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北大学地质系和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的寒武纪化石中都有很多值得描述的古介形虫标本,古介形虫对于我国科学研究来说还是比较生疏的一个部分,因此我愿把工作中的初步结果尽早加以报导,希望发生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古介形虫的范围很广,现在只就高肌虫目(Bradorina)中的一科加以说明,其他类别的许多材料都还有待钻研。这篇文章引用的标本是从相距很远的两个地区采集而来,一个是陕西,另一个是云南。  相似文献   

2.
王宁  郭冬生 《动物学杂志》2015,50(6):838-838
<正>灰林鸮(Strix aluco)是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西北部温暖森林地带的鸮形目(Strigiformes)鸱鸮科(Strigidae)猛禽(del Hoyo et al.1999)。2008年出版的鸮形目鸟类专著Owls of the World将分布于南亚、东亚、东南亚的原属Strix aluco的种群划分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种Strix nivicola(K?nig et al.2008),其英文名为  相似文献   

3.
寒武纪没有化石苔藓动物的任何记录.最老的、毫无疑问的、真正的苔藓动物,发现于我国峡东地区的下奥陶统特马豆克阶地层中.这类苔藓动物以丰富但多样性低的变口目和少量的隐口目为代表.弗洛期的一些苔藓动物,在北美,英国和波罗的海地区(俄罗斯西北部)已相继发现,这时以Ceramopora?unapensis为代表的泡孔目苔藓动物开始出现,有一定的多样性.中奥陶世初期,苔藓动物迅速崛起,古生代狭唇纲的四个目--变口目、隐口目、泡孔目和管孔目(=环口目)苔藓动物都已经有了代表.由于奥陶纪是苔藓动物发生、演化发展和辐射的重要时期,因此,奥陶纪,特别是早奥陶世苔藓动物的任何新的发现,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描述和解释的一个新的苔藓动物群,发现于安徽滁州琅琊山弗洛阶的红花园组上部.这个苔藓动物群由变口目爱沙尼亚苔虫亚目的两个种:Dianulites hexaporites(Pander),Orbiramus grandis sp.nov.和隐口目翼网苔虫亚目的一个种:Prophyllodi-ctya putilovensis Lavrentjeva组成.尽管这个苔藓动物群在局部地区可能还是低多样性的,但就整个世界范围而言,有一定的多样性,类似于同样以变口目苔藓动物占优势的比林根苔藓动物群,后一苔藓动物群产于波罗的海以东地区(俄罗斯西北部)同时代的地层中.  相似文献   

4.
问:个体、变种、亚种、种、属、科……这些名词那是具体存在的,那是为了方便而假设的? 答:这些名词内,只有“个体”和“种”是具体存在的,其他全都是为了方便与分类学上的研究而假设的. (郭学聪答) 问:为什么说“种”是实际存在的和把种看为一个整体是合乎辩证唯物主义的?为什么不把属、科、目等看为一个整体? 答: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了解发展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这是合乎客观规律的,既然发展过程中有  相似文献   

5.
最后斑鬣狗化石在我国的分布非常广泛。除少数省外,大部分省都发现有它的遗迹。它起源于中更新世末期,但目前,它被认为是我国第四纪晚更新世的典型化石。最近几年,一些学者对我国含有最后斑鬣狗化石的动物群进行了年代测定,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因此依最后斑鬣狗化石的存在初步推断一个动物群、一个含人类化石或一个旧石器地点的距今年龄就有了可能。我国更新世的鬣狗化石可分为三种。第一种为桑氏缟鬣狗,它的上、下裂齿尺寸较小。上裂齿(P~4)的第一叶(统一译名为前附尖)长<第二叶(统一译名为前尖)长<第三叶(统一译名为后附尖)长,第三叶比第二叶稍长,未磨损 P~4的原尖(统一译名为前尖)尖端靠后,内尖(统一译名为原尖)中等大小,且位置稍向后。下裂齿(M_1)短而宽;跟座较大,有的有下次尖,有的有下内尖及  相似文献   

