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能产生与宿主相同或相似的活性物质,民族药马利筋生物活性广泛。为获得马利筋活性内生真菌资源,该研究基于“民族药-内生真菌-活性成分”的思路,考察了168株马利筋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并分别采用SRB法、Griess法、PNPG法和DPPH法对内生真菌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抗肿瘤、抗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测定,对活性菌株进行ITS菌种鉴定。结果表明:(1)所筛选的168株内生真菌中有22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生物活性。其中,9株内生真菌具有显著抗肿瘤活性,其IC50值在0.1~40μg·mL-1之间;菌株MJF-53在2.5μg·mL-1时对LPS诱导的Raw264.7释放的NO和IL-1β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7株内生真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IC50值在1.0~4.0 mg·mL-1之间,其中MYF-16和MYF-55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接近阿卡波糖;19株内生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其中菌株MYF...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茯苓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系及培养方式对其主要酶系的影响,该研究通过对野生茯苓菌株进行培养特性的显微观察,利用3对引物PCR扩增进行系统发育学的鉴定,经定性培养筛选出优势菌株YX1,采用酶标仪测定不同条件下茯苓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木质素降解酶的活力大小。结果表明:(1)茯苓有菌丝体、子实体和菌核3种形态特征。(2)PCR分别获得rDNA-ITS序列1 652 bp、核糖体大亚基序列660 bp和翻译延伸因子序列545 bp,提交至NCBI,登录号分别为ON129554、ON129553和ON155840。(3)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在有松木屑和无松木屑条件下,外切β-葡聚糖酶(CBH)、内切β-葡聚糖酶(EG)、β-葡萄糖苷酶(BGL)最高分泌量分别为16~17 U·mL-1、32~35 U·mL-1、36~37 U·mL-1;木聚糖酶、甘露聚糖酶和α-葡萄糖苷酶最高分泌量分别为28~38 U·mL-1、280~342 U·mL-1、9~11 U·mL-1...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分离得到具有高产中性蛋白酶能力的菌株,同时研究菌株的发酵条件,在牛粪、猪粪堆肥时期采集样品,在以干酪素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筛选分离得到19株产蛋白酶菌株。选取其中1株产酶效果最好的菌株PC2,其水解圈D/d值为4.25,酶活为10.74 U·mL-1。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以及16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认定其为枯草芽孢杆菌,革兰氏阳性菌。进一步对其进行摇瓶和中试放大条件优化,LB培养基37 ℃活化24 h,干酪素发酵培养基30 ℃发酵48 h,转速为180 r·min-1。中试放大具体参数:50 L种子罐180~240 r·min-1,通气量20~30 L·min-1。500 L发酵罐:添加1%小麦蛋白粉,100~180 r·min-1,通气量10~25 L·min-1。发酵结束活菌含量44.58亿·mL-1,酶活29.48 U·mL-1,是初始值的2.745倍。研究结果可为探究含中性蛋白酶菌株的微生物菌剂奠定理论基础,并指导工业化菌剂的生产。  相似文献   

4.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绿肥作物,除增加土壤肥力外,对后茬作物也有一定的化感作用。本文研究了不同浓度油菜浸提液(0.025、0.05和0.1 g·mL-1)对3种作物(燕麦、玉米和向日葵)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油菜浸提液对3种作物种子发芽率的影响不显著,但对燕麦有“低促高抑”的趋势,对向日葵有抑制的趋势。油菜浸提液高浓度处理对燕麦幼苗根和茎长、玉米幼苗茎长以及向日葵幼苗根长起抑制作用,低浓度处理对玉米幼苗根茎长起促进作用。燕麦和向日葵幼苗在浸提液浓度为0.05 g·mL-1时蛋白质含量最大,玉米在0.025 g·mL-1时蛋白质含量最大,显著高于对照。3个浓度下,向日葵脯氨酸含量均显著降低,玉米脯氨酸含量在浓度为0.05 g·mL-1时显著高于对照。玉米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浸提液浓度为0.05 g·mL-1时最大,向日葵POD活性在浓度为0.025 g·mL-1时最大,与对照有显著差异,其余浓度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油菜浸提液浓度为0.025 g·mL-1时显著降低了燕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3种作物幼苗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加入油菜浸提液后,向日葵幼苗丙二醛(MDA)含量在浓度为0.1 g·mL-1时显著增加,玉米幼苗MDA含量在不同浓度处理下均显著低于对照。综合分析,油菜浸提液对向日葵的化感抑制作用最强,其次为玉米、燕麦。  相似文献   

