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TCR基因重排在T淋巴细胞浸润亲表皮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具有亲表皮现象的疾病T细胞受体γ链基因重排的情况.方法:用免疫组化标记筛选17例T细胞淋巴瘤、30例可疑为T细胞淋巴瘤和10例副银屑病,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方法检测T细胞受体γ链基因重排.结果:17例T细胞淋巴瘤中12例出现T细胞受体γ链基因重排,30例可疑为T细胞淋巴瘤和10例副银屑病均无T细胞受体γ链基因重排.结论:T细胞受体γ链基因重排检测是区分T淋巴细胞浸润的亲表皮疾病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且对T细胞淋巴瘤的确诊有重要参考价值与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N-甲基亚硝基脲(MNU)诱导的小鼠胸腺淋巴瘤的单克隆起源。方法采用巢式PCR方法,对8例MNU诱导的胸腺淋巴瘤组织进行T细胞受体β链(TCRβ)和γ链(TCRγ)克隆性基因重排分析,并对TCRγ基因重排的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 8例胸腺淋巴瘤检测TCRβ和TCRγ均呈克隆性基因重排。DNA序列测定证实TCRγ基因PCR扩增产物为基因重排产物。结论巢式PCR TCR基因重排检测及DNA序列分析证实,MNU诱导的小鼠胸腺淋巴瘤是来源于T细胞的肿瘤。  相似文献   

3.
基因重排分析在淋巴瘤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应用改良DNA提取方法,从30例淋巴增生性病变石蜡包埋组织获得的DNA虽有不同程度的降解,但适于PCR扩增Ig重链基因重排分析;约1/3病例提出高分子量DNA,可用于DNA印迹杂交.因此,石蜡包埋组织同样可为某些疾患,如淋巴瘤疑难和罕见病例的回顾性分子病理学研究提供基因诊断的DNA来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8例浆膜腔积液中细胞学诊断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间由浆膜腔积液诊断为淋巴瘤患者18例,通过常规液基涂片、制作细胞蜡块、HE染色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个别病例采用基因重排检测或流式细胞学检查,并部分对照其细胞学诊断和活检组织病理诊断的符合率。结果 18例均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无淋巴瘤病史的有12例:包括4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1例浆细胞瘤;2例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例NK/T细胞淋巴瘤;1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类型;2例T细胞淋巴瘤。其余6例均有淋巴瘤病史,其中4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例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结论浆膜腔积液是淋巴瘤的较常见并发症,细胞病理学诊断淋巴瘤难度虽相对较大,但通过制备细胞蜡块,在镜下观察肿瘤细胞成分单一,表现为大量散在分布的不成熟淋巴样细胞,细胞之间无黏附性,同时结合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相关检测方法,可明确诊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探讨mi R-125b对胃癌MGC-803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为阐明胃癌发病的分子机制提供实验依据.采用q RT-PCR和原位杂交,检测mi R-125b在正常胃黏膜(NGM)和胃癌(GAC)组织中的表达.将mi R-125b导入胃癌MGC-803细胞,观察mi R-125b高表达对MGC-803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Targetscan 6.2软件及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分析mi R-125b对MCL1基因的靶向性作用.构建MCL1干扰载体,观察干扰MCL1基因表达对MGC-803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发现,mi R-125b在胃癌组织中低表达,其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及患者预后呈正相关,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1).mi R-125b高表达后MGC-803细胞的增殖降低、凋亡率增加、裂解caspase-3与裂解PARP表达增加(P0.01);mi R-125b与MCL1基因的3′UTR(2 613~2 620)结合,抑制MCL1的m RNA及蛋白质表达(P0.01);沉默MCL1基因表达后MGC-803细胞的增殖降低、凋亡率增加、裂解caspase-3与裂解PARP表达增加(P0.01).从而得出结论,mi R-125b在胃癌组织中低表达,其表达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mi R-125b靶向抑制MCL1基因表达,活化caspase-3信号通路,抑制MGC-803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D11c抗原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中的表达及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以及CD11c抗原表达与患者的遗传学异常及预后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200例CLL患者、49例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患者CD11c的表达率和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并比较CLL患者CD11c的表达与预后参数ZAP-70和CD38表达的关系;同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CLL患者的P53缺失、13q14缺失、ATM缺失、6q23缺失、+12以及IGH重排,比较CD11c~+CLL患者与CD11c~-CLL患者遗传学特点。