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一生育时期大豆品种长农5号植株中的酰脲含量,以主茎最高,叶柄次之,叶片最低。前二者的酰脲含量从基部向上逐渐增加,茎段幼嫩部分含量最高。叶片中酰脲含量在营养生长期间稍高,生殖生长期间同一节位叶片中无明显变化。结荚期以前幼叶中酰脲含量较高,鼓粒期不同节位间无明显差异。不同节位叶片中尿囊素酶活性高低与茎和叶柄中酰脲含量大小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2.
蚕豆根、茎和叶含有0.31~0.70 μmol酰脲·g~(-1)FW,并受结瘤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摘除正在生长的器官可观察到同腋位叶片酞脲含量暂时升高现象。 叶片中酰脲主要是尿囊酸。尿囊素酶和脲酶活性分别为0.30 μmol尿囊酸·g~(-1)FW·h~(-1)和0.19 μmol NH_3·g~(-1)FW·h~(-1)。尿囊酸含量和尿囊素酶活性日变化相似,只是后者峰值比前者出现早。  相似文献   

3.
赤豆种子萌发过程中,幼苗迅速合成酰脲,在酰脲含量达到最大值前,尿囊酸含量高于尿囊素含量,子叶合成酰脲最迅速;酰脲含量达到最大值后,茎带叶的酰脲含量最高。幼苗累积酰脲在品种间相似。种子萌发过程中,幼苗尿囊素酶活力迅速呈线性增加,且与酰脲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幼苗尿囊素酶较耐热。  相似文献   

4.
酰尿输出型蚕豆有一定程度合成和同化酰脲的能力(刘承宪和黄维南1987a),蚕豆叶片尿囊素酶(B-ALNase)和酰脲输出型大豆叶片尿囊素酶(S-ALNase)(Thomas等1983)不同,是热敏感的(刘承宪和黄维南 1987b)。我们进一步分离和纯化B-ALNase,并作了初步的鉴  相似文献   

5.
不同环境条件下小麦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籽粒品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两种环境条件下3个不同蛋白含量小麦品种的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籽粒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龙口试验点的小麦旗叶硝酸还原酶(NR)、谷胺酰氨合成酶(GS)和籽粒谷胺酰氨合成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泰安试验点,3个品种间的酶活性顺序均为:济麦20>优麦3号>PH971942.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的籽粒综合品质性状在龙口试验点的表现优于泰安试验点. 灌浆期环境因素与小麦籽粒品质和酶活性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灌浆期间的较高气温、适当干旱和寡照环境有利于提高小麦籽粒品质.龙口试验点的中、强筋小麦品种和泰安试验点的中筋小麦品种蛋白质含量与旗叶NR和GS活性均达显著正相关.小麦品种用途不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适宜的环境条件提高了氮代谢关键酶的活性,利于改善小麦品质.  相似文献   

