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线柱苣苔属校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采   《广西植物》1984,(3):183-190
<正> Rhynchotechum Bl.是K.L.Blume于1826年根据R.parviflorum Bl.(产爪哇,苏门答腊、马来半岛)建立的,到了1883年,C.B.Clarke在其苦苣苔亚科专著中记载了这属植物共九种。 C.G.Nees von Esenbeck于1834年根据Isanthera permollis Nees(产印度南部,斯里兰卡)建立了Isanthera Nees属。Clarke在上述1883年的专著中记载了这个属共3种植物,并指出这个属在花药分裂方式,花柱较短,叶互生等特征上与Rhynchotechum相区别,还认为这属应与Rhynchotechum属合并。B.L.Burtt于1962年研究了上述二属植物之后,将Isanthera并入Rhynchotechum。本文作者赞同这一归并。  相似文献   

2.
报道广东省种子植物分布新记录8种(变种):金缕梅Hamamelis mollis Oliver、剪红纱花Lychnis senno Sieb. et Zucc.、井冈寒竹Gelidocalamus stellatus Wen、沙氏鹿茸草Monochasma savatieri Franch. ex Maxim.、黔岭淫羊藿Epimedium leptorrhizum Stearn、三腺金丝桃Triadenum breviflorum (Wall. ex Dyer) Y. Kimura、华东野核桃Juglans cathayensis Dode var. formosana (Hayata) A. M. Lu et R. H, Chang、伏生紫堇Corydalis decumbens (Thunb.) Pers.。其中,金缕梅属、剪秋罗属、三腺金丝桃属为广东新记录属。  相似文献   

3.
 小花风毛菊(Saussurea parviflora)是菊科风毛菊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是该属在青藏高原东缘的一个优势种。该文研究了小花风毛菊11个居群性器官的变异与11个海拔高度(2 100~3 500 m)之间的相关性,以及花丝、花药长和花柱、花柱分枝长与花粉数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了小花风毛菊的性器官是如何随海拔高度发生变异,如何与胁迫环境相适应,实现交配成功,提高繁殖成功率,使其成为该属植物“现代 分布中心"的优势种。结果表明:1)花丝、花药长与海拔高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2)花粉数与海拔高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3)花柱、花柱分枝长及花柱分枝长和雌蕊长的比与海拔高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4)花柱、花柱分枝长和花丝长与花粉数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5)种子的成熟率与海拔高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说明小花风毛菊种内性器官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下发生了变异,特别是在花粉数随海拔的升高明显减少以及昆虫的多样性、丰富性和活动性明显降低的情况下,它能够通过花柱分枝长度的变异来提高柱头对传粉昆虫的感受性,能通过种子成熟率的提高来保证高海拔数目显著减少的种子的成功发育,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该物种繁殖成功率的上升,使它成为青藏高原这一胁迫环境中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4.
桦木科植物花柱适应风媒传粉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体为适应自己的传粉系统, 表现出高度的适应特征。风媒花植物为适应风传播花粉, 要形成特殊的结构, 以扩大接受花粉粒的面积。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桦木科(Betulaceae)6属18种植物花柱的形态及花粉粒在花柱上的萌发过程, 探讨了桦木科植物花柱适应风媒传粉的特征。结果表明, 桦木科植物的二心皮(铁木、云南鹅耳枥稀为三心皮)雌蕊具柱状花柱, 柱头不发达, 花柱表皮细胞长条状, 纵向排列紧密。传粉时, 花柱表皮细胞能执行柱头的功能, 接受花粉粒, 为花粉粒萌发提供场所和萌发条件。桦木科植物花柱有2种类型: 一种是花柱表皮细胞能形成乳突, 花粉管经乳突细胞进入花柱; 另一种是花柱表皮细胞不形成乳突, 花粉管经过花柱表皮细胞或胞间隙进入花柱。无论花柱表皮细胞是否形成乳突, 乳突的形态、大小以及花粉管和乳突的结合方式等在族间、属间、属内种间存在差异。与基部被子植物相比, 桦木科植物的花柱呈现适应风媒传粉的进化特征。桦木科植物花柱表皮细胞形成的乳突与基部被子植物柱头乳突功能相同, 是桦木科植物风媒传粉的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5.
