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用三叶草离体根建立VA菌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三叶草(Trifolium pratense L.)离体根在改良的White培养基上能连续继代培养。将发芽的中国球囊霉(Glomus sinensis Peng&Shen)孢子接种三叶草离体根,在以CaHPO4为磷源的White培养基上培养,能稳定地形成泡囊—丛枝状内生菌根(Vesicular—ArbuscularMycorrhizae,YAM)。真菌在侵染前,菌丝在根分泌物的刺激下常进一步伸长,当菌丝接触到根的适当部位后即开始侵染,侵入前常首先形成附着胞,并通过附着胞进一步向根内侵染,形成具有根内菌丝、丛枝和不明显泡囊的内生菌根。随后产生根外菌丝,并产生少量薄壁的“无性孢子”。这些“无性孢子”不能发育成正常的厚垣孢子。本文讨论了这一技术在研究VA菌根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猪苓(Grifolaumbellata(Pers.)Pilat)菌丝在人工条件下形成菌核及繁殖过程、人工菌核与野生菌核及培养基上未形成菌核的猪苓菌丝的显微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证明人工菌核的结构与野生菌核的结构相似,均具有菌髓和皮层结构。人工菌核中的菌丝与培养基表面未形成菌核的猪苓菌丝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人工菌核是由培养基上纯培养的菌丝分化为膨大菌丝再由此形成有高度组织分化的猪苓菌核。  相似文献   

3.
胡东维  王源超  徐颖 《菌物学报》2003,22(1):95-100
哈茨木霉菌株NF9和TC3对辣椒疫霉病菌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超微结构与细胞化学研究表明,木霉菌丝能够缠绕并寄生疫霉菌菌丝,且重寄生作用主要发生在培养基内的菌丝上。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木霉菌可直接水解和破坏疫霉菌菌丝,说明木霉抑菌作用的主要机制是直接向外分泌水解酶分解疫霉的细胞壁及细胞质,而不是重寄生作用。不同培养基对木霉的重寄生作用有重要影响,减少培养基中葡萄糖含量可以增强木霉的重寄生作用和抑菌效果。此外,在菌落生长后期,疫霉的新生菌丝均可侵染自身的老菌丝。  相似文献   

4.
木霉对辣椒疫霉菌抑制作用的超微结构与细胞化学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哈茨木霉菌株NF9和TC3对辣椒疫霉病菌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超微结构与细胞化学研究表明,木霉菌丝能够缠绕并寄生疫霉菌菌丝,且重寄生作用主要发生在培养基内的菌丝上。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木霉菌可直接水解和破坏疫霉菌菌丝,说明木霉抑菌作用的主要机制是直接向外分泌水解酶分解疫霉的细胞壁及细胞质,而不是重寄生作用。不同培养基对木霉的重寄生作用有重要影响,减少培养基中葡萄糖含量可以增强木霉的重寄生作用和抑菌效果。此外,在菌落生长后期,疫霉的新生菌丝均可侵染自身的老菌丝。  相似文献   

5.
在真菌接合菌亚门的虫霉目中,耳霉属和蛙粪霉属大部分以腐生状态存在。这类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生成迅速,菌丝粗大,易于培养。同时,在PDA(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上,它们易于形成接合孢子,分生孢子能够主动弹射。因此,是指导学生观察接合孢子形成过程,研究分生孢子弹射机制以及细胞核分裂行为的好材料。利用这类微生物分生孢子主动弹射的特点,可以容易地分离到。  相似文献   

6.
对猪苓(Grifola umbellata(Pers.)Pilat)菌丝在人工条件下形成菌核及繁殖过程、人工菌核与野生菌核及培养基上未形成菌核的猪苓菌丝的显微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证明:人工菌核的结构与野生菌核的结构相似,均具有菌髓和皮层结构.人工菌核中的菌丝与培养基表面未形成菌核的猪苓菌丝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人工菌核是由培养基上纯培养的菌丝分化为膨大菌丝再由此形成有高度组织分化的猪苓菌核.  相似文献   

