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赤霉病菌(Gibberira zae)引起的麦类赤霉病是我国三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麦季湿热多雨的江浙地区,几乎年年发生此病,严重影响产量。目前尚无对防治麦类赤霉病有效的抗生素见诸报道。我们在筛选抗麦类赤霉病有效菌株的过程中,对从土壤中分离到的有效菌株及产药害菌株在链霉菌属不同类群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麦类赤霉病是我国长江流域的主要病害。带菌的麦种中含有影响人畜健康的毒素。1976—1978年我们在进行镰刀菌和其它霉菌分离鉴定时,对该类病麦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致病性测定,为麦类赤霉病菌毒素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关于赤霉病麦中毒,国外于1882年即有报道,我国在很早以前也有记载。但是,关于麦类赤霉病的科学记载,则首见于1936年。以后数十年中,我国许多省都发现过麦类赤霉病。小麦赤霉病于1912年认为由小麦赤霉(Gibberella saubinetii)所致,1936年改称为玉蜀黍赤霉(G.zeae)。现在认为后者并不是前者的异名。被赤霉侵染  相似文献   

4.
《遗传》2007,29(9):1138-1138
《麦类作物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也是全国唯一的一份麦类作物专刊。主要刊载麦类作物(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遗传育种、  相似文献   

5.
植物与昆虫相互作用一直是昆虫进化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了解这种互作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探索植物-昆虫的协调进化以及有效地管理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害虫。本文简要地概述了麦类作物主要防御性次生化合物对蚜虫的防御作用,麦类作物体内防御酶与其抗蚜性关系,以及蚜虫对植物防御的反应等方面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深入研究麦类作物与蚜虫互作生化机制的意义和前景。  相似文献   

6.
麦类作物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其遗传改良对于保障世界粮食生产具有重要作用。获得麦类作物的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信息是作物遗传育种学家解析种质资源高产及抗逆机理,并准确选择目标性状、实现分子设计育种目标的有效途径。目前,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um)是早熟禾亚科中唯一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植物。以二穗短柄草为模式植物,利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获得早熟禾亚科中基因组庞大而复杂的麦类作物的相关信息,必将加速麦类作物的遗传改良进程。本文重点介绍近十年来短柄草在麦类作物比较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赤毒病严重影响麦类的产量和人畜健康。苯骈咪唑类化合物多菌灵(以下简称BCM)对该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此药品的产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分离抗麦类赤霉病菌的放线菌菌株,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我们在筛选抗麦类赤霉病菌菌株时,发现在分离培养基中添加一定量BCM,有助于提高分离效果。此类工作尚未见报道。 材料和方法 一、菌株和培养基 1.放线菌:从四川、浙江、江苏等地采集111份土壤样品,用弹土法将土壤接种在不同  相似文献   

8.
《麦类作物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也是全国唯一的一份麦类作物专刊。主要刊载麦类作物(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遗传育种、生理生化、栽培管理、食品加工、产品贸易等方面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学术报告、有新意的文献综述以及学术动态等。  相似文献   

9.
植物染色体显带是60年代末兴起的一项细胞学研究新技术。此技术由于方法较简单易行,并且又紧密联系农业生产实践,可以用于作物品种资源的研究。例如,分析作物核型;探讨作物的起源、进化;鉴定物种亲缘关系及其鉴定远缘杂交中染色体来源等问题,因而引起了国内外许多研究者的兴趣,在麦类作物的染色体显带方面的研究已很详细。通过麦类作  相似文献   

10.
麦类赤霉病是我国三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特别是麦季多雨的南方,危害尤为严重。它不仅使麦子减产,而且使品质降低,赤霉病菌在病粒中分泌的毒素甚至危及人畜的生命安全。有机汞农药富民隆对赤霉病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由于汞的残留量的毒性,被列为禁用  相似文献   

11.
麦类作物原位杂交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更好地利用原位杂交技术进行麦类作物外源染色体的检测和基因定位,对麦类作物原位杂交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1)利用缺口转译法对克隆的DNA 片段进行生物素标记,即节省时间,又可以获得较高的标记效率;对麦类作物的基因组DNA,宜采用随机寡核苷酸引物标记法进行生物素标记,适当延长标记时间可以提高标记效率。(2)共变性法比较适宜麦类作物的原位杂交,分别变性法如掌握不当易使染色体产生膨胀现象,变性温度过高也会使黑麦(Secale cereal)染色体的轮廓模糊不清。(3)应根据麦类作物亲本之间的亲缘关系决定封阻DNA 的使用浓度,并利用生物素标记的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基因组DNA 为探针,从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簇毛麦双二倍体的染色体中识别了簇毛麦的染色体。(4)麦类作物的原位杂交受洗脱强度的影响很大,利用甲酰胺进行洗脱可以获得背景清晰的原位杂交带型。随着原位杂交技术分辨率的不断提高,该技术还将用于单拷贝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相似文献   

