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关于睡眠与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关系报道不一。由于快眼动睡眠(REMS)能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发作,普遍认为REMS中心电稳定性较差。另一些临床和动物实验资料却证明睡眠能大大降低室性早搏(VPB)频率及Lown分级法,明显抑制甚至消除抗心律失常药物难以控制的频发性VPB]和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本实验选择反复早搏阈值(RET)为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心电监护设备微型化、实时性、高采样率、存储量大等实际需求,采用了一种基于最新的SOPC(System On a Programmable Chip)技术的心电检测系统的设计。将DSP和MCU的功能集成在一块FPGA上,在FPGA内部实现多路心电信号的并行处理,由SD卡记录较长时间的连续心电信号,并实现心电信号的实时分析和心律失常的预警等扩展功能。  相似文献   

3.
临床数据表明,与传统心电信号相比,高频心电信号在心肌梗塞、房室纤颤、心肌缺血、心肌炎、心室肥大、室性心动过速等患者中表现出高的敏感性,但不具有特异性。与传统心电信号研究相比,高频心电信号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分析总结了高频心电信号的临床意义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传统心电信号分析采用的方法,提出扩展高频心电信号研究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使用不同导联方法分析动态心电图(Ambulatory Eletrocrrdiograhy;AECG),评价导联方法在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检测上的诊断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分组的方法对三甲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要求检测动态心电图进行分组:12导联组,3导联组;比较两组动态心电图表现.结果:(1)12导联发生缺血性ST-T下降的病例比例高于3导联(P<0.05),缺血部位明确.(2)12导联和3导联在不同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诊断方面无统计学差异;(3)12导联对室性期前收缩定位存在可行性.结论:12导联(AECG)相对3导联更能及时检出缺血性ST-T改变,并准确定位;对室上性与室性心律失常判定准确;对室性期前收缩的起源定位存在可行性,对提高心电图临床诊断提供了较准确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健康人群心电向量活动规律,建立带有标准差的QRS环心电向量均值数学模型,运用Matlab软件编写心电向量模型的标准源代码程序,为临床诊断领域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实现方法.方法: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抽取样本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利用数学建模理论、借助数学软件Matlab的可视化功能实现数形转换,绘制带有标准差边界的心电向量曲线.结果:样本心电向量数据变化具有一定统计规律,QRS环具有在第一卦限(或象限)集中的趋势.心电向量活动规律与性别有关.结论:心电向量均值数学模型既能比较地准确反应出健康人群心电向量活动规律,同时模型也能较好检测出心脏病患者的异常状况.模型的使用范围可以推广到其他健康人群.该模型不仅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也为心电向量四维数学模型的构建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针对心电信号处理过程中的心电信号数字滤波、心电波形的动态显示、心电数据存储等问题,阐述了3个可用于心电信号实时处理的方法:一是运用滤波器频谱的周期性减少了滤波器系数个数,提高了运算速度,并根据卷积公式特点实现了数字滤波的实时性;二是运用基于内存虚拟屏幕技术实现心电波形动态显示,解决了屏幕闪烁和绘图不连续问题;三是采用嵌入式数据库SQLITE实现了心电数据存储。所有方法均考虑实时性要求,并已成功用于课题组开发的便携式心电监护仪,效果较为理想,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魏珑  赵捷  徐舫舟  赵艳娜 《生物磁学》2009,(16):3131-3134
目的:研究T波段幅度、形态逐拍交替变化的心电变异现象检测。方法:本研究首先使用Mexican.hat小波检测R峰并对心电信号进行预处理;在提取T波矩阵方面为减少心拍间内差,采用点乘最大法,最大程度地对齐T波;最后基于时域相关分析方法检测T波交替幅度、交替心拍,追踪非稳态心电信号中短暂的交替数据段。结果:利用相关分析法对样本数据所测交替幅度与谱分析法相比更加显著,并且可以检测出谱分析方法无法检测的交替心拍。结论:时域相关分析方法能够更精确地追踪T波交替随时间变化的现象,但其对输入数据要求较高,因此在检测中可以先通过谱分析方法检测为阳性TWA的基础上,再对心电信号进行相关分析,从而确定非稳态交替时间段和更加准确的交替幅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识读MIT-BIH心电数据库格式,为研究心电监护系统提供信号源,为心电算法的仿真打好了基础.方法:以VC++6.0为平台,利用面向对象语言编程读取心电数据,经过D/A转换输出到心电监护系统,仿真验证心电算法.结果:心电信号输出与回放同步,可有效控制信号源.实现截取、保存、回放任一段心电波形.结论:系统平台可作为心电信号软件管理平台,提供给心电监护系统进行仿真试验.  相似文献   

9.
在一些发达国家,心脏骤停已成为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心脏骤停最主要的原因,且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会增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发病的风险.通过药物和器械治疗方法,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心脏电活动的细胞基础是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由于时间和电压依赖性激活各种钠、钙和钾离子通道和泵产生的.心律失常机制包括折返,自律性异常和触发活动.折返是在组织水平发生的.异常的自动性和触发活动是细胞现象,能够存在于单个心肌细胞或细胞群.心律失常的发生就是上述电冲动传播从这个局部激动由细胞间传导至更多的心肌中.故研究人员提出开展基因治疗心律失常替代现有的治疗方法.在本文中,我们讨论应用基因治疗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基本机制并总结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心电去噪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去除心电信号采集过程中混入的工频干扰、肌电干扰和基线漂移等噪声信号,并能有效的保留心电特征信息.方法:通过小波变换将含噪的心电信号分解并重构得到不同尺度下的细节信号,在中小尺度上选取不同的门限值,并在QRS波群信息多的尺度上计算获得信息窗,对该尺度的信息窗内外采用不同的门限处理方式,在大尺度上直接重构出要去除的基线信息.结果:采用MIT/BIH Arrhythmia Database中的数据对算法进行了仿真验证,实现了三种主要干扰的去除,较好的保留了心电特征信息.结论:本方法效果较好,为后续的特征点识别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