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卵壳的超微结构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佘德伟 《动物学报》1995,41(3):243-255
本文运用扫描电镜研究了美洲鸵鸟,鹂鹋,非洲鸵鸟,普通家鸡,环颈雉,绿头鸭,王企鹅等七种现生鸟蛋壳和更新世安氏鸵鸟蛋壳以及六种白垩纪恐龙蛋壳(长形长形蛋Elongatoolithuselongatus,安氏长形蛋Elongatoolithusandrewsi,瑶屯巨形蛋Macroolithusyaotunensis粗皮巨形蛋Macroolithusrugustus,将军顶圆形蛋Spheroolith  相似文献   

2.
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卵壳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卢汰春  温江 《动物学研究》1992,13(3):223-226
本文报道了锦鸡属——白腹锦鸡和红腹锦鸡卵壳的气孔、外壳膜、锥体层、木栅层的超微结构。并对两者的卵壳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哈曼马鸡卵壳的超微结构和元素成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中国特有鸟类哈曼马鸡(Crossoptilon harmani)卵壳的超微结构,采用电感偶合等离子体光谱仪测定了卵壳中的化学元素的含量。首次报道哈曼马鸡卵壳结构与元素成分。哈曼马鸡卵壳表面晶体层、栅栏锥体层和卵壳膜层的厚度分别为9.3、307.1和64.6μm,分别占卵壳总矿厚度的2.4%、80.6%和17%。在栅栏层有很多蜂窝小孔,测量了其直径。卵壳表面的蛋孔形状有圆形、椭  相似文献   

4.
波斑鸨与大鸨卵壳的超微结构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扫描电镜对波斑鸨(Otis undulata macqueenii)和大鸨(Otis tarda tarda)卵壳的壳膜层、锥体层、海绵层和表层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作为同属鸟类,它们的外壳表面具有相似性,即均具有突起及大小不等的气孔,壳膜纤维交错成网状、海绵层分布有较多蜂窝小孔等。但作为不同的种,二者又具有显著差异,这种结构上的差异与种的特异性、成鸟的本重、卵的大小及生存环境密  相似文献   

5.
四种鹭卵壳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富民等,1996;张琳等,1997),其中鸡形目Galliformes种类最多,约占60%。浙江鹭类有过研究(朱曦等,1988;1994a;1994b;1996),卵壳结构未见报道。本文对鹭科4属4种鹭卵的卵壳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和比较,供鹭类分类和演化以及亲缘关系研究提供参考。1 材料和方法池鹭...  相似文献   

6.
八种鸡形目鸟类卵壳及壳膜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8种鸡中,高原山鹑卵壳仅由乳突层和栅栏层构成,缺少护膜层,表面无裂纹,外气孔开放。其它种类由乳突层、栅栏层和护膜层构成,表面有裂纹、外气孔有覆盖。栅栏层都有与飞翔相适应的气泡,飞翔能力强,速度快的种类产卵壳气泡密度高的卵。  相似文献   

7.
三种海鸟卵壳的超微结构和无机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扫描电镜和TN-5500能谱仪对三种海鸟卵壳的超微结构和基本无机元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基本结构相似,但表层突起和裂纹,乳锥和锥本形态,以及气孔在单位面积内的数量,壳膜与卵壳的锚连方式,壳膜元素组成等都存在着不同,这既反映其遗传,繁殖生理功能上的差异,也显示了不同种鸟卵壳之间的相似和相异性,因而对研究严分类和地理分布具有一定差异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产雉类—褐马鸡,藏马鸡和蓝马鸡卵壳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甘雅玲  卢汰春 《动物学报》1992,38(2):124-127
迄今为止,在国内有关野生鸟类卵壳的超微结构报道尚少。我们对中国特产鸡类——三种马鸡卵壳的表皮、气孔、木栅层、锥体层、乳头结、壳膜和基帽进行了扫描巨镜观察,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讨论。认为三种马鸡不同结构的形态,对研究它们的亲缘关系提供了新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藏马鸡卵壳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琳  胡灏 《四川动物》1997,16(3):127-129
利用扫描电镜对我国特有珍禽──藏马鸡的卵壳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电镜下显示:藏马鸡卵壳从内向外由壳膜层、锥体层、海绵层和表层等组成。壳膜层内层致密、含少量纤维,外层为纵横交错成网状的纤维结构,锥体层由许多乳头状突起密集排列组成,海绵层为似沉积岩层的层状结构,表层在卵壳最外面,上由具保护性的透明蛋白质薄膜覆盖。与同属的褐马鸡的卵壳进行比较,其超微结构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鸟类新种弄岗穗鹛卵壳的特征,利用扫描电镜对其卵壳进行了观察,并利用火焰原子吸收法和分光光度法对卵壳的部分元素成分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弄岗穗鹛的卵壳厚约为(81.50±3.04)μm(n=30),从外向内依次分为4层:表面晶体层、栅栏层、锥体层和壳膜层。其中表面晶体层较为粗糙,有开放气孔分布;栅栏层结构紧密,是卵壳的主要构成部分,并遍布蜂窝状小孔;锥体层由锥体基层和乳锥层组成;壳膜层由多层直径约为(1.28±0.50)μm(n=30)蛋白质纤维组成。Ca是弄岗穗鹛卵壳的主要构成元素,含量达507.26mg/g,而Fe、Sr、Mn和Al为微量元素。弄岗穗鹛卵壳的特殊结构及元素组成可能是其对石灰岩生境及不擅长飞行的适应。  相似文献   

