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贝母属拾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百合科贝母属(Fritillaria)国产种类,自从“中药贝母名实考订”〔植物分类学报15(2):31—45,1977〕一文和中国植物志第14卷(1980)出版以来,相继发表了一些新种,如裕民贝母(F.yuminensis Y.Z.Duan)、中华贝母(F.sinica S.C.Chen)和安徽贝母(F.anhuiensis S.C.Chen et S.F.Yin)等。作者在鉴定和整理有关标本中,亦陆续发现一些新分类群,同时有些种类的划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为此写成本文,以作为对中国植物志百合科贝母属的补充与订正。 1.大金贝母 新种 图1,1—5  相似文献   

2.
孟繁松 《古生物学报》1992,31(6):703-707
报道了采自鄂西晚三叠世九里岗组的植物Radiatifolium magnusum gen. et sp. nov.,并订正了种名 Nilssonia hubeiensis nom. nov..因新属裂片的形态和脉序等与古生代的 Rhipidopsis 有些接近,认为其分类位置属银杏类的可能性较大;依据叶的分裂方式比较简单,裂片大小相差不大等,推测它可能代表银杏类中比较原始的类型.此外,对九里岗组植物群与我国南、北两个晚三叠世植物群的关系也作了扼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华夏植物群鳞木属植物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讨论了华夏木属是否废除的问题。根据华夏木属与鳞木属基本特征相同,只是叶座形态、叶痕形态与鳞木属不同,这些特征只能作鳞木属分种的依据,同意《中国古生代植物》的处理意见。本文还描述了河南禹县山西组鳞木属的两个新种,即:Lepidod endron huayanense Ma(spnov.), L. yuxianense. Ma(sp. nov.).  相似文献   

4.
正华夏植物群(Cathaysia flora)简介华夏植物群同欧美植物群、安加拉植物群、冈瓦纳植物群统称为全球晚石炭世-二叠纪四大植物群。华夏植物群一词是瑞典古生物学家T.G.Halle(赫勒)于1935年提出的,源自德裔美籍地质学家A.W.Grabau(葛利普)于1923~1924年著的《中国地层学》一书中的一幅古地理图,借用华夏古陆(Cathaysia land)这一名称,将东亚一  相似文献   

5.
中国二叠纪的一个Cladophlebis新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Cladophlebis一属植物一般视为中生代最丰盛的标准植物化石。但它也偶而发现于上部古生代的沉积中。其出现于上部古生代的种通常是当作它的“先驱(forerunner)”来解释的。东亚上部古生代地层中,已发现属于此属的植物化石,计有Cladophlebisnystroemii Halle,C.yongwolensis(Kaw.)Stockmans et Mathieu,C.ozakiiYabe and Oishi,C.aff.yongwolensis(Kaw.)Stockmans et Mathieu 等,这些化石都是出现于中、下二叠纪的石盒子统,大羽羊齿植物煤系或共同期沉积之中的。本文  相似文献   

6.
江苏句容高骊山组植物化石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高骊山组的地质时代高骊山组的标准剖面在江苏句容县高资镇以南,东昌街以北的高骊山,本组名最早见于李四光,朱森(1932)的《南京龙潭地质指南》,但有关地层剖面的简略描述,在李毓尧等(1935,13页)的《宁镇山脉地质志》一书中才见到,内列有经高腾和斯行健(Gothan et Sze 1933)研究的植物化石  相似文献   

