20℃时松材线虫ZJ虫株和YW4虫株繁殖量无显著性差异,25~35℃时,松材线虫ZJ虫株的繁殖量明显高于YW4虫株;而在各个温度下,拟...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分离自我国部分省区的捕食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蘑菇堆肥线虫(Aphelenchoides composticla)、小杆线虫(Rhabditis sp.)和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的节丛孢属菌18个种,其中2个新种,7个我国新记录种。新种是贵州节丛孢Arthrobotrys guizhouensis K.Q.Zhang sp.nov.和秀丽节丛孢A.venusta K.Q.Zhang sp.DOV.。此外,文中还列出了节丛孢属18个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12.
张克勤  周薇 《真菌学报》1994,13(2):99-106
本文报道了分离自我国部分省区的捕食根结线虫、蘑菇堆肥线虫、小杆线虫和秀丽隐杆线虫的节丛孢属菌18个种,其中2个新种,7个我国新记录种。新种中贵洲节从孢Arthrobotrys guizhouensisK.Q.Zhang sp.nov。和秀丽节丛孢A.venustaK.Q.Zhang sp.nov。此外,文中还列出了节丝孢属18个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据捕食线虫真菌的捕食特性以及松材线虫的生长习性,对松材线虫进行了定时,定量的测定试验,试图通过培养后线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来摸索定量测定捕食率的方法.在漏斗法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改进,成功地摸索出3种方法捕食率测定的新方法.各方法各具优缺点,滤膜镜检法和双层镜检法的数据更精确,条切镜检法和漏斗法所测数值较粗略.因此,可依据实验的侧重点以及实验所需的精密程度,而采用最适宜的方法进行捕食率测定实验.  相似文献   

14.
对来自不同地方的7个弯孢节丛孢(ArthrobotrysmusiformisDrechsler)和9个厚皮单顶孢(Monacrosporiumeudermatum(Drechsler)Subram)标准菌株用4个随机引物(OPW-18、OPW-16、OPM-1、OPK-19)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扩增谱带聚类分析结果不能将弯孢节丛孢和厚皮单顶孢的菌株分开,具有附属丝的菌株没有被聚在一起,菌株间地理起源上的亲缘关系也没有体现,证明RAPD分析不能作为节丛孢属和单顶孢属的属间鉴别分析,附属丝地捕食线虫真菌不具分类学意义,不能以之作为成立小掘氏霉属的证据,系统聚类关系与地理来源基质也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李文鹏  张克勤 《菌物系统》2002,21(4):552-558
本文对16个食线虫真菌(节丛孢属,隔指孢属和单顶孢属)菌株和3个其他相关丝孢菌(顶辐孢属和单端孢属)菌株的28S rDNA片段进行了扩增,并用限制性内切酶Sau3 A,I,Msp I,RsaIand HaeⅢ对PCR产物进行了消化,采用UPGMA法对PCR产物的限制性图谱特征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捕食性真菌的聚类群与捕食器官类型相对应,顶辐孢属和单端孢属与捕食性真菌的遗传距离较远。该结果与rDNA的ITS区间,5.8S和18S的序列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6.
一株北里孢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对松材线虫的致病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筛选、鉴定出对松材线虫杀灭活性较高的放线菌菌株,并确定生防菌株的毒力因子。【方法】采用平板活性测试及代谢杀虫活性检测方法进行筛选,采用形态学及16S rDNA序列分析等进行鉴定。对发酵液中的活性物质稳定性分析后,利用醇沉、萃取、层析、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等方法分离纯化出杀虫毒力因子。【结果】从河南南阳宝天曼的腐木及枯枝落叶样品中共分离获得了79株放线菌,从中筛选出对松材线虫有灭活作用的放线菌6株,其中分离株C620菌株对松材线虫的灭活性最高:该菌株的发酵液处理松材线虫48、60 h后线虫的死亡率分别达到60.0%、81.5%。结合该菌株的形态学、生理学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等结果将其归为北里孢菌属中的一个种,菌株编号Kitasatospora sp.strain C620。该菌株的发酵液中杀线虫活性物质的热稳定性、光稳定性及耐储藏性均较强,在中性偏碱性环境较稳定;经pH纸电泳层析初步确定该物质属于碱性水溶性物质。对菌株C620发酵液分离纯化,得到活性化合物为1-苯基-3-(2-吡啶)-5-吡唑啉酮。【结论】获得一株松材线虫高效生防菌Kitasatospora sp.strain C620,其活性物质为1-苯基-3-(2-吡啶)-5-吡唑啉酮。  相似文献   

17.
李烁烁  王达  房美玲  张颖 《菌物学报》2022,41(4):529-545
捕食线虫真菌少孢节丛孢Arthrobotrys oligospora是子囊菌中的一个食肉性丝状真菌,其菌丝体可变态为各种结构精巧的捕食器官用于捕食线虫,在生物防治和进化上极具研究潜力.线粒体基因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COX1)在真菌物种鉴定中的效果饱受争议.本研究对A.oligospora的不同单孢培养的菌株进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拟松材线虫是否分泌纤维素酶以及纤维素酶与其致病力的关系。【方法】对拟松材线虫的不同致病性种群以及松材线虫的虫体蛋白提取液、分泌液的纤维素酶活性进行定量测定,比较群体间纤维素同工酶谱型差异。【结果】拟松材线虫也含有纤维素酶,并向体外分泌;且不同致病性种群的纤维素酶活性与其致病性有一定相关性,致病性越强纤维素酶活性越强。【结论】纤维素酶活性大小是导致拟松材线虫不同种群间致病性差异的重要原因,这对于全面认识松树线虫萎蔫病的致病机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分离自我国部分省区的捕食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蘑菇堆肥线虫(Aphelenchoides composticla)、小杆线虫(Rhabditis sp.)和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elegans)的节丛孢属菌18个种,其中2个新种,7个我国新记录种。新种是贵州节丛孢Arthrobotrys guizhouensis K. Q. Zhang sp. Nov.和秀丽节丛孢 A. venusta K. Q. Zhangsp.Nov.。此外,文中还列出了节丛孢属18个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20.
寡孢节丛孢菌对羊捻转血矛线虫幼虫捕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5株寡孢菌在体外对羊捻转血矛线虫第3期幼虫的捕食效果。结果表明:5株寡孢节丛孢菌对捻转血矛线虫幼虫的捕获率分别为88.65%、79.00%、74.72%、87.09%、80.91%,具有较高的捕杀线虫效果。寡孢节丛孢菌对捻转血矛线虫的作用方式主要是通过在线虫周围形成捕食菌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