11.
人工饲养丹顶鹤繁殖季节行为的时间分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对哈尔滨动物园两组人工饲养的丹顶鹤繁殖季节的行为时间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饲养丹顶鹤繁殖期行为的时间分配与野生丹顶鹤不同,按频率依次为:游走39.8%、休息21.9%、取食21.0%、理羽14.5%、繁殖2.8%;其繁殖期行为呈明显的日节律性,游走行为在中午呈现高峰,而其它行为则主要出现在上午和下午;在不同的繁殖阶段,行为时间分配总体上无明显差异。但中期的繁殖行为仍明显高于前、后期;两性间行为的时间分配差异未达显著性水平;天气阴晴状况是影响繁殖期各种行为时间分配的重要因素。通过与野生丹顶鹤进行初步比较分析,发现人工饲养鹤在行为时间分配及节律方面与野生鹤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散养与野生丹顶鹤孵卵期行为比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07年4月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散养和野生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的孵卵期行为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表明,散养丹顶鹤与野生丹顶鹤的孵卵期行为模式基本相同.在总体行为发生频次上,散养丹顶鹤的繁殖行为明显高于野生丹顶鹤,游走行为则低于野生丹顶鹤.行为日节律的比较表明,一天中散养丹顶鹤的繁殖行为波动小于野生丹顶鹤.由于人为干扰,散养丹顶鹤的繁殖行为显著高于野生丹顶鹤的繁殖行为(P<0.05).在个体间差异比较中,散养丹顶鹤与野生丹顶鹤在觅食表达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散养丹顶鹤的警戒行为表达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3.
半散放丹顶鹤越冬日活动行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05年1月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和扎龙自然保护区观察半散放丹顶鹤(Grus japonensis)越冬行为,发现在迁徙丹顶鹤的越冬地盐城保护区,雌雄成体丹顶鹤多数日间行为(包括觅食、运动和修饰行为)无明显差异,而其行为与亚成体丹顶鹤存在一定差异。与盐城自然保护区相比,扎龙自然保护区的雄性、雌性及亚成体丹顶鹤日间的觅食、运动、修饰、静栖等行为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它们分别采用了相同或不同的行为对策来适应低温环境。  相似文献   