7.
哈茨木霉菌株NF9和TC3对辣椒疫霉病菌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超微结构与细胞化学研究表明,木霉菌丝能够缠绕并寄生疫霉菌菌丝,且重寄生作用主要发生在培养基内的菌丝上。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木霉菌可直接水解和破坏疫霉菌菌丝,说明木霉抑菌作用的主要机制是直接向外分泌水解酶分解疫霉的细胞壁及细胞质,而不是重寄生作用。不同培养基对木霉的重寄生作用有重要影响,减少培养基中葡萄糖含量可以增强木霉的重寄生作用和抑菌效果。此外,在菌落生长后期,疫霉的新生菌丝均可侵染自身的老菌丝。  相似文献   

8.
米根霉是食品工业中的一种重要微生物。米根霉能产生多种用于食品工业的代谢产物,其菌丝形态对产物的积累有重要影响。传统上,米根霉的菌丝球形成方式是非凝聚型。本研究通过改变培养基的pH值、糖含量等条件,探讨菌丝球的形成方式。利用不同生长状态下的米根霉孢子,测定相对应的电荷和疏水值,得到控制米根霉孢子凝聚的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基pH 3.0、葡萄糖320 g/L时,在34℃、200 r/min的培养条件下,米根霉孢子达到了最高的凝聚率88.62%。本研究改变了米根霉菌丝球形成的方式,为米根霉等丝状真菌菌丝球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选择已长孢子囊且孢囊柄短的分散的单个根霉,用接种针(或解剖针)插进培养基内将其挑出,小心地放在滴有染色液的载片中央,加盖片,显微观察,假根和孢子囊清晰可见。在根霉培养时,接种量不宜太大,培养时间不宜过长,一般28℃条件下约70小时便可。如果菌丝已布满整个培养基也不要紧,细心观  相似文献   

10.
从本试验观察到,核黄菌的生长全部过程是自配子或菌丝在培养基中开始发育成营养菌丝,部分菌丝形成配子囊形成配子,部分菌丝衰老自溶。当菌丝发育最盛时,核黄素的形成是最多,衰老时培养基核黄素逐渐丰富起来。核黄菌在有空气和缺乏空气时,它们的发育是有区别的,即是在缺乏空气(表面下生长)时,菌丝是细长不形成配子和产生少量核黄素。  相似文献   

11.
根霉 (Rhizopus sp.)属于毛霉目根霉属 ,常生长在冬瓜、苹果、馒头和扁豆等含糖分较多的基质上 ,利用它的这个特性 ,可以从以上基质上分离和培养根霉用来进行生物教学实验 ,并取得较好效果。1 分离取冬瓜一小块 ,切成几片 ,置于不加盖的空培养皿中 ,在 2 8℃或室温培养 ,由于空气中有根霉的孢子存在 ,3~ 5 d后即有白色菌丝长出 ,继而长出黑色的孢子囊并释放出孢囊孢子 ,挑取部分菌丝在显微镜下镜检即可确认为根霉。也可取剩馒头、苹果核、苹果皮和扁豆等放入塑料袋中加水湿润 ,置于室温或 2 8℃温箱中培养 ,3~ 5 d后观察 ,如果发现有白…  相似文献   

12.
丛枝菌根真菌(AMF)能够和大多数陆地植物形成共生体系,对于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各种逆境胁迫具有重要作用。很多研究表明干旱胁迫下AMF能够促进宿主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从而增强植物抗旱能力,但目前针对AMF根外菌丝响应水分胁迫的生理变化以及AMF与宿主植物逆境信号交流的研究并不多。该研究利用AMF Rhizophagus irregularis和胡萝卜(Daucus carota var. sativa)毛状根双重无菌培养体系获得纯净根外菌丝,向培养基添加聚乙二醇(PEG)模拟干旱胁迫,运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EDS)观察干旱胁迫对AMF根外菌丝形态的影响,同时采用非损伤微测技术(NMT)观测根外菌丝跨膜H+和Ca~(2+)离子流变化。结果发现,PEG处理1h后菌丝尖端和侧面发生H+外流和强烈的Ca~(2+)内流,荧光探针分析也显示菌丝胞内pH值显著上升、Ca~(2+)浓度增加; PEG处理24 h后菌丝形态发生明显变化,培养基pH值降低, P、Ca、Fe等元素在菌丝际积累。这些试验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AMF根外菌丝跨膜H+和Ca~(2+)流发生变化,促进了菌丝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菌丝酸化生长环境有利于养分吸收,并促进AMF与宿主植物之间的信号交流以增强植物的耐旱性。  相似文献   

