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辐射育种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X、钴~(60)-γ射线照射大豆干种子能引起后代生育期、含油量、丰产性、抗倒伏性等的变异。生育期的变异一般以M_2生育期的变异起主导作用,在M_2发生成熟期变异后,有传递给后代的性能。从钴~(60)-γ射线5,000伦琴照射东农4号中选出比对照早熟25天的极早熟类型。用X、γ射线照射大豆干种子能诱发后代子实内粗脂肪含量的变异,通过选择能选出含油量高的品种,如从X射线照射满仓金的后代中选出黑农6号,四年平均粗脂肪含量为23.25%,比对照满仓金的粗脂肪含量四年平均为22.25%提高1%。X、γ射线照射大豆种子对后代的产量及抗倒伏性均有影响,通过选择能选出抗倒伏及丰产的大豆品种,并能分离出新的变异类  相似文献   

2.
在辐射诱变的实践中通常认为:M_1代所有的新的突变都将是杂合体,本文报道了用r-射线诱发长芒突变嵌合体的试验结果,并对嵌合体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M_1代嵌合体的长芒突变是一种隐性基因突变,它可以是纯合突变。因此,M_1代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突变世代。  相似文献   

3.
γ射线对松毛虫的不育效应及其防治应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 本文通过三年(1961—1963)来的试验,探索了γ射线对马尾松毛虫的不育效应及其对有关生活活动的影响。在不育机制上,对雌雄性的生殖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受精过程作了解剖观察。在获得初步不育效果的基础上,在林间进行了小规模释放试验,兹报导如下。 二、材料与方法 γ射线源为钴~(60)。1961年用Co-400-1型钴疗机照射,剂量率为48.08伦琴/分钟,1962—1963年用400克镭当量的实验用柱状钴源,剂量率为43.43伦琴/分钟(都是计算剂量)。 试验对象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Walder),室内饲养或林间采集。不育效应用不同剂量(0.5万、1万、2万、2.5万、3万、3.5万、4万伦琴)照射不同发育期的雄蛹,分别饲养于养虫笼中,配对交配,与对照比较,观察主要生活习性及其子代卵的孵化率;对孵化幼虫进行饲养,观察死亡率和下代生殖能力。对照射蛹羽化的成虫,分别不同处理组合,在Clarke昆虫生理盐水中解剖观察;组织切片将处理成虫用4%甲醛液分别固定,解剖水洗,用Hansan苏木精伊红染色,不同浓度酒精脱水,石腊包埋,分别纵横连续切片,切片厚度为8—12微米,用二甲苯脱蜡透明,加拿大树胶封藏。  相似文献   

4.
杜尧东  沈平  王华  唐湘如  赵华 《生态学杂志》2018,29(12):4013-4021
基于广东省86个气象站1961—2016年的气温资料和1∶25万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和反距离权重插值等方法,分析影响双季稻种植的关键气候因子(双季稻安全生育期日数、≥10 ℃积温)时空变化特征,结合气候因子在1961—1990年、1971—2000年、1981—2010年、气候因子突变前(1961—1997年)、突变后(1998—2016年)等5个时间段的变化,研究了气候变化对广东双季稻熟性搭配分布区域及其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 广东省双季稻安全生育期日数、≥10 ℃积温的空间分布表现为南高北低、平原高山区低.近56年,广东双季稻安全生育期日数以1.7 d ·10 a-1的速率显著增加,≥10 ℃积温以43 ℃·d·10 a-1的速率显著上升,各气候因子均在1997年发生了突变.广东双季稻熟性搭配可分为早熟+早熟、早熟+晚熟和晚熟+晚熟3个气候区.早熟+早熟区主要分布在北部中亚热带地区,早熟+晚熟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南亚热带地区,晚熟+晚熟区主要分布在南部北热带地区.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广东晚熟+晚熟区面积明显扩大,早熟+晚熟区面积明显减小,而早熟+早熟区的面积变化不明显.与1961—1990年相比,1971—2000年和1981—2010年广东省晚熟+晚熟区面积分别增加了1.22×106和2.56×106 hm2,早熟+晚熟区的面积分别减小了1.13×106和2.56×106 hm2.与突变前(1961—1997年)相比,突变后(1998—2016年)晚熟+晚熟区的面积增大一倍多,早熟+晚熟区面积缩小近一倍.  相似文献   