6.
在对上海市树附生藻类的调查中,发现了1个中国新记录属——绿叠球藻属(Chlorokybus)。对该属1个新记录种绿叠球藻(Chlorokybus atmophyticus)的主要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对其系统位置讨论结果认为,绿叠球藻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藻类,在陆生植物演化上具有特殊的地位,支持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目——绿叠球藻目(Chlorokybales)处理。  相似文献   

7.
走进莼菜科     
莼菜科(Cabombaceae)很小,只有2属约8种。其中莼菜属(Brasenia)为我们所熟悉。分布美洲、亚洲和大洋洲,为水生植物。它的体态,花、果、形态结构有其各自特点,不同分类学家对它的分类位置历来不统一。莼菜科为什么搬了家?德国恩格勒系统早将莼菜属归入毛茛目睡莲科内,只作为一个亚科处理,这大概是由于莼菜属为水生草本,有浮于水面的盾状的叶子,加上其花有离生心皮,子房上位,颇似莲属(Nelumbo)的缘故。到1926年英国哈钦松发表《有花植物科志双子叶植物》一书,在书中公布了哈钦松系统。其中莼菜属等2属已共同独立为科,名叫莼菜科并归入毛茛目…  相似文献   

8.
嗜角蛋白真菌(keratinophilic fungi)是指能降解角蛋白并能利用其作为唯一营养源的真菌类群,大部分隶属于爪甲团囊菌目(Onygenales)、散囊菌目(Eurotiales)和肉座菌目(Hypocreales).由于该类群分布广、种类多、营养方式多样,其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也在不断进步,加深了其研究的深度...  相似文献   

9.
我们曾测得蛙的不同肌肉的钙与镁浓度有所不同(于宗瀚,1962),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白肌(快肌)与红肌(慢肌)肌纤维內外间隙不同所造成。为此我们选取了莱亨鸡的前背阔肌(anterior latissimus dorsi,简称前肌)和后背阔肌(posterior Iatissimus dorsi,简称后肌)为材料(因为前肌主要是由红肌纤维组成,而后肌基本上由白肌纤维构成),研究了它  相似文献   

10.
吴晓敏  郝瑞娟  王丽卿  潘宏博 《生态学报》2018,38(15):5541-5553
为了解载玻片法获取的周丛生纤毛虫群落可否用于监测景观水体,于2015年利用载玻片采样法对上海东南角的一处景观水体的周丛生纤毛虫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周年调查,并对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共检出12目51种周丛生纤毛虫。周丛生纤毛虫的年平均密度为127.29个/cm~2,2月密度最低,为24.27个/cm~2,5月密度最高,为248.57个/cm~2;其群落结构应对水体环境的变化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变动。多元统计分析表明,总磷浓度和水温(T)均是影响周丛生纤毛虫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作为周丛生纤毛虫最主要的类群,缘毛目纤毛虫的密度与透明度(SD)和电导率(Spc)呈显著正相关,与T呈极显著正相关;丁丁目、毛口目和侧口目纤毛虫的密度与SD呈显著负相关,其中丁丁目纤毛虫的密度与T呈极显著负相关;此外,丁丁目纤毛虫的密度与总氮(TN)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冗余分析显示,优势种钟形钟虫、钟虫sp.2、聚缩虫sp.1、亨氏累枝虫、沟钟虫和螅状独缩虫的密度与环境因子具有较好相关性。研究表明,载玻片法采集的周丛生纤毛虫能很好的反映水质变化,该方法可以作为景观水体水质监测方法的一个补充。  相似文献   

11.
动物界各分类阶元名称的中译名的质量,不仅有助于动物学教学的提高,而且反映了动物学研究的水平,应引起重视,但在中译名中常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译名中的定义重复 在译名表达过程中,在表示动物的词(如水螅、水母、珊瑚、螠、星虫等)之后,常又出现另一个或多个表示动物的词(如:动物、虫等),从而使译名出现了定义  相似文献   