结果:CLL患者中CD11c阳性率为49.5%(99/200),MFI中位值为2.06(1.00~7.34);而MCL患者中CD11c阳性率为6.12%(3/49),MFI中位值为2.00(1.97~2.54)。CD11c在CLL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MCL,(x~2=30.62,P0.05)。CD11c~+CLL患者的ZAP-70和CD38阳性率均明显高于CD11c~-CLL患者(x~2=15.472,P0.05;x~2=11.55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CLL患者的CD11c表达率与P53缺失、13q14缺失、ATM缺失、6q23缺失、+12、IGH重排的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CD11c对于辅助诊断CLL有重要价值,尤其有助于CLL和MC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T细胞和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是微小残留病灶水平的特异性标记物,而微小残留病灶的水平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复发强烈相关。应用传统的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来监测IgH/TCR基因重排不仅耗时、耗人力,而且敏感度较低。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更为高效和敏感与实用的监测IgH/TCR基因重排的精准检测方法。方法:应用多重PCR技术检测26个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儿童的外周血样品中的标记物,这些儿童是在中国哈尔滨市最近两年内被诊断的患者。分别应用基因扫描和毛细血管电泳方法检测IgH(FRI,FRII,FRⅢ)/TCR(TCRB,TCRγ)基因重排和分析PCR产物的片段。结果:IgH/TCR基因重排和对IgH基因重排的阳性率分别为92.3%和75%,在26个病例中,4个复发病人的IgH的三个片段(FRI,FRII,FRⅢ)基因重排显示阳性。进一步分析显示复发与ign基因重排呈线性相关。结论:实验与临床应用表明,基因扫描这种方法对于IgH/TCR基因重排的检测是可靠的、实用的,因而可用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和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HAL)独特的临床生物学特征及预后。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分析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最终确诊56例HAL患者,对其骨髓标本进行细胞形态学及相关细胞化学染色分析,以确定其FAB分型,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骨髓细胞DNA IgH及TCRγ基因重排,采用兼顾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方案治疗,同时结合多项临床生物学指标分析其转归和预后。结果:确诊的HAL其FAB分型以AML-M1/M2、ALL为主;其免疫分型以B系和髓系混合表达多见。CD34在HAL中呈高表达并且是对患者预后具有影响力的因素(P=0.03)。确诊的56例HAL患者中,28例出现IgH基因单克隆重排阳性(50.76%),22例出现TCRγ基因单克隆重排阳性(39.65%),其中2例IgH和TCRγ基因单克隆重排同时出现阳性。此类患者对治疗反应差、缓解率低为36%。结论:HAL属特殊类型白血病,有其独特的临床生物学特征,对化疗方案不敏感,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73基因甲基化状态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 in's lymphomas,NHL)患者中的检测意义以及去甲基化干预对p73基因再表达的效果.方法:检测2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标本中P73基因的表达以及甲基化状态;用不同剂量(4,8μmol/L)去甲基化因子5氮胞苷(5-A za)诱导P 73基因甲基化的淋巴瘤细胞,RT-PCR和MSP-PCR方法测定p73基因的表达以及甲基化状态.结果:p73基因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表达显著下降,26例标本中,13例呈阴性(50%),6例表达下降;p73基因外显子1甲基化的发生率为100%;4μmol/L去甲基化因子5氮胞苷(5-A za)在体外即可诱导的淋巴瘤细胞p 73基因去甲基化再表达,8μmol/L 5-Aza效果较4μmol/L更为明显.结论:p 73基因甲基化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密切相关,去甲基化干预可能为一种可行的临床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bcl-2基因家族对细胞凋亡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cl-2基因为一原癌基因,因其在淋巴瘤和白血病中出现重排而得名。