5.
贾凯  刘俊  耿晓桐  张耀洲  肖颖 《广西植物》2023,43(1):183-189
为确定细叶十大功劳(Mahonia fortunei)叶中总生物碱大孔树脂分离纯化的最佳工艺条件及抗氧化活性,该研究通过比较6种大孔吸附树脂对总生物碱的静态吸附和解吸附效果,优选出最佳树脂并考察其动态纯化总生物碱的工艺条件,并采用DPPH法对纯化前后的总生物碱抗氧化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AB-8型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效果最好,其最佳工艺条件为上样浓度50 mg·mL-1(生药浓度)、上样量26 BV、上样液流速2 BV·h-1;吸附完成后,以3 BV水洗后再以4 BV 50%乙醇洗脱,在此条件下得到的总生物碱含量由13.33%提高到56.64%。(2)各样品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为对照品Vc(IC50=10.39μg·mL-1)>总生物碱纯化品(IC50=39.08μg·mL-1)>总生物碱粗品(IC50=55.28μg·mL-1)。综上表明,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可有效富集细叶十大功劳叶中总...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以29株核桃内生真菌为研究对象,采用总还原力(FRAP法)及DPPH·清除试验评价其代谢产物的抗氧化能力,从中筛选出高活性菌株,并对该菌株发酵液进行浓缩萃取,研究各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供试29株菌的代谢产物都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中菌株LTS-6-6(Pyrenochaeta)为高活性菌株。该菌株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物(EAE)显示了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对DPPH·的EC_(50)为7μg/mL,总还原力为527.59±10.66 mg V_C/g,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分别达到641.14±7.50 mg没食子酸/g、100.30±8.44 mg芦丁/g。该结果表明,核桃内生真菌代谢产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是寻找天然抗氧化活性物质的良好资源。  相似文献   

7.
该文对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根系内生菌的种类和固氮活性进行了首次报道。试验以田间栽培的文冠果一、二年生植株为材料, 以Ashby和YMA为培养基, 对根系内生菌进行了分离, 通过对菌落形态的观察, 划线挑取单菌落培养, 并对7个代表性的单菌落进行扩大培养, 提取其DNA, 采用细菌16S rDNA通用引物序列进行PCR扩增, 胶回收、测序后, 进行Blast比对分析。试验结果表明: YMA培养基上的菌落数量和种类均明显多于Ashby培养基上的菌落。田间一年生文冠果与田间二年生文冠果的根系内生菌情况存在差异。一年生文冠果的根系内生菌数量与种类略多于二年生文冠果。一年生文冠果根系中分离得到的主要内生菌为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和产酸克雷伯菌(Klebsiella oxytoca)等; 田间二年生文冠果根系中分离得到的主要内生菌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细菌。固氮活性测定结果表明, 在所分离的7个菌株中, 6个测到了固氮酶活性, 其中鉴定为产酸克雷伯菌的菌株固氮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菌株, 达到9.688 nmol·mg-1·h-1, 为文冠果固氮菌肥的菌种的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以薤白叶片和鳞茎为材料,测定了一年生、二年生和三年生总皂苷不同浓度下(50、100、200、400、800μg·mL-1)的还原力和抗亚油酸脂质体氧化能力,以及对DPPH(二苯代苦味酰基)、O2-、·OH的清除力,综合评价薤白总皂苷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薤白叶片和鳞茎中的总皂苷随着浓度的增加,其抗氧化能力呈逐渐增强的趋势,对DPPH、O2-和·OH的清除作用分别达77.30%、95.95%和91.96%,相同浓度下对O2-的清除能力要强于抗坏血酸,但还原能力低于抗坏血酸,在浓度为800μg·mL-172 h时,叶片和鳞茎总皂苷的抗亚油酸脂质体氧化能力均达到最大;薤白叶片的总皂苷在一定浓度下抗氧化能力要强于鳞茎。薤白叶片和鳞茎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原料来源。  相似文献   

9.
木榄内生真菌菌株ZD6及其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结果,将一株从木榄茎中分离到的内生真菌菌株ZD6鉴定为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 Thom.,该菌株在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1%麦芽糖,2%甘露醇,1%谷氨酸钠,0.5%蛋白胨,0.15%酵母膏,200g/L土豆汁,pH6.5)中28℃、160r/min振荡培养7d后的发酵液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利用柱层析及重结晶等方法从该发酵液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大黄素、环(丙氨酸-甘氨酸)、赤藓醇和甘露醇,其中的大黄素和赤藓醇为首次在桔青霉中发现,它们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25μg/mL和50μg/mL;大黄素对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生长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MIC为100μg/mL。  相似文献   

