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雅罗鱼亚科咽骨及咽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星玉 《动物学研究》1986,7(2):191-196
本文根据对雅罗鱼亚科咽骨及咽齿的研究,将其咽骨分为三种类型。研究结果表明,本亚科咽骨形态及咽齿结构表现有与食性高度适应的现象。本亚科的咽齿有圆锥型,斜齿面型及特化型,这是对三种不同食性适应的结果。依据咽骨、咽齿的结构特点,试拟了雅罗鱼亚科属的检索。  相似文献   

2.
陈平富 《化石》2011,(3):9-11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已退休研究员苏德造描述采集白准噶尔盆地南缘玛纳斯古近纪安集海河组(原下绿色组)鲤科雅罗鱼亚科鱼类一新属、种——刘氏天山鱼(Tianshanicus liui gen.et sp.nOV.),为进一步研究天山鱼是我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雅罗鱼亚科鱼类化石。  相似文献   

3.
中国雅罗鱼亚科的系统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雅罗鱼亚科Leuciscinae的系统发育,只有个别作者对其一、二个属稍有讨论。Howes(1978)将(鱼宗)鱼属Luciobrama等从雅罗鱼亚科分出,建立了赤梢鱼群(aspine group);陈湘粦等(1984)将须(鱼岁)属Tinca从雅罗鱼亚科分出,归入钯系,并建立须(鱼岁)亚科Tincinae,这一观点与Regan(1911)“须(鱼岁)与鲃关系较近”的看法相似。 本文全面考察了分布于中国的雅罗鱼亚科鱼类的骨骼学特征,对本亚科的系统发育、起源等进行了探讨。研究标本名录见附录1。  相似文献   

4.
记述了新疆玛纳斯古近纪安集海河组发现的鲤科(Cyprinidae)一新属、种——刘氏天山鱼(Tianshanicus liui gen.et sp.nov.)。新属具有臀鳍分叉鳍条多于7根、体长形稍侧扁、口端位、下咽齿近锥形而齿尖前后略侧扁、背鳍和臀鳍均无硬棘、背鳍起点略在腹鳍起点之后以及尾鳍深分叉等特征,表明它应属于雅罗鱼亚科(Leuciscinae sensu Cavender & Coburn,1992)。然而,它又具有额骨前宽后窄、顶骨长方形、膜质蝶耳骨很大、齿骨冠状突较低、鳃盖骨近长方形等特征而有别于本亚科中其他属。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特征却见诸于现生的胭脂鱼类Myxocyprinus中,这将对研究雅罗鱼类的起源很有意义。根据鱼化石和哺乳化石的证据,认为含鱼层的时代为晚始新世。  相似文献   

5.
鲤科七种鱼的银染核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周密  康杨  李渝成  周暾 《动物学研究》1988,9(3):225-229
对鲤科七种鱼的银染核型进行了比较研究。这七种鱼均有4个NORs。其中鲴亚科五种鱼的Ag-NORs彼此特征相似;鮈亚科的似刺鳊鮈sm_3染色体上的NORs与次缢痕的位置、形态一致;雅罗鱼亚科的鳡鱼sm_6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NORs显示相对大小异形。结合以前的工作,本文以NORs为指标,讨论了有关雅罗鱼亚科几种鱼的亲缘关系及亚科鱼类染色体进行保守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长江芜湖段赤眼鳟的年龄与生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 Richiardson)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雅罗鱼亚科(Leuciscinae),在我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其他各水系中均有分布,在国外见于朝鲜和越南[1].赤眼鳟俗称红眼棒、野草鱼,其营养价值高且肉味鲜美,是我国江河主要优质经济鱼类之一.也是我国淡水鱼类养殖的重要品种之一[1].  相似文献   