5.
《生命科学研究》2016,(5):435-441
油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同时也是我国食用油和饲用蛋白质的主要来源。采用0.8%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溶液处理甘蓝型油菜玻里马胞质雄性不育系(pol cms)的保持系2B种子,从田间M_2诱变群体中筛选获得1 495个变异株,包括叶色、叶型、早花、株高和株型、雄性不育、裂蕾、花瓣形状和颜色、多分枝和长角等变异性状,占M_2诱变群体的7.4%。对多分枝和长角突变材料的农艺性状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多分枝突变材料平均一次有效分枝比野生型多1.03倍,单株产量增加41.48%;长角突变材料角果长度为野生型的1.69倍,但果粒数无差异,单株产量提高49.66%。研究结果为今后进一步发掘这些突变性状相关基因,并应用于油菜品种改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从金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aureofaciens)重组体2U一84经紫外线处理得到A3-32突变株,产量比2U一84提高10.6%以上。A3—32突变株又经紫外线处理,得到一株分泌金黄色色素的突变株5一43,产量为A3-32的60—70%。而5一43突变株经不同诱变因素:紫外线、乙烯亚胺及氮芥处理,均得到色素形成能力消失的突变株,这些菌株的产量均比5—43高,提高的幅度也较大。其中紫外线处理得到的u一42突变株比5—43突变株提高78%,比重组体2u 8{提高21.5%。色素形成能力愈小者,其产量愈高,这说明产量与色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由弱孢子型6—15突变株经乙烯亚胺与紫外线复合处理,得到孢子丰富,产量明显提高的EU-63突变株,比重组体2U一84提高49.6%。  相似文献   

7.
前言 我国小麦辐射育种,自1958年以来,已有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先后育成“新曙光一号”等三十多个品种,有的已大面积推广,在农业增产上起了积极作用。我校师生于1972年起,结合教学和生产,开展了小麦辐射育种工作,目的在于了解射线对作物的辐射效应,认识变异规律,选择有益突变,培育新品种。本文报道1972—1975年Co(60)-γ射线对小麦M_1、M_2、M_3代的辐射效应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1980—83三年来,用6个原产不同国家和我国不同生态地区的小麦品种(系),进行双列杂交,研究了亲本、F_1、F_2和F_3各世代生育前期(播种一抽穗天数)和后期(抽穗—成熟天数)之间以及前、后期和全生育期(全期)之间早熟性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前期与后期长短为反向遗传关系,前期与全期长短为正向遗传关系。这种遗传关系,不仅表现在亲本上,而且存在于杂种后代中,不过随世代增进有逐代减弱的趋势。早熟性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行为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9.
以纳豆芽孢杆菌BN-2-6为出发菌株,利用亚硝基胍(NTG)和N+注入复合诱变选育产维生素K2的突变株。经过NTG诱变后得到突变株BN-N30—1,其维生素K2的产量提高了53%,继而采用低能N+注入技术进行处理得到突变株BN-P15—11-1,维生素K2的产量比BN—N30—1提高了96%,比原始菌株提高了166%。结果表明,对纳豆芽孢杆菌BN-2-6进行NTG和低能N+注入复合诱变的效果明显,突变菌株维生素K2的产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相互易位能使生殖细胞分裂失常而导致部份不育,故可用来作为防治害虫的手段。我们用1000到8000伦琴的X射线,照射的羽化24到48小时的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 Coq.)的野生型雄蚊,诱发了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之间的相互易位。为鉴定并分离出这种相互易位,用未经交配的具有红眼?和黑头(bh)两种突变性状为标记的雌蚊与受照射的野生型雄蚊进行单对交配。F1表现为野生型,BC1由r与bh两种性状所表现的拟连锁r-bh及分离比例上的反常,分别从4000、5000、6000和8000伦琴的四个照射组中,各分离出一种相互易位杂合子。其中由5000和8000伦琴诱发所得为雄性连锁相互易位杂合子TM,而由4000和6000伦琴诱发所得为雌性连锁相互易位杂合子Tm。都已育成稳定的半不育品系。四个品系的不育性为53.10%—71.50%。经详细观察,发现不育性的主要原因是受精卵的致死所造成。  相似文献   

