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鱼动物群在广西发现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广西横县六景,泥盆纪地层发育,层次清晰,并产有丰富的无脊椎动物化石。1966年以来,王钰等在该地做过详细的地层古生物工作(王钰,1956;王钰等,1964),创立了那高岭组,用以代表广西早泥盆世晚期的海相沉积,取代了“四排组”,对其上覆的郁江组进行了详细分层。因此,六景便成了我国中泥盆世海相地层的标准地点,创立的那高岭组也广为地质界所引用。紧伏于那高岭组下面的莲花山砂岩,是代表广西早泥盆世早期的陆相沉积,因一直缺乏古生物学方面的可靠证据,故其时代只是按其与上覆下伏地层的关系,归属于早泥盆世早期。1973年4月,笔者与范贵忠同志在广西野外工作期间,于横县六景霞义岭南坡的莲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那叫组系广西一个地方性的地层名称,指的是横县六景、邕宁长塘一带东岗岭组与郁江组之间,一套厚400米左右的白云岩。由于长期未获可靠的化石依据,许多研究者各据上、下地层所含的不同门类化石,或推测其为中泥盆世(王钰等,1974);或推测为早、中泥盆世(侯鸿  相似文献   

3.
记述了广西横县六景那高岭组、郁江组,武宣二塘二塘组和象州大乐四排组(大乐组)的无颌类和鱼类微体化石。经过形态学和古组织学的研究,这些化石被归于13属(其中包括1新属、2未定属)11种(其中包括3新种4未定种和1比较种)。结合以往在莲花山组和那高岭组下部已报道的脊椎动物大化石资料讨论了广西中部下泥盆统的脊椎动物组合序列:莲花山组以Yunnanolepis-Qujinolepis组合,那高岭组以Asiaspis expansa-Machaeracanthus? bohemicus组合,郁江组以Turinia sp.-Cheiracanthoides comptus-Ohiolepis newberryi组合,二塘组以Nostolepis guangxinensis-Wuxuanichthys wangi-Ligulalepis cf. toombsi组合为代表。另外,据已报道的脊椎动物微体化石和大化石资料,对广西中部和云南东部下泥盆统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4.
广西南部郁江建造中的几种新腕足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钰 《古生物学报》1956,(2):137-162
一.郁江建造的岩性和时代珠江上游在广西境内叫做郁江,自南宁市东至横县北境六景圩之间,它的流向大致近于东西。在河谷的南北,露出很多泥盆纪地层。其中以下部中泥盆纪岩层发育最好;不仅剖面整齐,并且化石众多,保存优美,可以说是研究我国西南部中泥盆纪地层和化石群的理想地带。解放以后,在建筑湘桂铁路和各县公路的工程中,由于剥土与挖方的关系,使过去复掩的岩层获得揭露,化石由风化结果也多脱出,更给古生物学工作者以观察与采集的方便。广西境内的下部中泥盆经地层旧名“吴村页岩”,标准地区是南宁市以南25公里的  相似文献   

5.
王念忠 《古生物学报》1992,31(3):280-303
记述了广西横县六景那高岭组、郁江组,武宣二塘二塘组和象州大乐四排组(大乐组)的无颌类和鱼类微体化石。经过形态学和古组织学的研究,这些化石被归于13属(其中包括1新属、2未定属)11种(其中包括3新种4未定种和1比较种)。结合以往在莲花山组和那高岭组下部已报道的脊椎动物大化石资料讨论了广西中部下泥盆统的脊椎动物组合序列:莲花山组以Yunnanolepis-Qujinolepis组合,那高岭组以Asiaspis expansa-Machaeracanthus? bohemicus组合,郁江组以Turinia sp.-Cheiracanthoides comptus-Ohiolepis newberryi组合,二塘组以Nostolepis guangxinensis-Wuxuanichthys wangi-Ligulalepis cf. toombsi组合为代表。另外,据已报道的脊椎动物微体化石和大化石资料,对广西中部和云南东部下泥盆统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6.
广西郁江组中的沟鳞鱼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5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有关的一些泥盆纪论著中,几乎都趋向于把郁江组的底界,看作为我国南方中、下泥盆统的分界。近几年来,随着华南泥盆纪地层研究工作的深入,对郁江组的时代,也提出了不少的新的见解。许汉奎、廖卫华等同志(1974)认为:整个西南地区的早泥盆世沉积,都是以砂岩、泥岩及泥灰岩为主,代表海侵的开始,与郁江组时代相当的坡脚组,和下伏的早泥盆世的坡松冲组系属连续沉积的过渡关系,构成一个完整  相似文献   