7.
宋晓卿  陆树刚 《广西植物》2010,30(4):451-454
在《中国植物志》和《云南植物志》的基础上,对云南产凤尾蕨属植物进行新的分类修订。文中澄清了8个混淆类群,其中新等级1种,即高原凤尾蕨Pteriscuspigera(Chingex Ching et S.H.Wu)X.Q.Song;云南分布新记录1种,即假指状凤尾蕨Pteris psudodactylina Ching et S.K.Wu;新异名3个,即Pteris asperi-caulis var.cuspigera Chingex Ching et S.H.Wu,Pteris inaequalis Bak.及Pteris wallichiana var.yunnanensis(Christ)Ching et S.H.Wu。还列出了新修订种类的文献引证、标本引证、生境和地理分布。经该文研究确认,现知云南有该属植物48种。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生代植物》(“中国植物化石”第一册)去年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鉴定化石用的工具书。该书汇集了1966年前发表的有关我国晚古生代植物化石的资料,以及近年来的新资料,共计载入121属362种,作了较简洁的描述,并附有插图和130幅图版。此外还初步介绍了我国晚古生代各时期陆生植物群的概貌,简要地阐述了植物界辩证发展的历史规律(包括常见的、较大的属在地质历程中演变的规律)。在属种的比较方面,重点放在国内的相近种,而国外的种,一般只附插图;此外,凡以姓氏命名的旧汉名大部分作废,尽可能以形态特征重新取名,但拉丁学名未作改动。本书还附有分组和种的检索表、地层对比表和各时代化石名录等,这对读者鉴定标本及其时代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9.
在野外调查、标本鉴定和文献考证的基础上,对准噶尔西部山地黄耆属丁字毛类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黄耆属丁字毛类群有26种,包括中国分布新记录1种,即多角黄耆(Astragalus polyceras Kar.et Kir.),《中国植物志》遗漏种4种,即留土黄耆(A.hypogaeus Ledeb.)、灌木黄耆(A.suffruticosus DC.)、流沙黄耆(A.sabuletorum Ldb.)和亚黄耆(A.consanguineus Bong.et Mey.).为6种植物补充了地区分布新资料.列出了分种检索表,对每个种类的文献引证及地理分布进行了简要记述,并对中国分布新记录及《中国植物志》遗漏种进行了形态学描述.  相似文献   

10.
李波 《生物多样性》2023,31(1):23004-470
<正>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大国,也是世界上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据《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http://www.sp2000.org.cn/Co LChina)记载,中国产高等植物物种总计483科4,275属38,287种及7,506个种下类群,其中维管植物占绝对优势,共有323科3,643属35,179种及7,258个种下类群,且仍以平均每年220个新分类群及32个国家级分布新记录的速度持续增长(Du et al,2020)。  相似文献   

11.
中国榕属榕亚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分布于中国的榕亚属植物的15个种和2个变种(分别代表榕亚属的3个组)的nrDNA的ITS序列和系统发育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榕亚属是非单系起源,其中榕组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单系群,与无花果亚属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与榕亚属其它组间并未表现出近缘关系。榕亚属的其它5个组构成一单系群并得到中度的支持率。来自中国的种类分别聚在相应的组内。但环纹榕组被分成2个单支,其中来自中国的大叶水榕(F.glaberrima)和环纹榕(F.annulata)构成一个分支,二者表现较近的亲缘关系。榕亚属的亚洲特有组印度榕组在ITS树中聚在环纹榕组的另一个分支中,但它与此组其它种的亲缘关系并不清楚。  相似文献   

12.
我国奥陶纪苔藓虫的研究是从杨敬之(1957)首先报道陕西梁山地区早奥陶世苔藓虫开始的,计2属3种,即:Trepocryptopora dichotomata Yang, T. flabelata Yang, Nicholsonella houi Yang和N. sp.。杨敬之、陆麟黄(1962)曾记述甘肃中奥陶统Dianulites yumenensis Yang et Loo一种。杨敬之、胡兆珣(1962)在编写《中国的苔藓虫》一书时,曾将1960年以前在我国境内已发现的苔藓虫化石都汇编入书,其中原记载为奥陶纪的苔藓虫仅4个种,它们是:Batostoma magnopora Ulrich, Batostomella antiqua Yabe et Hayasaka,  相似文献   

13.
最近,在与姚兆奇教授一起研究有关栉羊齿类植物的过程中,发现在发表《晋东南地区含煤地层和古生物群》(1987)时,由于付印仓卒,不及仔细参阅相关文献,以致未及时发现书中山西组的一种植物化石舌形栉羊齿PecopterislingulataLiu, 1987(赵修祜等, 1987, 82-83、126页,图版 13  相似文献   

