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的汶川地震发生在大熊猫集中分布的区域,对大熊猫的栖息地造成了严重破坏.利用龙溪—虹口和唐家河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震前(2003~ 2007)和地震后(2008~ 2010)共计7年的大熊猫监测数据,就汶川地震对大熊猫栖息地利用格局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地震前5年,大熊猫对栖息地的利用格局在年间没有显著变化;(2)地震后的2年间,大熊猫对栖息地的利用格局在年间没有显著变化;(3)地震前后连续7年调查的样线中,大熊猫对栖息地的利用格局在年间没有显著变化;(4)在龙溪一虹口保护区,大熊猫对样线的利用与滑坡体的面积没有显著关系,即大熊猫对栖息地的空间利用没有受到滑坡体面积大小的显著影响;(5)虽然从现有资料发现地震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利用格局没有显著的影响,但仍然需要在震后加强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以国产犬用犬瘟热等六联弱毒苗接种33只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健康大熊猫,分别采集每只大熊猫免疫前以及免疫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1个月的血清样品,采用细胞中和试验测定犬瘟热病毒(CDV)中和抗体效价,并对接种疫苗后的所有大熊猫个体进行连续1年的健康资料记录.结果表明,所有接种疫苗的大熊猫均未出现任何与疫苗相关的副反应,该疫苗接种对大熊猫是安全的;部分老年、成年和亚成年的大熊猫(13/33)在疫苗接种前已经存在CDV抗体(≥1:4);2只老年大熊猫在疫苗接种后仅产生低水平的CDV抗体(≤1:8),另外2只老年大熊猫在疫苗接种后未产生CDV抗体(<1:4);部分成年大熊猫(9/15)在疫苗接种后未产生CDV抗体(<1:4),仅部分成年大熊猫(6/15)在疫苗接种后产生低水平的CDV抗体(≤1:22);部分亚成年大熊猫(8/9)在疫苗接种后能够产生低水平的CDV抗体(≤1:22),少数亚成年大熊猫(1/9)在疫苗接种后未产生CDV抗体 (<1:4);幼年大熊猫(5/5)疫苗接种后可产生CDV抗体,2周至1月内达到高峰,CDV抗体水平和持续时间都明显高于老年、成年和亚成年大熊猫(P<0.05);少数幼年大熊猫(1/5)疫苗接种后CDV抗体达到1:127,但3个月后所有幼年大熊猫CDV抗体就陡然下降(≤1:16).由此表明,在现有的免疫剂量和程序下,犬用犬瘟热等六联弱毒疫苗难以有效刺激大熊猫产生CDV中和抗体.  相似文献   

3.
发情期间大熊猫阴道组织切片和涂片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us)的病理及生理解剖学与组织学的研究较多,如戴维斯(Davis)的大熊猫解剖学、北京动物园等的大熊猫解剖学以及冯文和等所做的雌性大熊猫生殖器官的大体解剖和组织学研究等等。但是对在发情期间大熊猫生殖道,特别是阴道复层扁平上皮的变化情况,组织学和形态  相似文献   

4.
对圈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了解有助于改善大熊猫饲养管理。本研究以峨眉山大熊猫馆3只大熊猫香琳、芦琳、平平为对象,采用连续时间记录法,分析了夏季游客数量和饲养员接触方式对大熊猫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游客数量对香琳的嗅闻(t=3.648,P=0.001)和蹭阴(Z=-2.192,P=0.028)以及芦琳的进食(t=2.487,P=0.018)和踱步(t=-3.302,P=0.001)行为影响显著。饲养员的日常接触使大熊猫的休息、玩耍时长均显著下降(P0.001),而进食、嗅闻、趴门、踱步行为时长显著增加(P0.001)。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建议:(1)在大熊猫表现出异常行为时,应适当控制游客数量,以免产生更严重的应激反应;(2)在日常饲养管理中,应减少饲养员与大熊猫的被动接触,以降低饲养员对大熊猫行为的干扰。  相似文献   

5.
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经验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晟  冯杰  李彬彬  吕植 《生物多样性》2021,29(3):307-264
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于2016年8月由四川、陕西、甘肃三省人民政府联合上报《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16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17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18年10月29日,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挂牌;2018年11月,大熊猫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省管理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省管理局相继挂牌;2020年3月17日,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印发《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办法(试行)》;2020年6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印发《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试行)》。在试点过程中,初步建立起由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省管理局、管理分局、管护站(管护总站)构成的实际管理体系,其中省管理局3个、管理分局14个。  相似文献   