7.
1958年9月,笔者随同乐森(王寻)教授在广西进行地层研究工作时,与刘时彬同志在横县六景火车站南约50米处一低山坡上,从中泥盆统郁江组上部的黄绿色页岩夹泥灰岩露头中和露头附近,采到许多保存特别完好的腕足动物化石标本。在所集的标本中有两件是相当完美的古生态标本,都是喇叭珊瑚(Aulopora)生长在尖石燕(Mucrospirifer)的壳瓣上,二  相似文献   

8.
丰富异常、属群繁多的广西六景地区泥盆系那高岭组和郁江组的腕足动物化石,含有较多的地方性成员,已为世人所瞩目。那高岭组和郁江组分别以东方石燕(Drientospirifer)和双腹扭形贝(Dicoelostrophia)为特色。随着研究程度的不断深入,两组的地方性分子时有增加。本文报道的两个戟贝族的新属——中华戟贝(Sinochonetes gen. nov.)和华南戟贝(Huananochonetes gen. nov.),就是本区地方性的属。它们分别产于那高岭组和郁江组上部的六景段。  相似文献   

9.
这一篇短文主要是描述茹廷锵同志1952—1953年在广西桂平县木圭区大产、沙岗一带上泥盆纪矽质岩系中采集的一些菊石。另外著者在横县六景圩附近中泥盆纪郁江层顶部采集的几块属于Lobobactrites 一属的标本,也描述了并包括在内。桂平县木圭区上泥盆纪的矽质岩系,就岩石性质而言,极似分布在广西中东部榴江、修仁、象县和石龙等县的榴江系。它们的地层层位也都是位于中泥盆纪东岗领灰岩  相似文献   

10.
关于广西产展翼状阔石燕的四排组的时代,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属早泥盆世;另一种则认为应属中泥盆世早期。强调“Paradoxus”型阔石燕的标准性,有值得考虑的一面,但由于四排组所产Euryspirifer qijia-nensis 等却与典型的Euryspirifer paradoxus 有明显的差别,泥盆纪的石燕类具有强大喙锥的,亦并非为早  相似文献   

11.
新科逆射蛤科(Antactinodiontidae fam.nov.),已发现两属,新属逆射蛤(Antactinodion gen.nov.)和弱齿蛤(Dysodonta)。前者见于我国滇东南和广西隆林地区坡脚组,后者产于我国滇东翠峰山群、广西那高岭组和郁江组,越南北方BanHom 组。Mansuy(1913)认为越南北方的Dyso-donta 是志留纪产物。其后,Reed(1927)指出,Mansuy 记录的Ban Hom 组标本不具有任何志留纪的生物特征,主张归属泥盆纪。但是,仍有部分作者依从Mansuy 原来的意见(McAlester,  相似文献   

12.
本文所描述的材料采自下列不同的两地区:(1)系赵金科及徐煜坚二先生于1948年采自广西永淳中泥盆纪郁江层;(2)系俞建章先生采自广西灵川风林山扁豆状石灰岩,该化石虽然丰富但多为内模,保存较差。  相似文献   

13.
广西中部泥盆系二塘组的四射珊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描述的四射珊瑚,产自广西中部海相泥盆系,象州型沉积序列中的一个新建的地层单位——二塘组(俞昌民等,1978)。这个小型珊瑚群包含的属种数目不多,但是它们在广西武宣及象州地区范围内产出的层位稳定,是识别二塘组的化石标志之一,对确定广西象州型泥盆系的生物地层层序,划分泥盆纪地层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对于认识中国南方泥盆纪四射珊瑚群的性质及其进化的过程,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吉林磐石吉昌地区早石炭世植物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一、前言吉昌地区早石炭世植物产于吉林省磐石县西北——吉昌地区官帽屯、冰窖山、腰沟屯及鹿圈屯等地的下石炭统鹿圈屯组,一套受轻微变质的深灰一灰黑色粉砂岩中。产地的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5°31′,北纬43°14′(插图1)。1976—1977年,吉林省地质局区调大队四分队在开展《辽源市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中,发现了此批植物化石,并在吉昌官帽屯一胜利屯一带测制了地层剖面,采集了丰富的动、植物化石(图2)。根据该队地质报告的记述,此区鹿圈屯组的地层层序为:上覆地层:中石炭统磨盘山组  相似文献   

15.
广西钦州小董—板城上古生代硅质岩相地层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6  
广西东南部钦州地区小黄-板城-带发育一套由不同的硅质岩,硅质页岩和泥岩组成的地层,过去由很少大化石确定的地层划分,地质构造,空间分布和地层厚度等地质资料有很大的误差而不能再用。我们把这套地层分布三个组,石梯组,石夹组和板城组。  相似文献   

