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晔  刘庆军 《生物技术》2004,14(3):34-35
目的:从大庆油田油水样中分离筛选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方法:利用富集培养、血平板筛选、摇瓶原油乳化实验和表面张力测定等方法。结果:D2菌株能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结论:经初步鉴定D2菌株是产脂肽表面活性剂的芽孢杆菌,能显著降低水的表面张力.并具有良好的乳化和增溶效果。  相似文献   

2.
从新疆塔里木河边的土壤中筛选出1株产表面活性剂的菌株BIT-TLM1,该菌在以葡萄糖为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中,在150 r/min、40℃的条件下培养20 h,发酵液的表、界面张力分别降至29.29和0.61 mN/m。以菌株BIT-TLM1为原始菌株,对该菌进行紫外线诱变,选育出1株高产表面活性剂的诱变菌株UV-10,其产生表面活性剂的量达到0.309 7 g/g菌体,比原始菌株提高了9.22%,UV-10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UV-10产表面活性剂的最佳培养条件: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NH4Cl、pH8.0和2%的盐度。  相似文献   

3.
BS01菌株降解石蜡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辽河油田排气池水样中分离出一株能降解石蜡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杆菌BS01菌株。根据传统分类和系列鉴定,该菌为铜绿假单胞菌。用通过正交试验得到的最佳培养基进行摇瓶培养,6d后,培养液的表面张力降低了12mN/m,pH降低了2~3个单位。经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和气象色谱测定,培养液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和少量脂肪酸。培养液用正已烷多次萃取后,有机相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石蜡降解率为69%。  相似文献   

4.
[背景]由微生物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biosurfactant,BS)具有低毒性、高效性、生物可降解性等多种特性,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化学表面活性剂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因此筛选高产、安全的BS生产菌株备受研究者的关注.[目的]从泡菜水中筛选能代谢合成药食两用型BS的微生物菌株.[方法]运用滴崩法和排油圈法从传统发酵食品泡...  相似文献   

5.
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筛选   总被引:61,自引:0,他引:61  
从1000份土壤和水等样品中,经富集培养、血平板分离、摇瓶培养和排油活性测定等方法筛选出10株能产生各种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包括细菌,酵母和霉菌)。其中一株细菌产海藻糖脂,一株细菌产鼠李糖脂,两株细菌分别产长碳链不饱和脂肪酸和壬二酸,两株酵母产生的脂多糖具有良好的乳化性能  相似文献   

6.
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菌种的一种快速筛选模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利用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溶血性和在产生过程中能使蓝色凝胶平板变色等特性,建立了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菌种的快速筛选模型。模型用于从采自油田和炼厂的土样和水样中筛选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选出12株能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微生物,其中1株糖脂产量为6.5g/L,产生的糖脂配成0.5%水溶液,能在25%将水的表面张力从71.3mN/m降到30.5mN/m。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生物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孙炳寅,徐志伟(南京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南京)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在很低浓度时能显著降低液体表面张力的化合物。它的分子一般都是由非极性的疏水(亲油)基因(主要是碳氢链或其取代物)和极性的亲水基团组成。在液体中,趋向集中于该液体...  相似文献   

8.
从扬子石化的废水淤泥中筛选到1株假丝酵母(Candida),其发酵上清液有较强的表面活性,可将水的表面张力从72.3mN/m降到32.5mN/m。发酵上清液经酸化、丙酮沉淀后得到浅黄色固体,经TLC、IR、GC-MS分析表明:此种物质为脂肽类物质,疏水基部分为十六碳酸和9-十八烯酸,亲水基部分含有多种氨基酸。其临界胶束质量浓度为150mg/L,可耐受120℃高温和饱和浓度盐离子(质量分数为36%的Na+),pH适应范围广(pH2~12),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生物表面活性剂。  相似文献   

9.
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筛选及表面活性剂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大庆油田油泥样品经富集培养,平板分离,获得52株菌。排油性实验和表面张力测定表明,菌株B22、B24、B2s产生的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稳定,表面张力较低。温度、pH和NaCl浓度实验证实,细菌B22,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可耐受120℃高温,另2种生物表面活性剂可耐受80℃;3种细菌生物表面活性剂对pH有广泛适应性,1322pH适应范围为4.0~13.0,B24、B25的pH适应范围为2.0~13.0;NaCl浓度对表面活性剂的生物活性影响不大。将3株菌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用于室内油泥处理实验,72h石油去除率达70%以上。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泽普油田的9个原油样品进行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株的筛选.方法:富集培养、血平板分离、摇瓶培养和排油圈测定.结果:7个样品都可溶血和排油圈,即有表面活性剂产生.结论:泽普油田有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株,而且该产品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一种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油田地层水中筛选分离得到1株能够产生表面活性剂的细菌,经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分析了该菌株的生理形态和生长特性,以及该菌株代谢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性质。薄层色谱与原位水解显色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培养后菌株代谢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为脂肽。它能使水的表面张力降低到26mN/m,其临界胶束浓度为0.025mg/mL。  相似文献   

