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植物抗寒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综合概述了国内外有关植物抗寒机理研究的动态,主要讨论了植物抗寒性与细胞膜系、酶系多态性及抗寒基因表达与调控之间的相关性。此外,亦提出了有关植物抗寒机制研究领域值得深入研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植物抗寒机理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综合概述阵内外有关植物抗寒机理研究的动态。主要讨论了植物抗寒性与细胞膜系、酶系多态笥及抗寒基因表达与调控之间的相关性。此外,亦提出了有关植物抗寒机制研究领域值得深入研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植物抗寒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度是影响植物分布、产量及品质的重要环境因素,提高植物抗寒性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的发展,对植物的抗寒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克隆了许多与抗寒相关的基因.本文从膜稳定性、抗氧化酶活性、抗冻蛋白、低温信号转录因子和渗透调节物质等方面对植物耐冷性基因工程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归纳与总结,旨在为植物抗寒机理研究及植物抗寒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植物抗寒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评述了近年来有关植物抗寒生理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对冷诱导基因的功能,诱导调控以及抗寒转基因策略等做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植物抗寒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评述了近年来有关植物抗寒生理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对冷诱导基因的功能,诱导调控以及抗寒转基因策略等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6.
植物抗寒冻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低湿寒害是限制农作物产量和分布的一种全球性的自然灾害。提高农作物的抗寒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随着植物寒害机理、抗寒冻和冷驯化分子机理的深入发展,已研究发现了多种抗寒基因,包括各种抗寒调控基因和各种抗寒功能基因,从而使植物抗寒冻基因工程的研究与应用得以了广泛开展,以期最终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抗寒性,增加农业产量。本文综合概述了国内外有关植物抗寒冻基因工程的最新研究方向、进展及成就,并提出了此领域尚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7.
植物抗寒机理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01,自引:3,他引:101  
近年来,在植物抗寒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不少新进展,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确证细胞的膜体系与植物抗寒性存在密切关系;(2)抗寒植物避免细胞内结冰机制的一些新发现;(3)稳定越冬植物抗寒力机制的揭示;(4)关于抗寒特异性蛋白质研究的开展.现将有关文献资料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植物抗寒基因工程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低温是严重影响植物生存的因素之一。本文综述几种转植物抗寒基因:转抗冷诱导基因、转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转抗氧化酶基因工程的研究概况,并探讨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植物抗寒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拟南芥作为抗寒研究模型的发展 ,在抗寒中起作用的基因已经识别出来 ,并且已经了解这些基因的作用方式。植物在寒冷气候中作出反应的低温信号和调节途径开始研究 ,并且已经用于改良植物的耐胁迫能力。植物抗寒机制研究和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提高农作物的耐寒性是今后研究的重点。1 .CBF/DREB1蛋白调节抗寒基因的表达Guy等[1] 认为 ,植物遇到冷胁迫时 ,基因表达会发生变化 ,通过研究这些基因的调节作用和功能 ,能进一步了解抗寒的过程。通过研究拟南芥中抗寒调节基因的表达 ,发现了转录活动因子家族 ,并且发现CBF/DREB1调…  相似文献   

10.
植物抗寒及其基因表达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琴  孔维府  温鹏飞 《生态学报》2004,24(4):806-811
植物经过逐渐降低的温度从而提高抗寒能力 ,这个过程被人们称为低温驯化。植物低温驯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生化和能量代谢变化过程 ,这些变化主要包括膜系统的稳定性、可溶性蛋白的积累和小分子渗透物质 ,比如脯氨酸、糖等 ,这些变化中的一些是植物抗寒必需的 ,而另外一些变化不是必需的。主要对冷害和低温生理生化变化、低温诱导表达基因的功能和作用、低温驯化的调节机制及其信号转导方面进行了综述。通过差别筛选 c DNA文库的方法已经鉴定了许多低温诱导表达、进而提高植物抗寒能力的基因 ,其中有脱水素、COR基因和 CBF1转录因子等。低温信号的感受、转导和调节表达是低温驯化的关键环节 ,低温信号的转导过程与干旱胁迫之间具有一定的交叉 ,这为利用 ABA等来提高植物抗寒能力成为可能 ,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们可以通过提高植物抗寒能力从而增加经济产量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1.