10.
番茄内生菌St24的鉴定及其对灰霉病的生防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番茄植株根茎部分离到1株有抑菌活性的植物内生放线菌菌株St24,对其分类地位以及对灰霉病菌的防治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菌株St24为酒红链霉菌.St24发酵液经石油醚萃取得到的粗提物对多种病原菌有抑制作用,其中对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菌丝生长的EC50为11.78 mg·L-1.粗提物处理灰霉菌后,菌丝量减少,菌丝体皱缩、断裂、原生质外渗,菌体细胞表面有许多瘤状畸形.处理后的灰霉病菌培养液在260 nm处比对照多出现一吸收峰,说明粗提物对病原菌的细胞膜透性有影响.经盆栽试验, St24发酵液对番茄灰霉病有保护和治疗的作用,100 mg·L-1粗提物叶面喷雾的保护作用效果最好,24 h后防效达到94.3%,120 h后为85.4%.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离、鉴定浑源黄芪内生细菌,筛选潜在促生菌,并研究绿叶挥发物对其生长的影响。【方法】以山西浑源7年生传统采收期黄芪为材料,采用平板培养法分离内生菌,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菌株鉴定;通过培养基中添加1-氨基环丙烷-1-羧酸(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ate,ACC)、色氨酸及缺氮素培养的方式进行含ACC脱氨酶、吲哚乙酸产生及固氮菌初筛;通过培养基中添加Ca_3(PO_4)_2、钾长石的方式进行解磷、解钾菌初筛;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方法进行定量;通过液体培养基中添加绿叶挥发物的方式,研究其对含ACC脱氨酶菌株的影响;利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黄芪绿叶挥发物含量。【结果】从浑源黄芪根中分离得85株代表性内生菌株,分别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13个属,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泛菌属(Pantoea)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菌株数量较高,占分离菌株总数的80.00%。筛选获得的促生菌中,具有吲哚乙酸合成能力的菌株所占比例最高(69.41%),其次为含ACC脱氨酶和具有固氮活性的菌株,分别占分离菌株的40.00%和31.76%,而解磷、解钾菌株所占比例较低(分别为14.12%、7.06%);双重促生效应菌株中,兼具吲哚乙酸合成与含ACC脱氨酶菌株所占比例最高(37.65%),其次为兼具吲哚乙酸合成和固氮活性、兼具含ACC脱氨酶和固氮活性的菌株,分别占分离菌株的28.24%和24.71%,兼具含ACC脱氨酶和解钾活性的菌株占比最低(1.18%)。2–50μmol/L正己醛和Z-3-己烯醛、5–125μmol/L正己醇具有促进部分含ACC脱氨酶内生菌株生长的作用。【结论】吲哚乙酸产生和含ACC脱氨酶的内生菌株占比高、绿叶挥发物促生菌的存在很可能是浑源黄芪内生菌群适应栖息地独特生境的产物,绿叶挥发物很可能是影响浑源黄芪内生菌群组成与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冯乐  宋福强 《生态科学》2011,30(3):315-320
实验以原始红松林中高频出现的丝状真菌(链格孢Alternarria sp.)和两种外生菌根真菌(细粉绒牛肝菌.Xerocomus Pulverulentus、大杯伞Clitocybe maxima)为供试菌株,以粉碎的新鲜红松凋落物为分解底物,发酵培养后测定底物的质量损失率,酶活性以及营养元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AX处理(Alternaria sp.和X.Pulve Rrulentus混合菌株组合)在60天内质量损失率最高,为18.33%,而混合菌AC处理(Alternaria sp.和C.maxima混合菌株组合)由于产生拮抗作用质量损失较低,为13.27%;20天时,X处理(X.Pulverulentus)产生漆酶活性较高为0.093 U·mL-1,C(C.maxima)和AX处理的酶活性的最高值分别为0.063 U·mL-1和0.047 U·mL-1,而A(Alternaria sp.)处理的纤维素酶活性为0.59 U·mL-1,AC处理为0.57 U·mL-1,AX为0.53 U·mL-1,但是AX处理在50天时再次出现高峰,为0.48 U·mL-1:AX处理底物的营养元素N含量减少幅度最为明显,减少百分率为12.21%,同时,P元素的减少幅度也最大,减少百分率25.82%。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同功能真菌类群对林木有机凋落物降解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真菌类群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以烟草BY-2悬浮细胞为材料,探讨了胞外ATP对壳聚糖引起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活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5~20μg·mL-1壳聚糖处理导致了烟草悬浮细胞细胞内ROS水平逐渐增加;壳聚糖也导致了PAL活性的增加,其活性在15μg·mL-1壳聚糖处理下达到峰值,此后有所降低。10~40μmol·L-1外源ATP处理未引起烟草悬浮细胞内ROS水平和PAL活性的显著变化。细胞外ATP水平则随壳聚糖浓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本文进一步分析了细胞外ATP对壳聚糖引起的ROS水平和PAL活性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外源施加20μmol·L-1ATP可以有效降低壳聚糖诱导的烟草悬浮细胞ROS水平上升,同时外源ATP也明显减缓了壳聚糖所诱导的PAL活性的上升。上述结果表明,细胞外ATP水平能够影响壳聚糖引起的ROS水平和PAL活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测定处于不同生长期的杜仲内生真菌DZJ03胞外多糖含量、发酵液中3种核苷含量,并对其菌株发酵液抑菌效果进行了研究,按50μg/mL的浓度测定了发酵液的石油醚、乙酸乙酯和甲醇等3种提取物对水稻恶苗病菌、棉花枯萎病菌2种植物病原菌以及烟草青枯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内生真菌DZJ03胞外多糖含量最高可达到2.0410g/L,其发酵液中所含腺苷、尿苷以及鸟苷的含量分别为1.2647 mg/g、0.8586 mg/g、1.0493 mg/g;发酵液乙酸乙酯相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率为71.92%,抗烟草青枯病菌的抑菌圈直径达到19.21 mm。  相似文献   