12.
短裙竹荪和白鬼笔18SrDNA部分序列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短裙竹荪 [Dictyophoraduplicata(Bosc.)Fisch.]和白鬼笔 (PhallusimpudicusL.:Pers)作为鬼笔目 (Phal lales)的代表种 ,将其部分 1 8SrDNA序列与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其他科目 1 2个代表种已知的相关序列进行对比分析 ,以接合菌总状毛霉 (MucorracemosusFres.)为外类群构建系统树 ,探讨鬼笔目在系统分类学中的地位及其亲缘关系。结果表明 ,鬼笔目中竹荪属 (Dictyophora)与鬼笔属 (Phallus)的关系最为密切 ;其次它们与笼头菌科 (Clathraceae)的三叉鬼笔属 (Pseudocolus)关系较近 ,这与传统形态学分类系统一致。此外 ,鬼笔目与J櫣lich分类系统中的钉菇目 (Gomphales)、高腹菌目 (Gautieriales)、枝瑚菌目 (Ramariales)及鸡油菌目 (Cantharel lales)的关系较其他目更为密切 ,而与牛肝菌目 (Boletales)和腹菌类的马勃目 (Lycoperdales)及硬皮马勃目 (Scle rodermatales)的亲缘关系则相对较远。这一结果支持了Kirk等将钉菇目、高腹菌目和枝瑚菌目划为鬼笔目的分类观点。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硬化蛋白(Sclerostin, SOST)与肌间刺发生之间的关系, 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和RT-PCR获得了唇?(Hemibarbus labeo)硬化蛋白基因cD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 硬化蛋白由信号肽和成熟肽两部分组成, 成熟肽包含一个胱氨酸结样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 唇?硬化蛋白与金鱼(Carassius auratus)硬化蛋白最为接近。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唇?硬化蛋白基因mRNA在所有被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表达, 在鳃中的表达量最高。RNA原位杂交结果表明, 硬化蛋白mRNA分布于肌膈, 且随着肌间刺的发生信号逐步减弱。RT-qPCR显示, 在肌间刺4个发育阶段中, 硬化蛋白基因mRNA的变化显著, 在阶段Ⅰ表达量最高, 随后逐步降低。综上, 唇?硬化蛋白与肌间刺骨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调查鱼类硬化蛋白功能及硬化蛋白在肌间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兰州八里镇蔬菜基地春季土壤纤毛虫群落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2005年4月至2007年6月,用活体观察和固定染色方法对兰州八里镇蔬菜基地春季土壤纤毛虫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土壤纤毛虫67种,其中包括2个未定名种和14个中国土壤纤毛虫新纪录种.在八里镇蔬菜基地的土壤中鉴定到纤毛虫34种,隶属于3纲、7目、17科、18属;下毛目、肾形目、前口目为其优势类群;吻吴氏虫(Woodruffia rostrata)、近亲游仆虫(Euplotes afflnls)、苔藓圆纤虫(Strongylidium muscorum)、鱼形瘦尾虫(Uroleptus piscis)、似膜袋虫(Cyclidium simulans)等为其优势种.在对照样点(兰山)中鉴定到纤毛虫49种,隶属于3纲、9目、23科、30属;下毛目、盾纤目、肾形目和篮口目为其优势类群;苔藓游仆虫(E.muscicola)、近缘殖口虫(Gonostomum affine)、皮速体虫(Tachysoma pellionella)、食藻斜管虫(Cyclidium simulans)等为其优势种.八里镇蔬菜基地和对照样点的Gleason-Margalef物种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672、5.393;与对照样点土壤纤毛虫的群落Jaccard相似系数为0.239.结果表明,八里镇蔬荣基地春季土壤纤毛虫的物种多样性与对照样点相比有所降低,其群落结构简单化.  相似文献   