6.
大熊猫(A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举世瞩目的珍稀濒危动物,被誉为中国的国宝,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喜爱和重视。关于大熊猫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资料已有较多报道。Chen(1987)对6只大熊猫,王强等(1998)对18只大熊猫,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219只圈养大熊猫的体重进行分析,发现圈养大熊猫初生幼仔的体重为(0.16±0.04)kg,其与母兽的体重相关性不显著;幼仔期平均体重为(13.74±10.64)kg;亚成体期平均体重为(78.30±27.05)kg;成年个体平均体重为(112.25±12.04)kg;老年个体平均体重为(100.75±15.79)kg。初生幼仔体重雌、雄间无显著差异(P0.05);幼仔、亚成体、成年及老年个体的大熊猫,雌性个体体重均小于雄性个体(P0.05)。雌、雄大熊猫幼仔生长曲线均接近幂函数(Power),雌性亚成体大熊猫体重增长曲线接近三次方(Cubic)函数,雄性亚成体大熊猫体重增长曲线则呈S型;无论雌性和雄性,幼仔和亚成体期间均保持线性增长(P0.05)。成年大熊猫体重的年度和季节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进入成年后期时体重会下降。进入老年期后,雄性大熊猫的体重在后期有显著性下降(P0.001)。本研究补充完善了大熊猫整个生活史的体重增长规律,为大熊猫迁地保护中饲养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描述比较了早更新世大熊猫小种(Ailuropoda microta)、晚更新世大熊猫巴氏种(A baconi)、现生大熊猫(A.melanoleuca)和北极熊(Ursus maritimus)的虚拟三维颅内模。大熊猫脑窝内模的形态在小种、巴氏种和现生种之间大致相似,而与北极熊区分明显。大熊猫的脑窝内模容积从小种到巴氏种呈增大趋势,但从巴氏种到现生种呈减小趋势。大熊猫的大脑沟回在脑窝内模上留下的印痕非常明显,并从小种经巴氏种到现生种则呈稳定增长趋势。相反,北极熊的大脑沟回在脑窝内模上留下的印痕不明显,而血管印痕在脑窝枕区的两侧很明显。嗅球窝内模腹部的纵沟在大熊猫小种发育,在巴氏种较弱,在大熊猫现生种几乎不存在,而在北极熊较发育。大熊猫的脑量商在小种、巴氏种和现生种之间差别不大,但大熊猫的脑量商明显大于北极熊。大熊猫的副鼻窦在小种、巴氏种和现生种之间的差别不大,但与北极熊差别较大。大熊猫的额窦很长、较高、背侧脊形,而北极熊的额窦长度相对较短、高度较低、宽度稍大、背侧平缓。大熊猫的上颌窦较宽,而北极熊的则较窄。大熊猫的蝶窦很小,而北极熊的则较大,覆盖在脑腔前侧。大熊猫这3个不同时期的种与北极熊在颅内腔上这些明显的差异支持将大熊猫从熊科中独立出来的分类。  相似文献   

9.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David)是我国一类保护动物,闻名世界。1976年在大熊猫的一些产区由于遭到灾难性的死亡,致使数量急剧下降,有濒临绝灭的危险,现已引起国内多方面的注意。 1976年在甘肃和四川相毗连的岷山山系一支--摩天岭主脉的南北,发生大熊猫灾难性死亡,这主要是由于大熊猫的食物--华桔竹(Fargesia spathacea)大面积开花死亡导致大熊猫食物缺乏而饥饿致死。但是,为什么华桔竹在这个时期内,在大熊猫分布的地方(四川青川、平武、南坪和松潘县、甘肃文县)均有不同程度的开花现象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遗传》2021,(9)
MicroRNA (miRNA)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长约22 nt的内源性非编码RNA。miRNA通过与靶基因mRNA特异性结合影响基因的表达,进而参与调控多种生物学过程。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备受全世界的关注。近年来,随着二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的普及,大熊猫miRNA陆续被发现和鉴定。本文综述了miRNA在大熊猫免疫反应、乳腺发育、精子冷冻耐受及其他生物学过程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大熊猫miRNA的研究前景,以期为深入研究大熊猫miRNA的调控机制和促进大熊猫繁育与保护工作提供科学参考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褪黑素通过调控下丘脑-垂体-性腺内分泌轴使季节性繁殖动物在适宜的季节进行繁殖活动.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在春季集中繁殖.为探究雄性大熊猫褪黑素和睾酮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本研究选取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3只成年雄性大熊猫作为实验对象,在自然光照下对这3只大熊猫进行每周1次为期1年(2018年...  相似文献   

12.
<正>竹子是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主要食物,是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胡锦矗等,1985;胡锦矗,2001)。竹子生物量对大熊猫觅食乃至生存、繁衍等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竹子生物量随竹子种类、竹株部位和龄级以及生长环境的不同而可能具有明显差异(胡锦矗,1981;魏辅文等,1996)。截止目前,田星群(1989)等对秦岭大熊猫分布区的竹类资源进行了调查,黄华梨和杨飞虞(1990)、胡杰等(2000)分别对岷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内竹子种类、主食竹  相似文献   

13.
郭伟  朱本仁 《四川动物》1993,12(4):36-37
大熊猫的妊娠测定对其繁殖工作具有重要意义。Hodges等(1984)曾报道大熊猫妊娠期甾体激素的变化,Masui等(1985)连续5年测定大熊猫尿中的雌激素和孕二醇。由于非妊娠熊猫也出现近似妊娠的激素分解产物的峰值变化,因此,诊断不可靠。刘维新等(1990)报道T淋巴细胞E玫瑰花环结合率试验,在排卵后4天左右就能较准确地测出大熊猫受孕情  相似文献   