15.
吕俊  于存 《应用生态学报》2020,31(9):2923-2934
采用标准稀释平板法从马尾松根际土中分离溶磷细菌,利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溶磷细菌的溶磷特性;通过分析溶磷菌的溶磷能力与发酵液pH的关系,以及液相色谱-质谱 (HPLC-MS)联用对发酵液中有机酸的测定,探究其溶磷机制;通过对接种溶磷菌马尾松盆栽苗生长、生理、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测定,明确溶磷菌对马尾松生长和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 由马尾松根际土壤中共筛选到溶磷细菌16株,其中菌株WJ27溶磷效果最优,液体培养5 d时的溶磷量达411.98 mg·L-1。经过表型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菌株WJ27属于伯克霍尔德菌属;其对不同磷源的溶磷特性存在差异,溶磷能力依次为: Ca3(PO4)2(220.85 mg·L-1)>AlPO4(182.33 mg·L-1)>FePO4·2H2O(129.19 mg·L-1)>CaHPO4·2H2O (115.23 mg·L-1)。胞外有机酸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通过分泌柠檬酸、丙二酸等有机酸降低发酵液中pH,进而发挥溶磷作用;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接种菌株WJ27对马尾松幼苗生长、生理、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有积极作用。与对照相比,接种WJ27的马尾松的苗高、主根长、侧根数量、地上部(茎、枝、叶)鲜重、干重和根系鲜重、干重分别增加了14.3%、36.9%、56.1%、44.7%、60.0%、158.3%和100.0%;叶绿素b、总叶绿素、地上部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根系活力和根系可溶性蛋白分别增加了145.8%、45.2%、206.3%、59.4%、80.5%和260.0%;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地上部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分别提高了71.2%、197.5%和36.6%;根际土壤中速效氮、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和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活性分别较对照土壤显著增加18.1%、17.0%、11.9%和34.3%、45.5%、62.6%。说明接种WJ27可以改善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进而促进马尾松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水域三氯生(TCS)污染对峨眉林蛙Rana omeimontis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以峨眉林蛙蝌蚪(G22期)为试验对象,进行了96 h急性毒性实验和21 d慢性毒性实验。急性毒性实验中每隔24 h记录蝌蚪的死亡数;慢性毒性实验分别于饲养0 d、7 d、14 d、21 d测定蝌蚪的体质量、全长、头体长、尾长、吻长和眼间距。结果表明:96 h-LC50为266μg·L-1、96 h-SC为89μg·L-1,可知TCS对峨眉林蛙蝌蚪为高毒化合物,强烈影响其生长发育。慢性毒性实验暴露21 d,30μg·L-1、60μg·L-1、90μg·L-1、120μg·L-1浓度的TCS极显著抑制蝌蚪的体质量增长,60μg·L-1、90μg·L-1、120μg·L-1浓度的TCS极显著抑制蝌蚪的吻长增长。建议减少TCS污水排放,控制水体中TCS浓度。  相似文献   

