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各种类型的癌肿疾病中,有些与遗传有关。近年来证实了人类正常细胞中存在癌基因,其功能的逐渐阐明,必将使人们对肿瘤的病因学有更多的认识,可能为控制癌症作出重大贡献。一、肿瘤的遗传性分析一、历史的回顾: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对肿瘤病因学的认识注重于理化因素和生物致癌因子的研究,因而提出化学物质致癌论、辐射致癌论以及病毒致癌论。其中对肿瘤遗  相似文献   

2.
<正>20世纪50年代,劳斯肉瘤病毒致癌现象逐渐被科学界接受,一方面促使科学界开始寻找更多的致癌病毒,另一方面也开始探索病毒致癌的分子机制,最终促使了细胞癌基因的发现,从而深化了对癌症发生的认识。病毒整合理论雷纳托·杜尔贝科(Renato Dulbecco)是一位意大利裔美国病毒学家,早期研究细菌病毒——噬菌体生  相似文献   

3.
DNA和RNA肿瘤病毒可以通过整合基因、病毒自身携带的癌基因及病毒的致癌蛋白 细胞内源怀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相互作用,顺式或反式激活癌基因,致使基因过度表达,产生细胞转化和组织癌变。本文阐述病毒基因及其产物对细胞癌基因的顺式激作用与反式激活作用,进而深入了解病毒诱导癌基因转录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4.
骨肉瘤为最常见的恶性骨肿瘤,多发于10-25岁青少年,恶性程度高,复发率,转移率,死亡率高。虽然骨肉瘤化学治疗的开展明显提高了骨肉瘤患者的生存率,但效果并不很令人满意。近些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人们已经越来越多的认识到,骨肉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往往涉及多个基因的改变,包括致癌基因的表达及活化,抑癌基因的丢失及失活。本文通过查询近年大量国内外关于骨肉瘤癌基因方面的文献,分析与骨肉瘤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的致癌基因及抑癌基因。希望通过对这些基因深入的探讨,为骨肉瘤的治疗寻找新的方向及新的潜在的治疗新靶点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目前头颈部的鳞状细胞癌(HNSCC)是美国最为普遍的10种癌症之一,尽管其非常流行,但研究人员对其的发病及扩散的机制却是知之甚少,近日,一篇刊登在国际著名杂志Nature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就为揭示头颈癌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头颈癌是由一种名为人乳头瘤病毒(HPV)的病毒引发的,利用来自HPV阳性和阴性患者的肿瘤组织,研究人员就对其发生的突变或致癌基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评估,研究者表示,癌基因在肿瘤的发生和转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6.
Bcr-Abl癌基因是由人类9号染色体的c-Abl基因与22号染色体的Bcr基因易位融合而成,其编码的融合蛋白Bcr-Abl可以诱导人类白血病的发生。Abelson鼠白血病病毒(A-MuL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其癌基因v-Abl可以诱导小鼠B淋巴细胞癌变。Bcr-Abl癌基因和A-MuLV病毒的共同特点是表达Abl癌蛋白(Bcr-Abl和v-Abl)。Abl癌蛋白诱导肿瘤发生与多条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活化密切相关。这些信号转导通路主要包括JAK/STAT/Pim、PI3K/AKT/mTOR和RAS/RAF/MEK。此外,Abl癌蛋白诱导肿瘤发生也与重要信号分子的突变或异常修饰,以及关键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的异常表达有关。文中对Abl癌基因如何激活主要的3条信号通路进行综述,并介绍参与细胞增殖、抗细胞凋亡等过程的重要蛋白及其与肿瘤发生的关系,为Abl阳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肿瘤学研究在癌基因论指引下取得了迅猛进展,然而癌症却日益成为人类第一杀手。究其原因,并非由于技术落后,而是研究方向有问题。20世纪50年代,Warburg曾对癌潜伏期进行过开创性的探索,提出了肿瘤起源的代谢观。到了70年代,癌基因论兴起,研究重点转到了成癌细胞,成为该研究领域的主流。分子肿瘤学的迅猛发展深入揭示了癌症的本质,同时也暴露出癌基因论的癌本位视角错位问题。人人都携带癌基因的宿命观点并不符合进化论自然选择原理。近期意外发现,促细胞凋亡的抑肿瘤因子却促进了肿瘤发生。结合细胞凋亡前期和肿瘤存在某些共性,以及生长因子既抑癌又促癌的双刃行为,引出了关于癌潜伏期本质的发育生物学观—细胞凋亡转向假说。结论是如果把主要研究资源,在分子肿瘤学成就基础上,重新配置到潜伏期的探索,便可能形成有效防治策略:当癌细胞尚处于癌前体阶段,便提前将其诊断和处理。  相似文献   

8.
肿瘤病因研究:近年来肿瘤研究的最大成果是发现致癌基因存在于正常DNA中,叫原癌基因,它们是很保守的,但在某种些病毒或致癌物质作用下,使它激活而转变为癌基因,一旦癌基因发动就引起细胞大紊乱,最终结果导致癌症。研究癌基因的方法必须用基因工程手段去克隆和制备基因分析探针,所以基因拼接或重组DNA技术为癌症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诊断:如用DNA重组技术克隆了乙型肝炎病毒并制备探针,则可用分子杂交法来诊断肝炎,专一性强,灵敏度高,不会出现假阳性,并可确证患者否  相似文献   