12.
《西北植物学报》2005,25(8):1660-1660
《麦类作物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也是全国唯一的一份学报级麦类作物专刊。从2003年起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4年被确定为“农作物类核心期刊”,编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4版。  相似文献   

13.
直丝淡紫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lavendulorectus)“402”产生的农用抗菌素“402”(以下简称“402”),不论在离体或整体条件下对麦类赤霉病都有抑制作用。本文报道“402”的分离、提纯和理化性质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4.
An YR  Xu JB  An HL 《遗传》2011,33(3):207-212
Polycomb Group(PcG)蛋白能形成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1(PRC1)和PRC2等复合体,通过一个保守且表观遗传的机制调节基因表达并控制动植物的发育。拟南芥中由VERNALIZATION2参与形成的PRC2复合体(VRN2-PRC2)在春化过程中能对主要开花抑制基因FLOWER LOCUS C(FLC)的染色质进行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形成H3K27me3(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三甲基化)等转录抑制标记,从而抑制FLC转录,促进开花。虽然麦类作物的春化机理与拟南芥有较大差异,但最近的研究表明麦类作物春化过程也受PcG蛋白调控。文章对拟南芥PcG蛋白介导的春化调节机制进行综述,期望能对植物尤其是麦类作物的春化机理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5.
小麦抗赤霉病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爱民  阳文龙  李欣  孙家柱 《遗传》2018,40(10):858-873
小麦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作物之一。在小麦生产所面临的各种病害中,赤霉病的发生具有愈来愈严重的趋势,引起小麦产业界的高度关注。近几十年来,科研人员在小麦抗赤霉病遗传育种以及防控技术领域进行了持续不懈的努力,在赤霉病病原菌致病基因、小麦赤霉病抗性基因定位、克隆及功能研究以及抗赤霉病分子育种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主要从赤霉病抗性基因资源的发掘和鉴定、不同抗源遗传基础解析、小麦赤霉病抗性基因、抗赤霉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与基因聚合以及小麦抗赤霉病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目前小麦抗赤霉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加强基因克隆、功能分子标记开发以及应用单体型辅助选择(HAS)和标记组辅助选择(MSAS)等小麦抗赤霉病研究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们从1977年开始,进行了防治麦类赤霉病的农用抗生素筛选工作。经过包括盆栽和大田小区防治试验,得到一株效果显著的链霉菌,编号为105N_1。现将该菌株的生物学特征及对  相似文献   

17.
《西北植物学报》2005,25(9):1790-1790
《麦类作物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也是全国唯一的一份学报级麦类作物专刊.从2003年起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4年被确定为“农作物类核心期刊”,编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4版.另外,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分析,本刊2003年度的影响因子为0.935,在全国农业期刊中排第5位(见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本刊立足全国,面向世界,主要刊载麦类作物(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遗传育种、生理生化、栽培管理、食品加工、产品贸易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麦蚜是京郊麦类作物重要害虫,不仅危害麦苗正常发育,还传播麦类黄矮病,往在造成严重减产。三年来,我们对麦蚜的发生规律和防治,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如下: 一、麦蚜种类和发生特点 京郊为害麦类作物的蚜虫主要有四种: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F.)、麦无网长管蚜 Acyrthosi-phum dirhodum(Walker)、麦二叉蚜 Schizaphis gra-minum(Rond.)、禾谷缢管蚜Rhopalasiphum padi(Linnaeus)。田间检索表简列如下:  相似文献   

19.
小孢子作为单个单倍体细胞,通过诱导培养能再生成纯合的二倍体植株,不仅为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形态发生学研究提供稳定的材料,也对小麦等作物的转基因研究提供新方向和新思路。本文主要介绍麦类作物小孢子培养的基本步骤及关键因素,简要介绍了以小孢子为材料进行小麦基因遗传转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关于禾榖类作物茎生长点分化结实器官形成与发育阶段的关系,苏联学者在麦类作物上作出了许多的贡献,使植物器官发育的研究工作开始建立在以唯物辩证法为依据的植物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