6.
四棱豆根瘤固氮酶活力日变化呈双峰曲线,两个峰分别出现在14:30和20:00;其固氮酶活力日变化与叶片酰脲含量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67,且与根、茎、叶的酰脲相对丰度(URA)相关系数分别为0.59,0.61,0.76。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根瘤固氮酶活力与叶片酰脲含量以及酰脲相对丰度之间呈极显著相关。贮存在30℃条件下5 h不影响植物材料的酰脲相对丰度。四棱豆叶片酰脲相对丰度可作为估价根瘤固氮酶活力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7.
豇豆摘叶对产量与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摘除叶片对豇豆植株的落花率、成荚率、产量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效果,以鄂豇豆6号为试验材料,在植株不同的生育时期摘除不同程度的叶片,统计了豇豆植株的落花率、成荚率及产量的高低,研究了蕾、花和荚的丙二醛、可溶性糖、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纤维素酶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初花期摘除1/3的叶片,与未摘叶对照相比,落花率降低了14.95%,成荚率增加了10.01%,产量增加8.37%。在盛花期不同程度的摘叶处理,落花率均高于对照,其中,轻度的摘叶处理(1/4)将成荚率提高了40.11%,对应的产量提高了5.23%。落蕾、落花和落荚中的丙二醛含量、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与新鲜的蕾、花和幼荚相比都升高,可溶性糖含量均降低。故在生殖生长时期,摘除适量叶片,可以促进落花率的降低和产量的提高,同时,植株脱落材料的生理指标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三种栽培模式下不同基因型冬小麦旗叶衰老代谢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冬小麦在不同栽培模式下功能叶片衰老代谢的生理机制,以cp02(213)、cp99(1)和陕农512为材料,比较研究了常规栽培、覆草栽培、地膜覆盖3种栽培模式下小麦旗叶衰老代谢特性.结果表明,覆草栽培叶面积、旗叶功能期、叶绿素含量、叶片保护酶活性(SOD、POD、CAT)显著高于常规栽培,膜脂过氧化程度较低,叶片衰老速度缓慢,代谢强度旺盛,有利于籽粒灌浆和光合产物的积累.灌浆前期,地膜覆盖叶面积、旗叶功能期、叶绿素含量、叶片保护性酶活性(SOD、POD、CAT)显著高于常规栽培,膜脂过氧化程度低于常规栽培;灌浆后期,叶绿素含量急剧下降,叶片衰老速度加快,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参试品种(系)中陕农512叶片衰老速度缓慢,保绿性好.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睡莲叶脐胎芽的发育机理,以广热带亚属胎生睡莲‘玛格丽特’和‘鲁比’为材料,非胎生睡莲‘粉星’为对照,采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叶脐胎芽发育4个时期的形态变化,并比较胎生与非胎生睡莲叶片不同部位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差异性。结果表明: 叶片展开后,胎生睡莲叶脐表皮以下细胞不断分裂和生长,形成排列紧密的细胞群,并逐渐向上凸起呈球形,非胎生睡莲叶脐则无任何变化。随着叶片的不断发育,除蔗糖和酶活性以外,各生理指标在胎生睡莲叶片中的含量均表现为先升后降,显著高于非胎生睡莲;从不同部位来看,碳水化合物含量总体表现为叶片>叶脐>叶柄(淀粉含量除外,其叶脐高于叶片和叶柄);不同品种蔗糖代谢酶活性表现为蔗糖合成酶(SS)和酸性转化酶(AI)活性高于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中性转化酶(NI)活性,胎生睡莲不同组织中的SPS和NI活性均显著高于非胎生睡莲,但SS和AI活性在胎生睡莲中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品种优势;AI活性在品种间差异大,NI活性在品种间差异较小,且在不同组织中均处于较低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鲁比’叶片的蔗糖含量与SPS和AI呈极显著正相关,与NI呈显著正相关,且蔗糖含量的积累主要增加了睡莲叶片的SS和NI活性,有利于促进胎芽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氮、磷、钾对豫麦50旗叶蔗糖和籽粒淀粉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豫麦50为对象,探讨了氮、磷、钾对小麦旗叶中蔗糖的积累及相关酶活性以及籽粒中淀粉含量和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以增加灌浆前期旗叶中的糖含量,施钾则提高了灌浆后期旗叶中的糖含量,而施磷则对旗叶中的糖含量影响不大.施氮、磷、钾均能增加蔗糖合成酶活性,但它们的作用时间不同:施氮活性增加在籽粒灌浆中期,施磷在灌浆前期,而施钾在灌浆前、中期.但氮亦可增加花后24 d的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施磷增加了灌浆前、中期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施钾则增加了灌浆后期旗叶磷酸蔗糖酶活性.施氮、磷、钾都提高了籽粒中总糖含量,增加籽粒中淀粉含量,其中施钾效果最为明显.施磷提高籽粒中直链淀粉的积累,而施钾则显著提高了籽粒中支链淀粉的含量.  相似文献   