7.
鲤科是鱼类最大的科, 在中国淡水鱼类组成中鲤科鱼类的成分占一半以上. 鲤科鱼类的演化过程代表了东亚淡水鱼类的整体演化过程. 为探讨东亚鲤科鱼类系统发育关系, 共分析了包括18种新测序列在内的54种鲤科鱼类细胞色素b基因的全序列. 分析的物种涵盖了鲤科鱼类的12个亚科并对问题较多的亚科(Danioninae)和雅罗鱼亚科(Leuciscinae)进行了广泛的采样. 系统发育树的建立使用了多种方法, 包括邻接法、最大简约法和最大似然法. 亚口鱼科(Catostomidae)的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被指定为外类群, 3种方法所得结果非常相似, 并支持一些亚科的单系性, 如鲌亚科(Cultrinae)、鯝亚科(Xenocyprinae)、鮈亚科(Gobioninae)(包括鳅鮀亚科Gobiobotinae). 从分子水平上证明亚科不是一个单系类群, 雅罗鱼亚科被分为两个互不相关的类群; 东亚雅罗鱼群与鲌亚科和鯝亚科形成一单系类群; 而欧洲、西伯利亚、北美的雅罗鱼形成另一个单系群. Howes所定义的鲤亚科在NJ树和ML树中得到有力的支持并位于系统树的基部. 高体鳑鲏(Rhodeus sericeus)代表的鳑鲏亚科的系统位置没有得到解决. 显示鲤科鱼类可分为3个大的类群并与其3个进化阶段相对应: 老第三纪类群包含亚科的东南亚种类和Howes的鲤亚科; 北方冷水性类群包含北方雅罗鱼、鮈亚科和鳑鲏; 东亚类群包含鲌亚科、鯝亚科、雅罗鱼东亚种类和亚科东亚种类. 老第三纪类群代表鲤科鱼类的原始阶段, 北方冷水性类群对应于鲤科鱼类对全球变冷的反应, 而东亚类群则显示青藏高原急剧隆升后, 在东亚季风气候条件下鲤科鱼类的大量分化.  相似文献   

8.
鲤科鱼类在东亚分布广泛且数量丰富, 在物种演化上具有重要的系统发育地位. 本研究基于S6K1基因5′端功能调控序列, 通过PCR扩增、克隆和测序, 共获得30种鱼类S6K1 前端部分DNA序列(外显子1, 外显子2及内含子1), 对序列变异进行分析, 并采用邻接法(NJ)、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Bayesian)重建鲤科鱼类系统发育关系. 亚口鱼科的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作为外类群, 通过4种方法所得系统发育分支图大致相同, 均以较高的节点支持率支持雅罗鱼系和鲃系的划分, 雅罗鱼系包括雅罗鱼亚科东亚类群(East Asian group in Leuciscinae)、鲢亚科(Hypophthalmichthyinae)、鲴亚科(Xenocyprinae)、鲌亚科(Cultrinae)、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中国鲤形目鱼类中轴骨骼数及其与系统发育和生态习性的相关性,采用X光透视照相法对157种鲤科(Cyprinidae)、鳅科(Cobitidae)、平鳍鳅科(Balitoridae)鱼类的脊椎骨数、肋骨数、尾椎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中国鲤形目鱼类的脊椎骨数在30-52枚之间,均值39.45?4.44;肋骨数在8-28对之间,均值15.27?3.08;尾椎数在14-34枚之间,均值21.08?2.89。依据脊椎骨数、肋骨数、尾椎数对鲤科各亚科进行聚类,显示鲤科12个亚科分为2大类:雅罗鱼类,包括雅罗鱼亚科、鲌亚科、鲴亚科、裂腹鱼亚科等4亚科;鲃类,包括鲢亚科、鮈亚科、鱼丹亚科、鲃亚科、野鲮亚科、鳅鮀亚科、鲤亚科、鱊亚科等8亚科。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鲤科肉食性鱼类的肋骨数与脊椎骨数的比值显著少于植食性鱼类(P<0.05),而脊椎骨数、尾椎数则显著多于植食性鱼类(P<0.05)。中上层鱼类的脊椎骨数、尾椎数显著多于下层鱼类(P<0.05)。极小型鱼类的脊椎骨数、肋骨数,以及肋骨数与脊椎骨数之比显著少于大型鱼类(P<0.05)。表明鲤科鱼类的中轴骨骼数与其系统发育和生态习性及体型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鱼岁)属(Phoxinus),隶属鲤科雅罗鱼亚科,是欧洲、亚洲北部和北美的鱼类。全世界有10种左右,我国已有记载的有7个种,四川省尚无记载,我们先后共得标本百余尾。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郑葆珊先生和我们多次鉴定核实,认为是杂色(鱼岁)(Phoxinus variegatus)。其生态特征,我们也进行了初步观察。 杂色(鱼岁),在城口、万源一带群众叫“麻鱼子”,南江、平武的群众叫“木叶鱼”,最大个体体长为11厘米,体  相似文献   