近年研究表明,bcl-2基因是细胞凋亡的重要抑制基因,它的过度表达是癌症和自身免疫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最近又发现了几个与bcl-2基因有不同程度同源性的调节基因,也在细胞凋亡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二烯丙基二硫(diallyl disulfide,DADS)作为天然植物大蒜中的提取物,能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生长,但其抑瘤的分子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在该研究中,作者采用CCK-8(cell counting kit)技术检测发现,DADS能有效地抑制人淋巴瘤Raji细胞增殖,形态学观察、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DADS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诱导Raji细胞凋亡, DADS处理细胞24 h后, MCL1和Bcl-2蛋白表达下降,而Bax 和Bak蛋白表达水平无变化,Bid和Caspase3被激活,线粒体中Cyt-c释放增多,用Caspase 抑制剂Z-VAD-FMK能部分阻断DADS诱导人淋巴瘤Raji细胞凋亡, 提示DADS诱导的Raji细胞凋亡作用通过Bcl-2/MCL1-线粒体-caspase3通路介导。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cDNA探针,以Southern杂交在C-myc 5′上游区域发现了一段活跃转录的序列(文中称“旁侧基因”)。对该基因克隆及进一步分析表明,能与cDNA杂交的序列存在于距C-myc 5′端约2.4kb的Sma Ⅰ片段中。Northern杂交显示,该旁侧基因在不同组织均有表达,产物为5.8kb,推断该基因为15~3.5kb。以旁侧基因部分序列为探针,在不同种属的基因组中检测出单拷贝序列,提示该基因在进化上的保守性。RNase Mapping分析发现此旁侧基因与C-myc转录方向相同,转录终止在C-myc5’上游约2.4~3.4kb区域。根据基因领域效应及本文结果,我们推测,在正常细胞中,由于旁侧基因的领域效应,使C-myc保持相对静止状态,而在肿瘤细胞中,染色体转位或原病毒插入,破坏了旁侧基因的领域效应,使C-myc表达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系统性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瘤病例1例,结合文献回顾,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进展及预后,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有7年种痘水疱病史并转化为系统性T细胞淋巴瘤病例,通过皮肤活检、病理及免疫组化、TCR基因重排、实验室、MRI及影像学检查,确定诊断及治疗方案,并观察预后。后进行文献回顾。结果:本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多年的面部红斑、丘疱疹及水疱改变,最初诊断为"种痘水疱病",初期治疗有效,病情反复并进展,皮肤改变加重,病变逐渐累及鼻中隔及下鼻甲,出现坏死及缺损,同时伴有发热及淋巴结肿大等系统症状。皮肤病理及免疫组化提示真皮弥漫性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CD3+,CD4+,CD8散在细胞+,CD30局部细胞+,CD56局部细胞+,EBER杂交(+),Ki-67增殖指数为60%。TCR基因克隆性重排。经干扰素及激素治疗初期病情控制尚可,持续约7年时间,后病情进行性加重,表现系统性种痘水疱病样皮肤T细胞淋巴瘤症状,给予MESA方案化疗1次。化疗后病情稳定,鼻部症状明显改善。后病情进展,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并死亡。结论: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瘤早期临床表现易与种痘样水疱病相混淆,但根据其病变部位病理活检及免疫组化分析可得到确诊,早期单纯皮肤病变期可持续数年,部分对激素及干扰素治疗有效。当发展为系统性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瘤期时,病情进展迅速,常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对于化疗反应差,预后不佳,死亡率极高。化疗对于该病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对合理应用免疫组化标记及正确评价免疫组化结果重要性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淋巴组织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并增加相关抗体标记予以鉴别诊断。结果例l为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梭形细胞变异型,误诊为未分化肉瘤与形态学观察遗漏中心和中心母细胞特征的淋巴样细胞,没考虑到淋巴瘤的梭形细胞形态变异以及免疫标记的选择失误有关。例2为急性淋巴结T区增生误诊为T细胞淋巴瘤与忽略患者临床信息及对免疫组化阳性细胞量变及强弱评价有误相关。例3为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误诊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与对霍奇金淋巴瘤组织形态认识不足及淋巴瘤标记抗体的配伍不当有关。结论淋巴组织疾病的诊断建立在形态学、免疫组化、临床资料和遗传学基础上,免疫组化标记的选择与结果的正确分析对淋巴瘤确诊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TCR基因重排在蕈样肉芽肿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细胞在成熟过程中通过T细胞表面受体基因重排,从而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的任何失调都会导致疾病。蕈样肉芽肿是由于淋巴细胞的恶性增殖所导致的,病变组织表现出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克隆性。通过Southern印迹分析技术和PCR技术来检测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的检测在蕈样肉芽肿的诊断的应用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基因重排分析在淋巴瘤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应用改良DNA提取方法。从30例淋巴生性病变石蜡包埋组织获得的DNA虽有不同程度的降解,但适于PCR扩增Ig重链箕因重排分析;约1/3病例提出高分子量DNA,可用于DNA印迹杂交。因此,石蜡包埋组织同样可为某些疾患,如淋巴瘤凝难和罕见病例的回顾性分子病理学研究提供基因诊断的DNA来源。  相似文献   

17.