11.
研究结果表明,将原有的玉米雄性不育系转化为新的不育系,回交4—5代,新不育系绿叶面积、光合势略高于保持系,植株外貌极为相似,可供育种工作利用。在净同化率和产量方面,同组合的不育单交种较可育单交种为高。同时,通过对不育系育性的鉴定,初步认为威西137、维尔44、威153和瓦8等4个自交系具有较高的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12.
陆地棉早熟性的指示性状的遗传力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世界主要产棉地区,都十分重视早熟性。但是关于棉花早熟性的涵义及其测定,目前尚缺乏一致的认识。本项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陆地棉早熟性的适当指示性状,这些性状应和实际的早熟性有显著的相关性、有较高的遗传力,最好能在生育早期就能加以测定。根据两年对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初絮期、盛絮期、第一果枝高度、第一果枝节位、平均主茎节间长度和第一次籽棉产量%等九种性状估计得的遗传力,结果以现蕾期和盛絮期的遗传力较高,两者各和第一次籽棉产量%的相关系数又极显著,因此,以现蕾期或盛絮期作为评定陆地棉早熟性的指示性状,较为适合。但盛絮期的测定,失之过晚,不如现蕾期在生育早期就能测出,对当年选择更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60Co—γ射线诱导的小麦T型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突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60)Co-γ射线诱导小麦T型雄性不育系T小偃4号A、T郑引1号A均获得了农艺性状优良、恢复力强的恢复系。育性恢复突变是涉及一个或少数几个位点核基因的显性突变。利用性状优良的T型不育系诱导育性恢复突变是选育恢复系和发掘恢复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以两系杂交稻'闵优香粳'品种的父本W香99075和母本不育系261S及其261S矮化突变株系为材料,对两种母本及其F1植株分别进行形态特征、产量和F2稻米品质比较分析,以明确不育系261S矮化突变株系的育种应用价值.结果显示:(1)不育系261S矮化突变株系与原不育系261S相比,花粉不育性相似,株高、穗长、千粒重分别极显著降低13.8 cm、4.5 cm、5.2 g,但有效穗比原不育系261S极显著增加62.8%;(2)261S矮化突变株系×W香99075组合的F1"新闵优香粳"植株高度较'闵优香粳'极显著降低11 cm,而单株产量两者差异不显著;(3)两组合F2稻米胶稠度和碱消值几乎没有变化,但"新闵优香粳" 比'闵优香粳'的蛋白质含量提高9.57%、直链淀粉含量极显著降低10.17%,稻米品质较优.研究表明,以植株较矮、分蘖性较强、单株有效穗多的261S矮化突变株系为母本与W香99075杂交,可在不影响杂交稻产量表现的基础上有效降低原品种'闵优香粳'植株的高度,同时稻米品质也得到改善;说明261S矮化突变株系可作为水稻两系杂交育种的新不育系材料.  相似文献   

15.
激光诱变选育AC10菜用大青豆的研究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有性杂交和激光红宝石辐照交替进行,经10多年的研究、试验、选育出一个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特高的菜用大青豆-AC10。AC10菜用大青豆,系早熟、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耐迟播、产量高、效益好的品种。全生育期110天、80-85天采摘青毛豆、单产鲜毛豆700公斤以上,老豆单产160公斤左右。据农业部谷物测试中心分析,蛋白质含量48.32%,脂肪含量21.36%,合计69.68%。查新结果表明,为国内  相似文献   