14.
尿液在大熊猫化学通讯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大熊猫尿液中化学成分的检测是揭示大熊猫尿液中化学物质组成及其功能的关键。本实验通过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对大熊猫尿液样品进行前期处理,继而利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 / MS)对大熊猫尿液中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共检测到56 个峰,通过在NIST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质谱库中进行检索,初步推定出其中的38 种物质。除此之外,还对HS - SPME 萃取头的净化方法进行了探索和改进。结果表明,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能够应用于大熊猫尿液中挥发性与半挥发性化合物的检测,并且能够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为揭示大熊猫化学通讯机理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了制备并评价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重组干扰素γ(IFN-γ)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纳米球,本研究利用蛋白质原核表达技术,获得了重组大熊猫IFN-γ蛋白,然后以PBCA为载药材料,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了大熊猫干扰素γ纳米微球(IFNγ-PBCA-NS),最后借助感染大熊猫流感病毒A/Panda/Sichuan/01/2011(H1N1)的昆明小鼠(Mus musculus)模型,通过灌胃和皮下注射药物初步评价了IFNγ-PBCA-NS的药效。结果表明,大熊猫IFN-γ的蛋白分子量约为33.5 ku,所制备的大熊猫IFNγ-PBCA-NS外观规整,粒径在50~200 nm之间,跨距0.55,大小较均匀,包封率为56.7%,载药量为0.86%。灌胃和注射两种给药途径中,IFNγ-PBCA-NS组小鼠的生命延长率均显著高于IFN-γ组(P0.05或P0.01)。显示IFNγ-PBCA-NS在小鼠体内有更好的缓释和抗病毒作用,可为进一步研究制备大熊猫多肽类药物微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1 200~2 500 m的57条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活动频繁的巡护样线上,布设130台红外相机。累计红外相机有效工作日100 685 d,共拍摄到大熊猫有效独立照片1 831张。将红外相机拍摄的有效照片和相机工作日依据不同竹种类型及保护站归类,对大熊猫季节性空间分布与活动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熊猫春季活动最为频繁,在巴山木竹(Bashania fargesii)林和秦岭箭竹(Fargesia qinlingensis)林中相对多度分别是2.89和3.72;其次是冬季,在巴山木竹林和秦岭箭竹林中的相对多度分别是2.95和2.74。3月份是其活动高峰,巴山木竹林和秦岭箭竹林中的相对多度指数都是最高;11、12和1月份,大熊猫在巴山木竹林中相对多度指数高于秦岭箭竹林;2至10月份,大熊猫在秦岭箭竹林中的相对多度指数都要高于巴山木竹林。(2)大熊猫在佛坪保护区各个保护站均有分布,且存在季节性空间分布差异。三官庙和西河保护站全年的12个月都能够捕获到大熊猫的身影,是大熊猫分布相对多度最高的两个区域,大古坪、岳坝和龙潭子3个保护站海拔较低,大熊猫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活动;凉风垭保护站海拔较高,主要分布的是秦岭箭竹林,大熊猫主要在夏季活动。(3)干扰活动主要包括采集、放牧、旅游、家犬活动和监测5种类型。干扰活动类型在各个保护站存在差异,且多为零星干扰,对大熊猫的活动和分布存在一定影响。本研究较为全面地调查了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季节性活动动态和区域性分布状况,调查结果可为后期的保护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大熊猫总补体活性测定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秩勋  李素华 《动物学报》1991,37(1):107-108
测定大熊猫血清及某些体液中总补体活性(CH_(50)),对于研究大熊猫疾病的发生机理以及反映熊猫体内补体代谢的动态变化与疾病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大熊猫补体活性测定的研究国内外文献尚未见报道,根据免疫生物学的原理,经过探索建立了一种适于大熊猫 CH_(50)测定方法。 一、标本来源:8例大熊猫均系成都动物园喂养,其中健康体检6例,雌雄各3例,体重55—65 kg,年龄3—8岁,病危抢救大熊猫2例(风湿病,肠梗阻各1例)。  相似文献   

18.
卧龙与佛坪大熊猫产仔巢穴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维杰 《四川动物》1992,11(2):45-46
产仔巢穴的选择和利用是大熊猫繁殖行为的重要表现之一。它关系到产仔的方便、顺利和母仔的安全。巢穴的选择与大熊猫种群密切有关。对1980—1990年在卧龙自然保护区(以下称卧龙)和佛坪门然保护区(以下称佛坪)发现的18处大熊猫巢穴进行了比较,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9.
白马峪河竹类生长情况及大熊猫现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文县是大熊猫(Ainropda melanoleuca)在该省的最主要分布区,在大熊猫的地理分布上有重要地位。该县地处岷山山脉东端北  相似文献   

20.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幼仔快速生长发育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利于种群长期保存的生存策略(胡锦矗,2001).大熊猫幼仔的体重是衡量其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调整圈养大熊猫饲养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圈养条件下,大熊猫幼仔在0和1年龄级的死亡率分别为12.89%和18.37%(赵素芬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