11.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氮素形态对不同专用型小麦开花后氮素同化关键酶活性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专用型小麦氮素同化关键酶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酶对氮素形态的反应不同。强筋小麦豫麦34施用酰胺态氮对旗叶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酶活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最终籽粒蛋白质含量较高;中筋小麦豫麦4 9在施用铵态氮时,3种氮素同化关键酶活性均有较大增强,籽粒蛋白质含量最高;弱筋小麦豫麦5 0硝酸还原酶活性以铵态氮处理最高,而籽粒和旗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酶活性在酰胺态氮处理下明显增强,酰胺态氮对籽粒中蛋白质含量的增加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相关性分析表明,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旗叶GS活性和籽粒GOGAT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旗叶NR活性和GS活性、籽粒GOGAT活性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试验以5个八倍体小偃麦、野生二粒小麦、硬粒小麦和13个普通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叶片中硝酸还原酶活性(NRA)、氨基酸和粗蛋白含量与籽粒蛋白质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叶片中NRA在拔节、抽穗、开花三个生育时期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系;叶片中氨基酸总量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在拔节和抽穗期显著相关,在开花期相关不显著;抽穗期旗叶中粗蛋白含量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相关显著。籽粒蛋白质含量高的基因型材料其叶片中NRA、氨基酸和粗蛋白含量一般高于低蛋白基因型材料,三者的变化趋势一致,这反映了不同基因型N素代谢的特点。因此适宜生育时期叶片中NRA、氨基酸和粗蛋白含量可作为品质育种选择过程中的参考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3.
去叶对不同生长习性大豆固氮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殖生长期开始去叶后 ,(1)有限型、亚有限型和无限型 3种类型的大豆根瘤固氮酶活性都降低 ,而根瘤中酰脲含量则不同程度地增加 ;(2 )有限型大豆幼茎中酰脲含量明显增加 ,但亚有限型和无限型大豆变化不大 ;(3) 3种类型大豆幼茎中硝态氮含量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不同粒型小麦品种内源GA3和ABA含量变化及其与源库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小麦大粒品种籽粒和旗叶中的GA3 含量高于小粒品种 ,而ABA含量低于小粒品种 ,其变化均为单峰曲线 ;但大粒品种籽粒和旗叶中的GA3 的峰值高于小粒品种 ,而ABA的峰值均低于小粒品种 ,而且大粒品种籽粒中ABA出现峰值的时间比小粒品种晚。大粒品种旗叶中GA3 /ABA与光合速率呈显著正相关 (r =0 .884 0 ) ,籽粒中GA3 /ABA与籽粒灌浆速率呈显著正相关 (r =0 .90 70 ) ,籽粒与旗叶中的GA3 /ABA相关不显著 ,而小粒品种籽粒与旗叶中的GA3 /ABA相关达极显著水平 (r =0 .95 98 )  相似文献   

15.
以冬小麦小偃22为试验材料,研究3种栽培模式(常规栽培、覆草栽培、地膜覆盖)和3种施氮水平(施纯氮0、120和240 kg/hm2)下旗叶衰老与活性氧代谢特性.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CK)相比较,覆草栽培条件下叶绿素含量始终较高(P<0.05),叶片衰老速度缓慢,代谢强度旺盛,有利于籽粒灌浆和光合产物的积累,产量显著增加(P<0.05).在灌浆前期,地膜覆盖条件下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P<0.05),叶片保护性酶活性(POD、CAT)提高,膜脂过氧化程度低;但在灌浆后期,叶绿素含量急剧下降,叶片衰老速度加快,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产量仍显著增加(P<0.05).施用氮肥在一定范围内可提高旗叶叶绿素含量和保护性酶活性(POD、CAT),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施氮量为120 kg/hm2时,冬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最高,叶片衰老迟缓,代谢强度降低缓慢,膜脂过氧化程度低,有利于小麦后期生长和籽粒灌浆,在3种栽培模式下产量均最高.  相似文献   

