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吴茱萸五加叶和茎皮的挥发性成分,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进行成分分析。结果从叶中鉴定出28种成分,占叶总挥发性成分的97.31%;从茎皮中鉴定出36种成分,占茎皮总挥发性成分的92.61%。以脂多糖(LPS)刺激RAW 264.7细胞,分别用叶和茎皮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干预,测定细胞存活率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结果表明在0~20μg/m L浓度范围内两个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均表现出轻微的细胞毒性,但叶挥发性成分表现出了显著的一氧化氮抑制活性。本研究为开发利用吴茱萸五加这一丰富的民间药物资源并从中寻找新的天然抗炎物质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探讨襄荷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差异,以便从襄荷植株提取天然香料成分。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测定襄荷不同部位(根、茎、叶、花苞)中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从襄荷四个部位中共鉴定了197种化合物,其中根92种,茎67种,叶64种,花苞96种。烯烃类和醇类化合物是各部位中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而桧烯(sabinene)为根和花苞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约占13%,但在叶中的含量只有1.98%。β-蒎烯(β-pinene)为茎和叶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在叶中的含量占到53.46%。此外,α-蒎烯(α-pinene)、隐品酮(cryptone)、α-松油醇(α-terpineol)等化合物在襄荷各部位挥发性成分中的占比也较高。襄荷不同部位中均有其特殊的挥发性成分,共有的挥发性成分为23种。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不同化学型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叶挥发性成分的异同,以5种不同樟树叶的25个样本为实验材料,采用静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HS-GC-MS)研究了其挥发性成分组成,并运用主成分分析(PCA)、聚类分析(CA)和判别分析(DA)等对不同化学型樟树叶挥发性成分组成进行了多变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化学型樟树叶的挥发性成分共有8种:β-芳樟醇、莰烯、β-愈创木烯、γ-松油烯、α-侧柏烯、2-乙基呋喃、α-石竹烯和大牛儿烯;不同化学型樟树叶的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检测出的平均化合物数量分别为52(异樟)、40(脑樟)、37(油樟)、34(芳樟)和33(龙脑樟)。主成分分析提取了3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86.40%。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其中的12种挥发性成分能够对5种化学型樟树进行较好的区分,准确率分别为96%和100%。实验结果说明,这12种挥发性成分可以较好地用于樟树化学型分类。  相似文献   

4.
孙月华  郅军锐 《昆虫知识》2011,48(4):1002-1010
本文利用Y-型嗅觉仪和叶碟法测定了伪钝绥螨Amblyseius fallacis(Garman)对不同处理菜豆植株的选择性,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别对菜豆健康植株、被机械损伤过的菜豆植株和被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Koch)危害过的植株挥发性物质的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相对含量进行了比较.结...  相似文献   

5.
为了测定黄花菜新型品种(金娃娃)各部位中挥发性的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冷冻干燥制得的黄花菜品种(金娃娃)的不同部位(开花、花苞、根、茎、叶)干燥样品和晒干花苞样品进行挥发性成分测定。结果表明:从金娃娃六个部位中共鉴定了110种化合物,其中晒干花苞部位鉴定了60种,开花部位鉴定了38种,花苞部位鉴定了24种,根部位鉴定了37种,叶部位鉴定了26种,茎部位鉴定了24种。各部位中均有其特殊的挥发性成分,其中晒干花苞部位、根部位和开花部位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大,同时各部位也有相同的挥发性成分,其中3-呋喃甲醇(3-furanmethanol)和芳樟醇(linalool)、壬醛(nonanal)为各部位中的主要挥发性物质。  相似文献   

6.
