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人良性增生前列腺组织中经硫酸铵沉淀和肝素-琼脂糖凝胶层析纯化出人前列腺生长因子(hPGF),纯化倍数约1000倍,SDS-PAGE和等电聚焦电泳示分子量约为17kD、等电点同标准hFGF。利用分离培养的人前列腺间质或纤维细胞进行活性鉴定,发现以1.3 ̄1.7mol/L NaCl洗脱部分为hPGF,活性最高,对间质成纤维细胞有显著刺激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土壤样品中分离粘细菌,对其进行纯化、归类与鉴定,以丰富粘细菌菌种资源;对纯化得到的粘细菌进行抑菌、杀虫及抗肿瘤生物活性的分析,为粘细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开发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灭活大肠杆菌和滤纸片诱导子实体法从土样中分离粘细菌,结合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 D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对分离到的各菌株进行鉴定并归类。通过平板扩散法、昆虫口服毒性测试、肿瘤细胞毒性实验等方法,检测粘细菌代谢产物生物活性。【结果】共分离得到35株粘细菌,初步分类为:粘球菌属(Myxococcus)9株;珊瑚球菌属(Corallococcus)9株;侏囊菌属(Nannocystis)11株;堆囊菌属(Sorangium)6株。从其中纯化得到8株粘细菌,对其进行了鉴定并命名。发现了具有高效且广谱的肿瘤细胞毒性效应菌株S22,S51和S55也具同样的细胞毒性;另外,还发现具有肿瘤细胞毒性的菌株S20和S22对枯草芽胞杆菌和白色念珠菌也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结论】土壤中存在丰富的粘细菌资源,发现了具有肿瘤细胞毒性的弱小珊瑚球菌与具有抑菌和强抗肿瘤活性的大孢珊瑚球菌,粘细菌是活性天然产物与新药开发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3.
鱼类生长激素生物活性和定量免疫测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 GH)是调节鱼类生长、发育和代谢的一种重要激素.为了弄清鱼体内GH水平与鱼体生长的关系, 以及研究外源GH基因在受体鱼体内的表达部位、表达效率和表达调控等问题, 首先必须建立鱼类GH灵敏、特异的微量检测技术.此外, 在进行鱼类GH分离纯化中,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鉴定所获得的GH制品是否具有生物活性, 同样也需要建立鱼类GH灵敏、特异的生物活性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DNA重组技术制备了三种重组人生长激素(recombinant human growthhormone,rhGH)突变体,并测定了其受体亲和力及对去垂体大鼠的促体重增加活力。实验结果显示其受体亲和力大小依次为:rhGH-E174A>rhGH-G120R>rhGH>rhGH-G120T。 rhGH-G120R和rhGH-G120T二种突变体相比rhGH来说,对去垂体大鼠促体重增加生物活性明显降低;rhGH-E174A突变体则完全丧失生物活性。由于rhGH-E174A的受体亲和办高于rhGH,表明它是一种较强的hGH拮抗剂,可能成为一种药物,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因hGH分泌过多而引起的疾病(例如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等)。  相似文献   

5.
6.
草鱼垂体生长激素分离纯化及其抗体制备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陈松林  邓文涛 《动物学报》1995,41(3):282-290
应用碱性抽提,亲和层析,凝胶过滤和离子交换层析等技术从草鱼垂体中分离提纯出纯度高的草鱼生长激素(gcGH)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表明草鱼GH与大马哈鱼GH抗血清具有明显的免疫交叉反应,而与大马哈鱼催乳素(PRL)抗血清没有交叉反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表明草鱼GH为单一蛋白带,其分子量约为22500道尔顿,等电聚焦揭示出草鱼GH主要由等电点为4.7和5.0的两条蛋白带组成,用纯化的草  相似文献   

7.
鲈鱼生长激素在甲醇酵母中的胞内表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甲醇酵母pichia pastoris是一种理想的真核蛋白高水平表达系统.将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生长激素基因克隆到酵母整合型质粒载体pHIL-D2,经转化his4缺陷型酵母GS115,用PCR方法筛选阳性转化子,并用斑点印迹法筛选多拷贝转化子,经甲醇诱导表达,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杂交结果证实了表达产物为重组的鲈鱼生长激素.  相似文献   

