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化石采自云南腾冲上新统芒棒组.通过对比叶结构和角质层微细构造特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将化石鉴定为樟科植物樟(相似种)Cinnamomum cf.camphora(L.)Presl.化石叶片为卵状椭圆形,基部宽楔形,全缘,离基三出脉;上表皮无气孔器,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四边形或多边形;下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多边形,脉络上可见少...  相似文献   

2.
在云南腾冲上新统芒棒组中发现保存较好的植物分散角质层,共识别出7种:Reticutissolida,Reticutis tylotis,Fundicutis verriculis,Lusaticutis arizelis,Piliparicutis anfracta,Discrepoparicutis elongata,Enormicutis torquata,可归于6属,4亚类,4类,1个大类,表现出上叶角质层类型和下叶角质层类型的组合特征及上叶角质层类型的优先保存情况。从表皮细胞形态及气孔器等微观特征上看,具气孔的4种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别,表明它们可能分别来自不同的母体植物;其中3种角质层的母体植物极有可能为被子植物,并处于优势地位。滇西当时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气候,为分散角质层的母体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而该区植物分散角质层的发现为分析其母体植物和重建古环境提供微体植物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3.
浙江下白垩统几种裸子植物化石及其表皮构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曹正尧 《古生物学报》1989,28(4):435-446
在浙江广泛分布的早白垩世火山沉积岩系中,含有较多的各门类化石。植物化石虽颇丰富,但几乎全为印痕化石,且一般保存较差;比mosa (Fontaine) Watson和M.(Manica) papillosa Chow et Tsao两种产自新昌苏秦的松柏类标本(周志炎、曹正尧,1979)。本文记述苏铁类1新种和松柏类叶枝化石3种(其中较完整的标本不多,具有角质层的更是稀罕。至今对植物化石角质层的工作做得很少,已发表的仅有原定为 Manica (Manica) parcera-1旧种、2新种)。它们分别隶属于蕉羽叶(Nilssonia Brongn.),假拟节柏(Pseudofrelopsis  相似文献   

4.
在滇西保山上新统首次发现了黄背栎(Quercuspannosa)压型化石,并分析了角质层构造。其特征主要为:上表皮无气孔器,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五边形,垂周壁微弯曲,脉络为网格状,无毛基;下表皮具环列型气孔器,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五边形,垂周壁微弯曲,脉络为五边形的网格状,具毛基,毛的根部由多细胞组成,毛基部的细胞特化成辐射状。利用现存最近亲缘种(NLRspecies)原理,并比较化石和现生Q.pannosa角质层特征,推断上新世Q.pannosa在羊邑生长的古环境比现生Q.pannosa生存的冷湿气候相对干旱,且化石Q.pannosa为近原地埋藏。  相似文献   