植物抗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已逐步了解植物寄主与病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植物抗病的分子机理。植物受病原侵染后出现两种类型的卫反应:局部防卫反应(过敏反应)和系统获得性防卫反应。本质素、植保素、活性氧、水杨酸等物质已被证明了在植物抗病中起了重要作用。抗病基因和防卫基因的诱导表达构成了防卫反应的遗传基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抗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和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实验研究了硫酸镍对人红细胞膜Na+、K+、Ca2+-ATP酶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的影响,为从分子水平阐明镍毒作用机理及为探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硫酸镍对此三种酶均有抑制作用,并呈现较高的量效关系及时效关系。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nfrl Nfr杂合二倍体的表型分析证明,nfr基因是隐性突变基因,Nfr-4和Nfr-5突变株对达草灭的抗性是由nfr-1和nfr-2两个不同核基因的隐性突变所导致。psbA基因突变株品系与野生型品系CC-124和nfr基因突变株进行杂交并对其后代进行的四分子分析结果表明:在光养条件下,叶绿体psbA基因突变株品系对达草灭的敏感性是psbA突变等位基因的多效效应;而在混合营养条件下,叶绿体基因组对达草灭抗性性状也产生一定影响。达草灭抗性突变株品系对抗菌素类的交叉抗性性质进行的检测实验结果中发现,Nfr-3对红霉素和链霉素具有一定的交叉抗性,预测,对八氢番茄红素脱饱和酶的抑制剂的抗性性状的决定对叶绿体蛋白质的形成可能起作用。  相似文献   

14.
Red重组系统及在微生物基因敲除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堃  史兆兴  赛道建  黄留玉 《遗传》2003,25(5):628-632
在完成了对各种微生物基因组的测序以后,功能基因学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研究基因功能最直接的方法便是将待研究的基因失活。最初构建基因突变体是采用大肠杆菌的RecA系统,但是RecA重组系统操作复杂,重组效率低。最近建立了Red重组系统,该系统由3个蛋白组成:α蛋白(即λ核酸外切酶),β蛋白,Gam蛋白。应用Red系统进行基因敲除,可以直接利用线性打靶DNA,两侧同源臂长度在35~60 bp即可发生同源重组,且重组效率高。Abstract:Since many DNA-sequencing projects of varied microorganisms have been completed,studies on their functional genomics become more important.Inactivation of an interesting gene is a direct method to characterize its function.Though the Esherichia coli RecA recombination system can be used to produce gene mutants,it needs a complex manipulation process.Furthermore,its efficiency is very low.Recently a Red recombination system was developed.This recombination system consists of three proteins:α protein(λ exonuclease),β protein and Gam protein.In this system,the linear targeting DNA which contains a selectable marker flanked with a homologous region as short as only 35~60 bp can be directly targeted for gene knock-out with a higher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15.