12.
诱变技术及其在获取生物表面活性剂高产菌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许多优越性,其在环境工程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诱变作为一种从本质上提高生物表面活性剂产量的方法,简便易行,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介绍了目前已经开发和应用的诱变技术,并对该技术近年来在获取生物表面活性剂高产菌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总结。指出了该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其今后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应用于获取生物表面活性剂高产菌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黑曲霉原生质体诱变选育果胶酶高产菌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UV和NTG诱变筛选获得了2株高产果胶酶突变株。以果胶酶产生菌黑曲霉EIM6为诱变材料,采用1.5%的溶壁酶和1.5%的纤维素酶处理其对教生长期菌丝体2h获得高质量的原生质体。采用UV25S或50μg/mL NTG诱变30min,构建原生质体突变库,经刚果红果胶平板筛选获得果胶酶突变株,通过液体深层培养复筛获得高产突变株EIM6-U11、EIM6-N5,酶活力分别从46598.08、46598.08U/mL提高至68596.57、68879.56U/mL,分别提高了47.21%、47.82%。连续8次传代经发酵测酶活力表明高产突变株EIM6-U11、EIM6-N5具有较高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高效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筛选及其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获得产高效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并获得优化培养基。方法:通过从山东文登某加油站附近长期污染富含油质的土壤中逐步采用富集培养基和平板筛选培养基分离筛选菌株并进行优化培养寻找最优生长培养和高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条件。结果:筛选出产表面活性剂的微生物12株,分别命名为BSF1#-BSF12#,从中筛选出1株高效表面活性剂产生菌BSF8#,优化培养结果表明BSF8#的最佳生长pH在7.5左右,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BSF8#培养基中最佳NaCl浓度为2g/L。BSF8#菌株可将发酵液的表面张力由最初的48.29mN/m降到27.79 mN/m,上层乳化状发酵液的排油圈最大直径超过7.5cm,并经红外光谱分析确定其生物表面活性剂为1个糖肽类化合物。结论:BSF8#菌株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活性突出,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5.
亚油酸产生菌诱变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紫外线复合氯化锂诱变一株产亚油酸真菌拟青霉 3#B ,选出高产株B3a10。其摇瓶发酵生物量达 10 0 75g L ,脂含量达 6 0 0 0 0 % ,油酸 1.876g L ,亚油酸 1.85 4g L ,γ 亚麻酸 6 9 0 0 0mg L ,二十二碳六烯酸32 0 0 0mg L。油酸、亚油酸、γ 亚麻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分别比出发菌株 3#B(95 8mg L)提高了 82 0 ,896 ,30 ,2mg L。  相似文献   

16.
无花果曲霉是一种可以产植酸酶的菌株,其代谢产物植酸酶可以将有机植酸磷降解为无机磷。以此菌株为出发菌株,确定了它的最适pH值为1.3~1.4,最适温度为55~60℃。同时,为获得高酶活的突变株,进行亚硝基胍和紫外线处理,经初筛得到99株高效突变株,再经复筛和传代试验,得到1株植酸酶活性是出发菌株2.47倍的突变株NTG-23。  相似文献   

17.
产1,3-丙二醇菌株丁酸梭菌的诱变育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甘油由丁酸梭菌转化成1,3-丙二醇的研究是厌氧条件下进行。为了获得1,3-丙二醇的高产突变株,以丁酸梭菌为出发菌株进行诱变处理。经过硫酸二乙酯(DES)化学诱变得到2株高产正突变株C.but2031和C.but2046,再经过紫外线和亚硝基胍(NTG)复合诱变得到突变株C.but3037。经过初筛、复筛和传代实验,表明其是稳定的突变株。C.but3037的1,3-丙二醇产量由出发菌株的2.2g/L提高到15.7g/L,提高了6.13倍,  相似文献   

18.
豆豉纤溶酶产生菌的筛选及诱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广泛收集的豆豉成品及半成品中筛选到数株菌落形态各异且具有纤溶酶活性的菌株.分别采用亚硝酸和紫外线对豆豉纤溶酶产生菌DC-12进行诱变育种,成功筛选到了3株突变株,其纤溶酶产量较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3.6、3.7和4.75倍.  相似文献   

19.
L-丝氨酸高产菌株的选育和摇瓶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B revibacterium flavmC-11A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照射和亚硝基胍诱变处理,选育出一株L-丝氨酸高产菌株C32为目的突变株,使摇瓶产酸率由12.1 g.L-1增加到16.4 g.L-1,然后对其进行摇瓶发酵条件优化,使菌株C32的L-丝氨酸产率提高到30.1 g.L-1。  相似文献   

20.
L-组氨酸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其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楠  刘辉  陈宁 《生物技术通讯》2006,17(5):747-749
目的:以谷氨酸棒杆菌TQ2223(Phe-/Tyr-/5-MTr/SGr/5-FTr/CINr)为出发菌株,定向选育具有5-甲基色氨酸抗性(5-MTr)、磺胺胍抗性(SGr)、5-氟色氨酸抗性(5-FTr)、8-氮鸟嘌呤抗性(8-AGr)、6-巯基嘌呤抗性(6-MPr)、2-噻唑丙氨酸抗性(2-TAr)等遗传标记的突变株;同时对突变株发酵培养基及条件进行研究,获得最优条件。方法:经硫酸二乙酯诱变处理,测定了诱变时间与致死率的关系,并对发酵培养基中不同氮源、生物素添加量进行了单因素实验,对接种量、发酵培养温度等发酵条件也进行了实验确定。结果:经诱变处理后,定向选育出的菌株TL1105(5-MTr/SGr/5-FTr/8-AGr/6-MPr/2-TAr)在未经优化的摇瓶发酵条件下,L-组氨酸的产量为12.02g/L;而优化培养条件后,L-组氨酸的产量达23~24g/L。结论:确定最佳诱变时间30min,此时致死率为80%。硫酸铵为发酵培养基中最适碳源,生物素添加量为50μg/L,采用5%接种量为宜,组氨酸发酵的最适温度为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