11.
记述了首次发现于柴达木盆地早渐新世晚期至晚渐新世早期(距今27~29 Ma)的鲤科鱼类化石。材料包括咽骨、咽齿、匙骨、腹鳍骨及一些零散的鳍条。咽骨及咽齿化石与原始鲃亚科鱼类及裂腹鱼亚科裂腹鱼属鱼类的相似;腹鳍骨化石与原始鲃亚科鱼类的更相似。鲃亚科鱼类现今分布于北纬35°以南的亚洲、欧洲南部及非洲北部;裂腹鱼属鱼类分布局限于青藏高原东、南、西面的边缘区域,在柴达木盆地没有分布。柴达木盆地水系现生鱼类仅见适于高寒环境的高度特化等级的裂腹鱼亚科鱼类及鳅科高原鳅属鱼类,鱼类组成与早渐新世晚期至晚渐新世早期的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2.
中国鲤形目鱼类的脊椎骨数及其生态适应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中国鲤形目鱼类脊椎骨数及其与系统发育和生态习性的相关性,采用X光透视照相法对鲤科(Cyprinidae)、鳅科(Cobitidae)、爬鳅科(Balitoridae)鱼类共157种的脊椎骨数、肋骨数和尾椎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中国鲤形目鱼类的脊椎骨数30~52枚,均值39.5±4.4;肋骨数8~28对,均值15.3±3.1;尾椎数14~34枚,均值21.1±2.9。依据脊椎骨数、肋骨数、尾椎数对鲤科各亚科进行聚类,显示鲤科12个亚科可归为2大类:Ⅰ类包括雅罗鱼亚科、鲌亚科、鲴亚科、裂腹鱼亚科4亚科;Ⅱ类包括鲢亚科、亚科、亚科、鲃亚科、野鲮亚科、鳅亚科、鲤亚科、亚科8亚科。对鲤科89种所作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肉食性鱼类的肋骨数与脊椎骨数的比值显著小于植食性鱼类(P0.05),而脊椎骨数、尾椎数则显著多于植食性鱼类(P0.05)。中上层鱼类的脊椎骨数、尾椎数显著多于下层鱼类(P0.05)。极小型鱼类的脊椎骨数、肋骨数以及肋骨数与脊椎骨数之比显著少于或小于大型鱼类(P0.05)。表明鲤科鱼类的脊椎骨数与其生态习性及体型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鲤科四种鱼肠道菌群的相似性及其与系统进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赵庆新 《遗传》2001,23(5):449-451
在同一背景条件下,对草鱼、白链、团头鲂和鲤等4种鱼的肠道菌群中好氧性菌或兼性厌氧菌进行分析鉴定,得到4种鱼之间的肠道菌群相似值。用UPGMA和NJ法构建鲤科的雅罗鱼亚科,链亚科,Bian亚科和鲤亚科等4种亚科的系统演化树。不同亚科的鱼间菌群分布有较大差异。但雅罗鱼亚科和Bian亚科和菌群分布方面有极显的正相关性,哈夫尼亚菌属、致病杆菌属、气单胞菌属、柠檬酸菌属、假单胞菌属等在4种鱼肠道中均有分布,链球菌属,拉恩氏菌属、牙包杆菌属、葡萄球菌属等属于共生菌,雅罗鱼亚科和Bian亚科相邻邻接为一个共同接点,该接点与鲤亚科连接为一个接点,鲤亚科可能是最原始的类型。  相似文献   

14.
瓦氏雅罗鱼染色体组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是一种适应高寒盐碱化水体生活的主要经济鱼类。用瓦氏雅罗鱼精液和鲮鱼精液混精授精所得的鲮鱼耐寒力有所提高。而对于这类喜冷鱼类细胞培养和染色体核型,迄今国内尚未见报道。为了进一步探讨和利用瓦氏雅罗鱼的耐寒性能,作者先就该鱼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图们江滩头鱼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滩头鱼Leuciscus brandli(Dybowski)又名三块鱼、远东雅罗鱼或勃氏雅罗鱼,为鲤科少有的河口性鱼类。繁殖季节溯河而上,在急滩上产卵,故名滩头鱼。在我国,分布于东北地区的图们江、绥芬河流域和台湾省。滩头鱼为图们江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 有关滩头鱼的生物学研究,国内尚无正式报道。1977年4—10月,我们调查图们江流域的鱼类,同时收集了滩头鱼标本1,317尾,其中用于解剖的1,215尾材料,取自珲春河下游,滩头鱼主要产卵场东岗子(距图们江干流约1公里)。习性观察及人工授精工作均在  相似文献   