安徽特有植物安徽羽叶报春的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明林 《生物多样性》2007,15(6):599-607
本文分别从物候、繁育结构和传粉等方面研究了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安徽特有种--安徽羽叶报春(Primula merrilliana)的繁殖生物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 安徽羽叶报春是典型的形态和功能意义上的花柱二型的二年生植物, 其始苗期为9月, 一直持续到第二年6月底或7月初死亡, 各居群长柱花植株比短柱花植株开花略早3–5 d; (2) 安徽羽叶报春的散孔型花粉显示其在报春花属中有重要的系统意义和进化意义。同时, 短柱花花粉量比长柱花少, 但其花粉直径是后者的1.78倍左右; (3) 长花柱的雌蕊长度是短花柱的1.64倍, 而且其柱头上的乳头状突起比短花柱上的长而稀; (4) 3个研究居群的P/O比都不相同, 我们发现花粉量比胚珠数量有更大的变异, 这可能与生境有关; (5) 安徽羽叶报春为异花授粉植物, 蓟马属(Thrips)昆虫为其重要的传粉者, 其同型花授粉可育性远比异型花授粉的高; (6) 其长、短柱型种子没有明显的形态差异, 多属不等边七面体, 少为其他多面体。据研究, 在小居群中两种花柱类型植株的比例失衡, 生境的破坏和伴生种的消失可能是导致安徽羽叶报春濒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圆唇苣苔属(Gyrocheilos)是苦苣苔科的中国特有属,有5种,全部狭域分布在我国西南及广东的高海拔山区。圆唇苣苔属所有物种的花柱侧偏且花柱顶端呈90°弯折,使得柱头位于花开口的中央位置。这种独特的侧偏弯折花柱结构,说明圆唇苣苔属可能有着特殊的演化历史和适应机制。为揭示这种特殊的花柱侧偏弯折现象的发生范围、发育过程及其传粉适应机制,该研究在圆唇苣苔(Gyrocheilos chorisepalus)、折毛圆唇苣苔(G. retrotrichus)和微毛圆唇苣苔(G. microtrichus)3个物种中开展了花部综合征观察,并研究了广东大雾岭保护区内的折毛圆唇苣苔花发育过程、花部特征和繁育系统以及传粉过程。结果表明:(1)微毛圆唇苣苔只有花柱左偏弯折现象,而圆唇苣苔和折毛圆唇苣苔虽然大部分花是花柱左偏弯折,但在部分个体中出现了少量的花柱右偏弯折现象(占种群总花数的2%~3%)。(2)传粉观察发现,折毛圆唇苣苔在花蕾期即出现了花柱弯折现象,2个可育雄蕊的花药合生、位于花冠筒喉部中央位置,与侧偏花柱不存在左右镜像对称关系。(3)折毛圆唇苣苔的花粉胚珠比(P/O)为456.98±15.55,属于兼性异交繁育系统。折毛圆唇苣苔存在一定的传粉限制,自交授粉可以结实,但异交种子萌发率更高,可能存在近交衰退。(4)折毛圆唇苣苔的访花昆虫较少,访花频率较低,主要访花昆虫有隧蜂、熊蜂、食蚜蝇等; 熊蜂体型较大,访花时降落在弯折花柱和花瓣下唇,胸部侧面及下部能有效接触到柱头。(5)反射率结果显示,折毛圆唇苣苔花瓣反射波长范围集中在紫光和蓝紫光区域,花冠的反射波长范围与蜂类视觉范围一致且花冠筒外侧和花瓣下唇的反射强度最大,更容易吸引蜂类落置在花冠宽大的下唇; 圆唇苣苔属的花柱侧偏弯折现象可能来自近缘的长蒴苣苔属(Didymocarpus)的花柱下弯现象或镜像花(mirror-image flowers)。综上认为,这种侧偏弯折的花柱,可能通过提供昆虫降落平台,使得柱头位于花开口中央和花瓣下唇的上方位置,提高了柱头接触访花昆虫的概率,是适应高海拔地区低频率访花者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7.
