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彰武盆地张强凹陷早白垩世孢粉组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强凹陷是一个早白垩世断陷盆地,1987年以来辽河油田公司在该区钻探了各类石油探井200余口,并在下白垩统采获了较丰富的孢粉化石,建立了3个早白垩世孢粉组合,自下而上为Concavissimisporites-Deltoido-spora-Piceaepollenites组合、Cicatricosisporites-Liaoxisporis-Classopollis组合以及Cyathidites-Cicatricosi-sporites-Laevigatosporites-Clavatipollenites组合,分别产自九佛堂组、沙海组和阜新组.叙述了组合特征,通过与国内外孢粉组合的对比及特征分子的时代分布,确立了本区早白垩世生物地层层序及地质时代.并利用孢粉相对油气生成环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松辽盆地南部梨树断陷登楼库组孢粉组合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松辽盆地南部梨树断陷登楼库组孢子花粉化石,计39属60种,描述10属16种,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及对包括被子植物花粉在内的主要孢粉类型地质地理分布的分析,认为登楼库组时代应为早白垩世Albian期,这一孢粉组合的研究,对于登楼库组地质时代的地一步确定及我国东北地区白垩纪孢粉组合序列的建立、完善与地层划分对比有较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将东戈壁盆地万利特凹陷特1井划分为三个孢粉组合:1.Cicatricosisporites-Classopollis-Piceaepollenites-Piceites组合,2.Perinopollenites-Cycadopites-Pinaceae-Walchiites组合;3.Laevigatosporites-Lygodiaceae-Peri-nopollenites组合,根据孢粉组合特征推测第一个孢粉组合倾向于早白垩世最早期Berriasian期,但也不排除属于晚侏罗世的可能,第二个组合为早白垩世Berriasian-Valanginian期,第三个孢粉组合为早白垩世Hauterivian-Barremian期.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开鲁盆地早白垩世孢粉组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吴炳伟 《古生物学报》2006,45(4):549-562
自1987年辽河油田分公司在内蒙古自治区开鲁盆地钻探第一口钻井——陆参1井开始,至今已完成各类钻井150余口,对20余口探井1500余块样品进行了分析后,获得了大量保存精美的孢粉化石,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文中通过对近20年地层古生物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研究,建立了3个早白垩世孢粉组合,自下而上为九佛堂组Cicatricosisporites-Concavissimisporites-Classopollis组合、沙海组Cicatricosisporites-Abdiverrucospora-Piceaepollenites组合、以及阜新组Cicatricosisporites-Laevigatosporites-Pilosisporites-Asteropollis组合,叙述了组合特征,并与国内外孢粉组合进行对比,确立了本区早白垩世生物地层层序及地质时代。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腹部芳3井紫泥泉子组所夹灰色泥岩中产丰富的盘星藻、葡萄藻等藻类、疑源类化石及一定数量的孢粉化石。孢粉化石计75属160种,并首次在新疆地区发现了可靠的鹰粉型化石Aquilapollenites以及在我国主要产于松辽盆地和广东三水盆地上白垩统的“大孢子”化石Balmeisporites,建立Schizaeoisporites grandus-Parcisporites parvisaccus-Liliacidites creticus(GPC)组合。通过对部分孢粉属种已知地质分布的分析以及与国内外部分地区晚白垩世孢粉组合的对比,将GPC组合的时代确定为晚白垩世坎潘期至马斯特里赫特期。根据紫泥泉子组的沉积特点及孢粉组合特征,认为晚白垩世准噶尔盆地应归属西北-东南孢粉植物区,局部层段沉积时期气候比较湿润,孢粉组合具有我国东北孢粉植物区与西北-东南孢粉植物区的过渡特点。  相似文献   

6.
辽宁铁岭盆地早白垩世孢粉组合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铁岭盆地白垩系发育,1990年以来辽河油田公司在该区钻探了3口参数井,并在下白垩统采获了较丰富的孢粉化石,建立了3个早白垩世孢粉组合,自下而上为Cicatricosisporites-Concavissimisporites-Protoconiferus组合,Cicatricosisporites-Abdiverrucospora-Piceaepollenites组合以及Deltoidospora-Cicatricosisporites-Laevigato-sporites-Tricolpopollenites组合,分别产自九佛堂组、沙海组和阜新组。本文叙述了组合特征,通过与国内外孢粉组合的对比及特征分子的时代分布,确立了本区早白垩世生物地层层序及地质时代。孢粉植物群反映了温暖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开鲁盆地早白垩世阜新组孢粉组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开鲁盆地陆家堡坳陷白垩系十分发育,富含各门类生物化石。根据坳陷内钻井所采样品,系统研究了早白垩世阜新组孢粉化石,建立以Cicatricosisporites Laevigatosporites Tricolpopollenites 为代表的孢粉组合。根据典型分子时代分布及横向组合对比,确定其地质时代为巴列姆—阿普第期,孢粉植物群反映的气候特征为潮湿的亚热带。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林甸县白垩纪的植物化石和孢粉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林甸县泉头组所产植物化石,有古老的蕨类 Cladophlebis 和 Onychiopsis,其余是被子植物 Protophyllum undulatum sp.nov、Viburniphyllum serrulatum sp.nov.和 Plantno-phyllum sp.等。岩石中保存的孢粉有20种,19个属,绝大多数为蕨类孢子,类型多,数量大,其次是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极少。植物化石孢粉组合特征,是以蕨类植物占绝对优势,裸子植物次之,被子植物极少。植物化石的种类多曾出现于早白垩世晚期,有原始叶属和形小而叶脉不规则的古老类型。多数孢粉化石曾出现于早白垩世,其中以早白垩世晚期的类型为数较多。这种组合,可以和美国东部的 Potomac 组的 Patapsco 层相比较,亦可与西伯利亚 Kolyma 盆地的早白垩世植物群对比。化石层的地质时代属早白垩世的 Aptian-Albian。当时气候暖热而潮湿。  相似文献   

9.
河南南部早白垩世孢粉组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本文主要论述了河南南部谭楼组中所发现的孢粉化石。在鉴定过程中共统计了66属90余种,其中包括了一个新种。根据孢子花粉属、种的垂直分布,自上而下可分为两个孢粉组合:上部为Piceaepollenites-Classopollis-Cicatricosisporites组合;下部为Classopollis-Piceaepollenites-Schizaeoisporites组合。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初步认为其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准噶尔盆地东部CS-1井1 082—1 126m井段10块样品中所含孢粉和大孢子化石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研究,共获得孢粉化石68属114种,以及少量大孢子化石,并建立Limatulasporites fossulatus-Klausipollenites schaubergeri孢粉组合,组合以Limatulasporites fossulatus和Kraeuselisporites spinullous比较发育,并见有Klausipollenites schaubergeri,Lundbladispora和Welwitschipollenites clarus等为主要特征。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和大孢子化石的分布规律,详细讨论了含化石井段地层的时代及层位,认为该段地层的时代为晚二叠世晚期至早三叠世早期,层位为锅底坑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