16.
鲴亚科(Xenocyprininae)鱼类多为中小型鱼类,常见于江河湖泊等较宽阔的水域中,我国长江、黑龙江、黄河及珠江诸流域皆有分布,共有10种,隶属4个属(伍献文等,1964)。迄今尚未见有该亚科鱼类染色体组型的研究报道。本文是对其中三属四种鱼的染色体组型的观察结果。这四种鱼是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细鳞斜颌鲴(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和逆鱼(Acanthobrama simoni)。其中黄尾鲴和细鳞斜颌鲴均为新的淡水养殖鱼(沈德长等,1981;陈楚星,1979)。  相似文献   

17.
几种鲤科鱼类及杂种的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了14种鲤科鱼类和4个杂交种的肌肉、心脏、晶状体、脑和肾脏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根据LDH酶谱的异同可将雅罗鱼亚科的5种鱼分成两组:草鱼、鳡和鳤;青鱼和赤眼鳟。鳊亚科中青梢红鲌的LDH谱形与长春鳊、团头鲂和红鳍鲌相似,而与(歺又鱼)条有明显的区别。鲢亚科中的鳙与鲢的谱形相似。密鲴亚科中的细鳞斜颌鲴与黄尾密鲴的谱形也非常相似。将谱形相似的鱼类进行杂交,如细鳞斜颌鲴♀×黄尾密鲴♂、鳙♀×鲢♂,不仅杂种的成活率高而且可繁殖后代。谱形相差很大的鱼类进行杂交,如草鱼♀×团头鲂♂及草鱼♀×鳙♂,杂种的成活率都很低。这些结果和酶谱所显示的关系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达里湖瓦氏雅罗鱼的生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 (Dybowskii)是我国北方地区习见的淡水鱼类。由于它具有耐寒耐盐碱的特性,在达里湖及其它许多高寒盐碱化的湖泊里是主要的经济鱼类。1975—1978年在达里湖(位于内蒙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境内)渔业资源调查期间,对它的生物学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九种鲤科鱼类与中国胭脂鱼幼体的前方椎体的发育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这两个科鱼类的前方椎体发育是近似的,它们的魏氏小骨有共同的来源;魏氏复合骨由前方椎体上方的第二骨化中心形成,这个骨化中心与第三和第四上神经骨相当。另一方面,胭脂鱼幼体的第二椎体副突已与第四椎体的胸肋相接;魏氏复合骨的扩展是骨化中心背脊部均匀地发生的,这些与鲤科有着明显的不同。鲤科幼体的魏氏复合骨发育具有共同的特点,第二骨化中心的前方有一棘状物在早期出现,它代表了第三上神经骨伸出部份。但随后的发育可以区分为两种不同方式:一种为雅罗系鱼类所具有,即第二骨化中心以棘状物的扩展为主,前、后棘存在并有缝合线相连;另一种为鲃系鱼类所有,即第二骨化中心的发育以其背中部伸出的实心嵴突为主,仅有不发达的前棘,此系属于派生性结构。与魏氏复合骨相关的是2—3椎体间的关系也有相应的差别:雅罗系鱼类的幼体其2—3椎体间分离(仅鳑(鱼皮)亚科鱼类例外),而鲃系鱼类的幼体其2—3椎体愈合。由于幼体魏氏复合骨与椎体的特征比成体表现更为明显,它们在系统发育上能提供更为清楚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云南鰟鮍亚科(Acheilognathinae)的鱼类,过去已有过报道(Regan,1908;Nichols,1943;王以康,1953;成庆泰,1958;黎尚豪等,1963;吴清江,1964),但只记录了1属1种,无论是从种数或分布范围来看,都不能反映云南的实际情况。根据我所多年来在全省各地采到的标本,经初步整理,云南共有本亚科鱼类2属10种(土著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