黄冰 《古生物学报》2010,(2):196-209
腕足动物系统古生物研究中,对特征相近的两个分子的比较通常定性且直观,较少进行定量统计分析。判别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分类分析方法,也是动植物分类的主要统计学基础。劣扭月贝属(Katastrophomena)与扭月贝属(Strophomena)虽分别归于扭月贝科的两个亚科,但它们的特征却很相似,对它们的属征差异各家观点不一致。经过对国内外文献中归于Katastrophomena与Strophomena两属共计31种(其中3个亚种,3个未定种)52个标本(其中7个正型,23个副型,6个亚型,4个选型)进行统计学上的判别分析,建立判别方程并证明其有效性,将两属定量地区分开来,较为科学地明确了它们的属征差异,确证了Katastrophomena属的分类地位。对K.(Costistrophomena)与K.(Katastrophomena)两个亚属的壳线频率进行统计分析,认为两者不存在本质差异,建议将它们合并。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血蜱属异血蜱亚属附一新种(蜱螨目:硬蜱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血蜱亚属(subgen.Allophysalis)是血蜱属(gen.Haemaphysalis)中形态上较原始的一个类群。1959年Hoogstraal建立该亚属时,以产自我国四川的汶川血蜱Haemaphysalis(Allophysalis)warburtoniNuttall,1912作为模式种(模存大英博物馆)。以后种类有所增加,1971年该作者重新修订了亚属的鉴别特征。至今,该亚属共记录了6种:汶川血蜱H.(A.)warburtoni Nuttall,1912(分布于我国和尼泊尔),西藏血蜱H.(A.)tibetensis Hoogstraal,1965(分布于我国),H.(A.)poselovashtromae Hoogs  相似文献   

9.
腕足动物系统古生物研究中,对特征相近的两个分子的比较通常定性且直观,较少进行定量统计分析。判别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分类分析方法,也是动植物分类的主要统计学基础。劣扭月贝属(Katastrophomena)与扭月贝属(Strophomena)虽分别归于扭月贝科的两个亚科,但它们的特征却很相似,对它们的属征差异各家观点不一致。经过对国内外文献中归于Katastrophomena与Strophomena两属共计31种(其中3个亚种,3个未定种)52个标本(其中7个正型,23个副型,6个亚型,4个选型)进行统计学上的判别分析,建立判别方程并证明其有效性,将两属定量地区分开来,较为科学地明确了它们的属征差异,确证了Katastrophomena属的分类地位。对K.(Costistrophomena)与K.(Katastrophomena)两个亚属的壳线频率进行统计分析,认为两者不存在本质差异,建议将它们合并。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有罂粟莲花和小花异裂菊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毛茛科的罂粟莲花属 (AnemoclemaW .T .Wang)是中国特有的单种属 ,仅分布于云南、四川 (应俊生等 ,1994 )。Franchet (1886)曾将罂粟莲花置于银莲花属 (Anemone) ,但是其心皮具有被毛的长花柱 ,且花柱在受精之后多少伸长成尾状 ,而与白头翁属 (Pulsatilla)相似 ,Huthcheson (1898)据此而将它移到白头翁属。王文采 (1964)根据其独特的羽状深裂或全裂的基生叶和其他性状 ,如花构造及花粉形态等区别于银莲花属和白头翁属的性状 ,将其单独成属。菊科的异裂菊属 (HeteroplexisC…  相似文献   

11.