16.
水稻雄性不育系IR66707A及IR69700A来自国际水稻所(IRRI),它们的不育性只能被保持而不能被恢复,属于胞质型雄性不育。以这两个不育系以及它们与正常品种的杂种F1为供体,经离体培养,共获得了136个体细胞克隆。在R1代中发现了三个类型的突变或变异,即:可育突变、雄性不育和雌雄性均不育的变异。第一类型的可育突变有两例,其R2的可育与不可育(出现分离)之比为3:1,证实为显性单基因突变。第二类型的雄性不育又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不育性可被恢复的,与供体不育系完全不同,其中一部分克隆的不育性不能被保持但可因环境的改变而转换为可育,另一部分克隆的不育性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具转换能力),但其不育性既可恢复又可不完全保持(即F1的育性尚有分离)。第二种是不育性不能被恢复,与供体相似。育性不具转换能力的突变可望培育成为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系,而育性可转换的突变则可望培育成为两系杂交稻中的两用核不育系。  相似文献   

17.
高梁314A、13A与苏丹草杂种F1代的农艺特性及细胞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雄性不育系高粱314A、13A与3种苏丹草杂交组合F1代的生育、株高、穗型、分蘖性、产量、光合性能及细胞遗传学等特性。结果表明:各杂交种F1植株高大,平均株高343~369cm,穗型呈双亲中间型,种子活秆成熟,生育期130~137d,分蘖性强,单株平均分蘖数6.3~9.O个,花粉可育率91%以上,自然结实率63.88%~67.79%;F1鲜草产量比各自父本苏丹草增加16.17%~32.73%,种子产量增加41.40%~52.97%,杂种超亲优势19.29%~48.68%,茎叶比3.05~3.66;F1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均明显超过其各自亲本,CO2固定能力强;F1代PMCMI染色体均能正常配对,平均构型为2n=2x=20(10Ⅱ),但棒状二价体频率明显高于其双亲,原亲本间的遗传组成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试验证明母本314A、13A的雄不育发生在减数分裂后的小孢子形成期。  相似文献   

18.
突变体库在烟草功能基因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建立了快速、高效农杆菌介导的烟草遗传转化体系,目前已经创制了3万份激活标签( pSK1015)突变体.利用PCR扩增对突变体库进行阳性检测,扩增结果表明其阳性率接近90%.大田T1代可视突变表型调查结果表明,在团棵期具有可视突变表型的概率为5.4%,在现蕾期具有可视突变表型的概率为3.6%.  相似文献   

19.
水稻雄性不育系IR66707A及IR69700A来自国际水稻所(IRRI),它们的不育性只能保持而不能被恢复,属于胞质型雄性不育。以这两个不育系以及它们与正常品种的杂种F1为供体,经离体培养,区获得了136个体细胞克隆。在R1代中发现了三个类型的突变或变异,即:可育突变、雄性不和雌雄性均不育的变异。这一类型的可育突变有两例,其R2的可育与不可育(出现分离)之比为3:1,证实为显性单基因突变。第二类型的雄性不育又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不育性可被恢复的,与供体不能系完全不同,其中一部分克隆的不育性不能被保持但可因环境的改变而转换为可育,另一部分克隆的不能性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具转换能力),但其不育性既可恢复又可不完全保持(即F1的育性尚有分离)。第二种是不育性不能被恢复,与供体相似。育性不具转换能力的突变可望培育成为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系,而育性可转换的突变则可望培育成为两系杂交稻中的两用核不育系。  相似文献   

20.
根据对于水稻、小麦和大豆等作物开花期遗传力的估算结果,一般都认为是比较强的。同时,庄巧生等(1962)提出随着世代的进展,遗传力有逐渐增大的趋势。为了估测油菜开花期遗传力的强弱,以及随着选择世代的进展其遗传力的进展状况,曾利用上一试验中广东小油菜的各个早熟性选择世代为材料,并利用亲本中值对于代的回归法和对各家系的方差分析法,估算了它们的遗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