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白裤瑶体质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本文对953名(男605人,女348人)生活在贵州和广西接境地带的白裤瑶民族进行了活体调查(观察28个项目,测量63个项目)。调查对象年龄为22—55岁,三代均系白裤瑶。分析结果表明:白裤瑶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具有典型现代黄种人的容貌特征。多为圆头型,以超狭面型多见,属中鼻型,矮型身材。白裤瑶与南方16个少数民族群体10项头面部体部测量数据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白裤瑶人群的体质特征与贵州毛南族、湖南侗族、云南苗族最为接近,与广西苗族、彝族、侗族、瑶族次之,与贵州苗族、水族以及湖南土家族、瑶族等民族较远。 相似文献
2.
植物染料有绿色环保、安全性高等优势,但其资源量少、成本高、色牢度低等缺点限制了植物染料在工业化的应用。云南鹤庆白依人有植物染色的传统习俗,当地有丰富的染料植物资源和传统染色工艺。为调查、记录和研究白依人植物染色和相关传统知识,拓展植物染料资源并促进植物染料的开发利用,该研究对大理州鹤庆县六合彝族乡白依人植物染色及相关传统知识进行了民族植物学调研。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对大理州鹤庆县六合彝族乡4个村落的288位信息报告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对当地植物染料进行实地调研,以参与式观察法记录传统植物染色技艺,通过定量分析法对传统植物染色知识(f值、CIIs值、ICF值)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鹤庆白依人使用11种植物染料,分属10科11属。(2)不同地区、年龄、性别的白依人对传统植物染色知识的认知有差异。(3)水红木和密蒙花的使用频率和文化重要性指数较高,并且白依人对蓝染的植物染料认知高度一致。(4)白依人常用植物染料给本民族服饰火草衣染色。该文揭示了鹤庆白依人有较完整的传统植物染色知识体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流失。该研究结果为植物染料资源的开发和传统植物染色工艺的研究提供科学线索,促进少数民族植物染料的产业化应用,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瑶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红瑶是其中一个分支,因妇女服饰上的花纹图案以大红色为主而得名,其生活习俗饱含民族特色,对植物尤其是药用植物的利用方式,与其他民族不同。该研究采用经典的民族植物学理论和方法,访问调查了广西龙胜红瑶传统药用植物种类,根据植物拉丁名、中文名、当地名、用途、用法及药用部位,对其进行民族植物学编目,并与《中国药典》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共记录到药用植物95种,隶属于57科83属,其中蔷薇科、百合科种类最多,分别含有7种,显示龙胜红瑶传统药用植物资源的多样性;全株入药的植物种类41种,占总数的43.16%;根入药的种类为23种,占总数的24.21%;叶入药的种类为13种,占总数的13.68%。药用植物的药用部位以全株、根及叶为主;治疗风湿类疾病的药物比重最大,为23.47%,推测与其生活的环境有关;与《中国药典》比较,发现71种植物未被其收录,另有17种虽被收录但主治功效不同,有7种被收录且主治功效大致相同,为新型中药的研发提供了借鉴。同时,还探讨了龙胜红瑶传统药用植物的药用价值、资源现状及文化传承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瑶族民间药浴历史悠久,是重要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手段,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华瑶族自治县药浴植物丰富,药浴配伍独具当地特色。该文采用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对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瑶族传统利用的药浴植物进行了调查,共收集整理了152种药浴植物,隶属于70科125属,记录了其瑶名、学名、入药部位以及功能主治等,并调查记录了部分常用药浴与产后药浴植物配伍。结果表明:(1)江华瑶族药浴植物中草本植物占明显优势,且多为全草入药,主要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炎、跌打损伤、妇科病以及皮肤病等,常用的药浴植物多为祛风除湿的“风药”。(2)通过实地调查和访问调查发现,珍贵药浴植物种群规模因过度采挖和生境破坏而减小。(3)对比了广西、云南、湖南等地瑶族药浴植物的异同,探讨其背后的相关性和原因。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瑶族药浴面临诸多方面的威胁,其内部科学性仍有待探究,需进一步加强综合研究与合作,为其保护、传承和发扬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油瓜Hodgsonia macrocarpa,葫芦科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自20世纪初其食用价值被发现以来,各国科学家对其油脂组成、栽培利用进行了广泛研究。而油瓜的民族植物学系统研究则鲜为报道。本文运用关键人物访谈、小组讨论等民族植物学方法对油瓜的传统知识进行深入调查。本研究对西双版纳地区23个村寨的8个民族进行多次野外调查,记录民间传统利用数据,采集凭证标本。调查结果显示,油瓜的民族民间名多样;烤熟后的种仁被各民族所喜食;油瓜的根、茎、叶、果皮、种仁均可入药,主要用于肠道类疾病与皮肤类疾病的治疗。当地名称的多样性反映了各民族认识油瓜角度的差异,各民族间在油瓜食用知识方面较为一致,在药用知识上具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采用民族植物学和人类生态学的方法,初步研究了云南高黎贡山北部独龙江流域内独龙族的农业生态系统和采集利用植物的传统知识。处于近乎封闭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独龙族与植物及植物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独龙族的农业生态系统是典型的山地轮歇农业生态系统,系统中存在不少有价值的传统品种和地方品种,并以种植桤木(Alnus
nepalensis)来促进轮歇地的休闲管理为特色,对保护当地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独龙族人人参与野生食用植物的采集活动,它是独龙族社会中仅次于农业生产而位居第二的重要经济活动,共采集100余种野生食用植物,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能代替粮食的产淀粉类植物。独龙族采集利用100多种药用植物,云黄连(Coptis
teeta)和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等草药储量丰富,是独龙族用于同外界进行物资交换的主要物品。在其它植物资源的利用方面,独龙族也积累了丰富的传统知识,包括对纤维植物、染料植物等的认识和利用。桤木和董棕(Caryota
urens)两个树种是体现独龙族传统植物学和生态学知识的代表种类。独龙族对植物的传统知识,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8.