16.
福建白垩纪孢粉组合与地层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建省境内的晚中生代陆相地层是一套以红色岩层为主的杂色岩系,间含大量的火山碎屑岩或火山岩,分布广泛,厚度巨大。自1930年王绍文建立白垩系官寨红砂岩和上侏罗统严坊凝灰岩层以来,省内外地质工作者对这一岩系曾先后做过大量的调查,但由于对其中化石研究不足,分层和对比一直比较混乱。1976年,福建区域地质测量队地层编表组曾提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分层方案,已于1979年正式刊行。1979年,王梦洲~*在宁化禾口盆地建立禾口组,并置其于石帽山组与沙县组之间,但在同一本  相似文献   

17.
Heterophaulactis Yu是作者建立并发表于1974年的一四射珊瑚属,产自广西郁江沿岸、南宁至六景一带的泥盆纪郁江组,其时代属早埃姆斯期牙形刺kitabacus带(前dehiscens带)。对此珊瑚属再行研究,是出于:1)发表在"中国南方泥盆系的新进展"一文,是与其它门类化石共同作为划分和对比地层的化石依据,只限于中文简短描述,对化石图影的展示也有严格的数量限制。尽管此属己被收录在Hill(1981)主编的古生物专论的珊瑚分册中,也只是简短的英文描述和有限的图影,未能充分展示其骨骼演变特征;2)此属的分类位置、科的归属及与相关属的属征比较与讨论,当初均未交待,应予阐明;3)Heterophaulactis属的地理分布广,遍及滇桂两省,通过再研究,其产地已扩展至中国西北地区;其地层分布又有一定的时限性,在广西仅限于郁江组下部的石州段,时代为kitaba-cus带,其它地区也仅见于下泥盆统。文中对Heterophaulactis属的模式种,Heterophaulactis semicrassa的骨骼特征及个体发育过程中的演变均作详细的英文描述和图影展示;与相关属比较之后,认为与本属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产于西秦岭山区下泥盆统、发表在西北区化石图册上的有些属种,其中的有些属种可以归于本属。文中还记述一新建种Heterophaulactis yujiangense sp.nov.。文章对Heterophaulactis的分类位置和科的归属也有详细比较讨论,认为它是源出自志留纪Pycnactis—Phaulactis的演化序列,应归属于Lykophyllidae Wedekind,1927科。对Miroelasmatinae Cao,1983亚科的原始定义作全面修订后,把它归为Lykophyllidae Wedekind,1927科下的一个亚科;在对化石图册及相关文献上记述的产自西秦岭区下泥盆统四射珊瑚属种的全面修订之前,暂把以下各属置于此亚科:Heterophaulactis Yu,Miroelasma Cao,Qinlingophyllum Cao,Wenxianophyllum Cao,Protaulacophy-llum Cao,Bethanyphyllum sensu Cao,Aulacophyllum sensu Cao和Aulacophyllum sensu Zhang。  相似文献   

18.
广西来宾县城东南地区晚二叠世早期头足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地层概述本文研究的头足类化石采自广西来宾县城东南鹅头山、红水河蓬莱滩和泡水等地的合山组。1980年,笔者与广西区调队卢宏金一起观察了上述剖面,并实测了红水河蓬莱滩剖面,采集了大量的头足类化石。红水河蓬莱滩剖面合山组的地层层序如下:  相似文献   

19.
湘西南、桂东北早侏罗世孢粉组合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1976年,我所对湘西南、桂东北中生代含煤地层与古生物群进行系统的调查。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化石和孢粉样品。在湖南零陵冯家冲、江永桃川、兰山园竹及广西贺县西湾等地的下侏罗统样品中,发现丰富的孢粉化石。对这些孢粉化石的研究,关于认识华南早侏罗世孢粉组合,以及确定华南早侏罗世地层之存在,具重要意义。赵鼎担任孢粉样品分析,毛继良摄制图影,徐宝瑞清绘插图,均致谢忱。  相似文献   

20.
湘西北寒武系杷榔组出露较好,三叶虫化石十分丰富。文中报道描述了在花垣县排吾乡两个剖面的杷榔组泥页岩中采得的三叶虫两属两种Dinesus bura(Qiu,1980)和Eosoptychoparia guizhouensis Yuan in Zhang et al.,1980。本次研究将双岛虫属Dinesus在中国的地层延限下延至杷榔组(寒武系第二统第四阶)的中下部。这些新材料在湖南杷榔组的发现,扩大了这两属的地理分布范围,并提供了更多本区与其他地区的地层进行对比的材料。以上新发现更进一步丰富了寒武纪江南斜坡带杷榔组三叶虫动物群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