siRNA抑制c—myc基因的表达对宫颈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  葛银林  侯琳  薛美兰 《生物磁学》2008,(6):1081-1084
目的:利用si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技术研究C-myc基因的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依据Promega公司在网上提供的设计软件,设计针对C-myc基因的siRNA,合成DNA模板,体外转录合成siRNA。通过阳离子聚合物jet—SITM—ENDO将合成的siRNA转染入HeLa细胞,以未转染细胞以及错义序列siRNA—scr转染细胞为对照。用细胞计数法检测siRNA对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周期及蛋白表达的变化,RT—PCR法比较转染前后C-myc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细胞计数法结果显示,转染24h后c-myc基因siRNA明显抑制MCF-7细胞增殖,转染48h后,抑制效率稳定。c-myc基因siRNA转染后能有效地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期,siRNA转染组c-myc mRNA、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错义序列组。结论:体外转录合成的siRNA可有效降低HeLa细胞c-myc基因的表达,抑制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提高对正确解读免疫组化结果的重要性的认识.方法 对3例淋巴瘤误诊病例进行复习,并增加相关抗体标记予以鉴别诊断.结果 例1,滤泡性淋巴瘤(FL)误诊为淋巴结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与形态学观察忽略肿瘤性滤泡及对免疫表型Bc12表达的认识不足有关.例2,经典型富于淋巴细胞型霍奇金淋巴瘤(LRCHL).①误诊为FL,与形态学观察遗漏R-S细胞,以及误判免疫组化标记Bcl2、CD20有关,即将Bcl2、CD20阳性的非肿瘤细胞,误判为肿瘤细胞.②误诊为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与免疫组化标记的错误解读有关,把围绕瘤细胞的背景小淋巴细胞CD20阳性,误判为R-S细胞CD20阳性;将CD30阳性的R-S细胞,误判为活化性B淋巴细胞.例3,AML误诊为T-LBL.主要是对瘤细胞表达非特异性抗体TDT、CD7、CD43的意义认识不足有关.结论 淋巴瘤的诊断是建立在形态学、免疫组化标记、临床资料和遗传学之上的,而且,免疫组化标记结果的正确解读对淋巴瘤的诊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对8例B淋巴瘤和4例T淋巴瘤进行了IgHmRNA和IgM,κ,λ的检测。结果显示,8例B淋巴瘤IgHmRNA均为阳性,位于胞核周围,有的mRNA阳性反应成点状位于胞质的一侧。7例胞质中IgM,κ或λ为阳性。1例胞质内无IgM,κ或λ,但胞核内IgHmRNA阳性反应成点状分布,可能是初级RNA转录。在T淋巴瘤中,只有一例胞核内出现初级RNA转录,因为早期T淋巴瘤,也有D、J基因片段的重排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活化型notch1(NICD)蛋白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活化型notch1对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分析其与NOTCH1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13例PTCLNOS、7例ALCL)及5例反应性增生患者病变组织活化型notch 1(NICD)抗体的表达,PCR-SSCP及基因测序法分析NOTCH1基因HD-N、HD-C、TAD、PEST片段的突变情况。结果:20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NICD蛋白均为阳性,5例慢性淋巴结炎均为阴性,其中PTCL NOS组织较ALCL高表达NICD蛋白。淋巴瘤患者HD-N、HD-C、PEST片段存在基因点突变。结论:NOTCH1基因点突变可能为异常表达NICD的原因之一,异常表达的NICD影响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