用光学显微镜对中国剪股颖属植物14种及1变种叶下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剪股颖属植物叶下表皮长细胞多为长筒形,副卫细胞为平行形,脉上常见刺细胞,脉间有刺细胞或无或偶见,脉间具有短细胞或缺如;脉上硅细胞大多为结节形.(2)种间叶表皮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脉间长细胞的形状及细胞壁的平直与否,气孔器分布的列数,脉间短细胞的有无,脉间刺细胞的有无,表明叶下表皮的差异可以作为种间的分类依据.(3)叶下表皮微形态的证据不支持山东剪股颖(Agrostis shandongensis F.Z.Li)作为玉山剪股颖(A.infirma Büse.)的异名处理,支持山东剪股颖和昆嵛山剪股颖(A.transmorrisonensis Hayata var.kunyushanensis F.Z.Li)的成立.并对昆嵛山剪股颖重新命名为[A.sozanensis Hayata var.kunyushanensis(F.Z.Li)F.Z.Li & C.M.Xu].  相似文献   

12.
山姜属(Alpinia L.)植物的花柱具卷曲运动的能力,该属植物的野生种群有两种表型的个体,其花柱运动方向相反。该文通过观察马来良姜(Alpinia mutica Roxb.)花柱的显微和超微结构来研究花柱卷曲运动的结构基础。结果表明两种表型的花柱解剖结构相同。花柱仅形态学上端区域(约占花柱总长度的25%)有卷曲运动能力,其它区域不能运动。运动区近轴侧分布着几层直径较大、形状不规则、相对较短且细胞壁较薄的细胞,远轴侧的细胞直径较小、狭长;非运动区近轴和远轴侧的细胞都呈狭长形。花柱运动区域近轴侧和远轴侧细胞结构和细胞层数的不对称可能是导致花柱卷曲运动的结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马来良姜花柱卷曲运动的结构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姜属(Alpinia L.)植物的花柱具卷曲运动的能力, 该属植物的野生种群有两种表型的个体, 其花柱运动方向相反。该文通过观察马来良姜(Alpinia mutica Roxb.)花柱的显微和超微结构来研究花柱卷曲运动的结构基础。结果表明两种表型的花柱解剖结构相同。花柱仅形态学上端区域(约占花柱总长度的25%)有卷曲运动能力, 其它区域不能运动。运动区近轴侧分布着几层直径较大、形状不规则、相对较短且细胞壁较薄的细胞, 远轴侧的细胞直径较小、狭长; 非运动区近轴和远轴侧的细胞都呈狭长形。花柱运动区域近轴侧和远轴侧细胞结构和细胞层数的不对称可能是导致花柱卷曲运动的结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周伟  王红 《植物学报》2009,44(6):742-751
异型花柱(heterostyly)是被子植物中一种特殊的花多态现象和雌雄异位形式, 包括二型花柱(distyly)和三型花柱(tristyly) 2种类型。据报道, 在被子植物的约31个科中有异型花柱植物。该类型植物的花部特征在避免自交、促进准确的异交传粉以及通过降低雌雄功能干扰以提高亲本适合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进化意义。该文从以下3个方面总结和分析了异型花柱及其进化意义: (1)异型花柱植物的类型和花部特征、附属多态性和种群结构; (2)异型花柱植物在被子植物中的分布、起源和演化; (3) 异型花柱植物的进化适应意义。结合目前作者开展的有关工作, 对异型花柱植物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和展望, 希望能为国内工作者开展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报道福建省被子植物新记录1属--球子草属(Peliosanthes Andr.)和新记录2种,即百合科(Liliaceae)大盖球子草(Peliosanthes macrostegia Hance)和花柱草科(Stylidiaceae)花柱草(Stylidium uliginosum Swartz),凭证标本保存于福建农林大学标本馆(FJFC)。  相似文献   

16.