杨艳  高渐飞 《广西植物》2018,38(7):943-952
为较全面地认识冷饭团(Kadsura coccinea)植株挥发性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该研究以其根、茎、叶为材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提取法(方法 a)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SPME)(方法 b)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与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冷饭团植株各部位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提取分析,并采用DPPH法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两种提取方法检测出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及含量存在一定差异,用方法a和方法 b分别在根、茎、叶中共鉴定出挥发性化合物98和117种;其中根中分别有59与68种(占总挥发性物质的83.5%,93.8%)、茎中54和56种(占总挥发性物质的88.9%,94.9%)、叶中36和42种(占总挥发性物质的89.6%,97.7%)。(2)根、茎、叶中两种方法检出共同化合物种类及含量基本相同,主要有石竹烯、蒎烯、榄香烯、毕澄茄油烯、古巴烯、毕澄茄烯、d-苦橙花醇等,这些成分也是各部分挥发物的主要成分(含量超过70%)。(3)根、茎、叶中挥发性物质质量浓度达到20 mg·m L~(-1)时,清除DPPH自由基效率均超过97%,表现出很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气流吹扫微萃取法对尾叶香茶菜根、茎、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比较。采用GC-MS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检测,与标准谱库对比进行定性,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尾叶香茶菜共检测到149个峰,与标准谱库比对,根、茎、叶分别鉴定出80、85、79种挥发性成分,占各部位挥发油总量的93. 66%、88. 05%和72. 62%。采用化学方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尾叶香茶菜根、茎、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根、茎、叶的挥发性成分在组成和含量上均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为尾叶香茶菜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气流吹扫微萃取法对尾叶香茶菜根、茎、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比较。采用GC-MS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检测,与标准谱库对比进行定性,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尾叶香茶菜共检测到149个峰,与标准谱库比对,根、茎、叶分别鉴定出80、85、79种挥发性成分,占各部位挥发油总量的93. 66%、88. 05%和72. 62%。采用化学方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尾叶香茶菜根、茎、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根、茎、叶的挥发性成分在组成和含量上均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为尾叶香茶菜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葡萄是中国的重要经济植物,酿酒葡萄更是葡萄产业的重要部分。本研究通过34份酿酒葡萄基因组重测序数据,研究中国三种特有野生酿酒葡萄山葡萄(Vitis amurensis)、刺葡萄(Vitis davidii)和毛葡萄(Vitis heyneana)的群体间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与群体历史变化,通过群体遗传学手段筛选选择信号,挖掘中国野生酿酒葡萄特有的重要种质基因。群体结构显示群体间聚成四个分支。与中国主要栽培酿酒葡萄相比,三个野生酿酒葡萄群体多样性较低,且均受东亚大陆末次冰期的影响,导致群体有效数量较低,相关野生种质资源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和收集。通过对中国野生酿酒葡萄共同受选择区域进行定位,本研究共鉴定到272个中国野生酿酒葡萄受选择的基因,这些基因富集到葡萄有性生殖、花粉形成、淀粉和蔗糖代谢,以及自噬体等功能或通路上,研究结果能为栽培酿酒葡萄今后的杂交育种、抗病和酿酒风味等方面提供重要的育种依据。这些基因可能与中国野生葡萄长期受本土环境影响而形成的独特生长发育过程有关。本研究可为中国原产野生酿酒葡萄的保护及育种应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不同品种桉树叶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不同品种的桉树叶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气质联用成分分析。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桉树叶片中的挥发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鉴定。在被鉴定的成分中,桉叶油素和4-松油烯醇为窿缘桉、尾巨桉、粗皮桉、尾叶桉、大叶桉五种桉树叶片的共有成分;柠檬桉叶的主要挥发成分为(L)-香茅醛和乙酸香茅酯。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桉树叶挥发性成分种类及其含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盾叶薯蓣内生真菌Dzf12的挥发性成分,得率为菌丝鲜重的0.276%。用GC-MS鉴定出30个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5.47%,其中含量较高的有棕榈酸甲酯(22.63%)、(E)-9-十八碳烯酸甲酯(8.30%)、(E,E)-9,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8.12%)、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6.79%)、正十四烷(6.69%)、正十二烷(5.88%)等。测定了该挥发性成分对8种细菌的抑制活性,最低抑制浓度(MIC)值在0.75mg/mL至2.00mg/mL之间,抑制中浓度(IC50)值在0.62mg/mL和1.55mg/mL之间。对番茄疮痂病菌的抑制活性最强,MIC和IC50值分别为0.75mg/mL和0.62mg/mL。  相似文献   

12.