17.
筛选分离降解多环芳烃(PAHs)的优势菌种对开展多环芳烃污染生态系统修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焦化厂周围受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为菌源,经过富集培养驯化和平板分离,获得11株能降解多环芳烃的菌株。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序列比对对菌株进行鉴定,筛选出3株PAHs高效降解菌,分别命名为DJ-3、DJ-8、DJ-10。经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DJ-3为假单胞菌属、DJ-8为克雷伯氏菌属、DJ-10为芽孢杆菌属。对菌株降解能力的研究表明,3株菌(DJ-3、DJ-8、DJ-10)培养7 d后对混合多环芳烃中菲(200 mg·L-1)、芘(200 mg·L-1)和萘(160 mg·L-1)的降解率分别为48.9%~65.9%、38.9%~43.1%和57.6%~64.9%。3株菌对多环芳烃混合样品(1200 mg·L-1)的降解率分别为49.1%、44.5%、53.9%,远高于其他8株筛选菌,为PAHs高效降解菌株。3种菌株两两之间和三者组合均无拮抗关系。研究结果将为构建高效的多环芳烃降解菌群、提高多环芳烃原位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效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鉴定白及块茎腐烂病(根腐病)的病原菌,并筛选能够抑制病原菌的中药材提取物。该研究利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致病菌株进行鉴定,同时观察了7种中药材提取物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1)从感病叶片、叶鞘及块茎中共分离得到14株真菌和4株细菌,病原菌室内和室外回接表明菌株GF-1致病症状与田间一致,致病率均达到100%。(2)经形态学鉴定,菌株GF-1为附球菌属(Epicoccum)病原菌,菌落白色绒絮状,圆形;菌丝匍匐向外、向上生长,气生,无色,有隔膜,有分枝,具有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3)菌株GF-1的ITS序列(全长522 bp)与GenBank中已登录的甘蔗的高粱附球菌(E.sorghinum,MN493119.1)序列一致性最高,达99.62%,与已报道的白及叶斑病致病菌高粱附球菌(E.sorghinum, MF948994.1)的一致性为98.88%。(4)培养基中含有0.1~0.2 g·mL-1的青钱柳等7种中药材提取物,能够完全抑制GF-1菌落的生长;当培养基中含有0.05 g·mL-1  相似文献   

19.
【背景】植物内生细菌可产生具有抑菌和促生活性的物质,既能抑制植物病原菌对寄主植物的侵染,也能促进植物的生长。沙棘根瘤内生细菌是根瘤内除共生固氮的弗兰克氏菌外,与沙棘共生的一大类微生物。研究具有抑菌和促生活性的植物内生菌,可为微生物菌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目的】筛选具有优良抑菌和促生活性的沙棘根瘤内生细菌,初步研究其抑菌和促生活性,并对菌株进行鉴定。【方法】采用双层琼脂法、琼脂扩散法、双层平板对峙法、牛津杯法进行沙棘根瘤拮抗性内生细菌的筛选。选取抑菌活性较高的内生细菌,分别采用Salkowski比色法、ChromeAzurolS(CAS)平板检测法和钼锑抗比色法进行产吲哚乙酸、铁载体及溶磷能力的测定。采用发酵液灌根法测定沙棘根瘤内生细菌SR308对黄瓜促生作用的盆栽效果。通过形态和培养特征、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法对菌株TT201和SR308进行鉴定。【结果】从131株沙棘根瘤内生细菌中筛选出9株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内生细菌,其中菌株TT201抑菌性最佳、抑菌谱广;菌株SR308的促生活性最好,其发酵液对黄瓜的生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对具有较强抑菌和促生活性的菌株TT201和SR308进行鉴定的结果表明,菌株TT201为侧孢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laterosporus),菌株SR308为蕈状芽孢杆菌(Bacillusmycoides)。【结论】获得2株具有优良抑菌和促生活性的沙棘根瘤内生细菌,为进一步开发微生物农药及菌肥提供了资源。  相似文献   

20.
以具有防病促长且抑菌谱广的暹罗芽胞杆菌(Bacillus siamensis)FJAT-45551为出发菌株,分别以生物量和发酵液的青枯雷尔氏菌和尖孢镰刀菌抑菌活性为指标,通过单因子和正交试验对其培养基成分和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从而提高其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培养基配方为:麸皮20 g/L,蛋白胨25 g/L,MgSO_4·H_2O 0. 2 g/L,CaCl_20. 1 g/L,FeSO_4·7H_2O 0. 1 g/L,NaH_2PO_4·H_2O 0. 5 g/L,K_2HPO_40. 5 g/L;最适发酵培养条件为:接种量1%、摇床转速130 r/min、温度20℃、装液量50 mL(250 mL的摇瓶装液50 mL)、初始pH值为6. 0。在优化的发酵条件下,FJAT-45551发酵液对番茄青枯病菌(Ralstorinia solanacearum)FJAT-91的抑菌圈直径达30. 82 mm,较优化前的抑菌圈直径增加了9. 09 mm,抑菌活性提高了41. 8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