异型花柱(heterostyly)是被子植物中一种特殊的花多态现象和雌雄异位形式,包括二型花柱(distyly)和三型花柱(tristyly)2种类型.据报道,在被子植物的约31个科中有异型花柱植物.该类型植物的花部特征在避免自交、促进准确的异交传粉以及通过降低雌雄功能干扰以提高亲本适合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进化意义.该文从以下3个方面总结和分析了异型花柱及其进化意义:(1)异型花柱植物的类型和花部特征、附属多态性和种群结构:(2)异型花柱植物在被子植物中的分布、起源和演化:(3)异型花柱植物的进化适应意义.结合目前作者开展的有关工作,对异型花柱植物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和展望,希望能为国内工作者开展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历史概述 蝇子草属蔓生组(Sect.Cucubaloidcae)是Edgeworth M.P.在1874年建立的。他在《Fl.Brit.Ind.》(1874)一卷中记载了印度和锡金的3个种(Silene? stracheyiEdgew.,S.khasiana Rohrb.,S.vagans C.B.Clarke),对组的特征作了简略的英文记载,但无拉丁文记载,也未指明组的模式种。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有不少学者,如Rohrbach P.(1869),Franchet A.(1886),Williams F.N.(1909),SmithW.W.(1919),Limpricht W.(1922)等相继发表了本组许多新种。但多数未做系统研究。其中仅Williams F.N.(1896),Pax et Hoffman(1934)和Chowdhuri P.K.(1957)等,在各自建立的Silene(或Melandrium)系统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到本组植物。而这些分类系统多不能反映本组的系统关系。  相似文献   

18.
镜像花柱是指花柱在花水平面上向左(左花柱型)或向右(右花柱型)偏离花中轴线,是一种花柱多态现象,可根据左、右花柱花在植株上的排列式样划分为单型镜像花柱和二型镜像花柱两类,或根据镜像花柱和雄蕊的排列方式划分为雌雄互补镜像花柱和非雌雄互补镜像花柱两类。镜像花柱现象已在被子植物11个科的部分种类中进行了报道,它在保护功能型雄蕊和雌蕊、通过自交产生繁殖保障效应以及通过减小雌雄功能间干扰、提高异交率和雄性适合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进化意义,目前已成为植物繁殖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总结分析了国际上有关镜像花柱的研究工作,重点介绍:(1)镜像花柱的类型、镜像花的形态分化及花部特征,(2)镜像花柱植物在被子植物中的分布及其遗传演化,(3)镜像花的交配式样和交配频率、传粉特点及其进化生物学意义,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进一步研究镜像花柱植物的进化生物学特性,推动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猕猴桃花粉原位生长过程中Ca2+的超微细胞化学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扫描电镜和荧光显微镜对软枣猕猴桃同种花粉在柱头上原位萌发及花粉管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并用焦锑酸盐沉淀法对其授粉前后柱头及花柱中Ca2+进行超微细胞化学定位.结果显示:(1)猕猴桃柱头属于干性柱头,具有一道裂沟,乳突呈长圆柱形,授粉前后形态差异不明显.(2)授粉后3 h,花粉管生长穿过柱头表面,授粉后7 h,花粉管生长到达花柱底部;(3)授粉前后,柱头接受面靠近柱头外围细胞的角质层一侧细胞器内含有丰富的钙,而柱头非接受表面钙颗粒分布很少;(4)授粉前和授粉后3 h,花柱顶端钙颗粒较少,基部钙颗粒较多;授粉后7 h,花柱顶端和基部钙分布密度无明显差别;(5)授粉前后花柱顶端钙主要均匀分布在细胞质膜位置;在花柱基部授粉前钙主要分布在引导组织胞间隙中,授粉后3 h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内,授粉后7 h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内质网上.研究表明,猕猴桃授粉前后,柱头和花柱组织中均含有钙,授粉前和授粉后3 h花柱中的钙呈现出梯度分布,授粉后7 h钙的梯度分布现象减弱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20.
王淑芳 《昆虫学报》1979,(2):188-191
丽熊蜂亚属 Nobilibombus 是 Skorikov,A.S.(1933)发表的一新属,但 Richards,O.W.(1968)将此属列为熊蜂属 Bombus 中的一亚属。此亚属的主要特征是上颚具六齿,颚眼距几呈方形,长于触角第3节。与高山熊蜂亚属 Alpegenobombus 相似,但后者颚眼距横宽,并短于触角第3节。 这个亚属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系,目前被确定的种:仅有 B.(N.)morawitziides Skorikov,及B.(N.)sikkimi Friese.但 B.sikkimi Friese 种根据 Friese 的原始描述此种与本亚属的主要特征是不相符的。本文记述本亚属二新种及污熊蜂亚属 Mendacibombus 一新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