于玉龙  耿宇鹏  常娜  陈高 《广西植物》2020,40(9):1251-1258
为探究贯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delavayi)在不同地理居群挥发性成分含量的变化情况,该文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分析了来自五个不同地理区域的贯叶马兜铃叶的挥发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对各成分进行了定量。结果表明:四个贯叶马兜铃居群植株叶挥发性主成分均为癸烯醛,且占有较高比例。香格里拉三坝乡、丽江大具、楚雄铁锁乡和禄劝则黑乡四个居群植株叶中挥发性成分癸烯醛分别占挥发性成分检出总量的63.5%、79.3%、69.9%、79.6%,其中大具和禄劝两居群含量相对较高并且稳定性较好。分布在鹤庆黄坪的居群,检测出其挥发性主成分为乙酸龙脑酯(30.1%),但癸烯醛含量仅占4.5%,该结果与其他居群有明显差异。通过对该物种不同居群植株叶片挥发性癸烯醛含量的分析,确定了质量更好的种源,同时结合该植物所含马兜铃酸的情况,提出了健康安全的食用方式。该研究结果为合理开发贯叶马兜铃的经济价值及保护该濒危物种提供了技术指导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睡莲花朵的致香物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62个栽培种花朵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检测出72种挥发性成分,以烯烃类(26种)、烷烃类(11种)和醇类(9种)较多,其中花香成分有53种(73.60%)。40个热带睡莲花朵中共检测出56种挥发性成分,其中花香成分39种;22个耐寒睡莲品种花朵共检测出3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花香成分27种。花香成分中主要致香物质有乙酸苄酯、顺式-罗勒烯、苯甲醇、金合欢烯、月桂烯、柠檬烯、苯甲醛、α-异松油稀、α-蒎烯、肉桂醇和β-丁香醇等。利用组内联接余弦的方法,分别根据挥发性成分和花香成分,62个睡莲栽培种(品种)可分成3和4组。这为睡莲香气物质的开发利用及与传粉动物的协同进化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葡萄属(Vitis)植物主要分布于东亚、北美洲以及欧洲至中亚地区。由于葡萄主要采用无性繁殖方式,地区间品种交流较多,同名异物及同物异名现象较为普遍,给葡萄属物种的分类、鉴定造成一定困难。本研究通过序列同源性比对的方法对葡萄属4种植物基因组的保守编码区进行比对,挖掘保守序列93条,经过验证,找到了一条可用于开发多态性分子标记的KOG3174同源序列,并根据该序列设计得到3对引物,可用于4种葡萄的分类、鉴定。  相似文献   

15.
正在全球范围内约70种葡萄,它们集中分布在东亚(约40种,主要在中国)和北美(约30种,主要在美国)。大家可能还不知道,市场上所看到的葡萄相关产品,它们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同一种葡萄,即分布于欧洲—西亚的欧亚种葡萄(Vitis vinifera L.)。其他野生种葡萄的果实尽管糖低酸高,不适合直接食用和加工,但是其高抗病、抗虫害以及抗寒冷、干旱的能力,成了解决葡萄产业相关问题的利剑。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对葡萄雄性不育基因进行定位研究,以可育葡萄‘魏可’(Vitis vinifera L.)为亲本构建的自交群体88株为试验材料,运用分离群体分组混合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构建了可育株和不育株基因池,结合SSR技术对葡萄雄性不育基因进行定位研究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该研究筛选到2个与葡萄雄性不育基因连锁的SSR标记VVMD34和VVIB23,且位于该基因两侧,遗传距离分别为3.5cM和1.9cM。2个标记间物理距离为1 134kb,在该区域总共预测到了111个候选基因。该研究对葡萄雄性不育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金露梅具有较高的保健价值,其叶可代茶叶饮用,但与其相关研究较少。本文采用不同加工方式制得金露梅叶茶,对比了不同叶茶的感官品质和活性成分含量(多酚、总黄酮、维生素C、儿茶素、单宁、蛋白质和总氨基酸),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挥发性成分测定。结果表明,采用蒸制和炒制方式较优,金露梅叶茶中黄酮含量较高。金露梅叶茶成分可分为2类:黄酮、多酚等成分和蛋白质成分。测得挥发性成分共49种,其中醛类(12种)、碳氢化合物(11种)、酮类(8种)、酯类(6种)、酸类(3种)、萜类(3种)、醇类(2种)、其它化合物(4种),醛类化合物占主要成分,达到33597%。  相似文献   

18.