8.
9.
10.
大黄鱼生长激素基因的分离及序列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大黄鱼(Pseucdosiaena crocea)脑下垂体中提取得到总RNA,根据近源鱼种生长激素(GH)基因保守序列设计了上游和下游引物,通过反转录和PC扩增得到大黄鱼生长激素cDNA片断,并进行序列分析。所得到的序列与近源鱼种生长激素基因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断定为大黄鱼生长激素基因序列,本序列的测定对进一步研究其生物活性和工程菌中的表达及应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花鲈对不同饲料原料的表观消化率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试验以Cr2 O3 为指示物 ,以 70 %基础饲料和 30 %的待测饲料原料组成试验饲料 ,测定花鲈对红鱼粉、豆粕、花生粕、菜籽粕、肉骨粉和棉籽粕中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能量和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在水温 2 5± 1℃的试验条件下 ,花鲈对鱼粉、豆粕、花生粕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均在 6 0 %以上 ;对鱼粉、豆粕、花生粕和菜籽粕的蛋白质、脂肪的表观消化率都在 80 %以上 ;花鲈对能量的表观消化率变化范围在 16 99%— 83 96 %。测得每种原料的 16种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 :花鲈对原料氨基酸消化率的变化与对蛋白质消化率的变化相一致 ,除了赖氨酸、缬氨酸、蛋氨酸之外 ,花鲈对肉骨粉中氨基酸的利用率最低。花鲈对饼粕类原料中的含硫氨基酸 (如蛋氨酸 )的表观消化率低于其他氨基酸 ,对鱼粉中氨基酸利用率最低的为组氨酸 ,对肉骨粉中氨基酸利用率最低的为苏氨酸。  相似文献   

12.
珠江口崖门鲈鱼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学铮  刘少明 《生态学报》1989,9(3):230-234
本文依据1983年6月至1986年1月对290尾鲈鱼年龄和生长的调查资料,阐明鲈鱼鳞片年轮特征并计算出鲈鱼体长与鳞长、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研究表明:3龄以前属幼鱼阶段,体长和体重的相对增长率较大,生长指标较高,3龄以后进入成鱼生长阶段。其生长适合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体重生长曲线的拐点位于3.05龄。因此以3龄、体重3.5公斤左右的鲈鱼作为商品鱼加以捕捞,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3.
实验研究了棉子糖对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生长、非特异性免疫、抗应激能力和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后存活率的影响。基础饲料依据花鲈营养需求配制。实验设计5个处理,棉子糖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组)、200、400、800和2000 mg/kg饲料,分别命名为R0、R200、R400、R800和R2000。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初始体重3 g左右)。实验共持续16周,实验结束后称重并取血清样品用于测定免疫和抗氧化指标。此外还分别进行了30s空气暴露应激和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实验。结果表明各实验组花鲈存活率和摄食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R800组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R400和R2000组(P<0.05)。R400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R800组、蛋白质效率显著低于R800组(P<0.05),但与其他各组没有显著差异。各组间蛋白质沉积率、肝指数没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R200和R2000肥满度显著高于R400和R800组(P<0.05),R800组花鲈内脏比显著低于R400组(P<0.05)。各组间血清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没有差异(P>0.05)。30s空气暴露应激后血清葡萄糖和皮质醇也未显示差异,但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攻毒后对照组累计存活率为65%,显著低于各试验组(P<0.05)。棉子糖在花鲈饲料里适宜添加量为800 mg/kg。  相似文献   

14.
灵芝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31  
目前,灵芝多糖的抗肿瘤及免疫活性已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1]。灵芝子实体多糖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胞内和胞外多糖已被国内外的研究者证实都是有效多糖[2]。因此利用深层发酵来大规模地生产生物活性多糖是目前灵芝开发利用技术的热点。国内对灵芝培养基的组成、培养方法等已?..  相似文献   