莲的民族植物学—经济与植物文化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民族植物学的角度考察汉语中关于莲(NelumbonuciferaGaertn.)的语汇,介绍莲的民间应用。并着重从俗文化、佛教文化和儒文化三方面分析莲的文化价值。莲的植物文化应与上古植物崇拜有关,佛教首先赋予莲以清静纯洁的象征意义,随着佛教的传播和汉化而被儒家吸收,并影响到俗文化。莲的植物文化价值取向的变迁与中国文化源流的大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蚊虫传播疟疾、登革热等多种烈性疾病,严重威胁到人畜健康。特别是生活在西双版纳地区的人们,蚊虫骚扰是长期需要面对的问题。该研究运用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对西双版纳哈尼族驱蚊植物及知识进行调查,共走访了12个哈尼族村寨,访谈91位信息报告人,调查得到24种驱蚊植物,分别属于15科19属。主要利用的部位是植物的叶;燃烧植物烟熏、悬挂放置、楼下铺撒和捣碎涂抹是最为常用的驱蚊方式。通过打分排序法评价出蒿属植物、烟草、山鸡椒等共5种具有较高研究开发价值的驱蚊植物,小黄皮、柠檬草、黄樟、大蒜、土荆芥等8种具有较高潜在研究价值的驱蚊植物。通过文献交叉验证,发现其中勐腊毛麝香、糯米香、臭牡丹等11种驱蚊植物为该调查首次提到,结合已报道化学成分和单体化合物驱蚊活性研究情况发现,除高杆珍珠茅和大葱外,其余9种都含有驱避作用的化学成分。这说明民间蕴藏着丰富的传统驱蚊知识,并验证了民间驱蚊知识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同时,通过对哈尼族民间驱蚊知识专题的调查研究,对传统驱蚊知识保护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用民族植物学观点分析黎族与植物资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民族植物学观点,探讨黎族人在适应环境、生产方式、传统民居、生活用具、民间工艺、民族医药、布料制作、宗教信仰和自然崇拜等方面与当地植物资源的关系,分析了黎族人民对植物资源的认识、利用和保护方式。分析认为,黎族人一直居住在热带森林地区,植物资源在他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在利用植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黎族人的许多传统知识和经验对当今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运用民族植物学方法,以广西西部的1市1区10县为研究区域,对桂西壮族饮食文化中利用野生食用植物的传统知识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显示:桂西壮族饮食文化中常用的野生食用植物有46科102种,其中菊科(Asteraceae)种类最多(13种),其次为苋科(Amaranthaceae)、伞形科(Umbelliferae)、蔷薇科(Rosaceae)和豆科(Leguminosae)(各6种).食用部位常为嫩枝叶、果实、全株、花、根和茎等,其中,食用部位为嫩枝叶的种类最多(48种),食用部位为根和茎的种类最少(8种),食用部位为果实、全株和花的种类分别有18、17和11种.食用方法有炒、煮汤、生食、凉拌、水煮、茶饮、上汤和配菜等,常见的食用方法为炒和煮汤.采摘时间主要为春季和夏季,部分种类可全年采食.不同区域的壮族民众对野生食用植物的选择具有随机性,主要依据方便、易得、适用、无污染等标准进行选择,且生活在不同区域、不同环境的壮族民众对野生食用植物的选择具有较明显差异.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桂西壮族民众拥有丰富的利用野生食用植物的传统知识,具有食用植物种类丰富、食用部位多样、食用方法多样等特点,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此外,根据研究结果,对桂西壮族特色饮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进行了探讨,并对当地野生食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民族植物学以人类传统植物学知识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知识或经验是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不断产生和积累的,而且绝大多数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检验. 近年来,对各地蔬菜,尤其是野生蔬菜的民族植物学调查研究日渐兴起,不仅从集市调查着手进行野生蔬菜的调查编目和社会经济价值的研究,而且逐步深入到蔬菜在食物结构中的地位、对当地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及人工驯化培育等方面[1-7]. 相似文献
14.