玉米素对盐渍下葡萄叶圆片H2O2清除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研究了盐渍条件下河岸葡萄(Vitis vulpina L.)叶圆片细胞膜相对透性、光合色素和可溶蛋白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A-POD)和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G-POD)活性的变化以及施加玉米素对这些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细胞膜相对透性随盐浓度增加而增强;盐渍引起叶片光合色素和可溶蛋白含量减少并使CAT、AsA-POD和G-POD活性明显下降。玉米素处理明显抑制盐渍效应,可能与其对CAT、AsA-POD和G-POD的刺激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以‘巨峰’葡萄为试材,研究白袋、绿袋、红袋、蓝袋4种不同颜色果袋对葡萄成熟期果实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为葡萄专用果袋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颜色果袋可为葡萄果实的发育提供特定的光环境,不同套袋处理葡萄成熟期果实中的挥发性成分差异显著.‘巨峰’葡萄成熟期果实中检测到酯、醛、醇、酮类、萜烯类和芳香族化合物,对照、白袋、绿袋、红袋和蓝袋处理成熟期果实检测到的挥发性组分分别为33、37、38、32和34种.与对照相比,白袋处理乙酸乙酯、己酸乙酯等酯类物质含量降低,己醛、反式-2-己烯醛、癸醛含量增加;绿袋处理除3-己烯酸乙酯、反式-2-己烯酸乙酯、3-羟基丁酸乙酯、反式-2-己烯醛、(反,反)-2,4-己二烯醛、癸醛、苯乙醇外,其他共有组分的含量均出现降低;红袋处理乙酸乙酯、己酸乙酯等酯类物质含量降低,己醛、反式-2-己烯醛等的含量出现降低;蓝袋处理乙酸乙酯、己酸乙酯等主要酯类物质的含量未发生较大变化,己醛、反式-2-己烯醛等的含量出现升高.在非共有组分中,套袋处理中醇类组分的种类减少,萜烯类、芳香族化合物的种类增加.总体上,蓝袋处理果实中主要的‘果香型’酯类组分含量最高,白袋处理果实中主要的酯类组分及‘青草香型’的醛类组分含量较高,绿袋、红袋处理果实主要香气组分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20.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葡萄属(Vitis L.)15种、1亚种和4栽培品种植物的叶片显微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1)东亚种群中桦叶葡萄的叶片总厚度和各组织厚度最大;北美种群的河岸葡萄和沙地葡葡叶片总厚度、上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和下表皮厚度较大,但叶片组织紧密度最小。(2)各种类间栅栏组织中叶绿体数目均多于海绵组织,且刺葡萄、桦叶葡萄、葛藟葡萄和秋葡萄叶肉细胞中叶绿体数目最多,北红、蘡薁、网脉葡萄和菱叶葡萄叶片中叶绿体数目最少,巨峰和桦叶葡萄叶绿体中含有大量的淀粉粒,桦叶葡萄、网脉葡萄、秋葡萄、葛藟葡萄、刺葡萄和华东葡萄含有较多的嗜锇颗粒。研究表明,中国野生葡萄的许多种类在叶片组织紧密度、叶绿体数量、淀粉粒数量、嗜锇颗粒数量方面均高于北美种群的河岸葡萄和沙地葡萄,具有更高的结构抗性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