14.
在查阅标本、野外调查和长期引种观察的基础上,对中国薯蓣属(Dioscorea Linn.)基生翅组(Sect.Opsophyton Uline)植物的形态进行了比较和总结,并进行了分类学修订,编制了检索表。结果表明:根据花、果实、叶片和珠芽(零余子)形态,修订后的中国薯蓣属基生翅组包括黄独(D.bulbifera Linn.)及其变种,分别为黄独(原变种)(D.bulbifera var.bulbifera Linn.)、白金山药(D.bulbifera var.albotuberosa Y.F.Zhou,Z.L.Xu et Y.Y.Hang)、异叶黄独(D.bulbifera var.heterophylla Prain et Burkill)、大花黄独(D.bulbifera var.simbha Prain et Burkill)和短序黄独(D.bulbifera var.brachybotryum Y.Y.Hang et Y.F.Zhou)。其中,新变种1个,即短序黄独。将分布于海南的原名为雷公薯处理为异叶黄独。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甘肃省杓兰属植物进行系统的调查和资料整理,共发现甘肃省杓兰属植物15种,占中国杓兰属植物种类的39.47%,其中9种为中国特有种.调查发现2种甘肃省杓兰属植物分布新记录种——巴郎山杓兰(Cypripedium palangshanense T.Tang et F.T.Wang)和离萼杓兰(Cypripedium ...  相似文献   

16.
报道1种中国新记录苔类植物——尖齿鞭羽苔Chiastocaulon fimbriatum S. D. F. Patzak et al.。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KUN)。  相似文献   

17.
五通组广泛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苏、浙、皖一带。近几十年的古植物学研究工作,使得五通植物群成为全球晚泥盆世属种最为丰富的植物群之一。安徽巢湖狮子口剖面的五通组出露良好,植物化石丰富。然而,正式描述及图示的植物仅包括石松类Bothrodendron anhuiense Cai et Wu、Sublepidodendron grabaui(Sze)Wang et Xu、Sublepidodendron songziense Chen和楔叶类Sphenophyllum lungtanense Gothan et Sze。本文对狮子口剖面五通组中的晚泥盆世植物化石进行了再研究,计有石松类植物Stigmaria ficoides Brongniart、Stigmaria rugulosa Gothan、Sublepidodendron songziense、Sublepidodendron grabaui和Lepidostrobophyllum sp.,以及楔叶类植物Eviostachya hoegii Stockmans和Hamatophyton verticillatum Gu et Zhi。一些石炭纪的全球常见植物如Bothrodendron Lindley et Hutton、Sphenophyllum Brongniart及Sublepidodendron(Nathorst)Hirmer等已出现在狮子口剖面上泥盆统五通组中,表明华南很可能是这些类群辐射与演化的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18.
胡雨帆 《植物研究》1986,6(3):147-153
近年来,笔者在系统研究了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古生代植物化石后,发现了两种早已绝灭了的科达(Cordaites)的生殖器官化石,一种是长苞科达穗(Cordaianthus volkmannii(Ett.)Zeiller),另一种是短苞科达穗(比较种)(Cordaianthus of.curtus Sze);同时还发现了一种最古老的松柏类化石——双羽杉(比较种)(Walchia of.bipinata Gu et Zhi)这些化石产生在准噶尔盆地南缘的乌鲁木齐市东南的下芨芨槽子群中,其地质时代隶属於早二叠晚期(P12)。  相似文献   

19.
关于蟾蜍卵群的形态资料,刘承钊等(1961)在其著作《中国无尾两栖类》一书中曾做过简要的记载,另外,华莱斯(Wallace F.G.,1936—1937)对黑斑蟾蜍(Bufo melanostictus)的卵群形态也曾做过部分的报导,但较为系统的资料尚未见到,我国江南分布的最广的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20.
熊先华  徐波  鞠文彬  高云东  邓亨宁  高信芬 《广西植物》2018,38(11):1411-1903/11/21
该文在野外调查、标本采集、标本查阅与鉴定及文献考证的基础上,对西藏墨脱县产的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进行了系统整理。结果表明:目前发现该区共有悬钩子属植物28种4变种,其中Rubus lineatus Reinw. var. glabrior Hook. f.为中国分布新记录植物,小柱悬钩子(R. columellaris Tutcher)、红毛悬钩子(R. wallichianus Wight et Arn.)、独龙悬钩子(R. taronensis C. Y. Wu ex T. T. Yu et L. T. Lu)和疏松悬钩子(R. efferatus Craib)为西藏分布新记录植物。该文还对《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中该属部分学名的不恰当使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