5.
华夏齿叶叶表皮构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研究采自内蒙古准格尔旗早二叠世山西组的华夏齿叶Tingia carbonica的标本,首次揭示 了该植物叶表皮构造。表皮为单面气孔式,表皮细胞呈不规则长方形。气孔器属多细胞类型中的无规则型,排列稀疏、近散生,气孔长椭圆形,保卫细胞周围具5~6个表皮细胞。依据表皮特征对该种植物的分类、生态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云南保山羊邑煤矿上新统羊邑组发现了一栎属高山栎组植物压型化石,根据叶形态和表皮微细构造特征,将其鉴定为前灰背栎(Quercus Presenescens Z.K.Zhou).该标本具有之字形中脉,叶最宽处形成一矩形区域,叶缘略反卷的特征,与已报道的前灰背栎化石形态一致,且区别于其它已发现的高山栎组化石.解剖学研究表明,该化石叶片为气孔下生型,上、下表皮均无毛基;上表皮细胞为四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下表皮细胞多为四-五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器环列型.通过与现生高山栎组植物叶形态相比,当前化石与灰背栎最为接近,且其表皮细胞形态、气孔器类型与现生灰背栎基本一致,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灰背栎无毛基,而现生灰背栎有表皮毛.研究认为,两者被毛的差异,是植物叶形态结构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该标本具有之字形中脉,叶最宽处形成一矩形区域,叶缘略反卷的特征,与已报道的前灰背栎化石形态一致,且区别于其它已发现的高山栎组化石.解剖学研究表明,该化石叶片为气孔下生型,上、下表皮均无毛基;上表皮细胞为四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下表皮细胞多为四一五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器环列型.通过与现生高山栎组植物叶形态相比,当前化石与灰背栎最为 近,且其表皮细胞形态、气孔器类型与现生灰背栎基本一致,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灰背栎无毛基,而现生灰背栎有表皮毛.研究认为,两者被毛的差异,是植物叶形态结构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该标本具有之字形中脉,叶最宽处形成一矩形区域,叶缘略反卷的 征,与已报道的前灰背栎化石形态一致,且区别于其它已发现的高山栎组化石.解剖学研究表明,该化石叶片为气孔下生型,上、下表皮均无毛基;上表皮细胞为四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下表皮细胞多为四一五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器环列型.通过与现生高山栎组植物叶形态相比,当前化石与灰背栎最为 近,且其表皮细胞形态、气孔器类型与现生灰背栎基本一致,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灰背栎无毛基,而现生灰背栎有表皮毛.研究认为,两者被毛的差异,是植物叶形态结构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该标本具有之字形中脉,叶最宽处形成一矩形区域,叶缘略反卷的 征,与已报道的前灰背栎化石形态一致,且区别于其它已发现的高山栎组化石.解剖学研究表明,该化石叶片为气孔下生型,上、下表皮均无毛基;上表皮细胞为四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下表皮细胞多为四一五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器环列型.通过与现生高山栎组植物叶形态相比,当前化石与灰背栎最为 近,且其表皮细胞形态、气孔器类型与现生灰背栎基本一致,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灰背栎无毛基,而现生灰背栎有表皮毛.研究认为,两者被毛的差异,是植物叶形态结构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该标本具有之字形中脉,叶最宽处形成一矩形区域,叶缘略反卷的 征,与已报道的前灰背栎化石形态一致,且区别于其它已发现的高山栎组化  相似文献   

7.
苏皖象山群下部一些本内苏铁目化石的表皮构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象山群下部的本内苏铁植物5属6种:Tyrmiasusongensissp.nov.,Pterophylumsp.1,P.sp.2,Anomozamitesquadratussp.nov.,OtozamiteshsiangchiensisSze,Nilsoniopterisvitata(Brongn.)Florin,对其表皮构造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分布于苏皖沿江地区早中侏罗世的象山群,含有丰富的植物化石,但保存有炭质薄膜可资内部构造研究的标本尚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8.
香格里拉地区位于义敦弧后盆地与中咱地块的过渡带,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上三叠统哈工组、图姆沟组。其中,哈工组发育大量的沉积混杂岩。笔者从硅质混杂岩块中分离出保存完好的放射虫化石。这些放射虫化石分异度较高,主要有内射虫目、泡沫虫目、罩笼虫目和少量隐管虫目、阿尔拜虫目的放射虫。本文报道了其中的内射虫目、泡沫虫目、罩笼虫目和隐管虫目放射虫共计50种27属。这些放射虫的地质时代自中泥盆世至中三叠世。因为沉积混杂岩中的硅质岩块源自甘孜理塘构造带,这些保存较好的放射虫化石为解释甘孜理塘构造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必需的地质时代证据。根据这些放射虫组合所代表的深水环境,我们认为甘孜-理塘构造带所代表的沉积盆地自中泥盆世至中三叠世时期应为深水盆地,也即德格-中甸微板块在中泥盆世时期就已逐渐与扬子板块裂离。  相似文献   