15.
鱼类生长和生长激素分泌活动的调节(综述)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林浩然 《动物学报》1996,42(1):69-79
本文综述近十年来在鱼类生长激素分泌和鱼体生长的神经内分泌调节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阐明脑(各种神经内分泌因子)-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肝脏(产生类胰岛素生长因子)轴调控鱼类生长的作用,并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可供养鱼生产实践应用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花鲈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鉴别和定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二步法 ,用 5 羟色胺 (5 HT)、生长抑素 (SST)、胃泌素 (Gas)、胰高血糖素 (Glu)、胰多肽 (PP)等 5种抗哺乳动物血清对花鲈 (Lateolabraxjaponicus)消化道内分泌细胞 ,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的研究。结果表明 :5 HT和SST细胞分布于食管、胃贲门部、胃体部和胃幽门部 ,而肠道各段均未检出。Gas细胞分布于胃幽门部和前肠、中肠 ;食管、胃贲门部、胃体部和后肠未检出。Glu细胞分布于前肠和中肠 ,其余各段均未检出。PP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未检出。本文将对花鲈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密度、分布型及形态进行描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使用PCR、RT-PCR和RACE方法分离克隆了建鲤基因组内的4个jlGHRs基因,同源性分析和系统树表明它们两两分属于鱼类GHR1和GHR2,命名为jlGHR1a、jlGHR1b;jlGHR2a、jlGHR2b。jlGHR1s和jlGHR2s的两个旁系同源基因间氨基酸差异分别为5%和11%,但功能保守区FGVFS基序、Box1、Box2基本一致,jlGHR1s和jlGHR2s氨基酸差异为41%。jlGHRs和斑马鱼GHRs基因结构相同,在阅读框内存在7个内含子,两旁系同源基因间内含子长度或序列存在差异。jlGHR1s、jlGHR2s与不同鱼类GHR1、GHR2同源性高低与传统分类地位一致。实验过程中发现建鲤肝脏存在jlGHRs的多种转录子,包括丢失了外显子4的jlGHR1b’、保留了内含子3的jlGHR2a’、丢失了部分外显子8的jlGHR2as。实时定量RT-PCR组织表达结果显示4个jlGHRs在脑、肝、心、头肾、肾、肠、脾、肌肉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差异明显,其中肌肉组织中4个基因表达量均最高,脑中4个基因的表达水平相当,其余各组织中jlGHR2b的表达量均最高。从多转录子和较低表达量推测jlGHR2a所受的选择压力低于jlGHR2b。鲤鱼基因组内分离到GHR1、GHR2的两个旁系同源基因在功能基因方面证实了鲤鱼体内存在两套基因,表明鲤鱼是研究同源基因变异分化的好材料,也为今后正确查找jlGHRs基因上的SNP位点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饲料中三聚氰胺对花鲈生长、生理机能及组织残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为实验对象, 通过在花鲈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三聚氰胺进行56d的花鲈摄食生长实验, 探讨三聚氰胺对花鲈的生长性能、生理机能、组织残留及肾脏组织学的影响。实验设计为5个不同剂量的三聚氰胺(0、500、2000、5000及10000 mg/kg)处理组, 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花鲈初始体重(30.6±0.1)g在半流水养殖系统中进行养殖, 定期检测水质。实验结果表明:56d实验期内5个处理组花鲈的三聚氰胺日摄入量分别为0、8.26、32.38、80.34及148.83 mg/kg.w/d。三聚氰胺显著影响了花鲈的摄食与生长(P0.05)。三聚氰胺对花鲈的饲料系数及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实验结束时, 各处理组全鱼的水分、粗灰分及粗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三聚氰胺添加量的升高, 花鲈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逐渐升高, 5000 mg/kg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花鲈的肝脏和肌肉中均检测到了三聚氰胺的残留, 在三聚氰胺日摄入量为148.83 mg/kg.w/d时,肝脏三聚氰胺残留量达到57.9 mg/kg,肌肉中三聚氰胺的残留量在三聚氰胺日摄入量80.34 mg/kg.w/d和148.83 mg/kg.w/d处理组分别为47.63 mg/kg和73.17 mg/kg。5000和10000 mg/kg饲料组花鲈的肾脏受到严重损伤,但没有发现结晶样物质存在。三聚氰胺对花鲈56d的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NOAEL,no-observed-adverse-effect-level)为8.26 mg/kg.w/d。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大黄鱼和鲈为实验对象,探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PY)和非淀粉性多糖酶(WX和VP)对其氨氮和可溶性磷(PO3-4-P)排泄的影响.以含植物蛋白的饲料为基础饲料,分别向每千克饲料中添加200mg植酸酶(酶的活性为2500IU/g)、 800mg WX(主要包括葡聚糖酶、戊聚糖酶和纤维素酶,各种酶的活性皆为50IU/g)、 400mg VP(主要为木聚糖酶,酶的活性为1000IU/g)以及800mg WX 400mg VP配制出5种实验饲料.实验鱼在海水网箱中经过8周的摄食驯养后,转入室内水族箱中进行氮磷排泄测定实验.在水族箱中经2天的适应后,测定饥饿状态下氨氮及可溶性磷的排泄率.然后饱食投喂,并连续测定摄食后48h内鱼体氨氮和可溶性磷的排泄率.实验期间水温为26.5-32.5℃,盐度为32.5‰-36‰,溶氧在7 mg/L以上.实验结果表明,饥饿状态下实验鱼的氨氮和可溶性磷排泄不受实验饲料影响(p>0.05).而在饱食条件下,实验饲料中添加非淀粉性多糖酶(WX、VP及WX VP)显著降低了实验鱼的氨氮排泄率(p<0.05),而添加植酸酶组实验鱼的氨氮排泄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饲料处理对实验鱼可溶性磷的排泄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添加植酸酶组实验鱼的可溶性磷排泄率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