14.
向海湿地丹顶鹤迁徙动态及其栖息地保护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1997~2003年间吉林省通榆县向海湿地春季丹顶鹤数量和分布数据,分析了丹顶鹤的迁徙动态及其与栖息地生态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97~2003年间,每年春季丹顶鹤的种群数量分别为32、25、64、92、72、59和14只;丹顶鹤迁达向海的最早年份为2002年(3月12日),最晚年份为2001年(3月28日),大多年份于3月中旬到达向海;其产卵时间最早的年份为2000年(4月1日),最晚年份为2003年(5月10日),大多年份于4月上旬开始产卵;在分布上,以2000年丹顶鹤分布点最多(15个),1998年和2003年分布点较少(2个).表明丹顶鹤的迁徙动态随湿地水文条件的改变而变化.据此提出了利用洪水资源保护和恢复丹顶鹤等珍稀水禽栖息地的技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丹顶鹤栖息地选择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丹顶鹤(Grus japonensis)是我国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本研究通过搜集和整理2000至2017年丹顶鹤栖息地选择和生境适宜性相关文献,分析了丹顶鹤在繁殖期、迁徙期、越冬期的栖息地选择,发现丹顶鹤在这三个时期的最偏好生境均为芦苇沼泽或芦苇滩,回避人为干扰较为严重的居民点、道路、盐田等生境。通过梳理丹顶鹤繁殖地、中途停歇地、越冬地的栖息地变化及其原因,发现丹顶鹤栖息地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以人为因素为主。本研究希望为科学评价栖息地变化对丹顶鹤野生种群的影响、针对性地开展栖息地保护管理工作、促进丹顶鹤野生种群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扎龙自然保护区雌性丹顶鹤血液生化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1月至2005年9月,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扎龙自然保护区10只雌性成体丹顶鹤在越冬期、繁殖期和迁徙期的20项血液生化指标(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血糖、尿素氮、肌酐、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肌酸肌酶、羟丁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钙离子、无机磷和镁离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总蛋白、球蛋白和血糖外,研究区雌性丹顶鹤血液中的其他指标均在不同时期之间表现出显著(P<0.05)或极显著差异(P<0.01).说明总蛋白、球蛋白和血糖可作为雌性丹顶鹤血液生化指标的可靠参考值,其他17项血液生化指标的年变化动态体现出雌性丹顶鹤在不同生理时期的生理特征和生态适应性.如果以这17项血液生化指标作为雌性丹顶鹤血液生化指标的参考值,就必须考虑不同生理时期对其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提出“中国的丹顶鹤是否是一活着的灭绝物种(活死者) ?”这一重大科学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建立有关丹顶鹤种群演化与人类活动、栖息地斑块平均面积和斑块数关系的动力学模式,其次必须对丹顶鹤种群的大小进行动力学预测。前者涉及到所谓的“相互作用的标度理论”,后者则属于“物种多样性动力学预测”这一崭新的研究领域。首次应用标度理论,阐述了单个物种环境容量(K)与斑块数(P)的标度性质,并用实测的小三江平原的丹顶鹤资料进行了验证发现,K∝P0 .7。同时,在对logistic模式改进的基础上,引进人类活动累积效应及其作用的时间因素,首次提出了人类活动影响下具有Allee效应的非自治种群演化模式。并以丹顶鹤为例,模拟了其种群演化特征,预测了其灭绝时间。模拟结果发现:对于我国的珍稀物种丹顶鹤,其繁殖率的相对高低对物种灭绝的影响并不显著,但Allee效应对其物种灭绝的影响却是明显的,Allee效应越弱,物种灭绝时间越长。如果小三江平原湿地的生境质量得不到有效的恢复和提高,该区丹顶鹤将有可能会在330~4 2 8a后走向灭绝,即丹顶鹤的灭绝对现有栖息地毁坏的响应具有330~4 2 8a的时间滞后性。因此,认为丹顶鹤是一种典型的“活着的灭绝物种”,这一点必须引起政府、科学家和公众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Autumn migration routes of red-crowned cranes, Grus japonensis, from two continental east Asian sites were documented in detail by satellite tracking. Two routes were identified: a 2200km western route from Russias Khingansky Nature Reserve to coastal Jiangsu Province, China; and a 900km eastern route from Lake Khanka (Russia) to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the Demilitarized Zone. The most important rest-sites were identified as Panjin Marsh (China), coastal mudflats south-east of Tangshan City (China), the Yellow River mouth (China), Tumen River mouth (North Korea/China/Russia), Kumya (North Korea) and Cholwon (Korean DMZ). Movements within the wintering range were also recorded, including complex commuting between sites by individual cranes and patterns of daily movements within sites. These data should prove useful for conservation of the flyway.  相似文献   

19.
通过比较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冬季笼养丹顶鹤Grus japonensis与白枕鹤Grus vipio的适合度,以期为拟定不同的保护对策提供参考。本文以保护区冬季1月(4周)单笼饲养的丹顶鹤(5♀、7♂)和白枕鹤(3♀、5♂)为研究对象,对其体质量变化、摄食量和摄食比例、摄入能量需求及能量收支进行种间比较。结果发现,丹顶鹤的体质量下降(9.35%)显著而白枕鹤体质量下降(3.02%)不显著。丹顶鹤和白枕鹤的摄食比例(鲫鱼/玉米)分别为12.70/1和0.93/1。丹顶鹤摄入能量和排出水热能散失实测值均极显著高于白枕鹤(P0.001)。丹顶鹤与白枕鹤单位体质量(/kg)能量收支比较,摄入能量种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丹顶鹤的排出水热能散失极显著高于白枕鹤(P0.01)。另外,低温和短光照的胁迫使可摄食鲫鱼和玉米的时间分别在5.5 h和9.5 h以内。结果表明,冬季相同生境中丹顶鹤和白枕鹤的摄入能量需求水平相同,但其能量收支因摄食偏好而出现显著变化。总之,从食性偏好、食物可获得性和能量收支来看,保护区冬季笼养白枕鹤的适合度应该高于丹顶鹤。  相似文献   

20.
For skeletal mineralization, the avian embryo mobilizes calcium from its calcitic eggshell. This occurs through dissolution of specific interior regions of the shell in a process that also weakens the shell to allow hatching. Here, we have examined eggshell ultrastructure during dissolution occurring between laying of a fertilized egg (with incubation) and hatching of the chick (Gallus gallus). We have focused on changes in shell mammillae where the majority of dissolution takes place.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we describe differences in matrix–mineral structure and relationships not observed in unfertilized eggs (unresorbed eggshell). We document changes in the calcium reserve body – an essential sub-compartment of mammillae – consistent with it being an early, primary source of calcium essential for embryonic skeletal growth. Dissolution events occurring in the calcium reserve sac and in the base plate of the calcium reserve body, and similar changes in surrounding bulk mammillae structure, all correlate with advancing skeletal embryonic calcification. The changes in mammillae sub-structures can generally be characterized as mineral dissolutions revealing fine surface topographies on remaining mineral surfaces and the exposure of an extensive, intracrystalline (occluded) organic matrix network. We propose that this mineral-occluded network regulates how shell mineral is dissolved by providing dissolution channels facilitating calcium release for the embryonic skelet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