9.
从油丹中分到6种生物碱,其中4种经理化常数及光谱测定,鉴定为:番荔枝宁,杏黄罂粟碱,多略发宁及1-(4-甲氧基苄基),6,7-亚甲二氧基1,2,3,4-四氢异喹啉生物碱。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记述了在云南禄丰盆地下上新统石灰坝组下部和中部两个三趾马化石层中发现的象类化石,包括四棱象属一未定种、轭齿象属一新种和嵌齿象属一未定种,它们都是云南地区早上新世腊玛古猿—三趾马动物群中的重要成员,在生物学和地层学上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重点描述云南腾冲晚第三纪两种被子植物化石Betula mioluminifera Hu et Chaney,Carpinus subcordata Nathorst的角质层构造,并分析它们的现存最近亲缘种B.luminifera Winkler和C.cordata B1.var.mollis Cheng et Chen的表皮特征。实验分析证明:化石叶片的气孔参数可以推测地质历史时期大气CO2的浓度,并进而分析古环境的变化。C.subcordata Nathorst叶片能作为大气CO2浓度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12.
云南的腐霉     
本文报道迄今为止在我国云南省发现的腐霉属真菌19个种,其中1个新种,3个中国新记录,5个云南新记录。新种为下雄腐霉Pythium hypoandrum Yu & Y.L.Wang sp.nov.; 云南新记录为:旋柄腐霉P.helicoides、长井腐霉P.nagaii、周雄腐霉P.periilum、喙腐霉P.rostratum和钟器腐霉P.vexans,前3者还是中国新记录。有分种检索表,对其中12个种进行了描述并附形态图。  相似文献   

13.
DuringthecourseofreviewofthephylogenyofthefossilNorthAmericantaxa.ofthecanidsubfamilyCaninae,TedfordandTaylor(MS)wereabletorecognizethatthetaxonCanisdavisiMerriam,1911,fromtheearlyHemphillianofOregon,anddefinedonamaxillaryfragmentbearingM1-2,couldbeassociatedwithabundantmaterialrepresentingallelementsoftheskeletonfromcorrelativeandlaterHemphillian(lateMiocene)depositsoftheUnitedStates.StudyofthesematerialsinthecourseofacladisticanalysisofphylogenyrevealedthatC.davisiassumedthepositionofa…  相似文献   

14.
云南元谋盆地湾堡甘棠组植物群的叶化石和孢粉化石合计107种类型,分属86属,47科。植物叶化石包括18科,24属,35种。除一种裸子植物外,其它均为被子植物。被子植物中,榆科、桦木科、豆科无论属种或者化石数量都是最多;杨柳科、槭科、蔷薇科次之;壳斗科、樟科、杨梅科、鼠李科、忍冬科、胡颓子科、杜鹃科、香蒲料、禾本科均有代表。甘棠组的孢粉植物群也相当丰富,合计97个类型,分属72属,44科。以松科、榆科、禾本科及蕨类植物的水龙骨科最为丰富,胡桃科、壳斗科、金缕梅科及蕨类植物的凤尾蕨属也很常见。被子植物花粉占孢粉总数的50%--60%,以禾本科和榆属花粉含量最高,多在10%以上。裸子植物绝大部分为松科花粉,占孢粉总数的20%-30%。孢子以水龙骨科和凤尾蕨属为主,二者各占孢粉总数的5%-10%。发现于元谋盆地湾堡甘棠组的植物叶化石以及孢子花粉组合在成分上都是混合的类群。组合中既有相当多的湿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成分,也有耐干旱的胡颓子、杨梅、旱蕨等灌木、小乔木或草本分子,同时还有含量很高的、在半干旱环境下也能生存的禾本科、榆科花粉。据此推测甘棠组的植物群和孢粉组合反映了上新世时元谋地区的植被已经分化,盆地的周围山地生长有松科、壳斗科、樟科、胡桃科、金缕梅科为主的常绿和落叶阔叶树木或林块,可能有少许杜鹃科小乔木混杂其中,属于地带性植被。而在盆地内则是以禾本科、蔷薇科等为主,杂以大戟科、豆科、忍冬科、杨梅科等灌木或草本植物以及榆科、桦木科等树木组成的稀树灌丛草原型植被。盆地内的植被所反映的气候和周边地区相比,显得明显干旱。因此推测元谋盆地在2-3百万年前的中晚上新世已经发育成为金沙江流域的干热河谷盆地之一。  相似文献   

15.
云南胡蜂垂直分布及其区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南胡蜂种类,李铁生(1982,1987)曾报道50余种。但有关云南胡蜂的垂直分布及其区系分析研究迄今未见报道。作者于1981—1986年对云南各地的胡蜂种类进行调查和标本采集,经初步整理鉴定,共分7科31属122种(包括亚属和亚种)。本文就云南122种胡蜂总科昆虫,根据地形、气候、植被、海拔等自然特点作一垂直带划分。并对各胡蜂种的区系成分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