药用植物数据库的建立与相关数据挖掘,对民族药物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对广西靖西端午节药市及周边地区实地调查时获得的药用植物标本和照片进行形态学特征、药用价值、民族传统利用方式等信息的整理,由此设计和建立开放的民族药用植物数据库系统。主要应用Microsoft Office Access和Java编程对数据进行管理、查询和统计,通过提取药用植物特征的不同权值来计算不同科属和类别之间的相似度。结果表明:该数据库系统能以柱状图或饼状图的形式将数据之间的关系直观地展示出来,从而反映出各种植物特征和各种功能属性之间的联系。同时该数据库系统还可以用于数据的管理、检索和查询相关民族药用植物的背景资料、药用价值等信息,并能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有利于挖掘数据和发现新线索。 相似文献
15.
Ethnobotanical review of wild edible plants in Spain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JAVIER TARDÍO MANUEL PARDO-DE-SANTAYANA RAMÓN MORALES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2006,152(1):27-71
This paper compiles and evaluates the ethnobotanical data currently available on wild plants traditionally used for human consumption in Spain. Forty-six ethnobotanical and ethnographical sources from Spain were reviewed, together with some original unpublished field data from several Spanish provinces. A total of 419 plant species belonging to 67 families was recorded. A list of species, plant parts used, localization and method of consumption, and harvesting time is presented. Of the seven different food categories considered, green vegetables were the largest group, followed by plants used to prepare beverages, wild fruits, and plants used for seasoning, sweets, preservatives, and other uses. Important species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reports include: Foeniculum vulgare , Rorippa nasturtium-aquaticum , Origanum vulgare , Rubus ulmifolius , Silene vulgaris , Asparagus acutifolius , and Scolymus hispanicus . We studied data on the botanical families to which the plants in the different categories belonged, overlapping between groups and distribution of uses of the different species. Many wild food plants have also been used for medicinal purposes and some are considered to be poisonous. This review highlights the rich traditional knowledge on edible plants that has remained in rural Spain. Until recently, many wild plants were used as dietary supplements. However, most of this knowledge survives only in the memory of the elderly, and will probably disappear in a few decades. © 2006 The 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 2006, 152 , 27–71.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端午药市"流传至今,体现了民族医药的独具特色及其深远影响。为了解瑶族端午药市交易现状和发掘民族医药传统知识,采用民族植物学等方法对湖南省蓝山县端午药市进行调查,完成包括基原、地方名、药用部位、用途和用法、出现频度等内容的药用植物编目。结果表明:蓝山县端午药市药用植物种类丰富,共收集鉴定103科222属262种,药用植物种类广泛分布于各科和各属中,其中种类较多的科有五加科(11种)、茜草科(11种)、菊科(11种)、百合科(10种)、唇形科(9种)、蝶形花科(8种)、芸香科(7种)。药市药浴植物畅销且种类多样,达94种,占总数的35.9%,体现瑶族在治疗疾病上以预防保健为主的理念。经统计药市上均未被国家药典和地方标准收录的药用植物有131种,占总数的50.2%,成为发掘新药源、新用途的潜在资源。对端午药市售药者年龄的调查发现,售药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50~59岁间,占总人数的67%,40岁以下的仅占总人数的3%,可见民族药用传统知识的传承存在传承人老龄化、潜在传承人数量锐减的现象。此外,还对药市交易药用植物的种类组成和民族药用特色进行分析,探讨了端午药市对药用... 相似文献
17.
生物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植物园的形成和发展在历史长河中处处体现着人类因物质和精神需求而形成的植物文化。现代植物园在植物迁地保护上虽然做出了卓越贡献,但其植物文化的建设稍显滞后。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在此背景下,该文探讨了生物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紧密联系、共同演化的关系,回顾了早期植物园和我国古典园林中植物文化的体现; 通过对全球3 085个现代植物园主要功能的分析,发现开展了民族植物学研究的植物园占比7.36%,开展了保护生物学研究的植物园占比11.18%,制定了植物保护计划的占比17.18%,从而揭示了现代植物园保护功能的提升和文化功能的弱化。基于当前植物园植物多样性有效保护中对植物文化建设的需求,该文进一步分析了我国植物园植物文化建设的不足,主要包括:(1)植物物种多样性信息中植物文化信息数据不足;(2)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传统知识惠益分享的考虑欠缺;(3)缺少以文化展现植物多样性的主题园。在此基础上,该文聚焦国家植物园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目标,从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惠益共享、公众参与3个层面对国家植物园体系中的植物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议,以期为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生态文明特色的国家植物园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