肖冰  王越  郎兴莹  司虹  薄志坚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1,33(12):1403-1405, 1412
目的 检测多重耐药伤寒沙门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其耐药基因携带情况,为伤寒沙门菌引起的腹泻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的方法测定大连地区临床分离的78株伤寒沙门菌对12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用PCR方法检测TEM型β内酰胺酶基因、catA和catB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基因以及cmlA氯霉素外排泵蛋白基因、aac(6′)Ⅰb和aac3Ⅱ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qacEΔ1sul1耐消毒剂和磺胺基因、多重耐药外排基因acrB等8种耐药基因。 结果 78株沙门菌对12种药物有不同程度耐药(1.28%~74.35%)。得到9株多重耐药菌株,其中5株检出TEM型β内酰胺酶基因;7株耐氯霉素的伤寒沙门菌菌株中,2株仅检出catA基因,1株仅检出catB基因,1株仅检出cmlA氯霉素外排泵蛋白基因,2株同时检出catA基因和cmlA氯霉素外排泵蛋白基因;2株检出aac(6′)Ⅰb基因,1株检出aac3Ⅱ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4株检出耐消毒剂和磺胺基因qacEΔ1sul1;6株检出多重耐药外排基因acrB。 结论 大连地区临床分离的伤寒沙门菌存在严峻的耐药现象,多种耐药基因存在于耐药伤寒沙门菌中,可能是导致菌株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Jo J  Won SH  Son D  Lee BH 《Biotechnology letters》2004,26(18):1391-1396
Transgenic tobacco plants over-expressing the Ochrobactrum anthropi pqrA gene, which encodes a membrane transporter mediating resistance to paraquat, were generated. Transgenic plants displayed higher resistance against paraquat than wild-type plants, as estimated by plant viability, ion leakage and chlorophyll loss, but no resistance against other active oxygen generators, such as H2O2 and menadione. Moreover, lower levels of paraquat accumulated in transgenic plants, compared to wild-type plants, indicating that the PqrA protein detoxifies paraquat either via increased efflux or decreased uptake of the herbicide, but not by removing active oxygen species. The results collectively demonstrate that the bacterial paraquat resistance gene, pqrA, can be functionally expressed in plant cells, and utiliz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araquat-resistant crop plants.  相似文献   

17.
转抗虫基因植物生态安全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转抗虫基因植物如Bt棉花等已在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大规模商业化种植 ,有关转抗虫基因植物潜在的生态风险已引起广泛的关注。该文综述了转抗虫基因植物研究应用现状与安全性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 :转抗虫基因植物的种类及其对靶标害虫的抗性 ,对非靶标害虫和天敌发生的影响 ,对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靶标昆虫的抗性治理及转抗虫基因植物的基因漂移等  相似文献   

18.
通过比较盐、冷和热激三种不同胁迫预处理提高水稻(Oryza sativa L.)抗寒性过程中膜保护系统的变化,探讨植物交叉适应机理。结果表明,水稻幼苗经不同胁迫预处理均可提高幼苗的抗寒性。与未预处理苗相比,不同胁迫(冷、热、盐)预处理之间在处理后、低温伤害后及恢复2d后的3个不同时期膜酶促和非酶促保护系统及同工酶酶谱变化各有异同,既有部分共性,也有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19.
伍静  师长宏 《生物磁学》2011,(22):4382-4385
结核分枝杆菌原发性和继发性耐药是当前控帝】和治疗结核病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已经阐明了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的分子基础是染色体的突变,影响了药靶本身或激活了药物前体的细菌酶,造成MTB的耐药。本文主要就MTB对其常用药物的耐药机制展开讨论,以便正确认识MTB对不同药物的耐药机制,建立快速检测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型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Zhang Y  Lv Z  Chen J  Chen Q  Quan Y  Kong L  Zhang H  Li S  Zheng Q  Chen J  Nie Z  Wang J  Jin Y  Wu X 《Proteomics》2008,8(20):4178-4185
We have developed a novel baculovirus surface display (BVSD) system for the isolation of membrane proteins. We expressed a reporter gene that encoded hemagglutinin gene fused in frame with the signal peptide and transmembrane domain of the baculovirus gp64 protein, which is displayed on the surface of BmNPV virions. The expression of this fusion protein on the virion envelope allowed us to develop two methods for isolating membrane proteins. In the first method, we isolated proteins directly from the envelope of budding BmNPV virions. In the second method, we isolated proteins from cellular membranes that had disintegrated due to viral egress. We isolated 6756 proteins. Of these, 1883 have sequence similarities to membrane proteins and 1550 proteins are homologous to known membrane proteins.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membrane proteins can be effectively isolated using our BVSD system. Using an analogous method, membrane proteins can be isolated from other eukaryotic organisms, including human beings, by employing a host cell-specific budding vir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