13.
从四川重庆药用植物蒿本根际土中分离到一株放线菌I06-02658,该菌株的发酵产物具有Caspase7抑制活性。菌株I06-02658在供试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形成丰富的基内菌丝,颜色从乳白到肉粉。在部分供试培养基上形成丰富的气生菌丝,产生浅黄至浅粉色可溶性色素。系统发育、化学分类特征、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等分析表明菌株I06-02658是糖霉菌属(Glycomyces)的一个菌株。  相似文献   

14.
在金银花生长季节,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药用植物园采集金银花根系及根际土壤,采用形态学方法观察研究了VAM真菌侵染其根系的过程,并对其孢子进行了初步的形态学分类。结果表明:(1)VAM真菌侵染金银花根系时,先形成附着胞,然后入侵到皮层细胞,在根内形成线性菌丝、圈状菌丝;菌丝末端产生泡囊;在较粗的菌丝上产生丛枝状菌丝,而且VAM胞内菌丝主干可以穿越相邻的2个皮层细胞,在皮层中连续形成丛枝;VAM菌丝形成丛枝时,首先是胞内菌丝上膨大产生乳状突起,而后在乳状突起上产生较粗的丛枝柄,最后在这些丛枝柄上产生极细的丛枝状菌丝形成成熟的丛枝结构。(2)VAM真菌菌丝在金银花皮层细胞中,有伸展状态、菌丝圈及丛枝状态,所以金银花与VAM真菌形成的菌根是混合型菌根。(3)金银花根际土壤中至少存在3种类型的VAM真菌孢子,因此认为金银花至少可与3种VAM真菌共生。(4)金银花种植地土壤有效磷含量(6.6mg/kg)显著高于对照空地土壤有效磷含量(3.5mg/kg);金银花生长旺盛季(4月下旬到5月中旬)VAM真菌对其根系的侵染率高达81%。  相似文献   