16.
油菜终花后角果和叶片光合对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秦优7号’油菜品种为材料,设置叶片和角果遮光及摘除叶片处理,通过田间试验测定分析终花后角果和叶片的光合特性及其对籽粒产量、含油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1)终花后油菜角果遮光使籽粒的千粒重、产量、含油量分别显著降低54.7%、62.1%、44.2%,且籽粒中硫甙含量及脂肪酸中棕榈酸、硬脂酸含量显著升高,亚麻酸含量显著降低。(2)叶片遮光和摘除叶片分别显著降低角粒数11.7%、11.3%,降低籽粒千粒重22.5%、17.9%,单株产量分别降低35.3%、44.7%,使籽粒脂肪酸中亚油酸、亚麻酸等含量显著增加,但对籽粒含油量无显著影响。(3)终花后油菜绿色角果皮最大面积是绿叶面积的1.54倍,角果叶绿素a、b以及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低于叶片,但角果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显著高于叶片;且角果层的光辐射强度显著高于角果层下的叶片层;角果响应光辐射强度的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均显著高于叶片;即角果能够适应较高强度光辐射环境。研究发现,油菜结角期角果层接受大部分光辐射,角果的光合活性显著高于叶片,是主要的光合器官,角果光合状况对籽粒产量、含油量及脂肪酸组成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玉米营养成分时空动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了玉米营养成分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生育期的推进,玉米籽粒的总淀粉、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逐渐升高;而茎、叶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逐渐下降,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木质素含量逐渐升高.茎、叶粗蛋白含量下降的幅度大于籽粒粗蛋白含量上升幅度.同时,玉米植抹上部叶片的粗蛋白含量高于下部叶片,而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木质索含量低于下部叶片.茎上部粗蛋白含量高于下部,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木质素含量低于下部.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不同树种对滨海沙地干旱贫瘠环境的适应策略,以滨海沙地主要造林树种木麻黄、湿地松、厚荚相思和尾巨桉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树种叶片功能性状及养分重吸收特征.结果表明:阔叶树种(厚荚相思和尾巨桉)的叶面积、比叶面积显著高于针叶树种(木麻黄和湿地松),而针叶树叶干物质含量、叶厚度最高.成熟叶和凋落叶的N、P含量表现为阔叶树高于针叶树,成熟叶高于凋落叶,但凋落叶N∶P较高.针叶树种的N、P养分重吸收效率大于阔叶树种,P重吸收效率明显高于N,木麻黄、湿地松、厚荚相思和尾巨桉的N、P吸收效率分别为64.2%、63.1%、47.0%、16.8%和92.5%、81.6%、80.3%、18.0%.比叶面积与叶片N、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叶干物质含量,叶厚度以及N、P养分重吸收效率呈显著负相关;叶干物质含量与叶厚度及N、P养分重吸收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就叶片功能的权衡关系而言,木麻黄和湿地松属于缓慢投资-收益型物种,具有较高的养分重吸收效率,而厚荚相思和尾巨桉属于快速投资-收益型物种,养分的重吸收效率较低.不同滨海沙地造林树种通过叶片功能性状及养分重吸收之间的相互协调实现对滨海沙地特殊生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去花(荚)提高蚕豆源-库比率,加强营养生长,总干重增加5~13%,叶片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40%、22%和34%,植株推迟38天死亡。去叶降低源-库比率,削弱营养生长,株高降低20cm,叶片叶绿素和蛋白质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减少70%,15%和50%,植株提前10天死亡。去50%叶使后期相对电导率明显上升,减产7.5%  相似文献   

20.
采用砂培方法,以转OsPT6基因的菜用大豆(T3株系)与其非转基因(NT)受体品种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两者在低磷条件下的生长发育指标,植株有效磷、全磷、全氮、豆血红蛋白和籽粒蛋白质含量以及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差异,并对植株结瘤及固氮相关基因表达进行检测,为阐明转OsPT6基因菜用大豆在低磷条件下结瘤及固氮相关机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转基因植株的株高、茎粗、花数和荚数、根瘤数均显著高于NT植株。(2)转基因植株根、茎、叶及根瘤中有效磷,全株总磷、总氮含量,根瘤中的豆血红蛋白含量、功能叶片中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和籽粒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NT植株。(3)相关性分析表明,豆血红蛋白含量、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总磷、总氮含量4个指标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4)GmENOD40a、GmENOD40b、GmGS1β1、GmGS1β2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NT植株。研究表明,OsPT6基因过表达增强了菜用大豆在低磷条件下的结瘤及固氮能力,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其调控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