9.
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是细胞关键的调节基因,调控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在致癌因子的攻击下,proto-onc 可被激活为癌基因c-onc(或v-onc),后者通过其过量或变质的表达产物(癌蛋白)使细胞癌变。本文综述了该领域最近1~3年的进展;着重阐述了细胞原癌基因的激活机理以及癌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10.
将可能激发肿瘤的基因导入小鼠受精卵,已制备了许多具有癌症倾向的小鼠系。这些小鼠能使人在整体水平系统研究不同癌基因在细胞分化、增殖中的作用以及在肿瘤发生中癌基因间的协同作用。同时,这些小鼠具有对病毒和化学致癌物敏感的倾向,因而为潜在致癌原测试,治疗和预防肿瘤药物的筛选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模型。 过去20年,用分子克隆和基因转移等手段,将癌基因导入特定细胞以研究癌基因在细胞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取得了可喜进展。  相似文献   

11.
2008年国内外生物技术领域研究发展迅速:干细胞研究有了新突破,可以避开伦理学的限制开展广泛研究;人工合成生命有了新进展,表现出了巨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基因组快速测序技术的出现,使人类个性化医疗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对癌基因进行测序,发现了更多的致癌基因和器官移植的成功实例,使人们看到了治疗疑难病的希望……  相似文献   

12.
人乳头瘤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一类通过性传播的环状双链DNA病毒,与宫颈癌、阴道癌、头颈部癌症、阴茎癌和肛门癌等许多癌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该病毒的持续感染是危险的致癌因素.HPV持续感染宿主在于它能够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现就近年来关于HPV的免疫逃逸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Barbacid等从人膀胱癌细胞株成功地克隆分离出C-ha-ras癌基因的开创性工作使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学技术开始应用于人类肿瘤研究。细胞癌基因激活和异常表达的研究加深了对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的认识。有关人癌基因异常表达的报道日渐增多,人们企望从中发现人癌基因异常表达的规律,以指导肿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adenoid cyslic carcinoma,SACC)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虽生长缓慢,但有较强的浸润性和转移力。为了揭示其特殊生物  相似文献   

14.
本书为癌基因研究论文集。书中综述了癌基因研究的一些新的发现及其进展。分属几个方面介绍和论述了细胞致癌基因、癌基因在哺乳动物中的转移和表达。 一、细菌的转化作用:从基本理论和机理方面论述并阐明了嗜血杆菌转化中对DNA识别的顺序特异性和非序列特异性成分。  相似文献   

15.
癌基因研究的进展及其致癌的机理单荣森(安徽医科大学,合肥230031)癌基因(oncogene)是指能引起细胞恶性转化的核酸片段,即能够致癌的转化基因。这是早一时期的定义,随着分子遗传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对癌基因的定义作了如下的修正。即凡能编码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16.
对蒙塔格尼尔的生平和学术贡献进行了简略的介绍。蒙塔格尼尔是20世纪最伟大的病毒学家之一,他发明了病毒的体外培养方法,深入研究了病毒的致癌机制,发现了干扰素,特别是在1983年鉴定了艾滋病的病原HIV从而使人们对这种传染病的发生原因有了深入性的理解。蒙塔格尼尔对生命科学发展的贡献使他成为近几年诺贝尔奖的热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7.
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是发生宫颈癌的必要条件,人乳头瘤病毒16E5癌基因突变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人乳头瘤病毒E5是一种转化作用的癌蛋白,是细胞膜或内膜整合蛋白。人乳头瘤病毒E5在感染的细胞中表达。主要在感染细胞克隆早期的繁殖,扩张中起重要作用。它干预生长因子受体,干扰周期蛋白和周期蛋白激酶,促进病毒癌基因转化,抑制抑癌基因表达,激活启动子促进病毒繁殖,并通过多种机制促使损伤细胞,通过细胞周期,使宿主细胞增殖,分化延缓,恶性化。E5基因变异意味着功能有可能改变,可能机体或细胞对病毒变异株的免疫能力,与宫颈癌的发生和HPV的嗜上皮性有关,因此对人乳头瘤病毒16E5基因变异的研究对于人乳头瘤病毒16在宫颈癌发病中的作用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本文对人乳头瘤病毒16E5突变株在宫颈癌组织中的作用及其基因突变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实验室设在上海市肿瘤研究所。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顾健人研究员。该实验室主要从事细胞的癌基因与抗癌基因以及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基因,与人体肿瘤密切相关的病毒基因的研究。致力于揭示细胞癌变的原理和病毒化学致癌因子导致癌变的分子基础,并通过基因和抗癌基因及其产物的研究,为生物技术诊断和防治肿瘤提供新方法或新途径。主要研究内容 1.我国常见肿瘤(肝、肺癌为主)的癌基因谱(包括生长因子及其受体);  相似文献   

19.
黄建华  吴民 《遗传》1991,13(3):46-48
在癌变原理的研究中,分子肿瘤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发现了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两类基因。第一类是所谓的癌基因(原癌基因),它们是细胞的正常基因,在演化中高度保守,在细胞正常生长和分化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但在外界致癌因素的作用下,通过点突变、DNA重排和基因扩增等方式使这些癌基因激活而导致肿瘤发生。在体外的试验中,用已激活的癌基因去转染特定实验动物细胞,可以使  相似文献   

20.
关于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之间关系的流行病学证据的一种可能的解释,最近由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提出。他们认为,病毒可能整合到宿主的处于不活动状态的癌基因(可能引起癌肿的基因)附近的遗传物质内。在癌基因附近发生的病毒的整合作用,使得癌基因激活和癌的突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