15.
暗腹雪鸡食管和胃的形态学及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国泰 《动物学杂志》2009,44(5):124-127
为了解暗腹雪鸡(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食管和胃的形态及组织结构特征,利用生物显微技术对暗腹雪鸡的食管和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暗腹雪鸡嗉囊发达.食管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黏膜层较厚,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固有膜内食管腺丰富,由腺细胞围成的腺管直接开口于黏膜上皮,食管肌层发达,由内环、外纵平滑肌组成.胃壁由黏膜层、肌层和外膜组成,胃的黏膜下层不发达或缺无,胃肌层的排列则为内纵外环.表明暗腹雪鸡食管和胃的结构可能与其消化功能及其生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1985年2月,我国第一次南大洋考察队在南设得兰群岛以西的10号测站(62°48′S、63°03′48″W)捕捞磷虾时采得1个钵水母标本。经鉴定确认属钵水母纲Scyphomedusae,旗口水母目Semaeostomeae,霞水母科Cyaneidae,环肌水母属Desmonema,华丽环肌水母Desmonema gaudichaudi。本种最早是Lesson(1830)在南极发现的新种,定名为Chrysaora gaudichaudii;1862年L.Agassiz为此而建立了一个新属Desmonema。我国这次是首次从南极采到,所以特将属、种的形态特征描述于后,以  相似文献   

17.
本文比较了中国鲽形目8科45属94种鱼的椎骨、肋骨及肌隔骨刺等。据此(1)拟有亚目及科的检索表;(2)探讨了演化,认为鳒科最原始,鲽亚目较高,鳎亚目、尤其舌鳎科最高;(3)因本目椎骨均有脊索孔,鲆科与冠鲽科有肌隔骨刺和鲽科腹椎仅有肾脉突而无肾脉弓等原始特征,认为本目不可能起源于鲈形目而同意Amaoka(1969)起源应早于鲈形目;(4)Amaoka所示鳒属的尾下骨1是尾杆骨的脉棘,各为尾脉棘似较妥。  相似文献   

18.
张劲硕  解焱  汪松 《兽类学报》2006,26(2):128-128
2005年11月,美国史密森研究院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NationalMuseumofNaturalHistory,SmithsonianInstitution)哺乳动物部主任DonE.Wilson和巴克奈尔大学(BucknellUniversity)助理教授DeeAnnM.Reeder共同主编的哺乳动物分类学巨著《世界哺乳动物物种》(第三版)(MammalSpeciesoftheWorld:ATaxonomicandGeographicReference,3rdedition)已经正式由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出版。该书分为2卷,2142页。第1卷为非啮齿目,第2卷为啮齿目、参考文献和索引。详细信息包含了每个目、科、属的分类评述,以…  相似文献   

19.
<正> 1913年意大利人西尔维斯特里(F.Silve-stri)首先报道了缺翅目昆虫,描述了加纳、斯里兰卡和爪哇的种类,随后在美洲及东南亚一带都陆续发现,多数种类的分布区十分狭窄。由于最初所发现的缺翅虫均为缺翅型,没有找到有翅类型,且误认为此类昆虫均属缺翅类型,为此被定名为缺翅目(Zoraptera)直到1920年考多(A.N.Caudell)得到了这类昆虫的另外一个类型,即有翅类型,并明确指出:“缺翅目不是一个缺翅的目”。从此,人们才知道缺翅目昆虫有两个类型:即缺翅型和有翅型。  相似文献   

20.
红细胞原肌球调节蛋白(erythrocyte tropomodulin,E-Tmod)是从红细胞膜中提取的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TM)的结合蛋白.其N-端有两个TM结合位点和一个TM依赖的actin结合位点,C-端有5个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序列和一个TM非依赖的actin结合位点.作为F-actin慢生长端唯一的盖帽蛋白,E-Tmod与TM的N-端结合并同时与actin结合,减慢由TM包被的F-actin的解聚速度.E-Tmod编码基因高度保守,在红细胞、心肌细胞等细胞中广泛表达.E-Tmod对于F-actin和细胞骨架的组织以及对细胞力学特性的保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