15.
苹果盘二孢的分离培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苹果盘二孢Marssonina coronaria引起的褐斑病是造成我国苹果树早期落叶的主要原因,由于该病菌分离培养困难,阻碍了对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而影响了对其防治机理和流行规律的研究。本研究应用4种培养基质,探索了3种方法对苹果盘二孢的分离效果。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可分离到病原菌,但组织块分离法和分生孢子团分离法成功率仅有10%左右,而单孢分离法污染少,成功率高达到90%以上,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方法。不同培养基上菌落形态、大小和产孢情况差异也很大,培养1个月(25℃)后PDA上菌落黑褐色隆起,表面蚯蚓粪状,无气生菌丝,无子实体和基内菌丝;10%V8培养基上菌落中央隆起,黑褐色,表面生少量气生菌丝,边缘放射状,基内菌丝深褐色,有子实体;苹果叶片葡萄糖琼脂培养基(LDA)上菌落平坦,黄褐色,表面生茂密的金黄色气生菌丝,基内菌丝深褐色,有子实体;苹果叶片煎汁葡萄糖琼脂培养基(LEDA)上菌落有明显的不规则隆起,黄褐色至黑褐色,表面生少许气生菌丝,菌落生长缓慢,无基内菌丝,分生孢子盘菌落表面生,菌落直径仅2mm左右,而在其他培养基上的菌落直径可达6-8mm,说明培养基质、分离方法均对苹果盘二孢的分离培养和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四种马先蒿属植物的菌根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绍田  管开云 《云南植物研究》2001,23(3):331-334,T001
通过4种马先蒿属植物,三色马先蒿三色变种(PedicularistricolorHand.-Mazz.var.tricolor),管花马先蒿管花变种(P.siphonanthaDonvar.siphonantha),全缘叶马先蒿全缘亚种(P.integrifoliaHk.f.subsp.integerrimaTsoong)和二歧马先蒿(P.ditrotomaBonati)根的解剖,在这四种马先蒿属植物根内均发现有真菌菌丝侵入,真菌菌丝向外伸入土壤,向内侵入皮层细胞内形成囊泡.从根表面分离到的真菌厚垣孢子,经鉴定均为漏斗球囊霉(GlomusmosseaeNicol.&Gerd.).其中,三色马先蒿和二歧马先蒿栽培实验表明,真菌起到了改善寄主植物营养状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放线菌是由纤细的菌丝所形成的单细胞菌丝体。菌丝体又包括二个部分,潜入在培养基中的为营养菌丝(亦称为基内菌丝);生长在培养基表面的为气生菌丝,气生菌丝分化出形成孢子的菌丝称作孢子丝。孢子丝的形状可呈螺旋形、波浪弯曲形或分枝状等。孢子丝的形状常常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苹果盘二孢Marssonina coronaria的分离培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苹果盘二孢Marssonina coronaria引起的褐斑病是造成我国苹果树早期落叶的主要原因,由于该病菌分离培养困难,阻碍了对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而影响了对其防治机理和流行规律的研究.本研究应用4种培养基质,探索了3种方法对苹果盘二孢的分离效果.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可分离到病原菌,但组织块分离法和分生孢子团分离法成功率仅有10%左右,而单孢分离法污染少,成功率高达到90%以上,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方法.不同培养基上菌落形态、大小和产孢情况差异也很大,培养1个月(25℃)后PDA上菌落黑褐色隆起,表面蚯蚓粪状,无气生菌丝,无子实体和基内菌丝;10%V8培养基上菌落中央隆起,黑褐色,表面生少量气生菌丝,边缘放射状,基内菌丝深褐色,有子实体;苹果叶片葡萄糖琼脂培养基(LDA)上菌落平坦,黄褐色,表面生茂密的金黄色气生菌丝,基内菌丝深褐色,有子实体;苹果叶片煎汁葡萄糖琼脂培养基(LEDA)上菌落有明显的不规则隆起,黄褐色至黑褐色,表面生少许气生菌丝,菌落生长缓慢,无基内菌丝,分生孢子盘菌落表面生,菌落直径仅2mm左右,而在其他培养基上的菌落直径可达6-8mm,说明培养基质、分离方法均对苹果盘二孢的分离培养和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大田条件下丛枝菌根(AM)真菌的分布特征、代谢活性及其对甘薯的生长效应.结果表明,接种Glomus intraradices 8周后,甘薯地上部干重,薯块鲜重和薯块个数均明显高于不接种对照;植株地上部和根系的吸磷量显著提高.与不接种对照相比,接种处理的甘薯菌根侵染率、甘薯根外菌丝密度以及甘薯根内菌丝的活性(根内菌丝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进一步分析甘薯根际不同方位上的菌丝分布,发现接种处理中平行于垄的方向的菌丝密度显著高于苗子下方的菌丝密度,而不接种处理的各个方向总菌丝密度无差异;活菌丝(具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菌丝)密度在各个方向的分布规律与总菌丝密度的分布规律一致.接种后根内菌丝活性的增强,根外活性菌丝密度的增加及其分布特征的改变,是甘薯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植物生态学报》2018,42(7):764
丛枝菌根真菌(AMF)能够和大多数陆地植物形成共生体系, 对于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各种逆境胁迫具有重要作用。很多研究表明干旱胁迫下AMF能够促进宿主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从而增强植物抗旱能力, 但目前针对AMF根外菌丝响应水分胁迫的生理变化以及AMF与宿主植物逆境信号交流的研究并不多。该研究利用AMF Rhizophagus irregularis和胡萝卜(Daucus carota var. sativa)毛状根双重无菌培养体系获得纯净根外菌丝, 向培养基添加聚乙二醇(PEG)模拟干旱胁迫, 运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EDS)观察干旱胁迫对AMF根外菌丝形态的影响, 同时采用非损伤微测技术(NMT)观测根外菌丝跨膜H +和Ca 2+离子流变化。结果发现, PEG处理1 h后菌丝尖端和侧面发生H +外流和强烈的Ca 2+内流, 荧光探针分析也显示菌丝胞内pH值显著上升、Ca 2+浓度增加; PEG处理24 h后菌丝形态发生明显变化, 培养基pH值降低, P、Ca、Fe等元素在菌丝际积累。这些试验结果表明, 干旱胁迫下AMF根外菌丝跨膜H +和Ca 2+流发生变化, 促进了菌丝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菌丝酸化生长环境有利于养分吸收, 并促进AMF与宿主植物之间的信号交流以增强植物的耐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